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库1603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读库1603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21 01:5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库1603的读后感大全

  《读库1603》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603》读后感(一):书内书外--对书店采访之感

  很喜欢《东京书房》这一篇。

  这篇是吉井忍采访各种书店的记录,这篇文章大概是她的访谈的一部分吧,包括了对包含亲子活动的书店的采访(培养小盆友的读书积极性很重要);对一周只卖一本书的书店的采访(周边也很重要);对Book Director的采访(选书摆书亦学问,亦与文化相连);对传统书店的采访(书店很贵的,亏损要及时舍弃)。

  今晚去听吉井忍对话万圣书园老板刘苏里。期待。再补。

  《读库1603》读后感(二):#彤悦读#

  [cp]#彤悦读#《读库1603》

  这几天被广州深夜不打烊的独立书店刷屏了……其实广州还有很多各具特色的书店,比如唐宁、博尔赫斯小店、必得书店、方所等等……

  因为懒,现在基本都在网上购书,但如果有机会逛书店,也一定会买一本不打折的实体店的书,内心希望,用这种微小的举动,支持一下能继续坚守开实体店的精神。

  这一期的读库最喜欢《东京书房》,日本的独立书店是非常有特色的,通过吉井忍君的采访,看到日本特色书店的各种模式、特色和经营理念,日本的匠人文化也深入其中。

  其中那个一周只卖一本书的森冈书店,给我映像很深刻,其实对自己在产品联动推广思路上也有启发,有机会,会试着实践一下[呲牙]

  还有《毕业生》《落红》《为线性而生》这几篇我都很喜欢。

  但是这期最大笔墨的重头戏文章《三线轶事》我没看,这不是我喜欢的主题。

  这本读库,光冲着《东京书房》就值得爱书之人收藏[耶][耶][耶]@读库[/cp]

  《读库1603》读后感(三):读库随感1603

  1东京书房没看。 2毕业生不想看,不太喜欢艾苓的文字。 3三线轶事也没看。 4落红讲述萧红一生短暂生命中跌宕起伏。在大时代的动乱里几乎每一天每一个年都不一样。总会有新奇的事,或许刚刚好起来,明年就又落寞。两个人相爱到分离又是多少悲欢离合,虽然说早知当初,何必如此。然而这也是事后的话,当初你也不知道以后会是怎样。人总归是眼前的动物,守得一刻幸福与快乐,便有一份快乐的欢愉。

  落红前半段基本和电影黄金时代完全吻合。难怪有时候觉得黄金时代里面有些人说的话太假太空。原来那些都是书面语言,真要人说出来,反而太假。看电影觉得萧红的性格有些不够饱满,这书里反而全部解释通了。

  她也不是移情别恋,反而觉得她非常专情。想来她写的文像诗,多少和此有关。

  《读库1603》读后感(四):千万别活成萧红那样

  《读库1603》刊载了王鹤的一篇文章《落红》。讲述了作家萧红的一生。读完唏嘘不已。

  萧红是独一无二的。但千万别活成她那样。

  这里的“活”,指成年以后,能够独立思考,拥有自己的意志,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之后的“活”。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萧红的“活”就是个悲剧,而且是自找的。

  萧红的童年生活应该是不错的。在《呼兰河传》中可以看出,她出身当地士绅之家,母亲虽然早逝,但祖父对她疼爱有加,也给了她文化的启蒙。这种生活是被动的,是上天赋予的。老天对她并不刻薄。

  但她一经成人,面临婚姻大事,却屡屡出错。王鹤在《落红》一文中,开头引用季红真《萧红全传》中的文字来说明萧红遇见萧军之前的经历。作者坦诚:“即便用最俭省的文字,叙述那番惊险,也要说上几大段。虽然隔了八十多年漫长时光,依然看得人心惊胆战。”我相信那种情节的发展轨迹,目前最狗血的电视编剧都不会那么写,女主角太脑残了。生活永远比小说、电视电影更精彩。

