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读后感100字
《证明》是一本由[日]松本清张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证明》读后感(一):最喜欢第一篇《证明》
《证明》这篇故事最喜欢的是行文结构。
一共六小节,前五节娓娓道来,以流畅的文笔抓住读者,吸引读者往下看,也为第六节做足了铺垫。
等到一进入第六节,文章节奏陡然加快!剧情急转直下!剧情迅速反转!诡计迅速实施!像看电影一样,似乎能感受到急促的背景音乐!让人惊叹,居然在正向叙述案情的推理文字中可以有如此绝妙体验!痛快之至!
《证明》读后感(二):社会我松哥,人狠话不多
松本清张是社会派的宗师。但是这本是短篇集,包含了4个短篇,其中前三个都是标准的社会派推理。那么,短篇的话写社会能写深刻吗?
松本清张很好地解决了这点。就是以小写大。第一篇由家庭写社会,第二篇由家族写社会,第三篇由宗教写社会。越来越大。
而其中最精彩的,还是标题作《证明》。以家庭为背景,将当时的社会风貌完全描绘了出来。结局也有点耐人寻味的意思。凶手最后为什么要自杀?这一点文章没说就戛然而止。 但看过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猜测
《证明》读后感(三):松本清张的短篇
这本书的作品选自松本清张于1969~1971年间在当时的小说月刊上发表的四部短篇。松本清张的作品可以说极多,而且风格多样,但短篇对松本清张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松本清张1952年以短篇某小仓日记获芥川赏受赏。自从年青时代对芥川龙之介和菊池宽的作品感兴趣开始,松本清张尤其喜爱些短篇小说。作为小仓出身的松本清张,受曾在小仓停留的森欧外的作品影响极深,这一点在某小仓日记中显而易见,不仅是内容上,更是文风上的。松本清张曾评价说,森欧外的文字比起夏目漱石来,是一种大人的文字。夏目漱石的文字出自正冈子规一派,对人生采取一种俯视的余裕态度。森欧外的文字则是对人生采取实证主义的态度。当然这里并无高下之分,更多只因双方截然不同的背景,但松本清张选择了后者。 应当注意到,其短篇的出身事实上已经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肯定。如今松本清张被认为是推理作品的代表作家,源于其1958年完成的作品点与线。可以看到,在这样一部作品中,本质上他继承的正是欧外的19世纪实证主义风格。也正是在这部作品后,松本清张的短篇数量开始下降。 但如同本书中最后的评论所指出的,松本清张在这一时期的转变事实上可能只是某种偶然。也就是说,松本清张在点与线中发现了推理小说更受欢迎这一事实,从而转向了在推理小说上的创作。也正是在这一转变上,使得松本清张成为了不一般的作家。 当然,松本清张的作品从来就不只是推理小说,其推理小说中所包含的社会万象和他早年的短篇小说是分不开的。但如果松本清张只是遵循以往的风格,可能最终只能成为一般的写手。 这本书的作品选自1969~1971间,这是日本第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体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乱象,是今天读本书最大的乐趣。同时,也应当注意到,这一时期的松本清张,短篇对他而言更多只象是随便写写了。不过这四篇看似随便写写的短篇,风格却不相同,其中对男女情欲的描绘,似乎更显示出作者写作时的自由。 证明看似是一篇典型的松本清张式的作品,自我意志被压抑的主人公,出世的渴望和希望的破灭。这一特质在松本清张的多部作品中可见,但这部作品最后却留下了谜团,久美子为何自杀?这意味着作者试图让读者在与主人公产生共鸣的同时,客观观察主人公与自我的界限,这也是这部作品非典型的地方。 第二第三篇正是我之前所指出的,故事之外的时代性在今天看来是一种独特的趣味,其中一些社会特质甚至在今天也显得并不过时。 第四篇则更像是一个迷你版的点与线。
