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埃德蒙·伯克评传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埃德蒙·伯克评传读后感锦集

2021-03-28 00:45: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埃德蒙·伯克评传读后感锦集

  《埃德蒙·伯克评传》是一本由[英] 约翰·莫雷著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埃德蒙·伯克评传》精选点评:

  ●奇怪的是,作者几乎在所有章节都比伯克更加激进,乃至观点相反,却始终称颂柏克的伟大与天才,而把分歧归于伯克的偶然污点,真是难以理解。不过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自由主义观点。

  ●之前读第一遍,低估了这本书的严密性,当时感觉是文体涣散的。这大概是一种心性障碍。现在反而觉得亲切。加一星,五星。

  ●如果一个政治家、思想家能被一个有很多相反看法的后世政治家、思想家由衷地赞叹,「理解之同情」,那这个人肯定是个伟大的好人。

  ●中规中矩吧

  ●这本书可读性很强,在历史事件中展现的人物。

  ●补记… 大号已逝… 去年写的旧文。只要言及保守主义,人们就很自然就联想到英国保守主义奠基人埃德蒙•伯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人思想谱系和内心观念的影响作用下,伯克在他们心目中的“多样性”也充分体现出来。即使在离这位政治哲学家生活年代接近的时期,他也是“誉满天下,谤亦随之”。约翰•莫雷这本《埃德蒙•伯克评传》试图把伯克的政治思想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品评,尽管在很多问题上,自由主义者莫雷与保守主义者伯克的观点并不相同,但并不妨碍传记中莫雷对伯克的推崇,以及试图达到“同情之理解”。加了很多自己的理解,约翰•莫雷则有点小家子气(并不真正理解conservatism),故减一星!

  ●终于读完了(›´ω`‹ )大名鼎鼎的埃德蒙·伯克,其实我们目前还在误解他以及保守主义的政治思潮。作者约翰·莫雷比伯克晚近半个世纪,曾供职于报社也曾出任印度事务官,据译者介绍莫雷曾对中国近代进步主义思潮产生过影响(若猜的没错会是严复)。译者的翻译也很流畅,部分字眼甚至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术语表述出来,难能可贵。 本书不是对伯克生平的评述,而是沿着伯克所经历和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特质、实事、宪政、美国独立运动、爱尔兰印度经济改革、法国大革命)展开。如果要研究伯克——此书是必读物。

  ●好像每一章都是自己先发表一大篇评论,最后再提一下伯克的观点,法国大革命观点明显相反,却又认为伯克有智慧有远见什么的。。这到底是啥

  《埃德蒙·伯克评传》读后感(一):大英帝国的见习航海士

  本来我之前的标题是没有见习两个字的,可是后来有加上这两个字有一种不知该如何措辞的感觉,大概是词穷了,所以才讨厌干自己不合适的东西的,至于我将要写的东西不是为了迎合任何人的兴趣,也不是为了迎合人们一时兴趣这类说法的,只是单纯的看过某本书想要借着所谓的书评这种形式,也有说我写的像是读后感或者散文还带文艺性质,随便你给我贴什么标签儿。我只是单纯的表达我的个人看法,在本书的第五章开头的第一段让我深感有人和我一样的感觉。

  埃德蒙伯克评传和我见过的任何一本个人传记都不一样,大概是作者继承伯克的衣钵来写的,混合着伯克当时的想法和伯克逝世后的世界的思考,让人以为这边是所谓的预言里的世界变现了一样,感觉是有些吹捧而少了客观。关于伯克的哲思并没有讲多少,连伯克生平的事迹也没有多少,更多的是讲这个大英帝国在茫茫大海上宛若庞大的舰队群,伯克作为一个见习航海士的某些作为,借着作者的口讲给世上的人们,好像在说看啊,当年我就是在这片大海上拼搏也是一个伟大的海上战士,而且预言了之后这片大海的风暴起落。也准也不准的,准的是这个制度被留了下来,不准的是这艘舰队缩水的厉害,以至于连主舰都以不是当年的大小了。不过这个世界无论过去现在和未来还是一如既往的短视,充斥这悲哀和不幸。

