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随想录》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随想录》读后感锦集

2022-03-12 11:16:5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随想录》是一本由巴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8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想录》精选点评:

  ●2018.7.21 晴 遍尝磨难过后的巴金,能够采取抉心自食与痛定思痛的语调,像青年人那样笨拙地用脚踢踏着颠倒的高墙,喑哑的喉咙重新恢复了呐喊,如炬的目光洞穿了阴私的迷陬,从某种意义上说,随想录是那一代知识分子良知的遗嘱。

  ●巴金最值得一读的作品

  ●既然是奔着“随想”去的,书中不感兴趣的内容也就匆匆而过。不善于长篇论述,但看时却很有想法。既然作品基于生活,这五本小册,我想到在生活中可不能将自己思考的能力交与别人。

  ●巴金就像一个很真诚很谦逊的邻居爷爷

  ●浅易,但确用心血

  ●中国现当代文学

  ●枕边书

  ●印刷有问题。诚挚之作。补记

  ●学妹送的书,太有心了。慢慢看了好久,最近才看完

  《随想录》读后感(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巴金老先生的最后一部作品,《随想录》共五册:《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作为当时的作协主席,以罕见的勇气来说真话。

  书中充斥着巴金对自己在那十年中说过的话写过的文章的愧疚之情,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我想,何止是他,千千万万,都被“迷住”了一般,谁又能幸免,他应该庆幸自己结束后才发现受骗了吧,不然,留给他的只有一条路,而且这条路仍然是充满屈辱的。

  巴金老爷子最后的愿望是建立“XX博物馆”,显然这个愿望没有实现,而且在不远的将来也不太可能实现。也许初衷是好的,希望引以为戒,不重蹈覆辙,只是现实不允许而已。想想,那时结束到现在也不过四十年,可我们就好像已经把这段历史集体忘记了一般,我们的课本上,几乎找不到它的痕迹,它的细节,似乎早已湮没在人们的记忆里,可是,那些亲历者,大都还健在的呀!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近代以来的西方列强入侵、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我们历史中阴影,我们倒是“如数家珍”般地一次又一次去强调,它们离我们70+年了,亲历者已经寥寥无几,可我们依然坚定地认为: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是的,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可,封存甚至删除历史又等于什么?

  《随想录》读后感(二):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是死不反顾的灵魂迎日光而鸣

  我想,没有人可以做到在《随想录》这本书面前维持高高在上的批评态度。 如果你一字一句读下去,终究会被那一份真挚的悲哀而感染,拉近到作者的心边。 你无法挑剔文字的浅白,无法指摘结构的简易。你会发现在一颗淌血的心面前,冷静的描摹器官的结构是一件再残忍不过的事情。 人,不应对另一个人的痛苦视而不见。 心,不应对另一颗心的呼救置若罔闻。 说真话是一件困难的事,剖白自己的真话更难,那剖白时代呢?似乎与精卫填海的孤勇别无二致,你看,现代的人冥冥中又与祖先的神话和命魂产生了呼应。千万年过去,为何而生存依旧是人类百思不得其解的命题。 《怀念萧珊》是流着泪读完的。比起其他篇目,这一篇少了些直接的指斥与尖锐的标签,更多的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深切的悲哀。可这种悲哀的份量远远超过了前者。巴金一一细数自己的妻子所受的苦难,一切的根源不在于她做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坏事,仅仅是因为她是巴金的妻子。即使病入膏肓,她依旧是安静的,善良的,对于他人怀抱着这样的信念:请原谅我麻烦了你们。她的眼睛始终是那么明亮,那么大,那么温柔,给予巴金无尽的勇气与力量。 人的灵魂将在苦难的挣扎中更显美好,纯洁在遭遇不平时更见无瑕。可这是作为旁观者的奢侈的特权。无谓的苦难从何而来?无由的冤罪因何而生?若本就生无过错,何以会有原罪来审判每一个人。 老舍去世前对巴金说:“请告诉朋友们,我没有问题。” 这是留给后来的人永恒的问题。 《随想录》收录的皆是短文,主要的几个主题大致是对现象的揭露,对亡友的悼念,同外国友人间的挚情,对过去的回忆。 揭露的文章,如果要说力道的话,终究是稍显不足的。但,它依旧是有着自己的份量在的,大概是因为,这是一个人用自己身上切切实实深入骨髓的伤口和烙印为武器呼喊出的不平。但即使在愤怒、指斥的时候,作者只在坚持自己的态度上选择了刚烈,而对待他人,仍存有一份温柔敦厚,那是一个人的灵魂气质。 而最可读的,大概就在于悼念与回忆的篇目了,作者说真话的诚挚与回忆的情感相融合,从而拥有了更为厚重的力量。在看似琐碎的字句中,我总觉得有一种静穆的悲伤。我想,巴金在这样的书写中得到救赎,而读者,将在这样的文字中自省而得到净化。 巴金在涉及自己和涉及《随想录》这本作品的文字中,提到了一个意象“鸟”。这只鸟是不自由的,它没有翅膀,无法飞翔。此非天生,而是人为使然。但这只鸟又是倔强的,热烈的,在它的胸膛涌动着一种无法熄灭的热切与激情,如果再也无法奔赴天空,那么它宁愿滚落深海,也不在这不上不下的人间苟活。 这只鸟让我想到了孙犁《书衣文录》中的具有同等气质的一只鸟儿:“今一旦自由,虽死不反顾。余知其必能归至旧巢,迎日光而鸣也。” 在自由与不自由之间,是死不反顾的灵魂迎日光而鸣。 《随想录》中有的文章,现在读来,未免觉得有些熟悉,为祖国发光发热,这些话模式化气息太浓,看久了,就觉得失却了生活的气息。但我们无法忽略这些文章的背景,巴金在那十年里记不清写了多少的检讨书自白书思想报告,当其中的某些词汇文句出现在劫难之后的文章中时,意外带有了更为复杂的意蕴。一方面我丝毫不怀疑这是这位老人发自肺腑的心声与热忱,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认,这些固有的模式化的表达,是伤疤,是废墟,是劫难的脓血。它是深入骨髓的爱,也是深入骨髓的痛。 而在另外一些篇章,比如巴金怀念自己的妻子,他写他醒了,按照日常的习惯,儿子给他擦身体,穿衣服,他的儿子不知道他前一天做了什么梦,醒了多少次。这些段落没有光和热,没有奉献与伟大,但让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感动与悲伤。 这样的悲伤,让我无法忘怀。

  《随想录》读后感(三):真实与真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