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天惊逗秋雨》读后感100字
《石破天惊逗秋雨》是一本由金文明著作,书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石破天惊逗秋雨》精选点评:
●如此逐字逐句地考证文章里的错误,也是真爱
●能将余先生一系列经典文化散文的错误找出来一一纠正集结成书,作者历史功底不得不令人叫绝,单是挑战文化名人还原历史的这份批评精神,便值得敬佩。和余先生的散文并置齐读,受益匪浅,感觉奇妙。
●文人就相轻吧...
●还好。对余秋雨其实根本不需要多说什么。
●高一或高二翻,围观口水战,见证含泪君狗急跳墙。感谢春晖图书馆
●好书!
●这人何其居心
●写这书的人真执着。
●《石破天惊逗秋雨》一书书名构思独特,全书语言幽默犀利,对余秋雨先生文章中存在的诸多错误,逐一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令人信服。“心声心画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虽然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文笔优美,但其对自己所犯错误拒不承认、拒不改正的态度实在有失大家风范。
●纠错是个好事,但是没什么好傲娇的,纠错本应该。话说什么时候我还得回去捣鼓捣鼓文言文了T^T
《石破天惊逗秋雨》读后感(一):超赞!
金先生的这种精神,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的确是不可多得,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敢于对权威say No,并且为了追求真理,执着的去进行一项在别人看来是无稽之谈的事情,除了敬佩,我还能说什么呢?
《石破天惊逗秋雨》读后感(二):很差
感觉作者一心想拽着余秋雨不放,但是余秋雨根本懒得理他,想到余老师一句话,我认为自己是一匹前行的快马,不免会溅一身灰尘,如果我时常停在路边清洗,那我什么时候才能到达我的终点呢?而且常人犯一点小错可以理解吧,不至于出一本书来说明吧,直接发信指正即可,想到爱因斯坦一句话,证明我错了不需要那么多人,只要理由充分,一个人就够了。所以未免有些太过于哗众取宠。
《石破天惊逗秋雨》读后感(三):与其华丽地犯错,不如低调地改正
重读文化、学术、艺术、演讲多栖大师余老师的作品,不可避免也要读一下此书,毕竟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水平低下,很容易被大师带着走,“把错误的知识当做补药吞进去”。
诚如部分余大师的坚定拥趸和忠心支持者所言,余大师的作品在汉语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余大师的芳名和背影也必将在历史上流传一定的时间,而本书作者金先生自然不那么有名气,有蹭名声之嫌,余大师作品数百万册的销量也是本书难以企及的。
但是,“学术的真伪和优劣,绝不是由印数的多少来决定的”,撇开有争议未定论的文史知识不谈,就余大师书中许多明显的荒诞的低级错误而言(如人名误抄,新旧历转换等),错了就是错了,再怎么样都不会变成对的,而余大师对待错误的态度实在令人震惊,余大师说如果接受了批评就搞不成学术,搞不成学术“如何对得起广大读者”。。。分明是一副大领导做派,动辄广大、人民,大小官员都爱这么说,官僚腔调的话语只觉得好笑。作为广大读者中的一员,我多么希望,大师能接地气一点,像个普通人一样,平和对待批评,知错能改。
反观本书作者金先生,其考证有理有据,治学态度严谨,专业知识渊博,对余大师作品的点评也是恰如其分,就事论事,体现了学者应有的态度和专业素养,在这点上,难道不值得尊敬吗?
