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人类》的读后感大全
《赡养人类》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赡养人类》读后感(一):消除贫困
2010年,全球最有钱的388人,他们拥有的财富,相当于全球一半贫穷人口拥有的财富总和;2014年,这个数字是85人,2015年,62人。2017年,只有8个人。也就是说,一辆商务车,就能装下全球一半贫穷人口的财富。
看了一条冷知识,从评论中找到这本书
用了40分钟读完吧 结合最近的时间 确实挺讽刺的
《赡养人类》读后感(二):财富什么时候能重新分配
今天看完了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赡养人类》,有几小点想要记录一下:
1.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狗之间的差距都大
2.社会阶层固化,上升渠道越来越窄。
3.教育是提升社会阶层的唯一途径,现在这个途径可望不可及,高昂的成本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4.世界是少数富人的
5.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不是保护我们的财产,而是保护少数富人的财产。
《赡养人类》读后感(三):《赡养人类》《北京折叠》里的折射
坐标成都,今天成都的污染指数是263,世界排名第二,呵呵,都第二了啊,难得出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上次是地震吧,还真是讽刺
《赡养人类》读后感(四):赡养人类
还是有些bug,比如无处不在的执法者为什么隔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发现调查员妈妈违反规则。比如钢针如何能带上飞机。还有财富集中在一个人手上是不可能的。除了劳动力以外还有思维可以作为出卖物。如果没有财富流通,没有出卖思维,那么社会的发展也会停滞。而人类的享受提升离不开生产力的提升。如果富人是明智的他不可能会垄断财富。 不过瑕不掩瑜,整体五星。其中以液态和固态比喻财富真的让人惊艳。以及哥哥文明明知道社会贫富差距可能很大却以地球人最低生活标准来提供物质,不由让人浮想联翩。
《赡养人类》读后感(五):私有制和法律保障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当科获得巨大进步,当上层社会已经不需要底层的廉价劳动力的时候,那么真正的鸿沟便就产生了。当一个人富到连空气都是他的私有财产的时候,世上的其他人类还有什么生存的必要呢。
由于人类的能力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他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基固而成为合法的了———卢梭
因为私有制的存在所以才出现了不平等,这或许就是消灭私有制的原因吧,希望社会的变革能够走在科技变革的前列,否则到时候真的会出现新人类了。
《赡养人类》读后感(六):有脑洞有反思
科幻与现实的结合,当下与未来的碰撞,作者用心了
太短,但是足够震撼,又能成为电影改编的好素材,简单的社会构架,暴力血腥的美学,还有需要花点想象力的哥哥地球的画面,甚至能延伸出更多匪夷所思的故事
明明知道有夸张的成分,但和自己感受到的社会变迁和生存生活压力结结实实关联到一起,细思极恐
有一点三体的影子,再写下去可以形成独家科幻宇宙了
《赡养人类》读后感(七):摘抄
1.从此以后,滑膛的血变冷了,而且像老克说的那样,再也没有温起来。杀人成了他的一项嗜好,比吸毒更上瘾,他热衷于打碎那一个个叫作人的精致器皿,看着它们盛装的红色液体流出来,冷却到与环境相同的温度,这才是它们的真相,以前那些红色液体里的热度,都是伪装。
2.通过文学,他重新发现了人,惊叹人原来是那么一种精致而复杂的东西,以前杀人,在他的感觉中只是打碎盛着红色液体的粗糙陶罐,现在惊喜地发现自己击碎的原来是精美绝伦的玉器,这更增加了他杀戳的快感。
3.瞄准谁,与枪无关。
《赡养人类》读后感(八):赡养人类
2个小短篇,用了同一个背景讲了2个故事
第一篇,我自己理解是在讲养老的问题,老人作为社会中的负担,在功利主义上被舍弃。联想到疫情时期,老年人“被”放弃呼吸机以把机会留给年轻人,以及波士顿圆脸口中的日本“楢山节考 ”。历史就在身边。
第二篇,则更多是阶级主义。描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以至于最后体现在富人在智力上获得的资源垄断导致了近似于新物种的种族隔离。最后社会变成了1个富人+20亿的穷人,呼吸、土地、水都变成了要向富人付费的彻底剥削。其实现在的996不也是这种性质的剥削吗?
《赡养人类》读后感(九):一个人和二十亿条狗在地球的故事
当阶级鸿沟越拉越大,刘先生脑海里有一个有趣又残忍的故事。
一个富人把其余所有姑且称为人的物种赶出自己的家。一个叫做地球的家。这一整颗星球都是他的。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财富?是合法的吗?
合法,极其合法。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他从一个卖卫生巾的小老板一步步发展到今天,高山,海洋,河流,森林都是他一个人的。法律法规保护了他。
在遥远的星球,在这里。2020年末,寒冬,一个伟大的国家zzj会议明确提出要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于是乎,各大互联网企业股价暴跌。
高山,海洋,河流,森林,它们终是所有人的共同财产。
未完待续。
《赡养人类》读后感(十):终产者的去向
我觉得《赡养人类》不会真的发生,至少不会那么夸张。 毕竟,对终产者来说,千百年一成不变的生活着会无聊吧。 这个时候,也许他就会很乐意引导并旁观一场另外20亿人争权夺利挣扎奋斗的游戏。在这种竞争与合作构成的、充满活力的、不可完全预知的动态中,人的样貌最丰富了,这出可沉浸可旁观的戏剧将会非常迷人。 于是,这20亿人又陷入了最初的财富分配不均衡但同时维持某一相对平衡的状态。
世界新生伊始,万物从头再来。生生不息,代代演绎。
终产者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上帝”,对他而言,会更有趣吧。 拥有了最高智慧和所有知识的终产者,终有一天,世界对他而言会毫无新意。彻底倦了这个世界的终产者,他会走向何方?
无法理解终产者,也许因为他和我们已经不是同一物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