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情绪
为什么我宁可一篇文章发出来只有三五万点击,也不愿意写篇十万+?有流量不好么,广告商不喜欢么,读者不会因此而为我骄傲么?不写是因为矫情么?因为情绪价值没多大价值---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我写别的就有价值,可能价值也不大---但这样持续去做的话,我觉得自己可能对整个网络环境变得更加恶劣而推波助澜,这是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我是那么想的,也就那么说了,虽然这又可能被理解为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有一种浓烈的中老年男子的自恋气息。
那朴素一点吧,我换个角度来谈好了:因为十万+就是十万+,而三五万点击的文章还存在变成十万+的空间。也就是说,大家不怎么爱读,那是因为我还没有掌握合适的手艺,还可以再努力努力,于是我在网上也有了些新挑战。这个解释怎么样?我都有点感动呢,问题是我自己都不相信。没那么复杂,我也是人,是人就有喜欢不喜欢。我会因为一篇用心写的文章没几个人看而沮丧么,有的,的确有,但不是那么频繁,因为我已经习惯了。说完全不难过那是假的,说完全不在意那也是假的,我的修行还没有到那么强横的程度,完全可以无视外物。但说我喜欢那么写,这同样是真的,否则我早就投降了,让情绪在文章中如大水滚滚,江河涛涛。
大概从前年还是大前年开始,网上就一直在讨论公众号流量下降的问题。不单是流量下降,还有阅读率下降,打开率下降,读完率下降的问题。短视频对文字阅读的冲击非常大,和微博不同,微博和长文还算是亲戚关系,短视频则是另外一种存在,估计对大脑影响的部位都不同。前几天我亲眼见过一次对话,内容是讨论电商在自己站内的运营和过去相比是不是重要性在下降?那边的业内人士直接一口说死:对,现在你得上抖音。都没有任何思索的时间,脱口而出,可见视频和短视频已经变成了怎样一种存在,流量的确都在那边。商人不需要知道互联网产品,也不需要知道产品逻辑,他们就认现实,现实会说话,他们用利润去听,要比一般人听得清楚。
其实这样看起来,文章提供情绪价值是一种必选项,咪蒙是对的。一方面是短视频在不断袭夺读者,一方面是需要扩大读者群以抵御每日流失,可以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如果想要文字触达更多网民,从中找出潜在的读者来,就得提供情绪价值快速扩展单篇文章的影响力。当一篇文章对一万个人说话,和对一百万个人说话的时候,文体、语气、内容完全都不一样。每天的流行话题,其实都是在不断的测试中存活下来的胜利者。纵然有许多人反感,但是它依旧存在,就说明对更多人有效。讲道理没几个人要听的,但是情绪人人都可以参与。改变一百万个人的想法是极为困难的,但是让一百万个人有点情绪却相对简单得多。
不是这样么?假设我现在说男性是如何残酷地压榨女性,讲述一个女孩子为了父母和弟弟,被榨干了最后一滴血,家里人还要卖了尸体用冥婚换笔彩礼,很快就能聚集一帮同仇敌忾的人;同样的,我再去开一个号,讲述女权爱好者怎么串联一起,怎么蛊惑人心,对男性的家庭或者爱情生活造成了多么大的威胁和破坏,如何把好端端的妻子女友变成仇敌,大概也很快能聚集起一帮义愤填膺的人。我进一步把两个号相互引下战,那我瞬间就能让两个号收获双倍的读者。一点不新鲜,民国时期的成仿吾就是那么办报的---自己用几个笔名在报纸上打笔战,你来我往,甚为激烈,读者各自支持一方,报纸的销售总量就上去了。读者为了真理么?还是为了笔战的刺激?为了文辞交锋的那点热闹?我觉得就是披上文化外衣的看热闹,本质上还是个看热闹。
管我高兴不高兴,认同不认同,世界有世界自己的路数。知道这一点后,你问我失望么?有点儿。世界不如自己所想,任谁都不会觉得很愉快。你问我要改变世界么?一点不。没那个能力,而且这四个字是铁荆棘冠,带上之后容易被现实毒打,最后钉在木头桩子上。但你问我要顺从现实么?未必然。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完全对立,那么人就容易崩溃。但是内外世界之间没有一点扭结,没有一点较劲,这生活也就没有多大意思,起码创造力会受到很大影响。没有阻力,没有限制,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创造。据说天人活在三十三天,寿元有数万年之久,一切都很满意,一切都顺遂心意,整天就是喝酒唱歌。我怀疑他们只能喝一种酒,从出生到天人五衰都只唱一首歌。
我觉得我可能活得有点拧巴,不算是通达。只能做到心随境转,做不到境随心转,纯粹就是因为境界不够。有时候不免也觉得悲哀,心随境转,转呀转啊转的,如同驴子拉磨,一世人也就那么转没了。有时候又觉得这样也好,叫做江山易改,驴性依旧,也许那沉重的石磨之下,因为自己兜圈子的缘故,多了些米面,谁知道呢?
最近重新看苏轼,和年轻时的感受又不一样。年轻时总觉得苏轼是一个旷达乐观的人,无论自身境遇如何高低起伏,始终不能改变他的人生态度。如今再来看时,发觉他不是什么豪放派,也不是什么婉约派,而是自成一派,在词这种小道场里做出了大文章,但他的内心却依旧悲伤而敏感,只不过他是个善于用言辞和文字来掩饰的人。尤其是在人前,在书信中,并不会流露出丝毫。朝云唱“枝上柳绵吹又少”而泣不成声,苏东坡笑她悲秋之时伤春,可他内心里难道并不认同?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朝云死后,他再也不听这首词了?仅只是因为怀人么?还是因为弦断有谁听?
那还是苏东坡,我又算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