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Origin》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Origin》读后感锦集

2021-04-14 00:22: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Origin》读后感锦集

  《Origin》是一本由[美] Dan Brown著作,Doubleday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19.46,页数:4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Origin》读后感(一):整体好于作者以前的科幻小说,但结尾迎合一般读者的折中比较画蛇添足

  整体远超于作者早期充斥伪科学的科幻小说(比不上《达芬奇密码》,但那不算科幻)。中心观点与《未来简史》的论点一样,不是完全崭新的论述。国王和主教的烟雾弹不是那么成功,我读到四分之三主角得绝症时处就大致猜出来“凶手”是谁了。结尾处为迎合信仰宗教读者而加的若干桥段比较粗糙,有画蛇添足的效果。

  《Origin》读后感(二):对丹布朗的爱终结于失望

  依着之前留下的习惯,追丹布朗的每一本书。但说实话看了这本书从心底感到失望。小说还是典型的丹布朗悬疑套路,但是说实话:不够劲。兰登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什么起到非他不可的作用,他的符号学知识也并不是解开谜案的必备技能。更多感觉兰登扮演的是给我们做免费艺术知识普及的角色。书里面有好几条线,从几个人的视角叙述了故事。但是觉得有些线没有必要展开。或许作者想搭建一个特别大的框架,谈论比较大的话题:宗教、科学甚至连带政治。啰哩啰嗦说了很多铺垫了很多,最终故事高潮并没有让人震撼的感觉。每个话题都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丹布朗是在借这本书秀自己渊博的知识已经不局限于艺术宗教范畴了?现在,他可以谈谈物理说说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了?冲着之前的丹布朗情结,打四星吧。

  《Origin》读后感(三):畅销书作家的宿命

  前半部分将读者的胃口吊得过高,以至于后半部分解密时无法完全满足期待而有所失望。最后的逆转有一些勉强,导致一些情节无法自圆其说,例如为什么要设计追杀Robert Langdon。

  Dan Brown的书一本不差地读了。作为畅销书,本作可读性和趣味性仍然不错,有多处设计仍然能够紧抓读者(例如密码错误时,真心捏了一把汗)。但是,Dan Brown与自己以前的水平相比,整体质量在下降。将符号学、历史、宗教、艺术、建筑完美融入解谜的手法已经几不可见。本作中的西班牙各大名胜仅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花瓶,试想如果Edward喜欢的不是高迪,而是另一位建筑师,则世界任一一处均可代入,而对解谜几乎没有影响。

  可惜《达芬奇密码》和《天使和魔鬼》的惊艳已经无法复制,畅销书作家的宿命可能大都如此。

  《Origin》读后感(四):丹布朗请退130块给我

  在购书中心new page看到丹布朗出新书,一看价钱180吓死了。但是作为丹布朗路人粉,还是拉着妈妈刷信用卡才狠心买下来,读完后真觉得不值啊!!!最多值50块!!!丹布朗,请退130给我!!!

  槽点1:立意太大扯着步子拉到蛋了

  本书的终极悬念是揭晓一个叫做Edmond Kirsch的电脑geek对于“where do we come from, where are we going”两个问题的回答。在兰登教授和一个美女Amber历险完后揭晓的的Edmond的回答真是让人昏昏欲睡,一大堆物理生物的名词让我觉得在看超长的托福阅读,给我带来了极差的阅读体验(谁特么想再体验一次托福考试啊)。

除了揭秘部分行文不易阅读的原因外,最终揭秘的回答并没有给人惊喜的感觉。丹布朗啊丹布朗,谁要看你来写关于科学、物理、电脑技术的argument啊,你的论证既不可信又不完整。所以Edmond这样一个科学怪咖,未来预言家的形象根本立不起来。看完揭秘后我只是觉得Edmond是一个普通的有奇怪想法的电脑学家而已,他的科学研究根本不可让人信服。 槽点2:情节:没悬念啊没悬念 猜出最后大boss是Edmond和Winston的请举手

