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后的清单读后感1000字
《一个人最后的清单》是一本由[美] 大卫·蒙纳许著作,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最后的清单》读后感(一):如果努力就可以活出美好的生活,那么我就是一个做好的反例
一本160页的书,断断续续看了好多天,正如同我的生活一样,断断续续,时好时坏,几乎一切都糟透了。在某一刻我羡慕作者的强大,但我不能,我太害怕失去,所以我总会纠结于过去的一切错误和失败。我知道这些事是我该受的,只是在某一刻我会真的感觉到累了,那种累平常都不会觉察到,只是触碰到“未来”的时候,所有那些被我完全忽略掉的东西一齐涌上心头。 人都会有一颗强大的心灵吗?并不是,至少我脆弱的不堪一击,但我失败地以为自己没有那么软弱,我在罪恶面前没有正视自己的本分和弱小。 逼着自己在最快的时间去看完此书,也只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突然发现自己做完一件事竟是那么难。 我很庆幸能遇到宝这样一个优秀人物,我知道自己需要改变的东西太多了,我失败的历史时不时地会跳出来搅扰我现在的生活。期待未来会更好。
《一个人最后的清单》读后感(二):感悟
蒙纳许是一名老师,开头讲述了自己被检查出得了脑癌,回忆起当初教学生时的情景。从这段里了解到他很爱自己的学生很爱这份教师的工作,在他任教期间教了几千名学生,并且学生们都很喜欢他,尊重他,我想这跟他的教育密不可分,他尊重学生,给学生发言权,由学生自己认定这件事情是否正确,而不是老师告诉学生,这使得学生认为自己是个大人,也承担起了责任。在病情越来越严重,他发现自己跟妻子的感情却越来越低,似乎联系起他们的只有二十多年的婚姻感情,这才使得他妻子一直没有告诉他并离婚。在病情严重到生活不能自理时他选择辞职去旅游,在脸书上发布了要旅游,求沙发,竟没想到会有几千名学生的关心以及许多学生愿意给老师住,我想着跟他之前教育他们有关,让学生们跟老师起了感情并且记住了他直至现在。在一路上了解了以前教过的学生们现在的情况,大家聊起之前学生时代,学生们都说感谢当时老师的教育,我想这位老师的教育很成功。当对比我们学校中式教育,我想许多地方要和美式学习。
《一个人最后的清单》读后感(三):当你学会怎么活,你或许就要死了……
如果你要问我,看过的电影里哪部最好的话,我可能一时答不出来。但是要问我,哪部最感动你,或者你哭的最久,不用说,肯定是很久看的日剧《一公升的眼泪》。相信很多看完这部剧的人,都被女主亚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虽然高中她被告知得了绝症,但不放弃人生,依然很努力地尝试去过正常的生活。也许只是生活中的点滴,但她每天拼命努力生活的动作感染着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这本书的作者也是,同样不幸染上了不治之症。有过愤怒,不甘,颓废但最后还是重新振作,审视自己的人生。给自己列下了人生的最后清单,在最后的旅程实现了之前一直想要做却没时间或是没能做到的事。在Facebook上公布了自己的旅游计划,去见和他有过人生交集的学生和朋友,通过他们目前的谈话见识了崭新的领域和新的视野,不可不谓一件开心又满足的人生幸事!
