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荷尔蒙》的观后感大全
《80年代荷尔蒙》是一部由张侃文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80年代荷尔蒙》观后感(一):这叫电影么
电影的名字不错,可惜让内容给毁掉了。
无论如何也很难看出电影有任何的深度可言,单纯从记录的角度来说,影片的剪辑和大量的广告也实在让人反胃,与其说是电影,倒更像是一个长长的促销广告。
之所以没有评“一颗星”,原因在于:我看完之后也想试试那个冰度。
《80年代荷尔蒙》观后感(二):80年代荷尔蒙——一部关于80年代人性爱的小学生作文
我今天去了一家公园,吃了一根冰棍,冰棍挺好吃的。
这就是到小学时第一次写作文的风格。
80年代荷尔蒙也是如此,只不过把冰棍换成了性爱。
浮皮潦草,没有任何深入的东西,与上海这座城市一样,看着好玩罢了,引不起深层次的共鸣。
操,我还不如去看李银河
《80年代荷尔蒙》观后感(三):性,败给它是件很棒的事
这应该不算是电影,不到一个小时的访谈,还有壮阳饮料的广告
但是他们,是我的同龄人,和我几乎是同一个时间上学、长大、接触到性
看得出,他们欲言又止,有所隐瞒,有所美化,但是很多想法我是赞同的
比如那个小白领说到她的初夜-其实是很急迫,很可怜的一种状态
那种渴望长大、饥不择食的急迫感,就是为了证明我现在什么都可以做了
事后肯定会后悔,但是第一次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还有里面一个很喜欢动漫的男孩说的:性,败给它是件很棒的事
这句话突然让我想起了五月天,可能因为台湾人比较爱用这样的句式吧
怎么说,有时候,性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不在乎另一半是谁
我要的只是战斗的过程,哪怕是输,也要心悦诚服,呵呵,说出来很奇怪
还有一点很认同,就是纯性带来的荒凉的感觉,荒诞……
如果有一份爱摆在面前,为什么还有人为了性而舍弃它呢
为什么,谁来告诉我???
《80年代荷尔蒙》观后感(四):依然80一代
在凤凰网经过N 个链接,分开很多集看完了这个电影。开始只是好奇,接着却被这些诚实、大胆的80一代吸引,他们说他们的故事,说他们的性。
访谈式的纪录方式让我想到宿舍的“卧谈会”。曾多少个晚上,我们也如此讨论着这些的话题,分享着或天真或“大师式”的意见。80一代的“性教育”总是尴尬地发生,老一代视“性”如禁忌,而“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却让我们足够地放肆好奇心,乱七八糟的漫画、书以及电影然后是好友密谈,我们的说“性”曾如此小声密语地进行。而今天,80一代的“性”终于能大胆地说出来了。
80一代,承载着太多太多了……赶上改革开放,赶上物欲横流,赶上西方的思想与中国思想的最最彻底碰撞。他们迷茫,他们反叛,他们总是在挣扎中,挣脱传统的又潜意识地抗拒着“开放”。曾被称为“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栋梁”的一代已经开始踏入社会,他们总是渴望说话,而现在,正是时候了……
我们的“性”,我们的“爱”,我们的“生活”……
《80年代荷尔蒙》观后感(五):还是比较喜欢看口述实录这样的
采样源比较平均大众化。不过这片子还是有点意思的,虽然采访只讲出50%,另外50%要靠猜。感觉里面有三类人知识分子、灰色地带工作者和朋友聚会做秀者。ANGELA给人感觉非常偏执,超有自信的,难道因为她是上戏毕业的?有些话给人的感觉是你在IMPRESS谁吧。跳舞人员的话基本就是在为这个行业做辩护,觉得她们应该比普通人嚣张些吧,感觉用词方面总是在自我修护,有其政治正确性的一面吧,比较虚。里面的调音师长得蛮好看的,绝对有13个记录的这个资本,这种男的怎么讲呢,很可怜。。。一个人怎么会这么容易心动呢,是太容易得到,还是不清楚自己要什么呢,所以说吗,长得漂亮绝对是种负担。还有聚餐的那伙人绝对是朋友间在做秀,把自己包裹的很孩子气。其实我都觉得80年代出生的二十四五岁的人绝对是小孩子,十年后回过头来看自己讲的话肯定好笑着呢,这部片子抽掉小孩子任性的成分,剩下的就是几组数据,没有彰显这代人的什么特色吧。其实80年代真得会比六七十年代开放吗?那为什么这么多人都要靠相亲呀,电影导演啊,我好羡慕你们混得圈子啊
《80年代荷尔蒙》观后感(六):不是拍给80年代的人看的
作为80年的人,对片中人物所阐述的各种经历和想法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共同社会背景下的,大多数人都有着相似的过去.
也许拍片子的人(觉得导演这个词不是随便可以用的)原本就没打算从性这个主题深入挖掘什么,也许有打算但没有从片子里传达给观众.不过从拍片人对被访问对象的各种提问分析,其实是很随意的,甚至让人感觉他的兴趣在于挖掘各种不同形式下性爱过程的细节和感受.