  《读库1603》读后感(五):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603》

  老六将《读库》定位于书而非杂志,但对于这本定期出版的杂志书,他在选择每辑的作品时,也会考虑刊发时机的因素。仅就近期而言,在春节前推出邓安庆的《回乡》(载于《读库1601》),在毕业季推出艾苓的《毕业生》,皆有此意。为此,他可以在接到稿件六天之内做出决断,将艾苓的《咱们学生》就近刊登于《读库1403》,也可以延迟六个月以上,让《毕业生》在合适的时间面世。

  艾苓说:“我供职的学校绥化学院名不见经传,几乎处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神经末梢,学生多是贫寒子弟,他们的故事必然伸向社会底层各个角落。我亲眼目睹了他们的痛楚、抗争和艰难的成长,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部分人物为化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可能要走更多弯路。”

  过目学生们校园内外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涉世之初的种种。那时候,面对光怪陆离的社会,我的内心满是疮孔。也就在那时候,我经由阅读《中国青年报》自我疗伤,因此结识了还未启用笔名艾苓的张爱玲。一晃,整整二十年了。如今,我虽非世事洞悉,却也明白了一些事理,对现实的存在,有些试着去改变,有些试着去适应,有些试着去宽容,有些试着去放弃。

  《咱们学生》当年发表后,引发了读者热议,在《读库》九周年读者现场会上,还成为白岩松与老六讨论的话题之一。现在,这些学生故事的单行本即将出炉。此前,出版社编辑有心将两人对话用在书上,艾苓说要征得他们同意,便给老六发了电子邮件。得知此事,依照老六的风格,我判定他不会支持。果然,老六回复:“爱玲老师:恕我直言,不要往封底上放这些文字,这是属于书之外的内容,对真正的读者没有说服意义,并且显得很低级。建议就干干净净地出一本自己的书。”

  《读库1603》读后感(六):书店不仅仅是卖书的

  《读库1603》头篇文章是《东京书房》,介绍了东京的独立书店,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日本的书店是如何存活下去的。

  首先是制度,在日本实体书店不免也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近十年间,实体书店的数量下降了接近40%,但是日本是对于图书有保护价格的,即无论任何渠道,图书不允许打折的,这样互联网书店也只能通过积分政策变向优惠了,但优惠的力度远远小于国内。

  记得自己以前还抱怨过国家出版总局计划设定图书打折底线,但是让实体书店全部都关门真的是正确的抉择吗?那么就要看看,实体书店除了卖书(在这项职能上,其功能性远不如互联网书店),还能提供什么?

  1. 实体书店是人与书相遇的地方

  我记得自己大学的时候经常要乘公交车去东营的万叶书园,那时候真的就觉得,一座城市因为有书店,有人们在逛街时可以与书相遇的地方而变得美好。还记得,工作后,在天津的鞍山西道有一家小门脸的独立书店,里面的书很有品位,没有畅销的成功学和教辅,都是一些小清新的书籍。估计现在也已经关门了,因为当时就是门可罗雀的状态,我自己也是数次前往,未购一本。

  当没有了实体书店,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何处与书相遇呢?

  2. 实体书店是推荐书和交流书的地方

  文中介绍的书店有两个地方让我感觉到很有意思,东京的部分书店发展成书咖,就是提供咖啡饮品,可以坐下来看书,这一点很多国内的书店已经在效仿,无甚可言。有意思的第一点是一些独立书店所陈列的图书是按照主题陈列的,并且要在主题陈列中推荐的书,必须是至少有一个店员读过并且推荐的。这样的设计让你徜徉书店的时候就不是在单纯地去自主选书了,而是犹如进入了一个关键词,并且有人去解答你关于这个关键词你想了解的内容,这样的体验未曾感受过,但是这体现了书店的一个发展方向,让爱书的人成为书店的一员是这一切的根本。也会让顾客去期待书店定期的主题更换,去一次书店,就是自己打开另一扇门的际遇。