  《Origin》读后感(五):小记:丹·布朗的《本源》

  故事情节套路比较明显,但对人类两个永恒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的解答还挺雷人的。

  不常碰小说类,这次破例读了丹·布朗的《本源》,小有感悟。记录一下经年回顾。

  其实也不是真的破例。因为数年前读过几本布朗的书(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炼狱)。这次书一上手,立刻被吸入,一口气已几十页开外 - 布朗不愧为讲故事大神。

  但其后的几百页却有似曾相识之感。故事的套路跟前几部书雷同:罗伯特·兰登教授受好友之邀出席一个盛大的文化活动,不料竟目击了震惊世界的谋杀案,<此处植入具体的凶手,凶手的亲人爱人都为异教徒残害,肩负上帝使命替天行道>。兰登教授与高雅漂亮的欧洲女主角于险境相遇相依,凭借好友生前的只言片语求索真相,从历史古迹到风景名胜,一路按图索骥,凶险不断。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渊博的知识破解一个又一个的秘密。最初的疑犯其实是心怀隐情的圣者,而伟光正倒是个大坏蛋。总之经过一番殊死拼搏正义最终得到伸张。

  猜到套路,兴味索然。书就撂在了一边。

  上周倒时差,为了催眠,又把这本书翻出来。不料几页之后,睡意全无,掩卷抬头,天光渐亮。

  最精彩之处是这本书涉及的2个问题:1) 我们从哪里来; 2) 我们往哪里去。

  作者对第一个问题的解答,让我脑洞大开。洞见超凡❗️

  第二个问题的解答本身也很赞,但布朗并非初创者 (Not original ;)。以色列当红历史学家赫拉利 (人类简史/今日简史/21世纪的21堂课)数年前就有此答案。具体我就不剧透了,自己看吧。

  《Origin》读后感(六):畅销小说大杂烩

  从前没读过丹布朗,但他小说改编的几部电影都看过。前些日子在国外机场,看到显眼位置高高堆着他的新书《起源》,在亚马逊上也已位居畅销榜第二名,有点感兴趣,找来五天看完了。小说很抓人,情节紧凑,画面感强,简直直接可以拿来拍电影。

  新书里,亿万富豪、科技天才赫什发现了解答人类两大终极问题(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钥匙,在公开发现之前,他找到了西班牙大主教、匈牙利犹太教大拉比和阿联酋伊斯兰教的大阿訇,提前透露了自己的发现。在他正式在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向世界公布发现的现场,他被一位西班牙海军退役上将暗杀了,而赫什的身边,正是他此次发布会的伙伴,古根海姆美术馆馆长维达尔。美女维达尔的另一个身份,则是西班牙王储的未婚妻,未来的西班牙王后。这次,赫什的大学老师,不务正业(教授不是应该批改论文吗?)的哈佛大学宗教和符号学教授兰登,将和维达尔一起,在赫什生前建造的人工智能温斯顿的协助下,探寻赫什的发现,找出他真正的死因。

  小说的文笔真不算太好,细想之下情节也有不合理之处,但拥有畅销小说所需的配料:扣人心弦到最后一章才真相大白的情节,画面感,对西班牙风景名胜维基百科般的描述,高科技(超级计算机、人工智能、进化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神秘宗教(西班牙天主教、帕尔马教派),美术和建筑(对古根海姆主要展品不厌其烦的介绍、包括圣家堂在内的高迪在巴塞罗那的几大杰作、布达佩斯的几处主要景点),文学(威廉布莱克)。这么个大杂烩,谁都能品出点自己想要的味道。反正我看完之后,很想去西班牙看看。但我觉得有新意的地方,是赫什对生命起源的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成为生命出现的第一推动力。为了不给未来的电影剧透,具体我也不说了,且看将来的电影版里,怎么把书里二三十页的生物物理课变成不太枯燥又能看懂的影像吧。