  这样说好像掺杂了些我个人的看法,不过和作者一样想借着某个人对于时代的看法来讲述不一样的时代,要知道这个世界不仅是胜利者的说辞,还是失败者的推脱,还有更多的是当时亲历者的想法,以致后世众说纷纭的迷雾给真实的历史掩埋了,是以我才感觉所谓的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之类的话语不过是政治上的说辞,反正我是不信的。不过能自圆其说没被戳破的说辞想来也是一向不乏众多信众的,另类如伯克和继承衣钵者也还是大有人在,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不过是在捍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类的信仰。

  如此单调的乏味说辞貌似是不会有多少人信的,好歹也要干些自己不熟悉的事儿,比如说后世给伯克的标签之一便是哲学家,不过又对于伯克是个政客又耿耿于怀,然后各式说辞便粉末登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其实不过是你为了让这个人符合你的个人看法罢了,他的某些让你觉着非议所思的东西,让你不适应的行为,你都为了自己看着舒服来找个标签儿贴上好让你自己爽。你不觉着无聊么?伯克首先是一个大英帝国的政客,虽然没干多久,但这改变不了他是一个政客的事实,然后基于自己的教养对于某些问题有着这样那样的看法,然后做出判断和行动。而你却觉着这样不像是一个哲学家的行为太政客了,可是伯克根本就是政客好不?同样的腐败也好制度漏洞也好还是说同样对同样问题的不同对策也好,伯克有的都是基于自己的思考判断来行动的,没有迎合别人的兴趣,也不是说他的想法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一时的兴趣。

  书里好像说过伯克的一个观点是把事件放进背景环境中去看待,貌似是这样说的。比如说伯克对于美国独立还有法国大革命的不一样的看法,你要回到当时的背景中去看待伯克为什么会不一样的想法,不过我给忘了他是怎样想的了,也许是作者也没说,可是某些觉着这个想法好像是为了讨好我才有的,或者说不是为了讨好这群人一时的兴趣才有的。有句诗怎么说来着?千古功名身后事,生来何必自忧虑。觉着伯克在这方面和我有些相似的,最少是我是这样认为的,那儿有那么多闲心管那么多事儿啊!我自己的事儿还忙不过来还管你怎么去看,有那么多需要揭露出来的问题要与之改善,至于改变之后是不是符合百年之后的世界根本没时间想那么多的,如果真的想那么远又怎会变成你今日看到的样子?还不是只有深谋未有远虑么。再说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说辞,不知道怎么会让我觉着有那么多的潜在信众。分明一个人的能力和智力都是有限的很,为何非要神化别人而矮化自己?

  溪川上

  2018.01.30 傍晚 写就

  《埃德蒙·伯克评传》读后感(二):尤尼乌斯的假面

  正如莫雷在前言中声明的那样,该“历史研究”并不是“关于埃德蒙•伯克的个人传记”。用这两位文采斐然的修辞大师格外擅长的夸张手法来说,本书堪称作为自由主义政治家与“新辉格”精神继承人的莫雷献给精神导师的一封“情书”。纵使莫雷并非正统保守主义者,在不少原则问题上所持观点与伯克可谓泾渭分明,不过在回顾十八世纪末英国政坛风云,点评伯克政治生涯的重大事件时,莫雷依然对这位思想家过去与当下受到诸如“言行前后不一”“背弃自己事业”一类的不公评价耿耿于怀,因此在本书通篇夹叙夹议的字里行间,有一个主题始终凸显:在伯克去世七十余年后,当他的仇敌将其斥为“马屁精与下流的资产阶级”(马克思《资本论》),他的“门生”依旧不得不为了寻找其毕生言行的某种“连贯性”而奋力抗辩。

