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读后感1000字

2021-03-21 04:35: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读后感1000字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是一本由M.斯科特·派克著作,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读后感(一):《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

  

这本书是《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第4本 《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 一如既往的是他的翻译和书籍装帧都比较好。尤其是翻译,(前面几本我没有谈到)在翻译翻译方面的确做的很好,再者就是它的装帧留下有做笔记和思考的空间。 这两个特点是这套书籍统一的特点。 如果说第一部《心智成熟的旅程》是这套书问鼎之作的话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读后感(二):荐书:一本非常适合青年的书

  生活是一个熔炉,我们在其中历经磨砺,接受改变,锻造灵魂,如果我们固执己见,盲目维护个人的自尊和虚假的正义感,精神成长的步伐并未停滞,正如奥登所说: 我们宁愿被毁 也不愿意改变 宁愿死于自己的恐惧之中 也不愿爬上当下的十字架 让自己的幻影失去。 在忙忙碌碌中,偶有回忆起从前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却再也没有当时的情绪。 很多事情,多年以前很伤心,或是很愤怒,或是很羞涩…… 今日脑海重新回忆,却显得云淡风轻,甚至回摇头暗笑自己从前的幼稚无知。 然读了M.斯科特.派克著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我突然很感谢自己,感谢自己懂事了,成长了。 如果说,懒惰是人类的原罪,那改变则是人类的原恩。 要生存,就要改变,要改变,就要成长,要成长,就要不断的突破自我,在焦虑中改变和成长,正是(少有人走的路)~在焦虑的时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这本书的主题,唯有改变和成长,才能带来超越。 感谢生活让我遇到了这本书。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读后感(三):反抗草率的思考

  没看过前三本,直接看的第四本,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

  不得不说第一部分确实与内心深处的想法产生共鸣:时至今日,不论个人还是社会,都面临许许多多难题,而最大的难题在于草率的思考—有时甚至是完全不去思考,或者懒得思考。我们很多问题和很多痛苦都是逃避问题和痛苦导致的。遇到问题时,我们会感到烦恼和焦虑,而深入思考则意味着我们需要长时间与问题接触,长时间忍受问题带来的烦恼和焦虑。但是由于懒惰和恐惧,很多人不愿意这样做,他们只想尽快摆脱问题的纠缠,从中解脱出来,所采取的方式就是草率思考,蜻蜓点水,草草了事。因此作者说懒惰是人类的“原罪”,而改变则是人类的“原恩”。

  所以在本书中作者从思想上的改变作为切入点,探讨了人类因思维上的懒惰,故意或者无意的草率思考引起和导致个人及社会层面的种种焦虑,恐惧及矛盾。不得不说第一部分切中了个人或者社会问题的要害,是整本书的亮点及精粹所在。

  为了呼应第一部分作者提出的问题,及提出解决办法,第二部分作者从个人及社会的全方位各角度对问题做了相应的解答。虽大部分问题与内容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作者所给出的答案实无亮点,不免为了充“书”之嫌。

  最后为了升华结尾,作者说要倾听灵魂的声音,可以相信梦的启示,与前面两部分倡导的反抗草率思考,在矛盾中抉择,让人不免怀疑作者前后思想表达的矛盾…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读后感(四):如果你想遇见真实的自己

  跟朋友借过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就种下了善缘。我当时不知道那是1,也不知道后面还有6本,缺乏毅力的我经常读书读到一半就不读了,但能觉察出来这是一部真切能帮助人心里不成长的书。曾有一个阶段,父亲轻度抑郁,我帮他买了4部,他看完了,我跟他交流收获,或许是书本身的作用,也或许是任何一本书都是在创造父女之间的话题而已,慢慢地我试着增长跟父亲谈话的时间,创造很多话题。后来我决定要读完这本书,便问姐姐索要,几次都不给我,因为她也在读!我很惊讶,更多的是开心,这本书是一个让家庭成员之间增进认识的桥梁。直到我在西西弗遇到了1-7,现在1读了一半,2已经读完,这里3卖完了索性先看了4,书中时时处处都可能会有心灵的震动发生,很多人的故事正是自己的故事。读到一些地方,我会想到拿起手机给父亲发条感谢的短信,或者告诉姐姐我很佩服她,觉得她很坚强!我不想去摘录作者说了什么写了什么,但他真的给了我感谢的意识、面对自我的勇气、接受痛苦直面死亡的力量。