或许也有遗憾,之前一直在一起的人生伴侣这一刻却退让,离开了自己。人类挺复杂的一种动物,感到孤独的时候想要找个同类或是partner,可往往顺境会产生错觉,两个人在一起的确挺好,可是有了波折,还是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独作战。所以,千万不要依附别人解决问题,不论是物质还是心理上的。不然,受伤的或许只是自己。
《一个人最后的清单》读后感(四):短评限制字数了
作者确诊脑癌就是晚期,医生告诉他不治疗还有两个月时间。但是他活了六年。 3次手术,两年半化疗,30次放疗,退跛了,视力丧失了80%,身体要撑不下去了,最后他放弃治疗,要好好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于是他开始旅行,101天去了31座城市,去见识他一直想看的地方,去拜访十五年的教书生涯中让他人生如此丰富的那些学生。 绝望以后只能独自坚强:“日常生活每天都在提醒我如今办不到什么样的事,做不了怎样的人,我不再是我……总结一句话,我或许很倒霉,但还有很多值得我活下去的事物。在我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我都会好好活着的。” 死亡无法避免,但是他最后黑暗。 有两个点我印象最深刻。 1.“我在理智上明白患癌没什么丢脸的,但生病令我觉得虚弱、无能,好像自己无足轻重。所以,我不肯让宝拉陪我去接受治疗——我不是不想麻烦她,我是不要她将我看成一个虚弱、朽烂的人。”这让我想起17年去世的一个朋友,他去世以后我们才知道他得了癌症。当时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他不说一声呢?不然我就可以去看望他了。 2.患病并没有让夫妻关系变得更亲密。作者也不断在反思自己和妻子相处的情况,回忆中有很多甜蜜的地方。虽然课堂上关于“爱”他有许多精彩的发言,但是爱到底是什么呢?现实戳心。他希望能够挽回,但她说:“对不起,已经太迟了。你要的太多,我给不了。等你结束旅行,你得找个地方搬出去。” 23年的婚姻最后还是走到了尽头。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很精彩的地方。比如他曾经和学生的一个谈话。 『那年在珊瑚礁高中,他迷上我们学校里的一名女学生,对方是美丽的野丫头法兰西丝卡·康特拉斯。在我们讨论爱的议题时,他举手发问:“如果只要知道你非常在乎的人很快乐,你就觉得满足了呢?” 我的回应是,至少对我而言,真爱不是名词,而是动词。“爱不是当你坐在场边观望、等待的时候,充填在你内心的感觉。”我说,“爱是一种强烈到推动你采取行动的感觉。话虽如此,你说的是天上地下最苦的滋味,你说的是暗恋之爱。”』 会再读一次。
《一个人最后的清单》读后感(五):向死而生
“我知道癌症会改变我,但我绝不容许癌症夺去我重视的个人特质,其中我最重视的就是乐观和同理心。”大部分人日常是不会考虑死亡这件事的,但当死亡倏然而至,人该如何自处呢?在达观的作者眼里,星期一都是如一张水彩的迈阿密明信片灿烂的一天,面对癌症,作者没理由丧气,“我有大好的人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担子要扛,而这是我的担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作者要付出爱及思索如何爱。身为一名教师,作者相信“身为一个老师,我可以自由运用的最佳权力,并不是因职务上伴随而来的权力,而是学生决定赋予我的力量”、“期许,是效力强大的学习动机”、“谎言几乎都是恐惧的产物,进一步说,我们说谎的行径,等于承认了我们实际上很恐惧”,并且通过让学生自己拟出自己独有的的优先清单并展示给他人看,引导学生窥见自己的内心,有助于他们彼此认同,培养同理心。“课堂是发掘新事物的空间,我们互相教导对方文字与个人表达的重要性,但课堂也是我们实践人道精神、培养健康人际关系的地方。