  那么,伯克身上那种让同代人(包括曾经的挚友福克斯、《人的权利》的作者潘恩,以及年轻的法国国民制宪议会议员都彭——正是这位绅士的热情邀请,促使伯克写下了那部名垂青史的《反思法国大革命》)乃至后辈不得其解并纠缠不放的“矛盾”,也就是公然反抗乔治三世的伯克与尽情讥讽雅各宾派的伯克、“捍卫自由的”伯克与“为权威辩护的”伯克、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伯克与抨击法国大革命的伯克之间的矛盾,是否真的令他“晚节不保”,以致于他为美国殖民地摇旗呐喊、为爱尔兰天主教徒争取平等、为印度人民起诉黑斯廷斯总督等等终生不息的奔走疾呼,统统成了“假扮自由主义”的惺惺作态?1790年写下《反思》的时候,他是否真的已经“精神错乱”?这部字字珠玑、掷地有声的批判——论证之有效,火力之猛烈,以致于当时拥护大革命的所谓“哲学家”们无人能出其右,亦无人真正能够将其驳倒(Kirk, The Conservative Mind)——是否真是伯克思想中某种不可挽回的“断裂”?

  莫雷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尽管这样的否定在他自身立场的左右下显得犹豫不决。在他看来,这位“宪政最忠实的伙伴”也曾卷入党派纷争的泥沼,也曾因为对英国体制的过剩信心而“忽视”人民的真正自由,因此只有伯克针对美国革命的观点,才是“最没有争议的高贵庄严智慧的篇章”(82页)。在评述这一篇章的时候,莫雷延续了伯克对形而上抽象权利的极度反感,认为终极而绝对的权利皆为虚幻(在美国革命的案例中,他指的是英国对殖民地课税的权利),而只有“可度量、会起伏、出于约定俗成、根据现实条件赋予其或多或少适宜价值的范畴” (95页)才能为真正的权利提供栖身之所——我们知道,从政者的审慎、谦卑以及对惯例的尊重,确实构成了伯克政治思想中最重要的原则。可是当他再接再厉,继续为伯克那“要么都错了,要么都没错”的连贯性背书时,莫雷自己的论证倒发生了小小的断裂:因为无法克制对法国大革命核心精神的认同,他便向读者提出这样的反问:革命理想给精神造成的重大变化(全是抽象概念),难道不比(失败的)现实结果更加重要?我们有理由相信,莫雷在此处期待着一个肯定的回答。然而根据他刚刚对美国革命进行的评价,具有连贯性的答案似乎更倾向于“不是这样”。

  “不是这样”,这当然也是伯克面对热血沸腾的都彭先生、如火如荼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注定要被这场革命改变整个面貌的世界与后代,基于他自己一生的政治实践与反思而慎重给出的答案。对他来说,制宪议会通过命令式《宣言》颁布的所谓人的“自然权利”实属妄诞,因为由集体理性历经漫长岁月构建而成的公民社会之“机体”,恰恰不是“自然的”,而是群体惯例、传统与信仰“造就”的人为复合体。因此,人处于如此复杂的社会当中,天然地无法同时享有“自然的”权利与“公民的”权利;而正是如此形成并合理演进的后者,才是惯例法下有节制自由的真正保障。法律面前的权利平等,绝不意味着红利平等(伯克据此严厉谴责没收教会财产的制宪议会);它意味着平等地享受司法公正、劳动与财产安全,并因此而平等地受益于一个力量平衡而秩序井然的社会带来的福利。

  法国大革命否定了这个社会的一切,采取最懒惰的做法,由于害怕面对困难,就干脆直接推翻所有既定现实。事实上,大革命毁掉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不断给社会给养的“历史”本身,宛如彻底拆除一座结构精巧繁复的大厦。 关于这一点,热衷古典的伯克与莫雷都援引了珀利阿斯的传说,把大革命比作这位老国王的女儿:她们将“祖国父亲”撕成碎片并扔进滚锅,希望用这种血腥的方式让他获得新生。奉崇敬与审慎为最高美德的伯克在如此激进的手段面前震怖不已;莫雷则怀着对“真理”的酷爱,对“重建”与“新生”一类的意向心向往之。讽刺的是,圣茹斯特也曾在演讲时引用这个典故,发誓要“让人类从血锅中站起……充满原始的活力,就像大地第一次被创造出来那样。”(毕希纳《丹东之死》)如此嗜血的宣言自然迎来了国民公会雷鸣般的掌声,可是他们似乎都忘了,在那个可怕的故事中,珀利阿斯没能返老还童。他死了,死于某种“出于良好意愿”的谋杀,智慧的希腊人很清楚这一点;被暴力肢解的古老机体不可能获得新生,革命的滚锅里除了泛起死亡的泡沫,还映出了未来专断独裁权力加倍严酷的不祥阴影——洞察力极强的伯克在大革命爆发仅仅一年过后,就作出了史上罕有、准确无误的政治预言。在历史的证据下,熟知日后事态发展的莫雷也无法否认:“那些憎恨过去,不问青红皂白对历史加以诅咒的人,从长远看来,也一定不会相信未来。”(182页)

