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读后感锦集

2022-04-26 03:35: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读后感锦集

  《中华家训经典全书》是一本由陈明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6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读后感(一):有家可定,有训方安

  每个婴儿出生时,一定要在父母的呵护陪伴下才能活下来,然后随着年龄的增加一般会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种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社会化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要面对的过程,只有完成良好的社会化才能为社会接纳。

  社会化,其实也就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广义的教育不仅是指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能让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三个场所之间有所不同,学校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社会有自己的行为规范道德约束,这两者主要体现在一致性。而家庭,与其他两者皆有不同,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由于家长的成长背景认知结构的不同,对家庭氛围的构建就会不同。由此,家训成了一个很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学龄前,孩子主要的活动空间是在家里,与家人在一起,举止言谈坐卧立行。家教,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被繁杂的资讯所绑架,在芜杂的森林中,怎样才能领略家教的真谛?陈明教授主编的《中华家训经典全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途径。

  中国有家训,外国也有家训。然而,由于文化基因迥异,对待中外家训晓耕以为当旗帜鲜明的区别对待。中华家训,当不遗余力地发扬传承;外国家训,当有所选择地借鉴学习。

  由新星出版社奉献的《中华家训经典全书》煌煌85万字,按照时间顺序,收录了从周至清的历代家训名篇。所谓经典,是指那些大浪淘沙后能流传至今的文化瑰宝,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基本书目。书中有耳熟能详的《颜氏家训》《了凡四训》《曾国藩家书》,有较少涉猎的东方朔诫子书、宋祁庭训、张英张廷玉家训等。大部头,适宜摆在案头,常翻常新。

  当然,最令人欣慰的应该是在这本书的推动下能有更多的家庭逐渐形成自家明确的家训。

  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家庭暴力法,这标志着我国第一部反家暴法终于落地,并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清官难断家务事,将一去不复返。

  反过来想,多么希望国家也能像重视家庭暴力一样重视家庭教育啊!毕竟,有家可定,有训方安。

  《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读后感(二):家训,相去甚远却亲近如斯。

  家训,相去甚远却亲近如斯。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此乃耳熟能详之语。但国法与之家规,一公一私,一庞一简,如何能齐语之?《中华家训经典全书》序中指出“‘家’’与’国’的意思很接近,所不同者在于,国是四方执戈守御之城,而家只是一块土地,卿大夫们在那里建立起自己的宅第......而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大多数时候所说的“家”,都是这种家族之家。”倒解此惑。基于当下的家而言,古人所说的“家”被赋予公领域的性质,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由此可得出,其“家训”“诫子书”中的所训,所诫之子,又岂非我辈单为人子者。乃累世大族之继者,习于正统,学于经世之人。而今,我等为人之女者,亦可与之同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之语。思之何其有幸!

  翻开《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诫子之书,世家之训,一一读来,无一不是七分期望又三分温情而十分动人。或以亲身之验,谆谆诱导“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劝其谦恭,保持气节。或以累世典范为其树之,规其温良“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戒躁戒躁。规劝其子携谦恭之姿,温润有节之态,成济世之贤才。其中期盼之,规诫之,情深之,晓理之,让人潸然泪下。

  而在全书当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不是中正雅范的《颜氏家训》,亦不是逐条细分的《宗约歌》,而是班昭的《女诫》。其书首卷“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也就指出其为家训的本质,不“取耻宗族”专为宗族女子为戒。专职教导女子之书,总是让人振奋,但“卑弱第一”中更以当时礼法之典范点明女子之序为“主之下”,女子之职为“主执勤”。这读起来总是想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四字。然又“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一句,指出“为下人”做的是上人之姿,恭敬有嘉,为人温良如玉,“主执勤”亦学的是所做必成,求事必躬亲,披星戴月。

  如今,学习古代文化,我们总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前人,总喜欢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读此书之后倒不敢再言。精华如此,大可不必在言,而所谓之糟粕能,若未研习,明晓其原义,如何敢说糟粕二字?