《证明》读后感(四):一个邪教的诞生和毁灭 | 读松本清张《密宗律仙教》
你的病痛并不是前世作孽所致,而是现世没有让肉体娱悦而造成心灵空虚的缘故。《密宗律仙教》是《证明》这本短篇小说集中的一篇。
故事的主人公尾山定海原名尾山武次郎,尾山定海是他入了僧籍后使用的名字。
原本籍籍无名的他在中学毕业后进入印刷作坊工作,这让他开始识字——排字过程中的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不少字。这是这段经历给他的第一笔财富。
这段经历带给他的第二个财富是性爱的启蒙。他和不同的女人做爱,性爱技巧突飞猛进,以至于:
“在廉价酒吧里召妓通常需要预支嫖资,而尾山武次郎却总是免费,他高超的床上功夫竟然让每个妓女都陶醉于肉体享受之中而忘了自己是在做生意,娴熟的技巧让妓女都不相信他年仅二十二岁”后来尾山定海开始接触宗教,也许一开始真的是因为对宗教世界感兴趣,希望宗教成为自己情感的寄托。
但经过小竹隆宽对《理趣经》内容的一番“独特”解读,尾山定海对读教典的虔诚心态也随之发生改变,应该说是大相径庭——
“原来如此,这样,我就能理解推翻释迦教义的印度教徒的心情了。压制人本性的教义原本就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即便释迦这样的伟人也会有性欲的烦恼,也会在修行中对性的渴求束手无策,何况凡夫俗子呢?强迫并非伟人的千万凡夫俗子遵循同样的清规戒律是不合理的,比起释迦的教义,承认性的现实性,把性的神秘感同人的幸福相联结的印度原始宗教以及立川流的思想才是符合自然规律而且具有人性光辉的东西。”之后尾山定海创立宗教律仙宗,逐步将自己的教义具体化,并且有了六位虔诚的女性教徒。
为了攫取钱财,靠信徒自觉的捐赠当然大大不够,尾山定海逐步走上了在女性信徒协助下杀害其丈夫,骗取大量保险费的道路。
在故事里,尾山定海的罪行最后还是暴露了。可是看看现实里那些大大小小的个人自创的宗教还是一茬一茬生长着。
这其中哪些是真的给人以心灵抚慰的,哪些是披着宗教外衣骗人钱财取人性命的,没人真的确切知道。
这一切都建立在法律保护人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础之上。
并不是说这样做不对,保障人信仰自由,很大程度也是保障人思想的自由。这是现代社会必须有的保障。
但是也需要反思,如何杜绝或者减少打着宗教的幌子,实行行骗之事实的现象。
日本在1939年颁布了《宗教团体法》,1945年颁布《宗教法人令》取代《宗教团体法》。为了弥补《宗教法人令》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规范宗教社会关系,又于1951年颁布《宗教法人法》,并几次修正,最近的一次修正是1997年。
从《宗教团体法》到《宗教法人令》,再到《宗教法人法》,为的是保障宪法确立的基本宗教原则。并且进一步建立宗教法人管理的认证制度,对宗教法人合法权益作明确规定,详细规定了宗教法人的特征及认定、设立和废止时的公告制度、法人代表及决议机构、法人合并和变更。
但仅有法律也是不足的。任何已经形成的规则都有漏洞,又总是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发现并为了自己的私利加以利用。
所以,开启民智,引导人民理智思考也是必经之路。然而这很容易就会被扣上钳制思想的帽子,行动起来未免束手束尾。
也唯有摸着石头过河,不断修正和进步,来配合时代永不停止的脚步。
本文原创,同步发表于个人博客。特此声明。
《证明》读后感(五):松本清张的《证明》
松本清张的《证明》
说起松本清张,总有很多话想说。推理小说从中学时代就开始读,大范围涉猎则是在大学时期(2003-2007)。那个时候国内的推理小说还不像现在这样层出不穷,只有珠海、群众出的一些乱步、森村等早期推理作家的推理小说。再有就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出版的早已书页发黄的早期推理小说,这类小说数量最多的就是以社会派推理小说为代表的松本清张、森村诚一等作家的作品。
