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野草离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野草离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5-05 02:42: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野草离离经典读后感有感

  《野草离离》是一本由王辰 / 张瑜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野草离离》精选点评:

  ●关于野草的小册子,文章写得很美,随笔有雅意。原来日常熟视无睹不曾注目的野草地也有这么多的故事,相较而言,古人生活的比我们认真多了。总结一下古人对野草的定位:能吃好吃,善草;不好吃不能吃,恶草。

  ●超好的科普类读物~2020.4.5认真重读~喜欢诗词和背后的典故

  ●雖植物內容不多,可有許多關於植物的掌故傳說,還有作者的親身經歷,頗可讀!打算開春後帶這本書到牆角荒地對著圖片認認草!

  ●国学典故出处广博,然而现代文字与似是而非的古文,让人大感矫揉造作,远不及杂草记。

  ●很有意思的书

  ●看着感觉不错,越看越感觉自己语文没学好,好多字不认识,还勾起好多童年回忆,那时候感觉在田野里疯跑,好多植物都见过。很多历史典故,比如柔荑,还有我家那边有个叫蓼坞的村,以前,应该是很美的。反正呢,这本书还可以再读一遍

  ●野草野菜皆有典故亦可入诗文。就我的生活体验来说,葵是最爱的蔬菜,苍耳是捉弄人的道具,马齿苋是奶奶时常采来晒干腌制的野菜,鼠曲草可做糍粑,荠菜可煮鸡蛋。

  ●偶尔看下博物书也是挺好的,证明在专业之外还是有不小的求知欲,哈哈

  ●古典文化中的草木意象及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典故改写得太刻意。

  《野草离离》读后感(一):读完了

  伯夷叔齐采薇指的是野豌豆。我还以为是一种向上长的叶子很多比较大的野菜。

  北方马兰和南方马兰不是同一种,南方马兰开的是菊花一样的花,北方马兰和鸢尾是一类的。

  堇菜的园艺品种就是三色堇角堇了,耐寒,北方能过,。早春草坪还没返青它就开始长了,如此优秀已经成了绿化带种植箱的爱。

  旋花就是和田旋 打破碗碗花是一个属的。

  洋姜的名字是菊芋,和向日葵是一个类。

  马齿苋的园艺品种就是太阳花了。

  西施和国王竟然斗草玩,就是拿着草玩。我的天,这不是几岁顽童的爱好吗。

  瓦松是二年生,开花的,深秋开白花。

  苍耳来了个外国种,已经构成物种入侵。

  猫薄荷是荆芥。

  决明子开黄色的花,长的挺大,亚灌木。

  《野草离离》读后感(二):消失的不仅是植物,还有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化

  这是一直想找的书,即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

  也许是生于农村,自小与山野丛林中长大,上学离家后心里想的还是那些山野趣味中的生活,限于周围人的学识,记忆中的植物也是乡间的土话,学名一无所知,但有些时候你越是怀念,你就越要去窥探去了解,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去认识这些从小惊叹于我世界的植物,但终究缺少一本这种人文性的的书籍讲述这些植物背后的故事,这些植物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是因了这本书,我第一次发现诗经的美,不仅是韵律的美,而是那种面对自然由衷的赞美,你会发现你与古人,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跨越千年的距离,看到同一种植物时,会发出相同的感叹。

  时至今日,我认识的植物依旧甚少,儿时困惑我的植物名字却知道的越来越多,还记得最喜爱后山上那一片点地梅,春天紫花地丁、米口袋、苦菜花漫山遍野的是,运气好的话你会看到峭立在半山腰上的白头翁,随风而起的蒲公英,可以采来吸蜜的地黄,田地里拔了拔不完的通泉草、附地菜、马齿苋,放学归来在路边采一把不知道有毒的芫花。夏天的雨后最愿意与小伙伴去山里,那时候山泉水叮咚作响,漫山的石竹花夹杂着不知道名的菊科植物,红黄相间的花朵甚是好看,坚硬的石缝里生长着山蚂蚱草以及可以吃的瓦松,偶尔一两株射干开出的花朵惹来苍蝇。秋天田野里的酸枣与覆盆子开始登上舞台,为了吃,还真是遍体鳞伤也在所不惜,石沙参打起它的小灯笼花,南蛇藤结出红色的果实,一年收获的季节正在开始。