我深切感受到自己必须趁着还有能力时去影响周围的人,建构新的记忆,以填补旧记忆丧失后留下的空白。”并且指出随着时光流逝,我们慢慢退出自己的框架外,关切的事物越来越与自己无关。但大家都要按照自己内心的需求生活。作者提到的优先清单如下: Acceptance 接纳 Adventure 冒险 Artistic Expression 艺术表达 Career 事业 Education 教育 Family 家庭 Friendship 友谊 Fun 玩乐 Health 健康 Honor 荣誉 Independence 独立 Love 爱 Marriage 婚姻 Possessions 财物 Power 力量 Privacy 隐私 Respect 尊重 Security 安全感 Sex 性爱 Shelter 栖身之处 Spirituality 灵性 Style 风格 Technology 科技 Travel 旅游 Victory 胜利 Wealth 富裕
《一个人最后的清单》读后感(六):向死而生
本书主要是写了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在得知自己患有脑癌后,经历了3次手术,两年半的化疗和30次放射治疗,随着身体健康的一步一步,决定在可能生命的最后阶段,不再进行治疗而是开始一次特殊的旅行,穿越整个美国在旅途中与过去曾经教过的学生会面,发现她们的变化的一系列故事。
这本书给我主要有三个感受:
一、 有志者事竟成
作者是在身体健康极度恶化的情况下,确定开始这一次特殊的旅行,那时候他的一半的身体已经麻木,走路一瘸一瘸,眼睛的视力已经接近盲人。以他的身体状况,他自己也不能保证自己是否能活着完成这次旅程。
旅途中有曾经的学生、朋友热情的招待,但也有很多不顺利的地方,比如被放到荒郊野外的小旅馆,那里既没有铁路也没有长途汽车,在旅途上遇到歹徒,但是什么支持他能完成走到最后,是他人生和那个优先清单中的词:韧性(strength)。
二、 向死而生
人生最神圣的一段旅程——死亡。活着的时光是借来的。大部分人不会思考死亡这件事,仿佛本该如此。他们活的好像自己长生不死,反正永远有明天的样子总是可以等到明天再向朋友伸出援手,或是打电话对父母说:“我爱你们”。但只有当一个人真切地体会到自己会死,当一个人为死亡做好准备,这是人才会学怎么活,这是苦乐参半的一课。
作者在全书多次写道一句话:“趁还来得及,去跟最爱的人说你爱TA。”你是谁,不是由你的工作来界定,而是你付出什么以及你怎么去爱。爱是一种强烈推动你采取行动的感觉。
莎士比亚在《凯撒大帝》里面写道:“人的恶性在死后犹存;善行则随着人死而入土。”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所以从小的方面,有机会的时候爱护关心家人、朋友。大的方面要多做善事,多结善因。
三、 人的心态
“击退癌症的唯一办法,是拒绝癌症阻挠我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癌症带走了我的过去,也会带走我的未来,但抢不走我的现在。”
我们控制不了别人发给你什么牌,但我们能掌握自己怎么出牌。
最后,在想一下一个人最后的清单,在作者一开始的人生清单是友谊、教育、独立、尊重,他没有把婚姻或爱列最最先优先项目。你重视什么,你就得到什么,所以作者的婚姻并不是很幸福。“已经没有昔日的感情,温情荡然无存,只剩下残破婚姻的锐利棱角……”
在文章的最后本书罗列的以下的优先清单:“接纳、冒险、艺术表达、事业、教育、家庭、友谊、玩乐、健康、荣誉、独立、爱、婚姻、财务、力量、隐私、尊重、安全感、性爱、栖身之处、灵性、风格、科技、旅游、胜利、富裕。”
文章最后的点题写的不是很好,列出了一大堆优先清单,一是觉得太多,二是没有重点,三是前文中对这些列出的清单缺乏具体描述。
《一个人最后的清单》读后感(七):人生的作业回访
癌症挺让人绝望的,这种不可控的感觉相当!!