  《Origin》读后感(七):科学为父,宗教为母

  四年,Dan Brown又发布了新作。

  十七年,这是Robert Langdon的第五次旅行。

  读一本小说,悬疑惊悚类,你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一个贯穿始终的谜团,一次抽丝剥茧的推理,一刻命悬一线的挣脱,一段自然发生的依恋……《Origin》都给你了。

  但这些并不makes DB DB,他要思考的是一个“大问题”,他的风格标签就在prologue之前———“Fact:All art,architecture,locations,science and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in this novel are real.” 没错,这可不是Fargo闹着玩的“this is a TRUE story”。这也绝不是坐在咖啡店里单凭思想风暴就能完成的小说。带我去旅行吧,Dan!不过先要问一下: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Dan的父亲是一位数学教师,编写过许多练习册;母亲是一位教堂的管风琴演奏师,学习宗教音乐。小时候的Dan在Episcopalian教堂的氛围里长大,是个虔诚的小教徒,但他偏爱天文宇宙知识,在八九岁的时候他问牧师为什么有的书上说大爆炸是宇宙起源而你说是上帝创造了一切?真相是什么?可牧师只是敷衍说,好孩子可不问这样的问题。

  Dan从小醉心于解密和符号,别人家的圣诞礼物都挂在圣诞树上,而他和姐弟则要按照“藏宝图”上的一系列谜题在家里甚至到镇上去摸索。爸爸~,礼物在哪里呀?宝贝~,你自己去找吧!

  熊孩子长大后上了大学,打壁球,玩音乐,学写作。85年交换到了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大学,其间选了一门艺术史的课程。我猜,钟情于西班牙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

  毕业后Dan打算从事音乐工作,发行了了一些CD但始终默默无闻。尽管结识了后来的妻子,但事业上却觅不得方向。93年在塔希提岛度假的时候,Dan读了一本叫《末日阴谋》的书,掩卷慨叹,这尼玛老子也能写啊。

  96年他辞去了用来糊口的教师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中来:数字城堡,天使与魔鬼,骗局。前三把火未烧起来,没有一本销量超过万册。但是Dan没有放弃,03年发布第四本,取名,

  达芬奇密码

  截止09年该书已经卖出八千一百万册,跻身史上最畅销书籍的行列。(我是在08年大学图书馆借阅的这个,还在末页留了个谜题,后来果然有个人破译我的电话发了个短信过来.......多可惜啊,是个男的)

  于是Robert Langdon的解密之旅开始了,法国,意大利,美国,土耳其......一个带着swatch米奇腕表的符号学教授带你穿梭在古建和艺术品中,给你讲解最神秘的故事……

  以上是从哪来,下面说到哪去。

  经典艺术作品应该还有很多,但是读者也需要换口味。由此,Dan这次将目光放在了modern art上。据艺术我堂哥说,像油画这样的艺术形式,西洋人早已把各种花样都玩尽了,当代的艺术家喜欢玩的是新的形式,比如到超市买个马桶摆在美术馆里展出,如果你看不懂,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聊艺术。正如书中指出,现代艺术,玩的是主意,不是手艺。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就是一座当代艺术品的殿堂,Robert说他并不热衷于此,但活到老学到老,而且艺术品某种意义上不也是一种符号么,来吧,进去瞧瞧。

  Dan其实一直都在思考着一些大问题。如果说全球有三种东西正在经历飞速的发展,除了中国房价和世界人口之外,就要说科技的突飞猛进了。Dan已经在Inferno中聊了第二个,这次就说说第三个吧。KK预言下次工业革命的动力将来自AI,我们已经见识了alpha狗虐柯洁。有意思的是他在看到李世石的狼狈之后仍然自信满满,只是在自己亲自品尝了失败的痛苦之后才幡然醒悟。可是一切已经太晚......我想问全人类中有多少比柯洁聪明呢?人类的命运会比他更好么?尤瓦尔觉得智人会进化成人神,可在通往人神的过程中又有多少坑呢?科技本无善恶,谁来监督呢?