  此外,另一点就是规模大一点的书店还可以去承办一些图书交流活动,在上海这样的活动已经比较多。因为同样阅读一本书的人有交流的渴望,读者希望作家去讲述本书背后的故事,而作家也希望倾听读者的体会。当然我觉得豆瓣在某种程度上承接了这种功能,但能否代替见面会,就不甚清楚了。

  3. 实体书店也可能是一个更好的会面场所

  文中有一个段文字让我很受启发,就是某位受访者说,喜欢和朋友约在书店见面,这样无论谁早到,都不会耽误时间,因为他身边有书可读。诚然这不一定是书店老板所愿意看到的,但是这样的画面还是很温馨的。

  从东京回到我们身边的城市,实体书店不可避免的在减少,因为我们没有办法要去那些爱书的人去承受 如此高的成本而为社会去做装饰门面的工作。其实换个角度而言,书店是有正的外部性的,可否从制度上去鼓励实体书店的存在呢?也希望我们身边可以延伸出更多和书有关的实体店面,毕竟虽然时代在数字化,但是手捧图书所带来的那份心静是弥足可贵的。

  《读库1603》读后感(七):平凡与传奇

  本期读库依然是六篇文章,本书基本上成了我旅行出差的首选读物,最近几本都是在出差途中阅读完的,书籍装帧非常轻便,拿在手中相当轻盈,虽然不比以前的读库更好看,但更适合现在快阅读的时代。

  《东京书房》作者吉井忍,樱花树下,实地采访东京独立书店。可能因为自己从小居住在农村,小时候镇上没有书店,到了高中即便去到县里,除了三所以售卖课内图书和新华书店外,就少有其他文艺为主的书店。后来超市有个售书的部落,那里成为我周末必去的地方。再后来县城开了一家可以借阅的书店,一天一本书一毛钱,用同学的卡也借了几本来读,都是在晚自习熄灯后,在楼道昏黄的灯光下读完的。那时能有一本好书真是如饥似渴,不像现在买书十分方便,家里堆满了书,其实真的阅读过的也就七七八八。所以,如今到得大城市,新的实体书店反而越来越多了,没有感受到像作者那样,实地书店正在消亡。目前的实体书店基本上都是走台湾诚品模式——书店+咖啡店+文创店+杂货店,书店也不仅仅是书店那么简单,而是具有书香气质的主题店呐。

  《毕业生》作者艾芩,他们毕业于黑龙江绥化学院,是我的学生。这位作者的文章如果没有记错,《读库》前面是应该有收入过两篇。不像名校毕业生那样,这所非著名师范类学院,向这个社会输送着一个个不带光环的毕业生,这群毕业生可能在社会上所做的成绩不像名校那样,动不动就是这个时代的意见领袖,创业者,似都具备网红特质。而绥化学院的毕业生,所到的平凡岗位,遇到平凡的焦虑,作出平凡的成绩,但是读罢,深有感触,他们的生命也是诚实饱满的。

  《三线轶事》作者肖峰,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作者主要讲述了四川江油(广元)的821厂、624所、核工业857厂,长钢厂。从最初东北、上海等地分出机器、人马,以主席要求的“山、散、洞”规划理念,选址在深山之中,一代人的命运就这样随着国家的号召而改变了。等到如今上海已经成为繁华魔都的时候,那时从上海出来的人想回去已经成为不可能。当时在重庆区域也分布了一批三线建设厂,像是命运的轮回,四五十年的今天,我要做的事情是去考虑如何拯救如今寂寞挣扎的建峰厂、816地下核工程,注入新时代的力量,唤醒他昔日的辉煌。