余大师的才华有目共睹,对文字语言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只是人无完人吧,我们赞美余大师的文采,学习大师的写作技巧,但大师的疏漏和率性而为,还是不要学为好。
《石破天惊逗秋雨》读后感(四):云淡风清叹文明
最近看了好多书,其中有一本叫《石破天惊逗秋雨》金文明先生写的,批判余秋雨作品里面的个方面的错误。看完,其实也没有怎么看完,我也想恶搞一下,就想“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我的名字叫《云淡风清叹文明》。不妥,其实自己对这本书很不屑,甚至觉得作者没必要这样。考试答题讲究分条分段,我也分吧,我很喜欢考试的
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一期《读者》上看到一句话“可以至察,但不可以深究”,承认自己也是传统国人,受古旧思想“毒害”之深,但是却执迷不悔,而且乐此不疲。余秋雨先生的书中的确有很多错误,而且作者也如我“乐此不疲”的翻阅的大量大量的书稿文献,可谓工程浩大。余先生名望不是用“颇高”所能形容,他对中国文化历史,或者对世界的都很有研究,而且退一步,他是作家,不是专搞学术的,然后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专著的,专业性的东西都有错,况且是打擦边球的。你可以找他的错误,但是没有必要去调侃而尖锐的去著书立说,是真的想警示读者,还是有其他的目的。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但是金先生从年龄上看也不太适合。
2、《中庸》记载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折中主义,中庸之道。的确以前很鄙弃,很注重所谓的“个性”,飞扬跋扈也是一种自信可炫耀的资本。但是可能人老了,有时也就变了。可以有个性,这是世俗社会仅存不多的本真,但是分场合的。几千年的“中庸之道”鲜活至今,自有他旺盛的需求市场,他也的确适合了圆滑的现实。人有时候没有必要太精锐,太锋芒必露。退一步,金先生的做法也很无聊,我很纳闷,他怎么有那么多的经历,说他“鸡蛋里挑骨头”肯定不适合,说他“吃包了撑的”好象也不合适,可能是他很“执着”吧。
3、嘿嘿,很主观的理由,我很喜欢余秋雨的作品,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令我深深折服。第一次读的就是他的《文化苦旅》里的《道士塔》当时就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他,而且好多年一如既往。喜欢从文学的角度去读史,那样不会太累,而且不枯燥。愤恨他笔下的王道士,同情忠厚的老信客,从他那读到了上海人的精明,读到了江南小镇的隽永,读到了中亚的古老,读到了西亚的神秘,从《山居秋冥》《霜冷长河》之中也读出好多处世的道理。很喜欢他,所以个自我的偏袒吧!
主观的想法,主观的理由
主观的写下,主观的文字
喜欢文字从心淌出…………
《石破天惊逗秋雨》读后感(五):汗……
回想7年前同学借给我的一本《文化苦旅》,细细读来很是对这本书的作者余秋雨先生敬仰万分,可以说余先生一系列书对我现在的写作有很大影响,且他那种游记伴着思考的写作风格在当时包括现在都产生很大的响应,就像金文明先生在这部书里说的那样,“余先生超人的文笔和才情,以及别树一帜的行文风格”,的确对影响了我们那一代的很多人。当时《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余先生的书在中学生当中是十分热销,并且在这个影响下很多我的同龄人投身到了文学热的追逐及探索中,单就这一点,足以肯定余先生作品的影响力。余先生就像一位行者,在天际间行走,在行走间思索,思索便有了他的文章。出于我的想法,余先生的这种创作行事的过程是很好的,他给很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树立了一种成长的追求榜样,就是不能停止思索。古人曾讲“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我看还得有一句,“思一辈子”!人不能停下思索,尤其是成长中的年轻人,面前都是崭新一片时,不能盲从,不能停滞,思索就是对你最好的指导,以往所有思想知识积累就是你思索的资本。
既然谈到思索,就会产生两种结果,正确和错误,老实讲读到金先生的这本书纯属偶然,但就在偶然间惊出一身冷汗!伴随我们如此紧密的文化却时时被忽略甚至篡改,尽管有时不经意,但是当一个人的影响力足以影响几代人的时候,恐怖就不止“误用”这么简单吧。两位先生的书都是很好的,可以说是互补,金先生为我们展示了什么叫做学问,或者是“业余”与“专业”的差别,典据详实,据史据理。人的文化底蕴没有积累到一定深度,看来写文章的事情永远是业余,也许我们都是在逐渐学着更专业点对待写作吧。
不知道余先生读到这本书否,文化人间的口舌就是专业,但大度应该是文化熏陶的潜移默化吧,余先生的“行者+思考者”这样一个模式在我的身上烙下深刻的痕迹,而金先生的这本书,让我为之一惊,继而思索前行不止!
祝诸君好运!
VikingT
2007-11-01,图书馆偶遇此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