对这样的片子只能是想的简单一些,反映反映80年代人对爱和性的态度,但是就这个最基本的主题而言也许还是谈不上成功,因此我只能说是不是拍给80年代人看的,可让我们上一辈的人看这样的片子坏处大于好处,给下一辈人看他们又会觉得可笑,真不知道是拍给谁看得.
从几个被访问者,我看到的其实更多的是80年代人的一种病态的生活现况,有人逃离不了理想,有人现实的可怕,有人从小就被管制的内心严重缺少自信,有人在脱离管制以后放纵的失去自我...
当然,比起90年代,我相信80年代的人曾经还是有过天真的.
《80年代荷尔蒙》观后感(七):果然是不好看,纪录片变成了访谈
纪录片是什么?我窃以为是真实纪录一群人或者一个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心理状态。
拿摄影机的人尽量不要去打扰这群人。诱导性的谈话只会导向cctv“很黄很暴力”语录的结果。
这个片子拿了冰度赞助的表现太明显了。不断地在行段间插入“天赋人权,性爱无罪”的标语,还有冰度的图片logo。让人反感地紧。
进而怀疑拿摄影机的人究竟给了被访者多少暗示,又如何剪辑,如何挑选受访对象的?带着强烈预设观点做出来的片子,还叫记录片么?
片子从头到尾都是访谈。坐着的静止的人,不断张合的嘴,喷吐着过于文艺的语言。影像的魅力在于具体物像,在于光影的变幻,在于音乐声响等的合适使用——真把自己当《对话》节目了么?
窃以为,若多拍些画面,让观者自己去看,自己去理解,远比从头到尾喋喋不休地说话要吸引人得多。
《80年代荷尔蒙》观后感(八):挠到你的痒处了没?!
性爱有两种性质,其一是爱情性质的,其二是交易性质的。没有第三种。
恋爱中的和的男女之间,绝大多数都是属于爱情性质的性爱。
婚姻中的男女只有一部分(也许只是一小部分,特别是针对50年代到70年代出生的这一批人来说)是属于爱情性质的性爱,更多的则是交易性质的。
比方说,在传统婚姻约束中的男女,即使两人不相爱了,但还是不敢或者不敢经常地越雷池,这个时候夫妻之间的性爱就只是为了维持某种合作(生活或者经济上的合作)的一种交易了。婚姻这种潜规则告诉我们,因为对方是你的妻子(或丈夫),她(他)有义务满足你的性欲。
花钱(或者先生)大部分情况下是交易性质的,但也有例外,如果两个人突然在身心上都能达到某种默契,也会产生一点微妙的爱情,哪怕就一个晚上或者几个小时。
权色交易也基本上是属于交易性质的性爱(那只能算是性交,算不得性爱了)。
回头来说这部片子,为什么会有人做这个片子,而且还会有观众,并且还会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呢?
8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人,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逐渐开放,生活好了,营养高了,爱情可以自由表达了,性爱也可以自由享受了,爱情性质的性爱会大大上升,交易性质的性爱就会逐渐减少(有的人说现在做鸡做鸭的那么多,但再怎么多,也比不过婚姻内的性交易啊),人就更加身心健康,就会更有创造力。一个族群开始从一个病态的社会里一点一点地脱胎换骨,开始走向新生。
作为7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这部片子应该或多或少地打动过你吧?!倒不是说这部片子拍得有多好,而是这个话题或多或少会挠到很多人内心深处的痒痒肉。
片中一有段那个漫画迷(粉刺尖脸的那个)对戴安全套的副作用的论述可谓相当精彩,如果他的观点成立,那绝对将是医学界或者什么界的一大突破。
另外吃火锅的那一群小青年中那个女孩子说:“两人前戏正进入状态时,男人起来戴安全套,而女人则突然被冷下来,什么也干不了,干看着……一种感觉就突然消失了,极其有破坏作用”(引用非原话,反正就那意思),这话倒是真正挠到相当多人的痒处了:)
《80年代荷尔蒙》观后感(九):最好的时代
“就是身体里有这么一个欲望,从小有这么一个战斗,他不停地告诉你,你可以输给我”
没有那么差的嘛,套用片子里的话“很多东西都需要你自己去体验”。
自然,与其说这是纪录片,这更是一部访谈录。每个人都有话要讲,有故事要说,有回忆要回味,有立场要表达。这样话题也很难纪录吧。
比起黄真真《女人那话儿》,片子整体要平易近人得多,并没有为了获得悚动的效应而访问边缘人或名人。都是普通人的性生活,普通人对性和爱的观点的表达。每个人都臣服于自己的经历,自此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美女的观点看起来总那么不成熟。因为我们在“有美貌没头脑”的宣传中屈服下去了。她的因为渴望长大所以迫切尝试性关系的观点很有普遍性。只是,我们可能要到以后才会意识到“证明”本身就是不自信不成熟的表现。她肯定地说自己和男友即使没有性也能天长地久——“我觉得我们跟别人不一样”,不知要被多少旁观者嘘了。事实上,二人相处本来就是两个人的事情,旁人不知道其中奥妙,评价、诅咒、羡慕都是枉然。二人相互有把握,哪怕是此刻的确定,都可成为一种长久。人是会变,是大家一起成长,还是此段同路,有片刻的肯定,也是很幸运了。