  《落红》作者王鹤,自己总说一个人走路,好像命运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萧红的一生跌宕传奇,包括萧军、鲁迅的时代,那是她的“黄金时代”。虽然当时的天下大乱,生活颠沛流离,但她依然尽可能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不过,在看她的传记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萦绕的是查理芒格的一句话“我如果知道我要死在哪里,我就不会去那里。”萧红生命里的很多困顿是性格使然,即便她知道自己去那里可能万劫不复,但她毅然决然奔赴,这样的性格成就了她,也导致了她生命的短暂。但不论如何,她都是夜空中灿烂的流星。

  《复活“哥特式浪漫”》作者洪韵,发现生活的可怖真相之后,无比脆弱的蝴蝶如何面对凛冽的寒冬。应该是说有内涵的恐怖片,主要是讲《猩红山峰》这部电影。在之前大家口味还不是那么重的时候,对刺激的敏感度还更高的时候,此类恐怖电影还能唤醒大家的关注度,还比较受欢迎。但是,现在的观众各种片子都看过,更乐于接受干货,连恐怖也是这样。就像面对微博与博客吧,大家更喜欢简单直白的东西。

  《为线体而生》作者虎掰掰,比亚兹莱就是开启“插图黄金年代”的钥匙。一个人,不会因为他生命的短暂而只作出浅薄的贡献,也不会因为活的更久就创造出丰富的世界。比亚兹莱属于短暂辉煌的流星,因为他开创性的绘画,解决了当时书籍插图的难题。当然,现在多么复杂的图片印刷都可以,成本也可以足够低廉。

  《读库1603》读后感(八):自由是太过绚丽的字眼

  01东京书房

  对于独立书店总是有一种执念。前不久,西宁开了一家叫做卧庐的新书店,还没来得及去,好友已经先行前往并拍回照片。不得不说,还是有些失望,光线暗、装修没有设计感、选书也不够有趣,可不妨碍我敬佩书店主人,也衷心地希望它能够一直坚守下去。

  前段时间,频繁地在公众号里看到关于森冈书店的文章。店主森冈先生,从毕业后到处打零工,到在诚堂书店工作8年,后来辛辛苦苦地开办自己的旧书店,一路辛苦,一路成长,最终才有了现在一周只卖一本书却很赚钱的森冈书店。印象最深刻的是采访中关于先生在诚堂书店工作的经历,“入职后第一年都用来学习一诚堂书店的日常业务”“从上午开始到下午三点左右做目录,大概过下午四点开始查脱页。当中若有顾客向你提问题,就得尽快应答”“查脱页和接待顾客的业务,算是让你积累下来零碎的书籍相关知识,而做目录的业务让你更系统地理解旧书”。因为长时间的实践与积累,才拥有了不断往外涌的洪荒之力和新的创意,森冈书店不仅卖书,还给所有爱书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ook Director竟然如此重要。大概每一位文艺青年,都幻想过在自己开的小书店里温暖度日的场景。然而开书店也是门技术活,从初期的选店、装修、确定进货渠道、到选书、摆书,以及店铺管理、营销策划,都不是谁动动嘴皮子就可以的。“我的摆书方式不是按政治、历史等主题,不管虚构、非虚构、文库等形式,作家的名字也不在乎。只要是同一个概念,任何类型的我都会摆在一起。有的平摆,有的竖着放,尽量让视觉效果有点变化和活力。好的书架,是有这个能力,可以让人兴奋,让你想出更多点子。”以及他选书的方式,是一定要有市场调查的,而这种调查并不是普遍意义上的调查问卷,而是一定要与受众面对面地交流,且是在一中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与对方闲聊。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吧,本着一定要选出大家喜欢的书,一定要让书架“活”起来的想法而做的努力尝试吧。

  关于开书店,依旧要三(百)思而后行。开书店很难,最后一篇对一家小书店社长的专访中,社长讲到“光看我们这样的小规模书店的库存,加起来就有一亿日元。若从零开始,普通上班族哪怕把所有的退休金都搭进去,也远远不够开一家书店的资金。”巨大的资金压力,确实是开书店所要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当然还需要一个不笨的脑子、纯洁的初心和非凡的毅力。