  小孩子的淘气也在所难免,用曼陀罗、苍耳的种子作武器打架,哄骗小伙伴吃辛辣的廖,为了一种不知名的野果,成群结队去有蛇的坟地,努力分离出菟丝子与野草来,挨个按破萝藦的果实,掰下车前草的叶子尽量长的抽出叶柄里的细丝,用鸭跖草、牵牛花、凤仙花的花朵染指甲。

  美好的回忆实在太多太多,而如今里这样的生活越来越远了才是,有时候回去故里看到面目全非的景象,是真的心疼,却又气愤自己的无能为力,随之消失的不仅是记忆里的童年,还是很多人对于传统的漠视。中国古典园林向来遵循虽为人造,宛自天开的思想,反观现代城市景观,哪还有古人的一点风骨。在这样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幸而有幸相知,还有人与我一样,自是痴人般呆呆的为一朵花驻足,为一片云抬头,为一片落叶哀伤。我们也是因了这植物,在历史的长河中跨越千年,才能得窥古人一点风骨,今天我也是附庸风雅一次。

  (本人不是研习植物学,文学造诣更是低下,只是一时感想,速成之篇,看过就好)

  《野草离离》读后感(三):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野草离离》这本书是我一个很可爱的小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当时她给我的时候我说我很喜欢这些花花草草,她说:“我知道呀”,我说尤其是草,她说:“我知道呀,所以我专门送你这本写草的”,我的心简直要开出花来了,为她懂我而得意,欣喜若狂。告别朋友后一回学校我就打开这本书,读过作者的序言,看到第一篇车前的第一页的精美绘图,第二页的实物照片和植物学的介绍,正文这种植物在历史中留下的印记和在劳动人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简直不能再爱了,因我本就对植物感兴趣,苦于没有机会系统学习过,植物学的知识所缺甚多,作者这样安排既让我对植物学的知识有了了解又不会觉得枯燥,让我开心,超级满意。于是我又结结实实地把我的小朋友夸了一顿,她也很开心我喜欢她送给我的这书。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大致坚持了每天一篇的节奏,在晚上睡前阅读,也有在中午午睡前读的,每次都有新奇,也总有亲切之处,新奇是自己平时的了解总没有作者那样丰富,亲切是因为我也是北方人,作者所选植物大多源于北地。像第一天的车前,我在自家田边总能见到,可以说是很熟悉,却不知车前的花茎在古时被孩子们用来做斗草的游戏,在我的童年也有这样的斗草,只不过所用的“草”实是家门前或校园里的泡桐及杨树的叶柄。更加熟悉的是马齿苋,这种野草几乎可以长在村子路旁和自家院子的任何角落,我们叫它耳坠草,因为小女孩儿会把马齿苋的草茎折成一公分左右一段一段的“耳坠”挂在耳朵上游戏。它的近亲大花马齿苋在家乡被叫做死不了,只是我万没想到这两者一草一花竟然亲缘如此密切,又想起小时候妹妹曾在一个花盆里特意栽种过一棵小草,说来花和草不都是植物嘛,本就不应该区别对待的,竟是妹妹更为通透。还有在我们那儿被叫做洋姜的菊芋,我小时候很喜欢跟着爸爸看爸爸挖出洋姜的块茎;小时候我们男生喜欢搞恶作剧用的苍耳,丢在小伙伴身上的比女生身上的可多多了;妈妈称为野高粱花的荭蓼,等等。这样我在每天睡前读一篇新奇又亲切的植物,心满意足。

  作者介绍的这些野草们在古代诗文中的出场可教我费了一点功夫,尤其是对诗经的引用,常使得我不得不逐个将不认识的甚至从未见过的汉字查找出来,标注读音和释义。因为送我书的这位朋友是学汉语言文学的,她读这些诗文自然没什么压力,我就没那么扎实的古代诗词功底了,只好硬着头皮读下去,同时向这位朋友叫苦,她劝我说正好借这个机会读些古诗词,认些字嘛,她说的也不错(想起我的第一本繁体竖版书的阅读也是这位朋友送我达成的),而且我在读这些古诗词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平常很少遇到的感觉。读完第一篇车前之后的几天里我的心里不时冒出“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这两句,而在读完最后一篇苍耳之后脑海里也常回想起“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第一篇和最后一篇都伴着“采采”描绘的动作和歌谣的声音,不论是否作者特意安排,都让人觉得美妙。

  《野草离离》读后感(四):读完后,重新补一篇

  前半段写于2017年6月24日

  上周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来补点感想。

  首先,这本书很有趣,讲解了我们平时常见的各种野草。对于我们这种从小就生长在城市里的人来说,真是特别实用。看图片的时候,会突然发现原来这种草就是我下楼下天天看到的草啊!