看Jack谈性中的矛盾。很好奇他有没有和那些女人们谈过这些。想起《毕业生》里男主角在一次做爱后,向罗宾逊太太提出聊天的要求,对方嗤之以鼻。你会和发生肉体关系的对象聊些什么呢?Jack提到后心里“荒凉”的感觉。荒芜感才是现代人不得不面对的主要问题。在荒芜中,我们发明出不同的强迫症,来让我们觉得自己对生活有控制力,性爱好比一颗缓释胶囊,甚至会有错觉,期待亲密的肢体冲撞能带给我们更亲密的精神交流。
那个漫画迷研究生,用理性的思维和文艺的语言来解读性,是全片最具“观赏性”的部分。其文艺强调很特别,观点也算独辟蹊径,颇有些独到之处。关于安全套欺骗身体而造成肿瘤的观点,虽然不知其医学道理,但是倒也能自圆其说。当然,文艺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事物悲情化,这位漫画控也不例外。截取片段共享:
“你可能没有来得及等到那个女主角出现,然后你就跟身边一个比较搭对,比较合适的人,你们俩就立刻尝试了,那时的失望感真的好痛苦。”
“……因为你知道小孩的实践能力好差,所以他大脑中的意想可以达到某种高潮或峰点。他所幻想的东西不是一般大人能够企及的。然后正式这种幻想,和这种幻想带来的高度,让我对现实之中的性有了更加深刻的梳理跟剖析,以至于后来一段时间我觉得做爱没有手淫有意思……可能我们把第一次战栗已经给了某一次手★,或者给了某一个少女漫画的女主角,但我们却没给现实中的人,我觉得这是我们的悲哀。”
关于性和爱关系的部分,大家观点也基本一致。都很重要。那对从中学就性爱合一的情侣,经历过身体和心理的不协调阶段,还是因为有感情,才会有磨合和调整。女生在语言表达上往往更加彪悍。
倒是不必把“八十年代”标个重点出来。这一代人的观念来自于上一代人的灌输、感染和教育,以及上一代人创造的环境。可能有些观念或者风行的出现是超出人们预期,甚至可能背道而驰,但是,我始终对绝对价值观是抱有希望的。从历史的长度来看,没有永远的成功,也就没有永远的失败,为什么说这一代就是跨掉的、离经叛道的、不负责任的?
大部分人都有共识,认为不应该太小的时候发生性关系——“太小,什么都不懂”。不懂,更多是心理的成熟程度。对于还没有“懂事”的孩子,需要在硬性的规定下,软性教育。规则的制定是一刀切,在规则之下才有人性的权衡。当这一代有独立判断力的人成为父母的时候——尽管他们很多不想成为父母——下一代应该会拥有更多元的空间。
这,永远是最好的时代。
《80年代荷尔蒙》观后感(十):《八十年代荷尔蒙》和橡胶爱人做游戏
题记:
在两人世界忠贞的意义不是以性为标记的,它的终点应该是坦诚,性是一顿饭,我吃得,他也吃得,让爱人高兴是生命的责任。
――――卡夫卡·陆(KavkaLu)
八十年代,我们正当青春,我们全部的性知识来源是一本价值2.5元的《性知识手册》,而我们身后一个套套比气球多的年代正在随着80的一代悄然成长。
从社会学的角度说,中国的性教育几乎和张竞生的年代相同,性的认知都不是父母的引导,在这种前提下80年代在青春期的互联网色情文化就比我们年代模糊的色情录像带《武则天》之类幸福,在这些孩子口中你能清晰听到体位这个词,而我们几乎在性交之前不会自慰,我们被道德覆盖,我们的鸡巴很“道德”。
从纪录片角度而言,其实,没有任何人可以足够真实,哪怕你用针孔拍摄你的角度就是你主观的意志。这样说似乎太矫情,就像吕新雨说得人文纪录片其实是一种“伪知识分子”状态,一种带着知识高度对于事件本身的侵害,其实,纪录片的当下存在价值就是从被审视者的目光里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任何的纪录都在对应里存在,这样的存在立场是建立在观者的窥视基础上的,当你并没有意识滤去这种覆盖的是否,你的镜头就像鱼眼镜头里的世界,夸张和失真。
当你明白你进入传播途径的时候,你会变得端庄,就像影片里谈到可能性的高潮时,那对小夫妻的话语,作为她们的参照西蒙·波娃和海特性学会给你更加真实的答案。
【附录:影片资料】
《80年代荷尔蒙(原名《冰度80代性爱启示录》)》2006中国
英文名称:Hormone Eighties
导演:张侃文(1981生于上海)
拍摄对象:上海实地采录中国80年代出生的男女,从外企白领、钢管舞女、研究生、鸭头
片长:88分钟
艺术性:2,欣赏姓2(导演需要学会深度倾听)
2006年10月14日 星期六 下午16时16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