  伯克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预见的不仅仅是法国大革命的无望前途。不论是帮助英国成功抵御了革命洪流的伯克,还是对革命的理想始终心怀好感的莫雷,都有幸未能目睹将野蛮与荒谬演绎至巅峰的二十世纪。它由大革命发明的现代政治造就,带着大革命传承的激进姿态,服从于不假思索“改变一切”的原则,用偏执取代平和,用仇恨取代正直,反复撕裂,不断倒退,一次又一次为伯克的洞见提供事实依据,不厌其烦,不堪忍受……只有英国,以及直接承袭英国制度的英语国家幸免于此。很多人将其归因于英美独有并难以复制于他国的自由传统,殊不知这样的传统也差一点儿被大革命的狂潮席卷——而伯克正是在思想与行动上同时捍卫该传统的首要功臣。他对乔治三世专权的持续批评,一度使他被人怀疑曾假借“尤尼乌斯”(Junius)之名发表讥讽君主的书信;大革命爆发后没过多久,人们又透过他坚决抨击法国共和派的立场,断定了这一身份的不可能性。事实上,任何“反对君主制”或“拥护君主制”的标签,贴在伯克身上都显得相当肤浅——蔑视英王及其党羽与痛恨法国“弑君的和平”并不构成任何矛盾。今天,透过两个世纪的血泪重新审视伯克的政治生涯,人们毫无疑问能够作出上述判断,知道他确实如自己所说:“一生都在为别人的自由而斗争;除了对暴政的憎恶之外,他的胸腔中从未燃烧过持久的怒火或激情”(《反思》);又或者丘吉尔的评判更加公正:“没人在阅读‘自由的伯克’或‘权威的伯克’时,会感觉不到这是来自同一个人,他追求同一目标、同一种社会与政府的理念,而且他捍卫它们免受来自任何一个极端的袭击。”(Churchill, “Consistency in Leadership”)因为比起大革命中那些自认为模仿了古代罗马的普世共和主义者来,伯克的思想之连贯、周全与深刻,才真正承载了超越民族与国境等物理界限的人类智性;他上承亚里士多德与西塞罗,下启迪斯雷利与桑塔亚那,躬亲传达着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政治共同体真相,那就是无论统治者是一个人,少数人还是多数人,好政府的唯一标准,永远指向全邦共同的利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18年3月28日),有删改

  《埃德蒙·伯克评传》读后感(三):埃德蒙·伯克: “我从不让抽象的和普遍的东西主宰自己”

  如今,只要言及保守主义,人们就很自然就联想到英国保守主义奠基人埃德蒙·伯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人思想谱系和内心观念的影响作用下,伯克在他们心目中的“多样性”也充分体现出来。即使在离这位政治哲学家生活年代接近的时期,他也是“誉满天下,谤亦随之”。约翰·莫雷这本《埃德蒙·伯克评传》试图把伯克的政治思想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品评,尽管在很多问题上,自由主义者莫雷与保守主义者伯克的观点并不相同,但并不妨碍传记中莫雷对伯克的推崇,以及试图达到“同情之理解”。这本评传也因此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值得研究和探寻的视角。

  深邃洞察

  思想行动瑕不掩瑜

埃德蒙·伯克的思想及行动,在辉格党执政时就毁誉参半,有人赞颂其为不世出的天才,也有人认为其“精神错乱”。正如莫雷在序章中所言,“托利党赞美他是欧洲的救世主,辉格党将其斥为自己党派的毁灭者。”在瑕瑜互见的二极化评价中,人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不管是否认同埃德蒙·伯克,他都是保守主义的奠基人。