  Dan答案是信仰

  下面是Dan受访时说过的,怕翻译的不准,直接上原文。

  “The irony is that I've really come full circle. The more science I studied, the more I saw that physics becomes metaphysics and numbers become imaginary numbers. The farther you go into science, the mushier the ground gets. You start to say, 'Oh, there is an order and a spiritual aspect to science.”

  书中还大胆的讨论了一些别的问题,为了不剧透,大家自己去探索吧。个人也是很喜欢熵和能量的那段,还有就是希望有一天能亲眼看看sagrada familia

  另外据说Dan曾提过要做12部Robert Langdon系列的小说,那么算来还会有七部。希望能请Robert来一次中国吧 ^^

  《Origin》读后感(八):黔驴技穷or江郎才尽:丹布朗你自己选一个吧

  从丹布朗的第一部小说《数字堡垒》 开始我就是他的书迷了,全部作品我都第一时间读过。从《失落的秘符》开始的新作,我甚至等不及中文引进,都是直接买原文书。现在还能让我打起兴趣啃下厚厚的英文书籍的,也就他一人而已了。然而,这部最新的《起源》,着实让我大失所望。

  丹布朗身为畅销书作家,其实作品数量不算多,毕竟每一部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搜集素材,但也因而做到了部部精品。通观他的前六部作品,成功的关键有四大要素:

  一是紧凑的叙事节奏,通常故事发展的空间范围大时间却很紧迫,让读者与主角时刻处于紧张奔波的旅途之中,用悬疑的桥段吊住读者胃口;

  二是丰富的炫学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至历史宗教新至反物质人工智能,作品中涉及各个专业的知识不仅多,而且都与故事紧密结合,有效推动情节发展;

  三是精巧的谜题设计,从横跨整个罗马城的光明之路,到一环扣一环的达芬奇密码筒,再到让人目眩神迷的共济会金字塔,书中谜题既有宏伟大胆的格局也有巧夺天工的设计,每次都不曾让人失望;

  四是宗教命题的反思。丹布朗小说的主题大多是围绕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复杂关系,两者你死我活斗争了上千年至今,仍是谁也取代不了谁。他的小说不仅从不同角度对这个敏感问题进行了思辨和质问,同时也激发了读者乃至全社会对此话题的关注和争论,因而他的作品在文学价值以外更多了一层社会价值。

  然而反观《起源》,四大成功要素无一具备。表面上看,故事也往返于西班牙三个城市之间,主角一路奔波更被追捕,跟往常一样套路,然而叙事节奏却是前所未有的拖拉。故事开篇的铺垫介绍浪费了太多不必要的篇幅,小说进程过半的时候,除了死了一个土豪讲了一堆与主线无关的现代艺术外加一波西班牙王室狗血爱情八卦以外,剧情没有任何实质进展,蓝灯教授甚至还没开始正儿八经地解谜。

  小说的双线叙事不仅进一步拖慢了节奏,两条线直到最后也没有实质性的关联和交汇。西班牙王室一开始莫名黑化,最后又莫名洗白,除了留下一堆解释不通的情节漏洞,对于主线剧情几乎没有起多少实质作用,反而由于双方所表达的主旨不同,反而分散了小说的主题力度。

  本作出现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和建筑物同样不少,而且出现了不少近现代作品,某程度上算是突破了过往作品只有古典艺术的局限。一开始还以为本作核心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高迪(Antonio Gaudi),没想到其实最关键的作品却是来自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最大问题在于书中提及的大部分知识都与主线剧情没有直接关联,对于解谜和推动剧情也没有帮助,纯粹是为了炫学而炫学,只有上述两位艺术家是有实际作用的,这点相对过往作品中炫学与故事的紧密结合真是巨大的退步。