  在这里我会发现自己的缺点,也会看到自己闪光的地方。好书是一面镜子,你照见自己内心的善恶,然后坦然面对它们。

  我珍惜自己渴望改变、大胆行动的意识,也觉悟到自己不敢面对痛苦、逃避痛苦、希望人生美好没有痛苦的执念。

  所以如果你现在对生活有所困惑,你可以毫不犹豫拿起这本书,听这位有着丰富经验和真诚助人之心的专业心理医生,道出心灵成长的真谛。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读后感(五):我原以为的并不是我以为的

  少有人走的路

  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诚如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不那么舒服的书。 里面提到很多心理,意识,成长,信仰等心灵层面的观点,每个人都可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但这也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里面大量的案例,抽丝剥茧的让你找到许多方法,获得成长。

  生活在当代这个社会,我认为大多数人过的都不是那么如意,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痛苦。比如你有点胖的同事想要减重,却在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比如收入少的人想要收入更多,却发现年年都没有什么进展。比如想有一个乖巧聪明的孩子,却发现养育了一个祖宗。比如自己想多读一些书,多考一些证,一年到头却也只是翻了几页,更没考过……

  你或许会说,太不自律了。是呀,有很多问题,我们自律了会迎刃而解,可是自律也并非易事。我们总是想象奇迹发生,不劳而获,事实证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们会抱怨,这孩子咋这样,从没见过这样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好。事实证明,别人家的家长也了不得,用心用爱才养育了了不得的孩子。

  追根溯源,问题都在自身,可我们却不自知。或者我们也想改变,也想成长,却被懒惰这个拦路虎给拦下了。想运动减肥,大张旗鼓买来各种装备,花大价钱报名各种健身瑜伽课,却在一两次之后束之高阁,沉浸在了刷剧游戏之中。想做好的父母,买了很多书想帮帮自己,却也没看过几页,理由是太忙了,然后面对孩子依然恨铁不成钢依然没有走到他们的心里。看到那些因自律而生活的很幸福的人,却也只是砸咂舌叹息一声,感慨一句造化弄人……

  很推荐看的一本书。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读后感(六):80,90后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背后精神成长的因素

  农业社会时期的婚姻观念的精神所庇佑的是作为大家族(而非小家庭)的人,而不是作为个体的自由的发展着的人。伴随着“年”的一整套仪式和行为,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大型心理治疗方式,但这种方式在今天已经无可逆转地黯淡了、衰退了。人的精神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而“婚姻”所蕴含和承认的人的精神形态太有限了,太贫乏了。当人们碰到一起越来越感到尴尬,越来越没话说,越来越想低头看手机,而抢红包、收压岁钱倒成了唯一能够促进交流的活动时,就说明“婚姻”的精神已经无可避免地丧失了吸引力了。随着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人们越来越不可能再回到那种都喜欢吃同一种食物,喜欢听同一首歌,看同一种节目的日子了,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兴趣、爱好、思想等)的分化越来越深,达成共情和同心的难度越来越高,互相触犯到对方隐私和心理疆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家族不再是人的心灵归宿和港湾,反而常常给人带来压力和束缚。一个人也许能够在短时间里通过融化个人的疆界进入到群体之中,从而享受到某种融合的幸福的感觉,然而当这种仪式和场景退去,个人发现自己仍然是孤身一人,且并没有和他人自由地交流、自由地构建群体的能力时,个体只会感到更深的伤感与难过。“婚姻”如同一个年迈的母亲,她的乳房日益干瘪,已经不再能喂养她的孩子,不能再让人们放心依靠,反而经常需要人们的照料。 最后多说一句,很多人会有这样一种认识,即认为自由的、独立的人就是不需要社会和群体、不需要人际关系的人,但这是一个误解。人的独立性和社会性是成正比的,自由的人就是原则上能够和任何人构建人际关系的人,而不因对方的外在身份就直接判定对方“不可接触”,不认为自己天然地属于某个具体的群体,也正因为如此,自由的人能够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对自己个性的最大的承认。因此自由状态并不等于不要群体,而是能够自主地寻找群体、构建群体并在群体中仍然不丧失自身的状态。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读后感(七):面对生命中的焦灼而做出选择

  面对生命中的焦灼而做出选择

  生命是复杂的,没有简单的答案。这是本书作者斯科特派克对生命做出的总结。

  生命中常常交织着生与死,善与恶,真理与谎言……这些相互矛盾的力量常常同时席卷而来,在我们内心造成激烈的摩擦、冲突和碰撞,让我们身心疲惫,不知所措,思维混乱。

  这几天一直在播一部电视剧《生逢灿烂的日子》,那里面的老三郭小洋和他青梅竹马的女友范荣一直在一起,时间久了,总感觉那不是爱情,但是又不是亲情,内心里抗拒着不愿意走进婚姻。直到出现了一个叶女士,老三以为自己爱上了这个比自己年龄大的叶女士。女友范荣转身离去的那一刻,他才感觉到锥心般的疼痛,他才明白自己内心深处一直是深深地爱着范荣的。