  伯克思想充满智慧的火花,同时辛辣兼具直白,富于洞见的语词更是使他的文本及政论演讲得到不同的评价。他的著作对“这座幸运岛国的超凡政体”的诠释,以及对民主价值观念的坚守,令人印象深刻。正如莫雷所言,“伯克能以一种深邃的洞察力审视政治活动中各种理念及其渊源,并从中构建一个完整而连贯的体系”。

  伯克善于发见现实政治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相结合的关键节点,重视经验、习惯与审慎冷静的思维方式,摒弃虚无缥缈的抽象理论。他那雄辩的演讲辞,充满智识与良心的政治哲学思想,一直以来都鼓舞着人们。而这些华美又富于激情的篇章,也是他独特的平实兼具雕饰的文风,将霍布斯、洛克以来的经验论哲学中的理性、感性并存的感觉经验,发挥至极致。

  熟知英国历史的人应该了解,伯克是英国辉格党的政治精英人物。然而,正由于他弹劾印度总督黑斯廷斯(1786),反对英王乔治三世及其政府在美国课税的政策,以及支持美国独立的言论,使得他遭到排摈,伯克短暂的一生只能止步于议员身份。然而,这正是伯克了不起的地方。“他(伯克)痛恨居高位者的无知和残酷,还有他们一切愚蠢和专横的作为,因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度的感性,他眼中呈现的是下层民众最无以复加、不可回避的疾苦。他对善政的敏锐感觉是他汲汲于每一个生灵都能在其治下获得幸福安宁的结果。”伯克不仅有对绝对权力的警惕与贪腐行径的抨击,对民众的福祉的关注与爱护,还有充溢着理性智慧的文字传于后世。

  乔治三世痛恨辉格党政府的无能和颟顸,可他终究是精神不太健全、才智平庸之辈。伯克并非生不逢时,只是英国内战后的危机一直存在,伯克能超越党派歧见,反对专断权力及个体的贪腐行径、平庸之恶,才更令人钦佩,同时也是辉格党及后世保守主义思潮的指路明灯。

  看重传统

  更倾向采取稳妥有效的方式

  保守主义天然重视传统、习俗和经验,同时反对激进变革,特别是暴力革命,宁愿采取更加稳妥有效的方式。盎格鲁-撒克逊传统正是基于财产权、英国习惯法、判例法以及英人特有的冷静审慎、不重抽象理论的经验特质,才逐步结出的果实。

  众所周知,保守主义价值的核心是财产权(property rights),而这正是盎格鲁-撒克逊传统、英国人的个体主义、公平竞争精神与大宪章以来,“没有代表不纳税”的习惯法与议会民主所确立的原则。征税而不经同意、不受监督,则无异于暴政。英国内战 (1642-1651)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英国议会对王室征补助金、十五分之一税、吨税并不是无条件的支持,对于国王(查理一世)的无理征税要求,下议院时常采取抗争的态度,不满足王室全部要求的事体也是常有的。查理一世正是因为议会的不断抗争,愤懑地解散了议会,最终导致了英国历史上的英国内战。从《大宪章》到《权利宣言》,“英人受惠於先人遗德,他们一再抗争,奠定了危险而高贵的原则(大卫·休谟语)。”这份珍贵的遗产是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大宪章运动、人身保护令状、权利法案直至光荣革命,留给奇迹之英伦三岛的重要财富。

  保守主义看重经验、传统、习俗、习惯法的作用,甚至有些经过千百年积累沉淀下来的“成见”。伯克基于辉格党的原则及观念,认为英国继承了骑士贵族精神和自由传统,立宪君主制比立宪共和制更能保持贵族的荣光、勇气与自由所赋予的公民自由与财产保障。这也正是保守主义迥异于其他各种“主义”的特异之处。