  炫学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即使像《地狱》从头到尾只围绕着一部《神曲》一副《地狱图》打转,至少还能挖掘出一定深度。然而《起源》连谜题构思都敷衍了事,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像样的谜题。贯穿全书的所谓电脑密码的谜底不过是一句诗歌加一点小花招,放在《达芬奇密码》里这种难度只能算开胃菜,至于其他的连谜语都算不上,充其量是脑经急转弯的程度。

  封面上位于最醒目位置的螺旋图案,既像鹦鹉螺化石,又像高迪设计的圣家堂的旋转楼梯,原本以为后者会与“起源”主题产生什么密切关系,结果居然只是一个打架的场所……还真不愧是全球排名第三的“知名楼梯”啊……此外,明明书中已经出现了加尔默罗十字架、《The Ancient Of Days》、地理罗盘(或测距仪?)、希腊字母 Lambda 四个相似的作品和符号,居然都没有串联起来设计出一个谜题,也没有任何深入解说就这么过去了。本作总让我感觉就像一部尚未构思成熟的半成品,一再浪费了许多有价值的素材,实在让人大失所望。

  至于本作从头到尾重复了N^2次的两大终极哲学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其实重复次数越多越反映出作者缺乏底气,才需要向读者一再强调。表面上在书中最后给了一个似是而非的解答,还号称一举推翻了所有宗教的存在依据,然而只要稍加思考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丹布朗你到底懂不懂在现代科学体系之下“假说”、“理论”和“事实”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没有任何实际证据支持,没有任何理论体系和逻辑推演,仅仅是一台人工智能的模型预测结果就敢当成果拿出来炫耀?这连够上假说的级别都勉强,充其量算一个构想吧,就更别说你的模型设计是否合理、参数设置和原始数据是否正确都是个未知数,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模型结果的可信度。这个所谓的“终极解答”别说对宗教构成不了任何冲击,就连科学界也不会认可的,除了炒作噱头上个网络热搜,本身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可言。

  自从《达芬奇密码》获得巨大成功之后,丹布朗的每部新作都备受关注,不仅模仿者众多,读者期待值也是水涨船高,他所承受的压力和创作难度可想而知。然而这部《起源》依然不幸刷新了我对他的期待下限,全书几乎找不到过往作品令人赞叹的灵光亮点,大概只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人工智能让人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但也因而令幕后大boss的身份变得近乎赤裸裸。

  据说本作的电影化已经排上了日程,计划2020年上映。我倒更希望把丹布朗早期非系列的两部作品《数字堡垒》《骗局》改编一下,主角改一改纳入蓝灯教授系列也非难事。如果非要拍《起源》电影,我只有一个要求,务必请卷福来为人工智能配音!

  最后《The Ancient Of Days》镇楼!大概是读完本作后印象最深刻的艺术作品了,没有继续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寓意实在是暴殄天物。

  《Origin》读后感(九):科学宗教携手同行?

  前在电台听到丹布朗新书origin的介绍,赶紧在图书馆把电子版和纸质书都借了,没想到这本书火到连等了几个月也没有音信,等到我已经快把这事忘掉,电子版到了!别问为什么十几刀的书不自己买一本,毕竟书非借不能读,买的书一本没看完过,全都躺书架上当装饰品了。

  书评已经很多,也不想做任何剧透,想写一些已有的书评没写到的地方,也谈谈这本书给我的启迪以及震撼。

  书的第一页有一句话,读的时候不觉得重要,读完以后才意识到这一句必不可少。真是不能忽略每一个细节啊。

  Fact,

  All art, architecture, location, science and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in this novel are real.

