《圆明园的“记忆遗产”》读后感精选
《圆明园的“记忆遗产”》是一本由郭黛姮 / 贺艳著作,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0元,页数:6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圆明园的“记忆遗产”》读后感(一):装帧太差了!
这本书一出就在网上买了,当宝贝一样的,因为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太好了,但是现在他的外壳已经和书体完全分离了,我翻的很小心,刚买来的时候就有点要掉!现在已经完全掉了,是我买的所有书中,装帧最差劲的!真心对不起那么好的内容和作者!
《圆明园的“记忆遗产”》读后感(二):内容非常翔实,圆明园情景再现
内容翔实,数据布局图非常地道,值得深入探究,此书样式房资料涵盖了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图书馆众多珍藏。诸如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法国国家图书馆等。
缺点就是,装帧有点小问题,诚如有人提到,容易脱胶。
《圆明园的“记忆遗产”》读后感(三):【转载】贾珺:一部圆明园研究的扎实之作
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是清代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山水灵秀,景致佳胜,集中展现了清代宫廷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杰出成就,有“万园之园”的美誉。自民国初年开始,圆明园就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园林史研究的重点领域。在18世纪初至19世纪末近200年的时间里,圆明园先后兴作、扩建、改建和重建工程多不胜数,均由内务府所属的样式房负责设计,留下了大量的图纸、烫样和文字材料,成为今人研究清代皇家建筑最珍贵的第一手史料。《圆明园的“记忆遗产”—样式房图档》一书首次对这些图档进行全面的解析和注释,拓宽了对样式房图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是这一领域中极为重要的成果,选题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填补了学术空白。
本书的作者郭黛姮先生和贺艳先生分别是圆明园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和学术新秀,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十分熟悉,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与各收藏单位密切合作,收集了现存圆明园图档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并与其他文献史料相互参证,论据充分、研究基础相当扎实。
本书的写作态度严谨,文献引述和图表制作符合学术规范,综合运用了文献考据、图纸比对、计算机虚拟复原等科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宏观角度对于清代皇家营造系统、样式房的性质以及图档所展现的圆明园变迁历程展开深入探讨,获得了很多富有新意的创见,为建筑史和园林史填补了宝贵的空缺。下篇则对一些经典的图纸进行详细注释,涉及每张图纸的年代、建筑做法、建筑装修、周围环境等诸多方面,并为部分景区绘制了复原示意图。这些成果对于进一步开展圆明园建筑与园林艺术研究、清史研究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本书出版形式新颖大方,装帧设计别具一格,印刷精良,令人赏心悦目,达到了精品图书的标准。
《圆明园的“记忆遗产”》读后感(四):揭开样式房的神秘面纱
圆明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杰出代表,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惨遭英法联军焚掠,作为战争中的一大标志事件更让圆明园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圆明园的营建与荒芜因之蕴涵了无比丰富而沉重的文化景观。
书中,清代工程设计机构“样式房”通过圆明园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这批样式房遗图记录了圆明园的兴建、改造乃至被毁后重修的种种经营,让人惊喜的是,已进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样式雷图档”正是中国传统人居观念的宝贵载体,中国古人整体性的人居观在其中得到了完整而系统的体现。
鉴于圆明园的深层文化意义尚有待发掘,且清代样式雷图档稀见发表——只闻其声、不见其物,这样一部学术著作的推出,可谓中国古代建筑图档整理的开创之作。
郭黛姮教授及其团队十余年来一直浸淫于圆明园研究之中,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凭其深厚的建筑学学养,得以对这批珍贵图纸进行深入解读。郭教授及其团队紧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动态,并能虚心吸纳全社会的反馈,使得清华“圆明园研究”无论在成果公布还是成果更新方面都走在了国内建筑史研究的前列。
本书条理分明,论点清晰,图文并茂、注释得当,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学术著作。虽然以图档解读为名,事实上书中沉淀了大量的原创性科研积累,全面揭示了样式房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以及他们在造园、建筑、装修等人居设计领域的非凡成就。
1、出版这样一本重量级的学术著作,首先有助于将圆明园研究推向更深层次。作为物质史研究的重要成果,更填补了目前圆明园研究的空白。
2、该书扩大了建筑史研究的维度,通过释图达致对传统人居环境设计中整体思想的回归,有正本清源的效力。中国传统的山水景观、内外装修、陈设起居等均被纳入到建筑史的关照中,事实上将建筑史研究的视野拓展到了人居环境的广度。
3、本书假圆明园这一重要课题,发表了大量第一手的样式雷图档史料,为今后学界进行样式雷研究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学科的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圆明园这一窗口,公众也藉此接触到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对于学术的推广意义重大。
该书不惜工本,图版多用整页全彩精印,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大幅提升,并打破了以往古籍出版偏重资料发表的传统形式。通过对图档加以专业的解读,将学术积淀和课题前沿尽收其中,方便了专家的稽索;同时兼顾通俗性,为公众接触这一历史文档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该书的出版,无疑代表了未来古籍整理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