身为一个自律要强的成年人,蒙纳许遇到的障碍远比想象多。但这本书并非一味埋怨命运不公,也没强调信仰的神奇。回归本身,让我们一同验收那些令他无比自豪的学生的“人生作业”。
并非其他人来叙述作者生平真是太好啦,凭空揣摩某人多年前的想法,相当扯淡。年少时的荒唐,任教前的紧张,生活中的快乐,这些统统让我们忘记作者当下糟糕的身体,从而了解年少时的意气昂扬。
好奇一个纹身的小青年如何变身为获奖无数的英语教师么?说来好笑,认为纹身很酷的蒙纳许,直面血淋林的现场时,居然落荒而逃。后来的纹身,多用来激励自己,与早先的冲动截然不同。当然,他的学生也会纹身,但蒙纳许了解他们,如同了解当初的自己,更多的关注就让一个险些成为混混的青年重回正轨。
学生是种敏感生物,能敏锐察觉你对他们是否真正关心。面对蒙纳许这个菜鸟教师,这帮无畏的高中生简直要怀疑人生:自己酗酒,他居然没状告校长?身体受伤,他居然猜到是自残?课本无趣,他居然讨论摇滚乐手写的诗?课堂环境即使不同,好羡慕他们的老师什么鬼?上过他课程的学生,想必都留下足够深刻的印象,才会在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激。
两种格式的隔空对话也是本文特色,上面是蒙纳许对自己行为的描述,下方贴上受其影响的学生的证实。影响命运的,或许只是一堂课。
老师总是智慧狡黠的,独特的清单,轻易的理清某个学生的真实想法。蒙纳许早先更从不同学生的清单里看出他们的担忧与迷茫,这种洞察力与用心,是身为教师的良心。如此炽烈的热爱,才让他的教职生涯绚丽多彩。而不断修改自己的人生清单,也让我们了解作者本身的心路变化,可希望仍在,正如作者所说,癌症夺去了过去与未来,但他可以选择享受当下。
终于,残酷的疾病摧毁了大半个身体,来自家人的隔阂让蒙纳许痛苦压抑,无能的身体更是处处与之作对。此时,重大的决定产生了:他想通过学生的帮助游历美国。
书的后半段,讲述了多年后的学生,如何看待曾经改变自己的老师。共同学习的经历,更让他们的相处融洽和睦。仿佛阳光般注入了充沛的活力。这也成为本书出版的契机,毕竟 ,能被感动的故事值得宣扬传颂。
作为译本,几处翻译略瑕疵,作者讨论的那些美剧更是一头雾水。文化的差异显然无法避免,好在我们了解学生与教师,知道两者间的矛盾同婆媳关系样捉摸不定,这也是本书的亮点。毕竟,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蒙纳许,当真是用行动征服了我。
《一个人最后的清单》读后感(八):你的人生中,什么最重要
摘录:
1.我或许很倒霉,但还有很多值得我活下去的事物。在我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我都会好好活着的。
2.我坚决主张做人要诚实坦白,即使真相很可怕,即使公开真相会招致不愉快的后果也是如此。(接纳真实的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3.身为一个老师,我可以自由运用的最佳权力,并不是因职务上伴随而来的权力,而是学生决定赋予我的力量。 (认真,负责,全力以赴)
4.我的学生要的老师,是一个关心他们且考虑周到的人,但不能太客气,否则他们会觉得你好欺负。他们要一个在乎他们的人,但不是朋友。音量要够大,让他们不必拉长耳朵也听得见,不然他们会丧失兴趣。轻声细语等于乏味,乏味表示你是个一败涂地的老师。孩子们要老师尊重他们,但不必在各个方面都让他们觉得自己和你平起平坐。他们明白你站在讲台上,是因为你的经验和成就都比他们高,这很好,只是拜托,别因此用轻蔑的口吻和他们说话,这点极为重要。他们不要你高高在上,也不想被哄骗。
5.我要你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勇气,别以为手中握着一把枪就叫勇敢。勇敢是在你展开行动之前就挨打,但你依然展开行动,不顾一切贯彻始终。
行为
1.告诉家人:家族聚会时意识到不必详细的交代自己的健康状况,避免造成别人的困扰,自己的压力。
2.告诉学生:身体力行的实践真实面对真相,和学生分享死亡。
3.利用最后所剩无几的时间,拜访曾经教过的学生。
★只要活得有目标,人生就值得活下去。至于怎么活,则由你决定。
优先清单
Acceptance 接纳
Adventure 冒险
Artistic Expression 艺术表达
Career 事业
Education 教育
Family 家庭
Friendship 友谊
Fun 玩乐
Health 健康
Honor 荣誉
Independence 独立
Love 爱
Marriage 婚姻
ossessions 财物
ower 力量
rivacy 隐私
Respect 尊重
ecurity 安全感
ex 性爱
helter 栖身之处
irituality 灵性
tyle 风格
Technology 科技
Travel 旅游
Victory 胜利
Wealth 富裕
我的人生清单:
自信
接纳
爱人
家庭
打分★★★★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这本书让人看的昏昏欲睡。我本来以为这是类似《一个人的朝圣》,关于作者生病后大彻大悟去追寻某些事物(如信念),又或者充满家庭的温暖对抗病魔(文中妻子想要离开蒙纳许...)