  本书中所有艺术、建筑、地点、科学以及宗教组织均真实存在。

  在一本虚构作品中能让历史,艺术,建筑,科技,宗教完美交融,让人学习到如此多的东西,除了大师本人,可能也没其他人能够做到。

  书中第一个场景应该是西班牙Bilbao的古根海姆现代艺术博物馆。这里有非常多的关于现代艺术的讲解,包括一些艺术品。我对现代艺术一无所知,以前在伦敦也附庸风雅的去过很多现代艺术馆,看到一些作品感觉一般是:看不懂。这是啥?我看懂了吗???几次尝试以后就作罢。书里面提到一个巨型蜘蛛Maman的雕塑,想必很多人听到看到过。记得当年这个雕塑在伦敦的tate modern展出了很久,室内和室外我都去看过,都是毫无感觉。但是在这本书中看到了这个作品的最佳诠释:

  这件艺术品还是一件大胆的"并置(juxtaposition)"作品:在大自然中,黑寡妇蜘蛛是一种致命的凶猛动物,然而这只蜘蛛即将产卵,既是捕食者又即将是母亲。同时,外形上,细细的腿支撑着有力的身体,也是力量与脆弱的对比。

  后来作者还有一句点睛的话比较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

  In modern art, however, masterpieces are often more about the idea than the execution. 大意是古典艺术重在看画家的技法和实际操作,现代艺术则是对观点的表达。

  这种说法应该为欣赏现代艺术开了一扇窗,至少于我是这样。

  一路很紧张的读到文章快结束,这个伟大的"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关于生命起源生命终结的伟大命题快要揭晓答案的时候,作者推出了一位MIT年轻有为的教授Jeremy England 的最新假说试图解决达尔文进化论无法解答的关于t=0 也就是生命起源的问题。这里非常精彩,后来我查了这个教授的理论,也做了辅助阅读,包括在知乎上看中文介绍。如果说这本书带给我启迪,这可能是最大的启迪,因为它提供了一种看世界的新方式,一种新的可能。此处省去所有烧脑文字,自然界万物,是否同样遵循一种新的物理定律?有没有想过雪花的完美六角形,水波的形状,龙卷风,沙丘。。?这么说来,万物皆生灵,又绕回宗教了。不过这些问题倒是很适合小朋友,毕竟他们才有狂野的想象力。

  最后想说一下书的封面以及我自己对封面的解读。最醒目的可能是一个螺旋形楼梯,这个楼梯是在巴塞罗那的天主教大教堂里,在这里发生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打斗。这种螺旋形阶梯在南欧的建筑里面算是比较常见的。2014年我参观Miami的Vizcaya museum 豪宅里面有一处一样的旋转楼梯,当时也拍了照片,今天仔细一比较发现比封面用的还要好,因为楼梯的底部还有一个大奖章,站在楼梯顶部向下看,像是一只深邃的眼睛直摄人心。螺旋形楼梯是海螺形状,自然造物,但同时和几何分形学的黄金海螺相似。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宗教和科学向来对立,似乎一个人要么是无神论者要么就应该信奉某种宗教。就像书中主教说的:自从哥白尼开始,科学就从来未曾停止对宗教的攻击,那这次的"惊天大秘密"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自古以来每当有划时代的科学发现将人类向前推一大步,宗教总是被扔到车轮下。而而每当科学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宗教也总是对科学无情碾压。作者最后提出了一种设想,假设我们接受所有目前科学能解释和证明的观点,让宗教来填补科学的空白,让科学和宗教完美结合,携手同行,当然这只是美好愿景。

  封面的背景深蓝色,象征生命起源于水,有一些各种形状的暗花纹,代表Jeremy England 提出的新理论解释万物,揭示生命产生和存在的本质原因。

Vizcaya museum 的螺旋形楼梯。摄于2014年5月。分形学黄金海螺

  抛开紧凑的故事情节,这本书还可以堪称一部"西班牙旅游宣传册",已经开始计划旅行了!这也许是本书的魔力。

  《Origin》读后感(十):《Origin》——Dan Brown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无剧透)