  其次,作者饱读诗书,会把各种花花草草融入古代小故事、诗词当中。虽然不知道是否准确,但是读起来确实很好玩,有时候感觉就是在听八卦。

  第三,来说说其他。第一次读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好惊艳!小故事说的很溜,植物介绍很详细,最后还会提升一个高度,将小草的坚强的生命力升华。可以参考我下面2017年5月16日第一次读这本书写的感受。我的惊喜喜爱之情,洋溢着整篇文章,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下。但是,当我上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平静很多了。因为每一篇的结构都是讲故事介绍植物和升华主题,稍微有些审美疲劳。当然,这丝毫不影响这依然是一本很好的书,我们这种对此专业完全不懂的人,是没有资格指责别人的,只是说说自己读的时候的感受,这也可能是自己无知的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图片貌似不是特别清晰,不知道以后是否可以放点参照物,总感觉不知道花儿草儿的大小,真正看到的时候,我可能还是认不出来。有时候图片会没有立体感,就更难分辨了。当然,这也是因为我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大自然,对这个领域实在是太陌生了,所以从小白的角度来看,依然是有一点迷惑和困难的。这些只是我个人感受。

  我依然感谢这本书,领着我这个门外汉入门。

  接下来,我会继续作者的另外一本书-桃之夭夭

  ------------------------------------------

  其一 车前 读后感 哲米霓 2017-05-16 15:11:27

  今天钟书阁商务印书馆的货架书籍更新换位置了,这本野草离离就这么突然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已经快被人翻烂了。我就这么随便翻了翻就被内容吸引了。今天看了其一-车前,就颇有感慨。感觉花花草草就是应该和中国古典文化联系起来,感觉和老祖宗沾边了,人文气息就特别浓,草木全部鲜活起来。可能是我工作中程式化严重,特别需要这充满感情,不那么守规矩的叛逆愉悦感。

  中午时间有限,只快快读了车前这篇。读完就是这个感觉: 人和大自然的一切生物都是一样的,天人合一。 人生来散落在这个世界的不同角落,有的地方富庶,有的地方贫穷,人的发展也会因这些环境因素大相径庭。野草也如此。生长在阳光下的车前草,枝叶繁盛;生长在背阴下的车前草,枝叶稀少。作者在香港看到一盆像其他花儿一样养在盆子里的车前草,竟然茂盛的如此傲娇,精气神都不一样。这和人难道不是一样的么? 人各有命,草也是一样的。

  但卑微的车前草,即使城市里难寻一寸泥土之地,他们也能见缝插针的从各种缝里钻出来,我不禁感叹生命力之强! 草儿就是这样,不管你自出生起被扔在哪里,都要努力向上,在现有的条件下努力生存。也许路边的车前不如盆里的车前那般枝繁叶茂、得意洋洋,但他们都是在现有条件下最美的绽放,他们本质上是没有贵贱高低之分的。高低贵贱都是人类自寻烦恼强加于花草的。

  人类没啥资格骄傲,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能像花草一样淡定,坦荡面对自己的现状,努力向上,我们常常抱怨命运不公,却不行动去改善。其实改变很简单,就是别吵,闭嘴,好好向上!

  看完这第一篇,我脑子里冒出易经这句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像草儿一样,别出声,使蛮劲,向上生长!