  《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读后感(三):文脉绵绵 期于终永

  中华自古以来家国同构的观念已成其为一种传统,于是乎,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许多往圣前贤他们都有家庭内部传世家训,来维持宗族秩序,砥砺子孙族人,时时谨记修身齐家之责。《中华家训经典全书》引我们款款走入那个诗礼书香的年代,一一聆听他们语重心长的教诲。并不居高临下,严父的耳提面命背后,其实是见出不易察觉的对子女的深情,如同是在离别时淡淡仿佛无动于衷,而当你回头,他已经转过身,不肯让你见他的泪流满面。古人非无情,衹是在教育子女时,更注重要情动于中却止于中和,不可一泻千里而无节制。

  本书集家训之大全,自上古至清代,宛然如见当时风貌,字里行间,无不情辞恳切,度理揆情,言谈辞气,毕现于字里行间。他们除了是盛名之下的圣贤抑或君王,也是寻常生活里的凡人,走下神坛的他们比平日更为可亲,亦见出其性情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对子女谆谆叮咛而其中不无切身之感,如刘邦的《手勅太子》,其实他不喜读书而马上打天下建立起汉朝的功业,然而在儿子面前他也并不掩饰,并以自身告诫儿子要勤于学习,不可怠惰。他是将作为父亲真实的一面袒露在孩子的面前了。

  嵇康之不喜权贵,如他打铁之铿锵,然而在给儿子的《家诫》中细细叮嘱为人处世要谨言慎行,身为父亲,他何尝希望孩子走他的老路而遭身家不幸?而在世道幽微中,他能教导孩子的其实又何尝不是如同“大道不行,乘槎浮于海”,不与浊世同流合污。如果说外界是人心的一个投影,那凶险的世道谁又能说自己无所罪责?当一个社会充满暴力和戾气的时候,又有谁可以说自己没有过在乌合之众的狂热里推波助澜?一个轻易的附议,或许正使不明真相的自己成为群体暴力的一枚棋子而无意中加害他人。嵇康教子遗训其用心深远,大约正在于此,而非全身避祸所能一言以蔽之。

  书中收录家训甚多,未能一一列举。观古人家训,感之真,情之切,其语重心长,一如此乎!那是一代家风的传承,是中华文脉以另一种面目绵延不绝的寄托。虽说不是教给后人以谋生之技法,然而却是如同张用九先生所言:“古人先学立命之道,再学安身之技,安身不违立命。今人首学安身之技,后求立命之道,立命难覆安身。”修身而成明德至善,方得成己亦成人。而中华文化之功,家训正是于兹有焉。

  《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读后感(四):他们的家训,民族的财富 ------------------------《中华家训经典全书》书评

  题记:我怀着崇敬的心情拿到这本书,也怀着崇敬的心情品读这本书。古人淳朴的家训,却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这本部头的核心思想,与儒释道的思想核心在华夏文明史上高度一致,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拿到这本书,我是跳着读的,确实某些篇章冗长的文言文字,虽是谆谆教诲,却也晦涩费解,需细细品读。或许这是这类书最好的地方,你可以先短后长,先易后难的选读跳读。虽然近期工作略有繁重,终究还是囫囵吞枣般通读了这本书。

  古人之所谓家者,不同于今日之家,古人因社会环境使然,古人的家,是个大家族,这个家或称之为家族比较贴切,人员众多,房头不少,如何去管理和约束各房丁员,智慧的先人们,把原始的政治形态使用到了家族的日常管理中来,光有政治(或者管理组织框架)当然不能很好的经营和管理整个家族,于是家训作为家法或者行为准则呼之欲出,这是大家族的家训,事无巨细,行为准绳一一给出。家或者家族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每一个人在依仗家族这个强大后盾的同时,必须用家族的家训去要求自己,使得家族的家训传承和发扬下去,让家族更具凝聚力。

  我生在农村,祖上三代皆为贫苦平民,在我的家谱里或者家族的相关口述史里,并没有拿出来的可以成文的家训,但是自我能记事,祖父从“一去二三里”开始,就在平日的教育中,一直有意无意的拿这些先贤的家训来训导和教育我们兄弟。虽然没有树碑立据,但是可以借鉴和传承。口口相传,才使得文化不息,文明不亡。