  02毕业生

  支教。大二暑假,参加了一个关注留守儿童的实践活动。在河南的某个农村陪20几个小学生度过了一周的时间,时间虽短,可至今依旧清楚地记得在将近40多度的高温下,在没有风扇、空调的小教室里陪孩子们读书画画的场景。我向来不是一个会哄孩子的人,也缺乏耐心,一周很快过去,我的小腿被蚊子叮的面目全非,有个小男孩不知道从哪拿了个药膏,硬是让我抹在红印上。我说,姐姐要走了。他说,我知道你肯定还会回来。我没有再说话,因为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去。果真,就再也没有回去过。

  04落红

  以我的无知,看过《黄金时代》才知道有萧红这样一位不作到死不罢休的女人。后来断断续续地读过几篇她写的散文,却觉得她的一生远比她的文字更精彩。这么说或许太刻薄,但我从来都不认为萧红的一生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她将很多感受都体验到了极致。酸、甜、苦、辣都超出常人体验到的十倍。萧军的沾花惹草,让她真是吃醋,心里真是酸。与萧军在一起挨饿,一起当“流浪汉”,一起过得快活而有诗意的年月,也真的是甜。还有苦,饿到极致、饿到四肢疲软;后期在病榻上,以为遭到遗弃的绝望;还有与萧军的永远分开。总是想起电影《黄金时代》里,萧红死后骆宾基从医院走出来,将一块糖放在嘴里,边嚼边哭,嘴里甜,心里苦。

  “细看萧红的经历,在某些人生的关节点,因个性独特导致的非理性选择,也让她不止一次置身绝境,仿佛立在悬崖,脚下的石头还摇摇欲坠。逃婚之后,萧红就脱离了当时传统妇女的生活轨迹,既有飘洒、恣意,代价也沉痛。有时候不免假设,如果遵从父亲安排,成为汪家安逸、悠闲的少奶奶,萧红的一生会是怎样?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一个循规蹈矩、安分随时的女子,绝不可能写出天马行空似的《呼兰河传》。”

  《读库1603》读后感(九):读库1603

  最近出差,已经习惯了在收拾行李时带上读库,没有看完的话,出差回来完成,这样下一次出发时又可以带上新的一本。

  最近半年,有朋友在做美食短片,有幸加入进去。然而,专业的拍摄水准和精细的后期制作,都没有吸引到大量的粉丝,那些传说中“吸粉”“涨粉”的方法,知道却根本不想用,还是希望靠着片子本身的品质吸引真正喜欢的朋友。可矛盾的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中,如果没有很高的点击、很多的粉丝那么这些精心制作的短片很快就湮没在数据洪流中去了。我们一边嘲笑自己的“清高”一边绞尽脑汁想着继续生存的方法。《读库1603》第一篇《东京书房》令我感慨很多。

  只卖一本书的书店,以选书、摆书为职业的选书人,社区里的小书店,在我们的生活中,简直无法生存。我和导演说,你能想象,日本有选书人这个职业吗?而且是非常专业、被业界所认可的状态。“我们以后不要出口核电设备了,帮人家做书店,这个世界就会好很多。“靠着一己之力经营只卖一本书的书店,因为朋友圈一片热文也被广大中国人所知,第一次看到那篇并不翔实的文章,我就想,在中国是否有合适的土壤催生这样的产物,一个人靠着一己之力,通过书籍将艺术的各个门类进行连结,在书店的空间中展示,且不讨论在中国做这件事情的经济成本或者盈利模式,试问问我们是否有这样平静平和的心态做事情呢?