  是啊,生活是复杂的,常常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还有一种是不知道是好是坏的中间地带。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总是生活在不确定的中间地带。诸如要不要和那个人结婚,该选择何种职业,什么时候买房,等等,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我们所做出的决定也都带有赌博的成分。虽然这些情况令人焦虑,备受煎熬,却是人生的常态。因此,我们必须忍受焦虑,学会在不确定的中间地带生活,并把这种生活体验直接升华为生命体验。

  生活体验是入乎其内,活在生活之中;生命体验是出乎其外,活在生活之上,获得超然。生活体验贴近“自我”,而生命体验更贴近“灵魂”。不过,自我和灵魂常常处于交战状态,自我需要拥有,拥有得越多越好,而灵魂需要放弃,放弃得越多越自由。所以,前半生我们要追寻自我,后半生则要放下自我,追随灵魂。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焦虑、恐惧和痛苦中获得超越。

  我们生活往往做得是人生的加法,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失去。我记得有个朋友说过,有一段时间,她特别茫然,因为她既不愿意舍弃现在的朋友圈子玩乐,又想努力争取一点生活上的进步。玩乐的时候,觉得自己在浪费时间;而学习的时候,又在想着朋友们会不会因为自己拒绝参加一些饭局而怪罪自己。这就是一种特别典型的焦灼状态。既想得到,又唯恐失去。其实这种人生的加法,很累。倒不如一切放开,去过一种减法的生活,那时候你会发现,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放下的事情,沉淀在生活中的,才是你生命的意义所在。

  所以,我们唯愿每个人都能看透复杂生命中的意义所在,学会在焦灼时候去思考,去学习,去探索,这样才会获得心灵的宁静,才会做出从容的选择。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希望大家可以读读这本书,认真体会一下,你一定会有收获。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读后感(八):在焦虑中改变和成长,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心灵的成长》是心理学书籍系列《少有人走的路》第四本。主题正是副标题所写的,教读者如何在焦虑的年代获得心灵的成长。《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书籍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被西方媒体誉为“来自上帝之手”的时代杰作,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虽然这个系列得到如此高的评价,但是我读完此书的感受是,还不错,但也没有媒体评价的那么夸张。

  这套书的作者斯科特·派克是美国人,既是心理医生,又是科学家。所以他很擅长从生物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大众的心理问题和解决之道。他的作品中不仅有自身经历,更有自己诊所中接触到的病人的实际案例。所以这本书的专业性和科普性是同时具备的。理论和案例的结合,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斯科特·派克出从40岁开始写作《少有人走的路》,当他写作《少有人走的路4》已经到了60岁。年龄越长,他对人生的感悟也更加透彻。《少有人走的路4》的主题是如何能够超越焦虑,过好一生。在本书中,派克先生探讨了很多精神层面的问题,比如思考还是随大流,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如何面对选择,重要的是如何不焦虑,如何从容地过好这一生。

  焦虑这个词,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也可以说,每个人都会焦虑。特别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成功太容易,失败好像也轻而易举,原本起点一样的人,遭遇和选择不同,结果也截然相反。人心难免失衡,害怕失去,期望获得更多。这都是很常见的。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安定,是每个人都渴求的。

  派克先生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有一个病人,每次开车去派克的诊所需要花上20分钟,这个病人经常抱怨路程太远。派克先生就给了他一张地图,说你按这个捷径来,会方便一点。下次,这个病人还是如此抱怨,派克先生说我给你的地图呢,病人说地图丢了,他还是原路来的。再后来事情重复上演。派克先生给了好几次地图,病人都没有按照捷径来走。于是派克先生决定和病人一起试验一下,看看捷径到底有用没有。试验证明,捷径确实节约了5分钟,那么一来一回就是10分钟。这样算下来,病人浪费了很多时间在路上。原因就是他害怕改变,他不相信捷径,只愿意走原路。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是那个喜欢走原路,不愿改变,却总是抱怨生活的人。派克先生说,我们只有在焦虑中改变和成长,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焦虑不会从生活中消失,只会消失在生活中。其实,书中的很多话,都有点禅机哲理的意味。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真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帮助。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读后感(九):无论焦虑与否,都要成长的

  