  但观这本书,计605页,共69篇之家训,从战国时期的《尚书》至清末的家书,从正式刊行的家训到寥寥数笔的书信,从王侯将相到文化大家,从高高在上皇帝至普通黎庶的一家(家族)之长,无不以德行为首要,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

  古人家训,或很正式很公文化的,从表及里,从上到下,从长至幼,从男到女,巨细有别,面面俱到;或引经据典讲古喻今,褒扬善德,贬损恶行;或如师善教,循序善诱,润物无声;或如兄在侧如父对面,谆谆而谈,言辞恳切,用心良苦。

  通篇文章,记忆深刻者,除去之前课文里诵读熟知的《诸葛亮 诫子书》和《彭端淑 为学一首示子侄》,莫若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的《与四子严璿书》,作为近代大家的严复,在文中很支持年幼四子的行为,在支持四子暑期游西湖的同时又在文中教育四子要带着问题带着思想去游玩,父爱可查,如师如友。

  这本家训经典全集,只是中国五千年所有大家族大家庭的家训一个缩影,一管窥豹,中国文明中最精华的仁,义,礼,智,信,才是这本书和所有家训的核心之所在。此儒家"五常"从古如此,绵延传承,千秋百载,至今不衰,历久弥新,历久弥坚。在如今大家族概念淡化,小家庭盛行,物欲横流,纷乱复杂的时代,该书应该成为当下许多家庭教育里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也值得我们每一个自然人去品读书中的内容,继承和发扬书中的思想精华。

  《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读后感(五):每个家庭都该拥有的一本家训全书

  文/巴奇俊

  好久没有阅读过经典的文言文书籍,拿到这本书倒是饶有几分兴趣,当然免不了也存在着丝丝的苦恼,阅读文言文,总免不了,对于文言文的生疏所造成的苦恼,但随着阅读之后,便对这个苦恼的包袱卸下,并更多的得以欣赏到文言文的魅力。不读文言文,何谈真知识。文言文,自秦朝以来,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古代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根本和源头。不由多说,单看《中华家训经典全书》书名,就可以清楚知道书中主要讲道的便是以家为主,以训为道的读物。

  所谓家训,通俗点讲即是家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训首先就是规矩,家是即是孩子的避港湾,也是孩子的教育基地。我们从孩童开始,无不在家庭之中学习到问候长辈,侍奉父母,招待客人这些立身处世的规矩,这也是每个人必须拥有最基本的素质。家训都是代代传承的家法和家教,不是单一的发与教。因此,我们不能遗忘传统的家训,让我们更好地在现今社会在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与人相处,共事,更好完善自己具有优良品质的人格。

  这本经典家训全家,根据历史时间顺序,将从西周初年到清朝末期之间的历代家训名篇汇集而成,并加以注释讲解。这本书几乎涵盖了中华五千年历史里,所有的经典家训辑录,是有史以来最完善最齐全的所有朝代家训的大作。全书收录的家训内容包含了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作为一部历代经典家训的辑录,自然皆是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每篇简短精辟,句句皆是学问。在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儒教研究中心主任凭借自己几十年对经典古代语言的研究分析下, 对书中所有的文言文都进行注释,所有阅读起来,既领悟到了家训原文的含义,更欣赏和吸收到文言文的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这本书收录的朝代范围之长远,所囊括的历史朝代名人自然众多,如:孔子、刘邦、曹操、刘备、诸葛亮、陶渊明、唐太宗、韩愈、司马光、黄庭坚、陆游、朱熹、张居正、顾炎武、郑板桥、纪晓岚、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的传世家训。上至国家皇帝,下至一家之主。各有各自的家风和家法,但始终以最实质的家训为传承,以最珍贵的财富延续下去。