还记得第一次阅读松本清张的《零的焦点》,就感觉这样的推理小说与神探为主角的推理小说大不相同。它是以普通人为主角,推理也不是将所有人集合起来大声喊出“凶手就在我们之间”,而是有信息收集进来,就同步作出相应推理,很符合正常人的思维模式。将侦探打下神坛而拉低至普通人高度,读来更贴近我们普通大众。
社会派推理小说本身与本格推理也大不相同,社会派更多侧重于讲述动机的由来。对社会派来说,“为什么做”要比“怎么做”更重要。而且,社会派的舞台也不会局限在一个旅馆、一座孤岛,或诸如此类封闭的场所,而扩大至整个社会。时间进程上也不再是一段很短的几小时或几天,而延长至社会变迁的数年或数十年。正是因为这些突破时空限制的写法,扩展了此类小说的外延,贴近民心的书写方式以及挖掘动机的侧重点,提升了此类小说的内涵。——这样的小说也更易被广大各层读者接受。
松本清张半生贫困,深刻体会到了下层世界的不易。在成为作家之后,他积极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为底层人民呐喊。同时,加上作者清新的文风,以及对推理小说做出的功绩(开创了社会派推理小说),奠定了其宗师的地位。他的作品一版再版,历经时间的洗礼而不衰。
《证明》这本短篇集收录了短篇小说四篇。〈证明〉与〈新开发的区域〉发表于1969年,〈密宗律仙教〉发表于1970年,〈留守宅事件〉发表于1971年。这个时间正是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的乱象,造就了人心的荒漠。这四个短篇讲述的就是这个背景下的四个犯罪故事。
四个故事的动机多与金钱利益、淫邪、婚外情有关。这些都是我们身边最常见最普遍的作案动机。除最后一篇〈留守宅事件〉相对来说更偏重于案件的推理之外,前三篇则可以看成是犯罪小说。作者都以比例较长的篇幅描述故事的社会背景、个人的时间经历,也正由于这样的背景与经历,才造成了其独特的犯案动机(即“为什么做”)。这样的犯案动机才更让人感觉真实可信。相对来说,“怎么做”的部分在篇幅上会稍显精短一些,可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将作案诡计推陈出新,使之不落俗套。让可读性大大增强,读完让我感慨良多,掩上书卷回味无穷。
何谓经典?对于半个世纪前发表的小说,如今还会译介出版,读来仍不会感觉过时,仍让人津津乐道,让人口碑相传。这就是所谓的经典。希望国内出版社可以更多引进大师的作品,同时也希望国内有一天也可以出现像松本清张这样的推理大师。
《证明》读后感(六):那些普通又丑恶的罪犯从何而来
《证明》一书是社会派推理小说鼻祖松本清张的短篇合集。书里的背景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日本:房地产行业的暴利左右了无数人的命运;贷款和分期付款成为一种常见的生活方式;农村和城市的边界渐渐打破,出现了大量的城乡结合郊区,法律和风俗在这里都变得暧昧起来,成为犯罪的温床。
书中的四个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松本清张对当时生活现象的总结和各阶层人物的心理侧写,放到现在也毫不过时。比如,在城市中收入越高意味着负债越多,很多人是靠贷款买房买车,以及维持高消费;乡村性放荡的恶俗对城市家庭生活的戕害;打工族对拆迁户的仇富心理;城市里物质生活富裕但精神生活贫乏,以至于许多人对灵修、宗教活动过分地热衷;城郊居民之间冷漠的人际关系,等等。松本清张对案件中淫邪的部分也做了一些描述,但绝不过分挖掘,往往为铺垫情节而一笔带过,这一点体现了大师的风范。
松本清张出身小商贩家庭,13岁就辍学养家,为了混口饭吃还曾去朝鲜当兵。他的成名之路也十分曲折,早年从事纯文学的创作,获过芥川文学奖,但收入不高,只能独自一人在东京打拼,家人依然安置在乡下。后来他发现推理小说更为卖座,便调转了方向,渐渐名利双收,成为继柯南·道尔、阿加莎·克里斯蒂之后的第三位侦探小说大师。