  这一篇文章给我很多的启发,不管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存在多大的差异,那些想法和创意都是可以借鉴的,做事情的心态更是可以用来提醒自己。相信在中国有很多很多人追求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不一定非要在清高和低级的“涨粉“方法中进行选择,只要一直思考,总是会想到更好的方法,不用违背自己的内心、顺应自己的追求。

  去年本科毕业十年聚会,看到十年间同学们的生活差异越来越大,当时突然有个想法,把同学们毕业十年时的状态记录下来,当然最后不了了之了。《毕业生》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刚毕业不久的学生,他们不同的性格、经历、家庭状况、思维方式都能看到,每个人最终过上的都是只属于自己的那一种生活。在这篇文章里,会找到自己或者自己同学的一些些相似。

  前两年,看了两部关于萧红的电影,两部萧红的小说。电影一部是小宋佳主演的萧红,另一部是许鞍华导演、汤唯主演的《黄金年代》。可惜这两部电影评价都不高,尤其是第二部,无论从导演还是演员,都是非常知名的,记得上映前我期待了很久,可是在影院看时差不多要睡着了,不知道是拍摄手法的问题,还是我已经对电影所讲述的萧红的一生有所了解,所以内容上没有太多吸引我的地方,以至于没有惊喜而感到无聊了。两部小说是萧红最著名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真是惊艳,就像《读库1603》中《落红》一文文末所写“大约,只能对她冠以‘天才’二字吧。”《落红》这篇文章,让我又一次复习了萧红的一生,也又一次感慨,决定命运的是性格。

  在我八岁的时候,我父亲就去世了,那时他37岁。他身体不好,一方面是从小发育时赶上那时生活条件差,没吃的;一方面是在他青年时期参加三线建设,太过于辛苦劳累。所以对于三线建设,我既好奇它到底是什么,又对它带着憎恶的心情。我们家几乎所有的亲戚都在纺织企业,我也是亲眼看着壮观的纺织厂区衰败下来,《三线轶事》这篇文章里附的那些厂区图片,是非常眼熟的。贾樟柯有一部电影叫《24城记》,讲的也是国营大厂没落的故事。前面刚说了性格决定命运,可是放在历史洪流中,性格也微小的看不清了。

  《复活“哥特式浪漫”》介绍了电影猩红山峰的艺术设定,电影还没有看过。对于认认真真拍电影的人来说,每一个设定、每一个细节都要经得起推敲,都有来源和故事,可是观众未必都能体会或观察的到。但是,如果是一部认真做的电影,观众都可以感觉到它的好。

  《为线体而生》是介绍书籍插画的,又是一个从未接触过、想过的新知识点。

  感谢读库,总有文章勾起我生活的回忆和思考。

  对了,打个广告,美食短片叫kidpanda,百度就可以看到。

  《读库1603》读后感(十):读库1603

  《东京书房》 吉井忍

  作者对于日本的一些有特色的独立书房店长/店主进行了采访。特色、独立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人。

  书房1:SPBS (Shibuya Publishing & Booksellers )

  店长:铃木美波

  相对而言是一家比较传统的书店,类似于西西弗之类的。也销售杂货文具、举办活动等。

  书房2:森冈书店

  创办人:森冈督行

  “一周只卖一本书”

  店主刚毕业时候的那段历程比较有意思。本是法学部毕业的,但并不特意去找工作,对社会问题敏感,认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社会对地球的损害实在太大,而不少企业的经济活动,多多少少和地球的损害有关,因此一直打零工。穷到不行,赚的钱就去买书,找个咖啡馆看书。

  旧书店的店员工作也很不容易,需要了解店里的书的目录,回答顾客的提问等。

  书房3:BACH

  代表人、选书师:幅允孝

  “把未知的图书送到大家的手里”

  日本人做事太专业,分工太细了。可能之前觉得书店是有专门美工之类的人写宣传语和摆台。但是,第一次知道有“选书”和“陈列”这样的共走,且可以做到很专业的程度。

  采访者问他环游世界时看到的事物一定令他感动不已吧?他却说“也不完全是,有的没有想象中好,自己的期待也扑了个空。但是呢,这个实际的感受是很重要的。亲自看一眼,你才感受到自己和那些文化、美术和建筑的一些距离。在你身体里有了这个实际的感觉,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说出自己的立场和想法。。。。用自己的语言,也就是变成自己有血肉的语言推荐给大家,和从哪儿学到的语言描述一本书,这两种语言的热度不一样”