  看Dan Brown的小说就像是体验一场旅行,他今年10月3号发布的新作《Origin》带我们去了西班牙。Amazon美国的读者评分4颗星,打分读者超过了900人;豆瓣目前的评分是8.6分,但打分的人只有19个,其中还有一个是我,我给了4星也就是8分。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此书感到略失望,因为他们已经太熟悉Dan Brown的套路—— 哈佛大学历史符号学(这个学科是杜撰的)教授Robert Langdon莫名卷入一个阴谋,带着一个美女同事/朋友被神秘力量追杀,一边在各大名胜古迹和大师艺术中逃命一边寻找线索,每到一处这位教授就会给大家讲解该景点的种种秘辛,最后凭着Langdon教授的智勇双全解开谜题并化解危机。主要事件从开始到结束通常不超过48小时,各种倒叙、插叙和多人视角的写作方式将这48小时洋洋洒洒写成一部中长篇小说。

  熟悉Dan Brown的人会对这种套路形成审美疲劳是自然的,比如他的上一部小说《Inferno》我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因为我对佛罗伦萨那些中世纪的小街、教堂、绘画、雕塑都没有什么感觉,去佛罗伦萨看的那些艺术作品主要是为了集齐教科书上的要点(就像中学的时候想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丁的《神曲》我也没有看过。丧失了旅行和文化的双重感应,Robert Langdon教授的故事单纯作为推理侦探故事来说质量通常不算上乘,常常故事进行到60%到80%处读者就基本能猜到大致的结局。如果一个读者除了看故事以外还能够享受Langdon教授逃命路线上各个景点的历史文化意义以及作者讲故事的方式,那么就有可能获得一种美好的阅读体验。我给的4星就是基于本次阅读中我得到的这种美好的阅读体验。

  除此之外,这部《Origin》也可以算是一部科幻作品。我相信在某种意义上,作者应该是先有了这个科幻的想法,为了表达这个想法,他添枝加叶走访各个景点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写成了这部小说。好的科幻作品,不仅要有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合理想象,也要有围绕着这些科技的哲学和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Origin》是一部及格的作品。但是单纯作为一部科幻作品来看,他对科技的想象和这些科技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和复杂的变化的想象实在是单薄得很。无奈这个领域已经有《三体》这座丰碑,已经把读者的标尺抬到了一个难再企及的高度。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部科幻小说的话,我给1星。

  虽然个人语言和叙事风格很难彻底转变,但有的人可以做到多部作品都是典范,每一座是一个高峰,相连成一片巍峨山脉;有的人写很多部都是一个套路,但是很有可读性和娱乐性,就可以拍系列电影。Dan Brown也算是开辟了这样一个畅销小说的独特范式。如果你去巴黎,你可以报一个Da Vinci Code Tour,专门带你走一遍《达芬奇密码》中Langdon教授的逃命路线;如果你去佛罗伦萨,你也会发现Inferno Tour,带你走一遍Langdon教授在《地狱》中的逃命路线;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巴塞罗那一定会出现Origin Tour,这样我就可以报这个Tour,把我上次没有去但是Langdon教授这次去了的地方补上。

  我喜欢西班牙。我喜欢西班牙的艺术,我喜欢西班牙的美食,我喜欢西班牙的高颜值居民和热情如火的民族性格。巴塞罗那的圣家堂是唯一一座我去过还想再去的教堂,她表达的哲学似乎与其他欧洲的基督教堂不同,她仿佛活着,在呼吸和释放能量,而其他的基督教堂与我没有任何真正的感应,我觉得它们属于教科书,属于历史。

  这一点,作者似乎和我有着同样的体会。在本书的结语中,Robert Langdon回到了圣家堂,在绚丽的光影中静思:

  “ He thought about all the religions in the world, about their shared origins, about the earliest gods of the sun, the sea, and wind.

  ature was once the core.

  For all of us.

  …… Langdon found himself surrounded by people of all faiths, color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everyone staring heavenward with a shared sense of wonder…all admiring the simplest of miracles.

  unlight in stone.”