大半生的贫穷生活使得松本清张的小说呈现出一种“接地气”的风格。他在推理过程中也没有塑造大侦探形象,只有普通的刑警,破案过程比较符合正常程序,犯罪案件也多与生活琐事联系在一起。在《证明》一书的四篇小说里展示案件的发生仿佛就在我们的周围,多因拆迁款、遗产、高利贷、婚外恋等引发的命案,可以说十分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读松本清张的文笔很干净。虽然推理小说必不可少地要涉及凶杀案,但是松本清张没有依靠猎奇和血腥的情节吸引读者,而以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人物之间激烈的冲突来组织故事。他也写了很多畸形的男女恋爱关系,但没有铺展笔墨在低俗挑逗的性场景上,性仅仅是他用来挖掘人物内心的引子。新开发的区域一文中,因擅长做糕点而远近闻名的师傅,暗地里却是一个私德败坏的人。他与房东的妻子私通,后来娶了房东的女儿,以便与岳母长期保持性关系,甚至两人之间的殴打辱骂,也是一种性挑逗。最后,他的无耻行径接连引发了岳母和妻子的报复性犯罪。他却逃脱了法律的惩罚,并如愿以偿地卖掉了妻子家的宅基地,带着一大笔钱消失在城市里。
松本清张在介绍案件背景时,往往会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做一番具体描述,还附带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比如,描述城乡结合部的住宅特色和缺点,尤其是这种环境对犯罪人群的滋养,很有警示意味。某些人情风俗也往往成为破案的关键线索。比如,留守宅事件中,在受害人葬礼之后,家属按照习俗处理遗物。受害人的妹妹想要姐姐那套高级定制的羊毛套装,向姐夫索要,但遭到拒绝。警方得知后调查这套衣服去向,进而发现疑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警方的细心值得称赞,但是妹妹的行为则有点让人接受不了,姐姐是非正常死亡,留下来的衣服无论多么昂贵,穿在自己身上,不怕有心理阴影吗?日本的民俗真够彪悍的。当然,文章里也会展现一些新的、积极的社会现象,比如女性开始实现职业独立、城市里的打工者有可能获得丰厚的收入和实现阶层跨越、匠人精神的培养、宗教信仰自由。其中宗教信仰自由也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自由。只不过在密宗律仙教这个故事里,信仰宗教的群体基本没什么正面形象,人们打着思想、信仰自由的幌子,去干一些满足私欲的肮脏事。创建新宗教的人多半是出身社会底层、好吃懒做的混混,妄图通过宗教勾结政商大肆捞金,供自己挥霍。信教的人们也缺乏理智的思考,任人摆布。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恰恰是来自科学界的理性质疑,以及警察等公权力的震慑。这恰恰体现了真实的生活,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半好一半坏,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贪欲和邪念。接收了好的东西,固然可以脱离贫贱,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但如果不懂得拒绝坏的东西,也难免走上邪路,落得家破人亡、伏法待诛的下场。
本书令人感触最深的是,犯罪的不止是愚昧无知的人,还有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拥有高薪工作、熟知法律和社会规则的人,他们一旦堕入赌博、毒品的深渊,对家人、对社会的杀伤力成倍增长。最恶毒的是,他们在犯罪之前往往会精心布局,利用人性的善良和弱点,将罪责转移到他人身上。不得不感叹,最毒莫过人心。
《证明》读后感(七):别轻易试探人性 爱一个人远没有爱自己重要