精神的成长可以定义为意识的成长,那意识最终会向哪个方向成长呢?是向潜意识的方向成长。我总觉得心理类的书籍都在说争取的废话。我觉得它讲的东西都是对的,而且就是我潜意识里面觉得对的,所以我会觉得他们并没有告诉我什么实际的东西,都是我知道的。但是这些我认为的正确的废话,但是在我的潜意识层面,不是我的意识层面,他们无法成为我的实际行动,就好像我只是动嘴说了说,但是从来没有为这些意识或者潜意识付诸行动。或者说没有付诸行动说的不那么准确,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在往好的方面去做,但是也许我用的都是一些旧的方法和习惯,并没有用潜意识带给我的新念头来做一些实际的改变。今天看到这句话,我们意识成长的方向终将是我们的潜意识,我就有感觉了,因为我感觉到自己的心里在有一点一点的变化,我认为有些观点很重要,我要去实践了,我要深化一些意识或者做法,我不可以在草率的思考,我在现实生活里面找到那些草率思考带来的后果了。我知道,我要变一变的,也不是说变一变,而是人总要不断的成长。

心理治疗的目的不是带给人快乐,而是带给人力量。这句话可真好呀,我总觉得见过心理医生的人,他们之后就会很开心,因为医生为他们解开了心结,但是其实不是。过去的事情无论心理医生做多少努力都不会改变的,他们已经是事实,未来的事情,是我们无论接受了多少建议都没有办法很好计划的。心理医生能做的就是让我们减少逃避,开始直面这些问题,带我们找回勇气,当我们再次回首或者盘算未来的时候,都不感到任何的后悔和焦虑,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也就够了。

我记得在上一本书籍里面书说人要活在当下,也不知道谁给我的生日祝福是不负今朝快乐当下,感觉这个人很懂我。我所有的勇气都留给现在,不在计较过去,也不过分期待未来。我甚至不在现在播下种子,等待未来丰收。我现在在为自己种一棵小树,我只管浇水施肥呵护他成长,至于长成什么样子,那就留给以后看就好。

我们知道有些人做了很多事情,似乎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看起来还是很幼稚,他们只是到处收集不同的经验,而不从这些经验中学习有关自己与世界得到知识,这些经验毫无价值。

这是我最近听到的最好的话了,我们奉为金科玉律的“想要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就要怎么对待别人”,但是我们忘记了,虽然我么都是成年人,都有很完整的智力能力以及情绪,但是我们没有相同的成长环境,我们还是有很大差异的。我们以为自己做出来的榜样,对方可能没有办法完全学习到的。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读后感(十):大步走向不确定的未来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心心(来自豆瓣)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8977936/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的杰作《少有人走的路》持续热销,少有人走的路这几个字几乎成为心理治愈的代名词,陪伴人们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夜晚,给那些迷茫痛苦和心碎的人们带来安慰

  反抗草率的思考

  我们都是凡人,生活在这日益纷争的社会,常常遇到各种头疼的问题,让我们限于思考中,不知如何抉择,也常常会草率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的个体,再做决定的时候,尤其是重要决定时,你不能相信社会上那些肤浅的成见和错误的准则,而应该把自己的事情想透想清楚。

  如果社会想操控我们的心灵,绑架我们的灵魂,就会隐瞒很多真像,迫使我们按照设置的模式去思考,去生活,我们要活出自我,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面对发生的一切

  不要盲从,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陷和知识中的漏洞,而不能让自傲、恐惧、懒惰引诱我们去扮演全知全能的角色。

  在复杂中摔打,在矛盾中抉择

  一生中会遇到许多抉择,责任的抉择、服从的抉择、职业的抉择、感恩的抉择、生命的抉择、空无的抉择

  面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责任,我们必须记住,如果自己退缩了,终有一天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自己头上

  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最适当的做法也许是放下,我们无法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必须选择自己的方向,每个人都不一样,必须清楚自己的天赋,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或许有时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不会起作用,一切辛苦付诸东流

  请记住结果不是我们最大的关心,我们要做我们觉得正确,应该去做的,其余的交给天意

  前半生追寻自我,后半生放下自我

  我们之所以感到焦虑、恐惧、痛苦是因为我们心中一直有一个自我,放下自我、跳出自我,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角度观察自我,并得到真实自我

  我们是伟大宇宙的一部分,我们与宇宙融为一体,在生活中一个个转瞬即逝的片段感受生命的壮阔

  放弃自我同时也放弃痛苦和沮丧,一种轻柔的宁静便会降生

  我们必须克服心中的懒惰,依赖的、恐惧的心理,通过艰苦的努力拿出勇气去忍受生活的磨难和痛苦,才能勇往直前

  请记住焦虑不会在生活中消失,只会消失在生活中

  在焦虑中改变和成长,唯有改变和成长才能带来超越

  愿我们在精神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