看到最后,这似乎是关于一个优秀教师的故事,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对教学和学生充满热忱,哪怕患病也未曾停止教学。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决心去探访曾经的学生,了解他在学生身上留下的印记。而他教学所采用的“人生清单”频频出现,影响了学生们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更新了自己的人生清单和自己的一些观点看法。
一个优秀的老师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学生心里播下一颗种子,等待它的破土发芽,成长为苍天大树。
《一个人最后的清单》读后感(九):得癌症那年,我决定走遍万水千山。
当然,我没有得癌症。
癌症,死亡,是个沉重的话题,我们总是巧妙地不去想,或者根本就没意识要去好好想想这个问题,毕竟光是思考如何在这个花花世界里好好活着,就已经占据了我们几乎所有的思维。
但有时候,我们就是要想到死,才能学会如何生!
▲电影《遗愿清单》剧照
01
不久前,我们驾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一路高歌而行,畅想着肚子里宝宝出生后的小日子忘乎所以,突然间前面的车辆一个急刹车停住了,天哪,那可是高速,眼看紧跟其后的我们刹车不及就要撞上。
那一刻我几乎屏住呼吸,不敢作声。
万幸的是,我老公死死地踩住了刹车,在离它差不到只有10cm的时候打方向盘绕过了它。
当我们又恢复正常地高速驾驶时,我仍然惊魂未定,极度害怕,那一刻,几乎是我这前半生离死亡最近的时刻了。
另一边,我再没有了忘乎所以的畅快心情,我开始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如果,我是说如果,那时候真的撞车了,如果我死了,那我这一生交出的是一份什么答卷?我还有想去的地方,想完成的心愿怎么办?如果我的孩子幸运的活下来,她想起我的时候是模糊的影子、清晰的事迹、还是一抹叹息?我的墓志铭,会被撰写成什么样的文字?
说实话,越是这么想,越是觉得害怕。
在一个还没来及实现梦想的年纪,就轻易死去,这单薄的一生啊,就像从来没有过痕迹。
“我必须得做点儿什么了”,这种强烈的愿望在我心中翻腾,我眼前的黄金大地,我梦里的荣光未来,我心心念念要做的事,这一刻还不开始,难道等荣耀空投而来吗?
人这一生,最输不起的就在一个“等”字上面。
▲电影《遗愿清单》剧照
02
如果我们等老了病了,意识到时日不多了,才开始有踏遍万水千山,享尽人间美好的雄心壮志,那多少带点悲壮的豪情,算不得是享受的生命。
电影《遗愿清单》,在我看来就是这样的焰火伤逝,疯狂悲壮,和沉重叹息,和享受生命无关。
两个被癌症缠身的重病患者,被宣告时日无多,他们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在医院无所事事,伴随着消毒水和无休止的化疗,等待死亡,一个是来一场陌路狂欢,等待死亡。
显然,他们选择了后者,他们拔掉输液,穿上西装,开上跑车,在生命末端让自己重新燃烧,开启一场疯狂的遗愿之旅。
他们一一实现被揉碎清单上的愿望:
一次喜极而泣的经历,亲吻世间最美的女孩,赛车狂飙,飞机跳伞,亲眼看一看埃及神迹,攀登珠峰……
那些生命中曾经最渴望的事,他们一次做个够,畅快淋漓。
他们发现,原来那些事,并不难实现,只要有行动的决心,然后一脚踏出去,就可以了。
然而,如果不是生命下了最后通牒,他们大概依然没有孤注一掷的决心吧?!