2019/12/19 刚在图书馆看完感触挺多的现在就写下来吧。松本清张的书我已经看过很多本了,因为他的故事总是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两个字概括就是真实。这本书一共讲了好几个小故事,我就拣两个最好看的出来说吧,有剧透所以慎重看下去。
第一个故事
一个东京一流报社的记者因为与上司发生矛盾,也就是他看不惯他的boss就辞职了。他带着自己的女人到了一个小乡下,一开始靠着仅有的工资生活,但是时间长了就没钱了,女人开始出去陪酒赚钱养家。记者虽然很颓废但并不是一直如此,他意识到这个女人跟着穷困潦倒的他甘愿来到乡下已经很好了,所以他决定给她更好的生活,开始寻找工作。
他在乡下的一个不出名的报社谋得一职,整个破案的过程我并不是很感兴趣。我对跟着记者的女人很感兴趣,明知道记者已经落魄了但仍愿意跟着他,即使一开始他没有去找工作很颓废,她依然愿意拿自己陪酒的钱养家,我不认为是一个女人的爱情作祟,相反她看人的眼光很准,一流报社辞职的记者来到乡下依然很出息,很快就揭发了一起贪污。
也许周围的人会觉得这个男人很窝囊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女人出去陪酒来养家,但是他自己心里很清楚所以也一直在寻找解决的办法,得亏女人并没有离开他而是一直很相信他并给他信心。
有时候一个女人的一举一动真的能影响一个男人的行为,但更应该明白的是,如果要让自己变得更好不能只是一味地把所有怨气发泄在女人身上来找回信心。
故事永远是故事,但看故事的人会因此想到些什么便是他们的事了。
第二个故事
一个不嗜酒也不沾染女人的男人,兢兢业业地工作了两三年只为了攒钱开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印刷厂,在和上班时结识的自力更生的女人结婚后,就攒了更多的钱 。他俩开了一个印刷公司,并从此走上富裕,夫妻关系本来和和睦睦的,也因为钱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好,但是,钱多总会犯事,夜里路走多了也会闯见鬼,所以男人出轨了。
和所有出轨的有钱人一样,他开始了包养第二个妻子的日子,很神奇地是,第二个女人为他生下三个孩子,与发妻之间无儿无女。
天有不测风云,他们家富了十多年后破产了,小老婆带着孩子来找他但是发妻很生气,所以小老婆把孩子扔给他自己走了,发妻指出这孩子根本不是你的没有一个长得像你,他自己也察觉,平日里上班与两个家里往返,难道一直在为别人养儿子?
所以他们俩走上了杀害孩子抛弃孩子的路,最后一个大儿子很聪明没有被夫妻俩伤害,但是最后也仅凭幸运幸存。
我挺看不来这种男人,虽然老实但是有色心却还被女人骗。
真是很可笑啊,而且时不时嫌弃自己的妻子身材,就算身材不好那你离婚啊,找小三算怎么回事,真的很气,但是最后看到他被骗又想笑,看吧连儿子也不是你的,最后的最后,就算儿子不是你的也不能杀害小孩子吧?
我对这个故事的男主永远持以鄙视的态度,就连她的妻子虽然共犯杀害小孩,我也没那么那么讨厌。这就是写故事的精彩之处吧,把看的人的情感带入进去了,忍不住想破口大骂哈哈哈,好了我不能激动,这本书值得一看推荐,准备继续看书复习。
每当我再回忆起这些故事,就会有种男人真是自私的感觉,没办法与女性共情就算了,还总是做一些伤害人的事。现实中,男人没用靠女人养,男人出轨的事实应该比故事更加精彩。
女孩们,要自己独立,当你们拥有了金钱,还怕男人丢下你吗?当你有了足够多的底气,还怕男人伤害你吗?这个世界上,没人会爱你如生命。被欺负了就要勇敢站出来发声,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
别去试探人性,你永远也不知道最亲爱的人某一天也许会背叛你,爱一个人远没有爱自己重要。
《证明》读后感(八):久美子死了,我很难过 | 读松本清张《证明》
1
这本是松本清张的短篇集,共收录短篇小说四篇。