  重视经验

  反对抽象概念应用实践

  埃德蒙·伯克对抽象的概念与定义有着天然的反感,这也是他的原则之一。“我从不让抽象的和普遍的东西主宰自己”,伯克把“正义”“真理”一类的语词阐述为复合抽象词,认为它们容易被人为抽空内核,为了不同的利益被给予不同的解释。正如“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所预示的,语词概念易被人为扭曲,不同的语境下“自由”(liberty)“正义”(justice)也有不同的解读,有时还有曲解情境。伯克尤其反对将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认为这是导致处事浮躁和忽略经验的错误做法,对于社会政治生活极其有害。

  伯克反对法国大革命,正是因为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暴戾,更是肇因于雅各宾派及暴动民众对贵族、教士阶层财产权的无情摧残、劫掠,这种行径使得法国大革命的正当性荡然无存。约翰·莫雷对罗伯斯庇尔、马拉等法国大革命初期领袖的“清贫自守”的回护,对法国革命正当性的虚饰,并不是公正无偏、毫无疑义的。他并不能否认雅各宾派的血腥杀戮、劫掠私产,这恰恰是伯克《反思法国大革命》留给后世的启示。

  而对美国独立的支持,更是埃德蒙·伯克思想历程中值得大书特书之处。新英格兰人的海外拓殖,正是清教徒的坚忍、耐心与创新精神的体现。而英国政府对其的无理课税,正如文中所言“他们知道,主权的概念里自然是包含着不可剥夺的课税征缴之权的……”当时新英格兰人在英国议会中并无议员,他们起初也并不是不缴纳税金……只是当时的英国政府的针对新英格兰人的法令、征税举措,太令人狐疑。伯克认为,“抽象权利的存在和行使这项权利的正当性是有距离的,后者并不是前者的天然属性。”伯克正是反对复合抽象词、抽象概念之类的观念,以及同情新英格兰移民的正当要求,同时还有对清教徒理念及精神底色的认同,才支持美国独立的,这也许是他能跳出民族国家桎梏的值得赞许之处。

  伯克曾说,“若要人爱国,首先国家得可爱才行。”在浮躁功利、思想层面盲信混乱的时代,这种理性的审慎态度和清晰冷静的思维方式更加令人激赏。他同样不会刻意迎合庸众的“民意”,他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冷静审慎地看待民意,不屈从于错误的民意,才是真正的爱国、爱民众。希望人们能从埃德蒙·伯克的书中,萃取更多智慧与感性经验,而这些,是我们理解埃德蒙·伯克及其保守主义的核心观念的价值所在。

  刊于2018年3月3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8·思想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8-03/03/content_712802.htm?div=-1

  约稿、书评切磋请联系微信ID:zcsx12

  《埃德蒙·伯克评传》读后感(四):言及保守主义,很自然就会联想到他

  埃德蒙 ·伯克是英国辉格党的政治精英人物, 尽管在他所处的年代,埃德蒙 ·伯克思想及行动收到的是毁誉参半的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保守主义的奠基人,埃德蒙 ·伯克重视传统、习俗和经验,主张冷静审慎的理性思维方式,拒绝“将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反对并抨击了大国大革命中的暴力流血和激进主义——其保守主义思想反映了盎格鲁-撒克逊传统中的政治文化智慧,不仅影响了其所处时代及之后的英国人的国家观,也为当今的国家治理提供了有益启示。

  而约翰·莫雷所著的《埃德蒙·伯克评传》试图将伯克的政治思想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品评,尽管在很多问题上,自由主义者莫雷与保守主义者伯克的观点并不相同,但并不妨碍传记中莫雷对伯克的推崇,以及试图达到“同情之理解”。这本评传也因此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值得研究和探寻的视角。

约翰·莫雷(John Morley,1838-1923)英国著名政治家、作家和报刊编辑,做过记者和国会议员,担任过爱尔兰政务司司长、印度事务大臣。

  撰文 | 朱聪

  如今,只要言及保守主义,人们就很自然联想到英国保守主义奠基人埃德蒙·伯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同人思想谱系和内心观念的影响作用下,伯克在他们心目中的“多样性”也充分体现出来。即使在离这位政治哲学家生活年代接近的时期,他也是“誉满天下,谤亦随之”。约翰·莫雷这本《埃德蒙·伯克评传》试图把伯克的政治思想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品评,尽管在很多问题上,自由主义者莫雷与保守主义者伯克的观点并不相同,但并不妨碍传记中莫雷对伯克的推崇,以及试图达到“同情之理解”。这本评传也因此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值得研究和探寻的视角。