  我爱高迪,他让所有人感动,伟大的艺术就是有这种穿越一切隔阂的力量吧。

  下面是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令人神往的景点,Langdon教授已经帮我们做好了非常深入和独特的解读。我惊讶于西班牙的现代性,这个国家虽然经济建设落后,但是精神文明先进啊——这个民族必然有着很强的“文化自信”,一个产生了现当代艺术世界级大师的国度,就不用强调自信了。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自由。

  为了下次去玩做准备,我在这里画一下重点。

  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 The Fog Sculpture by Fujiko Nakaya;

  - The Swimming Pool by Yves Klein;

  - Head On by Cai Guo Qiang;

  arcelona

  - Sagrada Familia

  - Casa Mila

  - Joan Miro Foundation Center of Contemporary Arts

  Madrid

  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

La Verbena by Maruja MalloEl Guernica by Pablo Picasso

  另外还有两个补充作品:

  MOMA, NY

  - Leap into the Void by Yve Klein;

  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

  - Where do we come from ? Where are we ? Where are we going ? by Paul Gauguin

  阅读本书使我有一种想梳理自己零散的艺术知识的冲动。以前看到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我都没有事后花时间去了解作者、研究作品和创作背景并追踪参观作者的其他作品,长此以往这些日常的感受就逐渐淡忘了,那些看过的展览喜欢过的作品就有一种白看了的感觉。Dan Brown真是一个好的榜样。

  我也喜欢Dan Brown一直以来塑造的女性形象—— 当然这些女性形象也都差不太多。Angles and Demons当中,她是一位意大利科学家;在Da Vinci Code当中,她是一位法国政府密码解码专家;在Digital Fortress当中,她是一位数学家;在Inferno当中,她是一位医生;在Origin当中,她是一座博物馆的馆长。她们共同的特点是聪明,独立,美丽而各有魅力,在各自的领域中有优异的成就,与Langdon教授共同经历生死并发展了美好的友谊。

  鲜明区别于中国畅销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两类典型女性形象,一大类是所谓的“大女主”,代表形象甄嬛、芈月、周莹(全是孙俪),特点是有一定的杀伐决断和人格魅力,从男一到男五都会爱上她而且常常有人为她而死;一类是所谓的“玛丽苏”,特点是初期傻甜白,身份低微受尽碾压通常伴随虐恋过程,后来发现原来她是流落人间的女神,忽然变身成具有超能力的大女主,曾虐她的男一反而被虐,代表形象花千骨、白浅(赵丽颖、杨幂)。这类作品情节的一条重要主线是女主爱情故事的发展。我们中国的大小荧幕上很少看到以学识、智力、能力为主要特点并与男性角色平等对话并而且不以爱情为主要线索的作品。这时美国文学影视作品的高智女性形象就形成了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流。

  为了不剧透,我在此暂不评论本书对宗教和自然科学的哲学关系的思考。作为一本小说,本书能做的也只是提出问题,难以做多层次的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而且关于这个问题,西方的历史传统与中国不同,中国人的感受必然与西方人会有区别。根据《经济学人》今年3月的文章,中国目前已有1.85亿佛教追随者和8千万基督徒。人类需要精神上的信仰,有些人需要宗教,无论科学怎么发展,这都是一个事实。本书表达了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世界上由于宗教信仰不同、文化习俗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仍不会止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福利,也不是全世界所有居民都能够平等地享有,在任何一个科技革命的黄金年代,世界上总有些角落的人们还过着一种古老而贫穷的生活,这是历史也是今天的现实。

  一个好的科幻作品要知道什么是黑暗森林,要能坦白面对人类几千年的血腥历史,因为奥巴马和中国的科幻读者都知道,圣母心是导致人类毁灭的根源,而了解黑暗森林威慑的勇者可以守护人类和平;这很可能也是为什么拥有核威慑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过世界大战,而不是因为人类在自由平等博爱方面进了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