其中《证明》与《新开发的区域》发表于1969年,《密宗律仙教》发表于1970年,《留守宅事件》发表于1971年。这段时间正值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经济的蓬勃发展往往伴随着社会的乱象。
2
今天读完了第一篇《证明》。
故事讲述信夫为文学梦辞去公职,专心在家写作,可作品始终不获承认。
‘’屡屡失败而产生的沮丧,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焦灼,以及与社会隔绝的宅男生活,令他的情绪如过山车一般。”生活长期脱离社会,加上一直无法在文坛展露头脚的挫败感,使得信夫把怨气都撒在妻子久美子身上。
他会拷问久美子的行踪,甚至在床上时,把久美子当作自己发泄愤懑的工具。
当初久美子为了支持丈夫追寻文学梦而重入职场,用自己一个人的薪水支撑家庭。对信夫种种乖张的行为久美子始终在忍耐。
后来久美子出轨平井忠二,而且越陷越深。她是把在自己丈夫那里得不到和付不出的爱都寄托在了平井忠二身上。
当久美子知道自己只是平井忠二众多女伴中的一个,她的内心痛苦异常。
信夫因为不堪忍受自己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持续失败而自杀。久美子发现信夫的尸体后,先去杀了平井忠二,然后将现场伪造成信夫杀掉平井忠二后自杀的样子。这是久美子的复仇。
犯罪现场伪造得极为成功,久美子也向警察坦诚自己出轨于平井中二,这成为了警察眼中信夫杀人后自杀的理由。
一个月后,逃脱了法律制裁的久美子自杀。
3
久美子的出轨对象平井忠二,是佛学家兼随笔作家。松本清张安排这样的社会身份给他,可真是莫大的讽刺。
平井中二主动勾引久美子,是因为他看出了久美子对自己的钦慕以及久美子家庭的裂缝。于是他趁虚而入。偏偏又不是真的爱久美子,身边被他迷惑的女子大把。佛学家不是应该清心寡欲么,平井中二却一边“研究佛学”,一边在酒池肉林里肆无忌惮。
还有故事里的画家守山嘉一。松本清张说他曾在巴黎生活了十五年,在日本是颇有名气的油画家,擅长评论以女性身体为题材的各种绘画,活跃于日本各大论坛、讲座以及媒体,五十八岁的他在业界既有知名度,又有威望。
然后本来谈工作的见面,守山嘉一却把久美子约到了高级餐厅,在知道了久美子已婚之后更是大开黄腔。摆明了就是在引诱久美子。
守山嘉一之所以最终没有对久美子下手的原因,无法是因为他意识到久美子的丈夫是一个善妒的丈夫,他只是不想给自己享乐的生活找麻烦罢了。
再回头看一看久美子的丈夫信夫。
他有自己的文学梦,可是却因为没有背景,不会讨好编辑,就算有相当的实力,却永远无法出头。让那些比自己年轻,对文学几乎一无所知的年轻编辑训斥,为了不得罪人,将自己的作品按照编辑的意见改得面目全非。
一直到死,信夫都只是一个空有梦想,被人玩弄的角色。
是什么让有梦想有实力的人永无出头之日,是什么让沽名钓誉淫人妻女的人炙手可热?
4
我真希望久美子没有自杀。
活下来,从此变强大。我希望她可以变成《黑色皮革记事本》里的原口元子,独自迎战所有的敌人。我甚至希望她可以变成《白夜行》里的西本雪穗,去痛快地复仇!
久美子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信夫还在做公职的时候,她在家里照顾信夫的起居。信夫为了梦想辞去公职,她就重新工作一人挑起家庭的重担。信夫体贴,她没有享受,信夫暴虐,她只是忍受。为了逃避家庭的压抑,她落入平井中二的陷阱,成了对方众多情人中的一个。她痛苦,然而平井中二又怎么会为了她放弃其他到手的女人。
然而久美子不是原口元子,也不是西本雪穗,她做不到独自迎战整个社会的恶意,也没办法向所有人复仇。
她的复仇好像流星,闪耀一刻后就坠落。
是什么让有梦想有实力的人永无出头之日,是什么让沽名钓誉淫人妻女的人炙手可热?又是什么,让美丽、隐忍、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的人只有死路一条?
5
久美子死了。我很难过。
本文原创。同步发表于个人博客。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