《埃德蒙·伯克评传》作者:[英]约翰·莫雷译者:刘戎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年1月

  深邃洞察

  思想行动瑕不掩瑜

  埃德蒙·伯克的思想及行动,在辉格党执政时就毁誉参半,有人赞颂其为不世出的天才,也有人认为其“精神错乱”。正如莫雷在序章中所言,“托利党赞美他是欧洲的救世主,辉格党将其斥为自己党派的毁灭者。”在瑕瑜互见的二极化评价中,人们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不管是否认同埃德蒙·伯克,他都是保守主义的奠基人。

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后移居英国,担任下院议员,是现代保守主义的思想奠基者,被誉为保守主义的先驱。

  伯克思想充满智慧的火花,同时辛辣兼具直白,富于洞见的语词更是使他的文本及政论演讲得到不同的评价。他的著作对“这座幸运岛国的超凡政体”的诠释,以及对民主价值观念的坚守,令人印象深刻。正如莫雷所言,“伯克能以一种深邃的洞察力审视政治活动中各种理念及其渊源,并从中构建一个完整而连贯的体系”。

  伯克善于发现现实政治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相结合的关键节点,重视经验、习惯与审慎冷静的思维方式,摒弃虚无缥缈的抽象理论。他那雄辩的演讲辞,充满智识与良心的政治哲学思想,一直以来都鼓舞着人们。而这些华美又富于激情的篇章,也是他独特的平实兼具雕饰的文风,将霍布斯、洛克以来的经验论哲学中的理性、感性并存的感觉经验,发挥至极致。

  熟知英国历史的人应该了解,伯克是英国辉格党的政治精英人物。然而,正由于他弹劾印度总督黑斯廷斯(1786),反对英王乔治三世及其政府在美国课税的政策,以及支持美国独立的言论,使得他遭到排摈,伯克短暂的一生只能止步于议员身份。然而,这正是伯克了不起的地方。“他(伯克)痛恨居高位者的无知和残酷,还有他们一切愚蠢和专横的作为,因为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度的感性,他眼中呈现的是下层民众最无以复加、不可回避的疾苦。他对善政的敏锐感觉是他汲汲于每一个生灵都能在其治下获得幸福安宁的结果。”伯克不仅有对绝对权力的警惕与贪腐行径的抨击,对民众的福祉的关注与爱护,还有充溢着理性智慧的文字传于后世。

  乔治三世痛恨辉格党政府的无能和颟顸,可他终究是精神不太健全、才智平庸之辈。伯克并非生不逢时,只是英国内战后的危机一直存在,伯克能超越党派歧见,反对专断权力及个体的贪腐行径、平庸之恶,才更令人钦佩,同时也是辉格党及后世保守主义思潮的指路明灯。

  看重传统

  更倾向采取稳妥有效的方式

  保守主义天然重视传统、习俗和经验,同时反对激进变革,特别是暴力革命,宁愿采取更加稳妥有效的方式。盎格鲁-撒克逊传统正是基于财产权、英国习惯法、判例法以及英人特有的冷静审慎、不重抽象理论的经验特质,才逐步结出的果实。

  众所周知,保守主义价值的核心是财产权(propertyrights),而这正是盎格鲁-撒克逊传统、英国人的个体主义、公平竞争精神与大宪章以来,“没有代表不纳税”的习惯法与议会民主所确立的原则。征税而不经同意、不受监督,则无异于暴政。英国内战(1642-1651)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英国议会对王室征补助金、十五分之一税、吨税并不是无条件的支持,对于国王(查理一世)的无理征税要求,下议院时常采取抗争的态度,不满足王室全部要求的事体也是常有的。查理一世正是因为议会的不断抗争,愤懑地解散了议会,最终导致了英国历史上的英国内战。从《大宪章》到《权利宣言》,“英人受惠于先人遗德,他们一再抗争,奠定了危险而高贵的原则(大卫·休谟语)。”这份珍贵的遗产是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大宪章运动、人身保护令状、权利法案直至光荣革命,留给奇迹之英伦三岛的重要财富。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作为英国内战失败者被押上断头台