所以啊,摩根弗里曼才说:
我们不能总想着等到我以后有了钱,有了时间,或者什么其他的条件成熟了以后,再去做一些我们早就想做的事情,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是不是能够看得到明天早上的太阳。
就是现在,我们要有自己的遗愿清单,列下生命中要做的事,认认真真完成它。
最后,那会成为我们生命中闪耀的勋章,而不至于在被生命宣判时,我们能做的,只剩下手忙脚乱和哀伤叹息。
▲电影《遗愿清单》剧照
03
面对死亡,一个不慌张的生命是什么模样,我在一本书《一个人最后的清单》中看到了。
书里问过这样一句话: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认清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是什么?
被宣判死亡的时候,还是生命正热烈年轻的时候?
我想当然是越早也好。认清越晚,连生命的欢愉也变得寡淡萧索。
书的主人公大卫•蒙纳许是幸运的,他在青少年叛逆时期,就认清了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并践行一生,他找到了一生挚爱的事业——做一名老师,而且是做一名“启迪学生们如何精彩生活”的老师。
在这个岗位上,他呆了整整十五年,热情洋溢且深感价值远大,他确信他将为这个岗位付出一生。
但是,就在他教书生涯正值顶峰的时候,他被诊断出脑癌,只剩下几个月的寿命,那年他36岁。
而在不久后的告别演说时,他竟然说:“今天,我自认为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
那是他的心声,他确实很幸运,因为在年少时,他认清生命真正重要的事;青年时,他一腔热血认真践行这件事;被诊断出癌症后,他因为这件事得到美好的福报。
所以他的生命即使被无情宣判,他也没有恐慌。
他坚定地说:“我或许很倒霉,但还有很多值得我活下去的事物。在最后一口气之前,我都会好好活着的。”
他决定停止治疗,踏上旅程,他找到自己独门的癌症药方:健康,快乐,拥有生活的目标,能这样活多久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运用时间的方式。
大卫在社交网络上发布自己即将走遍美国的消息,希望得到他散落在全国各处学生的邀请,得到一张可以休息的沙发,并且聊一聊各自的成长。
我觉得,这算是的上是一个教师的温暖回访吧,一个做了半辈子的工作,总要知道成效如何。
101天,31个城市,8000公里,他在美国各地受到学生们的热情接待,每到一处掀起一阵感恩狂潮,是的,他的学生无不感谢生命中有这样一位老师,教会他们“追逐想要的人生”,并且他们真的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生活。
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他们都在认真践行着大卫老师在学生时代教给他们的“优先清单”概念。
优先清单里的事业,教育,家庭,友谊,玩乐,荣誉,独立,爱,婚姻,栖身之处,旅游,富裕……这些词那么平凡普通,可排列出先后顺序,一个人想要怎样的一生,就一目了然。
大卫老师就是优先清单的实践者,也是积极的推广者,他鼓励学生在不同阶段调整优先清单的顺序,忠实自己的内心所需,而自己亦是如此。
所以,即使他的生命被无情宣判时,他也没有恐慌,他知道自己已经好好活过了,即使现在死去,也觉得是幸运的。
▲电影《遗愿清单》剧照
04
以前我认为《遗愿清单》《一个人最后的清单》这样的电影和书籍,是为时日不多的人鼓励加油的,让他们抓住最后的时间享受生命。
其实我错了,这也是给我们这些健全健康人的警钟,它残酷又温柔地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在得癌症那年,才决定走遍万水千山。
这个花花世界里的美好啊,值得我们尽早探索,这样到我们老了病了,意识到时日不多了,才不至于恐慌叹息,无能无力。
▲电影《遗愿清单》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