  在这本书的所有经典家训里面,令我感悟最多,印象最深,学习到最多便是明代后期著名儒家吕坤所作的《宗约歌》。《宗约歌》是吕坤为其宗族之人所作,意在和睦亲族,教化宗亲。全文分为劝勉和禁戒两个部分。劝勉包括规劝族人祭祖、孝悌、友爱、和睦、敬长辈、节俭、勤奋等三十一条;禁戒包括禁止不孝、忤逆、赌博、酗酒、好色、负恩、争斗、欺骗、骄傲、失信、说谎等五十四条。这本《宗约歌》语言接近白话文,直白通俗,行文流畅,义理平实,是非常耐读易懂的家训经典之作。例如:《宗约歌》中的,劝孝亲:父母年高喜在堂,为人不孝罪难当;戒失信:古人一语重如山,怎肯说然却不然。

  这本家训经典全家,以所有历史朝代的名人家训的角度诠释了"仁、义、礼、智、信"这儒家"五常"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的处世准则和传统美德。不仅教化世人要读书修身、知书达理,善待他人的修身之道,更要勤俭自持、忠孝信悌、恪守仁义的齐家之道。还有治学、为官、理财等其他方面的家训好作,是在当下的家庭教育学习里非常值得借鉴学习读物,更是每个家庭都该拥有的一本家训经典全书。

  ——转载须经本人授权,转载请豆油本人。谢谢

  《中华家训经典全书》读后感(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读《中华家训经典全书》

  作者:苏术

  有一种家训,叫诫子书。

  诫子书,顾名思义就是告诫后世子孙的家训。教育子女,培养他们优良的美德。如今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却忘了教育子女立志,也忘了以俭朴来培养子女养成良好的品德。

  刚拿到书的时候,惊讶于它的大和厚,整整普通书籍的两本那么大的文言文。第一感觉是望而生畏。后来看着看着,对文言文竟也不反感,反而觉得幸好不是白话文,只有文言文读起来才是真的有味道。

  熊孩子总是最让父母操心的对象。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现在家长的困扰,小时候不懂事爱捣蛋,长大一点又到了叛逆期,真正等到孩子懂得为人父母的艰辛的时候,家长也老了。教育孩子是一个世界大难题。

  《中华家训经典全书》包含了修身、处世、齐家、治学等传世家训。古时候的人大多重视家风,作家训以教育子孙。家风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自从孔子提出来后,从古至今,已经传承了两千五百多年,中国也被称为“礼仪之邦”。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家风是不能被忽视的。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代代人。

  书里有很多经典的家训,比如:孔鲤过庭、诸葛亮的《诫子书》、林则徐的《家书四则》等等都是课本里常见的家训。

  诸葛亮的《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他教育孩子要专心致志,不受干扰,要以俭朴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不重名利而安贫乐道,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达到自己的目标。要通过学习增长才干,有明确的方向和动力才能完成学业。如果放纵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过于急躁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性情。随着时间飞快地过去,意志也就逐渐消沉下去,最后就象落地的枯叶,不能适应社会,只守着一个穷家,想回到过去的青少年时代重新学习,哪还来得及呢!

  诸葛亮的《诫子书》总结一句话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教育上,诸葛先生主张教育子女立志,可是,现在很多家长都忘了“澹泊明志”,从小培养名利观,教育子女上好好学习当大官、挣大钱。这样教育出来的子女,只会变的好高骛远、唯利是图。

  培养子女的良好品德,要从日常生活开始。一直记得小时候奶奶常念叨的一句话:“食不言,寝不语。”小时候每次吃饭,奶奶总让我们坐的时候坐好,吃饭的时候少说话,吃饱了筷子放碗下面,没吃完筷子放碗上面但是不要把筷子插在饭里,这样不礼貌。很多很多小时候奶奶说的东西到现在一直都记得,很多习惯也一直延伸到现在。比如吃完饭后会很习惯的把筷子整齐的放在碗的右下角,没有像其他人那样随便乱丢;比如盛饭的时候会根据自己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费;比如生气的时候尽量不与人争吵,事后伤感情等等。

  和以前不同,现在的小孩很多都是被宠着长大的,无论吃的、穿的、用的,要什么就买什么。没有“俭以养德”的概念,反而越来越贪玩厌学。作为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宠着子女,应当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须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书到用时方恨少。

  家训的历史很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以前,但汉代家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出现了比口头训诫更为系统严谨的书面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篇。诫子书不仅仅是告诉子女要修身齐家,很多的诫子书既可经世济用,也可传承家学、安生立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