  《野草离离》读后感(五):这是怎样的两本书——“桃夭”、“野草”出版小记

  这是怎样的两本书

  ——《格物小事记》“桃夭”、“野草”二册出版小记

  2015年9月,《格物小事记》系列之中最初的两册——我姑且称之为“桃夭”和“野草”——终于出版面市。这其中,间隔了七年时光。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因松散地放假,我有了充裕的时间,去构想并尝试写一点东西。其中一个思路,就是写一部我自己更加喜爱的长篇小说,结果写了一半,五章,十万字,搁置下来,终于烂尾。另一个思路,是彼时我开始书写专栏,涉及植物、诗词、历史、文化,并回归到当今生活。那个时候,我就设定下了《格物小事记》的整体思路,并为每一册起了名字。拟定五本,当初起的名字,如今真的用作了正式名。

  在此之前,我对于自然类散文、杂文或随笔,总是找不到适宜的表达方式。抒情太装,科普太冷。彼时的植物抒情散文,市面上端得见过几本,没有干货,全是汤水,作者喃喃自语,读者跟着催眠,不喜欢。植物科普图书也有不少了,拉丁学名、形态术语、生理生化,是永远翻不过去的三座大山,不喜欢。总之在此之前,我一度迷茫,不知道如何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如同评书、相声、快板书、数来宝、武侠小说或者宛如《长恨歌》般的叙事长诗。

  我的语文课终止于高中毕业,此后没有人教过我该如何书写,如何表达,如何讲故事。能做的只有多看书,再多看书,看罢,想一想,怎样才好。恰逢买到一册徐来先生的《想像中的动物》——购买的契机已经淡忘,至于后来终于得见徐来先生真容,则是后话——读着,读着,不睡觉,读到天亮,心中欢喜。原来这就是我想要的表达方式了!那里面有历史、有文化、有几辈古人、有怪力乱神和故弄玄虚,当然,也有正儿八经的自然知识。

  确定了方式,一切迎刃而解。我开始搜罗各种中国古代和自然相关的书籍史料,从中寻找欢乐抑或悲伤的故事,从中寻找严肃抑或轻快的诗词。读书越多,越想着要再多读些,却也越发不敢下笔,觉得自己了解的只是皮毛。但反正专栏要写,于是这一系列终被光阴荏苒地催赶着,写了下去。大约在那时,我出版过两本科普读物,一册讲野花野草,一册讲树木,里面稍稍带着一点点类似的风格和故事,但那只是粗浅的开端。

  决定和商务印书馆的编辑老余合作,是数年之后,无论个人,抑或大势,都有机缘巧合的味道。总之我将曾经的计划再度搬出,发现已经积攒了数十篇关于植物的文字。但那却没办法直接集结成册,因着之前专栏的字数所限,加之刊物风格的约束,还有许多我自己想要表述的态度,想要讲述的真实故事或者无端妄想,没能够写入其中。我决心全部推倒,只留下曾经找过的素材,重新书写,重新表达。整理文稿期间,喜得爱女,却也收获了从未经历过的繁忙与凌乱,稿子一拖再拖,于是直到如今,书才终于面市。

  若问我,这是两本怎么样的书,而必须只用一句话来回答,我要说:这是我自己真正喜爱的、用我自己的语言和心境讲述的、关于植物和人的琐碎故事。

  那里面有古人的事迹,或确有其实,或演绎神化,但章章段段都是记录于古代书籍上的片断。那里面有诗词佳句,或脍炙人口,或冷僻生涩,但字字句句都洋溢着古人关乎植物的心绪。那里面也有如今这些植物的状况,我有亲身的经历,有听来的故事,有儿时的记忆,有作为科学家预备役野外考察时的艰辛,有作为不入流自然摄影师外出拍照时的欢愉,有作为姑且妄称老师传道解惑时的错愕,也有,作为一个平凡人物度过人生时,我和花草树木之间偶然交汇时留下的点滴烙印。——它们如初夏树影下一袭青衫弹着木吉他歌唱的少年,日光斑驳,错落着散漫于少年的肩头或发梢,它们就这样零乱铺洒,留在了书中的字里行间。

  对了,书的名字——这是七年前就已经确定下的——已经出版的两本,分别叫做:《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以及《野草离离——角落中的绿色诗篇》。即将出版的三本则是:《杨柳依依——树梢上的浅吟低唱》《虫鸣寂寥——房前屋后的昆虫仙境》《鸟语啁啾——寒来暑往的飞羽流光》。

  最后,书的绘图,大多数出自当今国内最可信赖的青年自然绘图师张瑜先生之手,亦有前途无可限量的更加青年的绘图师余天一先生的数幅作品。我自知,没有这些绘图,书必定全然是另一番面貌,不至于似如今这般引人入胜。

  王辰(@天冬)

  乙未年桂月又七 入夜于京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