  最理想的书店,是能让大家把从来没听说过的书拿在手里,能够创造出这种机会。书店一定要为客人提供惊喜或“与书相遇”这种机会。

  书是一种工具,是让你思考,而且让你不停地思考一辈子的伙伴,用那种“效率”绝不能算出它的价值。

  作者为高中生选书时,是平等的在倾听他们的声音的。寻找到她们的兴趣点,再从兴趣点出发去引导和推荐。现在很多成年人在向未成年人推荐书籍时,总担心她们选择的眼光,强行的向她们推荐书籍。这样的时候,往往会引起反感,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她们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

  “先采访当事人,按照当事人的感受慢慢编辑出一个空间,按他们会喜欢的方式邀请他们踏进书的世界。”

  看书的方式:看书的心情不同,几本一起看,也许今天看看这本,明天看看那本。看心情。选书凭直觉:若你在书中的某一小部分觉得有意思,那么这个直觉你是可以相信的。看书更重要的是一本书里面的某一个部分的文字一直留在你心中,和你一体化的感觉。

  书店4:今野书店

  * 即为普通的本地书店。书店也是一门生意,想要赚钱并不容易。

  《毕业生》

  艾岑

  跟她的娘的文字一样,都是非常诚恳的文字。把普通人的生活描述得很好。我也觉得文学上应该有这样的普通人的故事。但是文字上的才华确实欠奉。

  《落红》

  “自己总是一个人走路,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路似的”

  王鹤

  这篇文章虽然也算是纪实类的文章,就显而易见的更有才华。

  萧红的一生太具有戏剧性。一个人是否活得有戏剧性,也是由其性格决定的。总觉得她是个健壮的北方女子,原来是敏感性情,虚弱之躯。

  虽然作者写道:

  “人生仿佛行路、游山,寻常大道,安全平顺,风光尽在把握,却也平庸落套,少意外之喜;荒僻野径,有人所未知的美景、发现,也有峭壁深壑等未知的险阻。所以大多数好奇心、探险欲和能量都平常的人,走了常规之路”

  可萧红的一生实在是太崎岖。年轻时受尽饿累,颠沛流离。一个孩子生下来就被送给门房,另外一个孩子生下来后也许是被自己杀死的。病在香港又适逢日本的入侵,死得极不安宁。完全是一段任性的人生。只是她自己选择的道路,从来不见其言悔。

  萧红的才华是天生的,同样的文字,在她手上排列组合后 ,传递出精确细微的情绪。

  “那些文字让一个憔悴、灰败的落难女子,陡然间熠熠生辉”

  这首《偶然想起》

  今年的五月

  我生活的痛苦

  真是犹如青杏般的滋味

  这句:

  “他爱我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量,连眼睛都张不开”

  这首:

  “只有爱的踟蹰美丽,

  三郎,我并不是残忍,

  只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

  坐下又立起

  这其间,

  正有说不出的风月”

  作者王鹤总结萧红的文风“ 笔调细腻新鲜(何为新鲜呢,可能就是不落巢窠吧,例如上面那句说不出的风月),语句简洁利落,写景状物别致新颖,能在轻描淡写之间,不懂声色的抒写幽微的情绪、复杂的心境。

  想来自己还没看过《黄金时代》,现在似乎觉得其实汤唯演萧红也是合适的。

  《复活”哥特式浪漫“》

  洪韵

  洪老师的每篇文章都很见功力。看完后总会种下点草,种了些毒。想看《猩红山峰》。

  《为”线体“而生》

  虎掰掰

  GET到一个冷知识:线体插画,比亚兹莱,以及王尔德的THE YELLOW BOOK和黄书的典故。

  《三线轶事》 肖逢

  就随意的了解了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