  保守主义看重经验、传统、习俗、习惯法的作用,甚至有些经过千百年积累沉淀下来的“成见”。伯克基于辉格党的原则及观念,认为英国继承了骑士贵族精神和自由传统,立宪君主制比立宪共和制更能保持贵族的荣光、勇气与自由所赋予的公民自由与财产保障。这也正是保守主义迥异于其他各种“主义”的特异之处。

  重视经验

  反对抽象概念应用实践

  埃德蒙·伯克对抽象的概念与定义有着天然的反感,这也是他的原则之一。“我从不让抽象的和普遍的东西主宰自己”,伯克把“正义”“真理”一类的语词阐述为复合抽象词,认为它们容易被人为抽空内核,为了不同的利益被给予不同的解释。正如“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所预示的,语词概念易被人为扭曲,不同的语境下“自由”(liberty)“正义”(justice)也有不同的解读,有时还有曲解情境。伯克尤其反对将形而上的抽象概念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认为这是导致处事浮躁和忽略经验的错误做法,对于社会政治生活极其有害。

  伯克反对法国大革命,正是因为法国大革命的血腥暴戾,更是肇因于雅各宾派及暴动民众对贵族、教士阶层财产权的无情摧残、劫掠,这种行径使得法国大革命的正当性荡然无存。约翰·莫雷对罗伯斯庇尔、马拉等法国大革命初期领袖的“清贫自守”的回护,对法国革命正当性的虚饰,并不是公正无偏、毫无疑义的。他并不能否认雅各宾派的血腥杀戮、劫掠私产,这恰恰是伯克《反思法国大革命》留给后世的启示。

法国大革命的激烈场景

  而对美国独立的支持,更是埃德蒙·伯克思想历程中值得大书特书之处。新英格兰人的海外拓殖,正是清教徒的坚忍、耐心与创新精神的体现。而英国政府对其的无理课税,正如文中所言“他们知道,主权的概念里自然是包含着不可剥夺的课税征缴之权的……”当时新英格兰人在英国议会中并无议员,他们起初也并不是不缴纳税金,只是当时的英国政府针对新英格兰人的法令、征税举措,太令人狐疑。伯克认为,“抽象权利的存在和行使这项权利的正当性是有距离的,后者并不是前者的天然属性。”伯克正是反对复合抽象词、抽象概念之类的观念,以及同情新英格兰移民的正当要求,同时还有对清教徒理念及精神底色的认同,才支持美国独立的,这也许是他能跳出民族国家桎梏的值得赞许之处。

  伯克曾说,“若要人爱国,首先国家得可爱才行。”在浮躁功利、思想层面盲信混乱的时代,这种理性的审慎态度和清晰冷静的思维方式更加令人激赏。他同样不会刻意迎合庸众的“民意”,他清醒地意识到,只有冷静审慎地看待民意,才是真正地爱国、爱民众。

  延伸阅读

《反思法国大革命》作者:[英]埃德蒙·伯克译者:张雅楠版本: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4年7月

  奠定伯克保守主义代表地位,也是保守主义经典著作之一。伯克在其中所说的法国大革命的“毁灭性的破坏终将导致一种新的专制主义强权的出现,唯有它才能够维持社会免于全面的混乱和崩溃”成为了“历史学史上最罕见的准确预言”。

《美洲三书》作者: [英]埃德蒙·伯克译者:缪哲版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2012年10月

  伯克关于美洲问题的三篇著名的讲演,记录了作者为解决美国与美洲的冲突所作的努力,包含了其政治思想的精髓,是继《反思法国大革命》后又一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

  本文原载于2018年3月3日《新京报·书评周刊》B08版。作者:朱聪;编辑:李佳钰、彭丹。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