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夫妇之间》的影评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们夫妇之间》的影评大全

2021-05-13 23:03: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夫妇之间》的影评大全

  《我们夫妇之间》是一部由郑君里执导,赵丹 / 蒋天流 / 吴茵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夫妇之间》精选点评:

  ●“我们夫妇之间”的事,其实是乡土经验与都市生活的水土不服。城市夫+乡下妻的设置,或许意在提醒知识分子,不要学陈世美,不能忘本。以今日的爱情观念来看,很难理解李克的择偶观,倒像是政治投机。

  ●元年的主旋律,还谨小慎微的对彻底的城市革命保留态度,于是赵丹饰演的李克最终选择多元化的看自己与张英的爱情和阶层问题。

  ●后半段进城后的夫妻矛盾很好看。现场目睹胶片烧熔也算一段恐怖的奇遇。

  ●感谢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的老师偷懒,给我们放了不少好电影。

  ●买这部很大程度是因为喜欢太太万岁里的蒋天流啊…没想到看到一个鲁版的她…工业气息迷人。赵丹抽烟真好看啊。国泰电影院,马当路派出所,斜土路棚户。穿越回解放时的上海。皮拖鞋可还行… @天山

  ●看到荧幕上的赵丹,总恍惚觉得那就是我们亲爱的唐老师嘛。这个张英真无法相信就是太太万岁里的陈思珍。语言上,吵架的跳切蛮有效果。叙事上,政治线和夫妻之间的感情整合的还不错呢。

  ●2012.7.25,资料馆。有一组好看的跳切|2012.10.30,观摩课。|2013.7.3,资料馆。

  ●山东女人惹不得

  ●对中国老片的把握还不够啊。夫妇二人展现了城市-农村、右倾资本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的对立,最后两人的相互理解合情合理。运用道德的优劣表现政治的敌我,对受害者的屡次特写就是例证。感概那时真是政治无处不再的年代啊,如今看已是笑谈了。

  ●革命关系与夫妻关系之间如何相处,最后是阶级与思想之间的冲突。蒋天流演的太好了。

  《我们夫妇之间》影评(一):《我们夫妇之间》

  我想聊的这部影片不是传世杰作,甚至是不是佳作都有较大的争议。这部影片不容易被看到,它是1951年的《我们夫妇之间》。 郑君里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他导演的剧情长片处女作是1947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蔡楚生合作,现场拍摄由郑君里完成。1949年独立郑君里执导了《乌鸦与麻雀》。这两部都是现实主义杰作。1951年郑君里导演的第三部作品《我们夫妇之间》依然保持他的现实主义风格。 影片巧妙地设置了一对对立鲜明的夫妇,夫来自资本主义城市,妇来自社会主义农村,夫有资产阶级思想,妇有无产阶级精神。对比鲜明但不刻意,社会之貌和家庭之道都从中得到展现。影片的中间主体部分比较精彩,这也是我喜欢本片的原因。凭这一段,本片曾经被毙。1951年,郑君里编写论文《我必须痛切改造自己》,很可能和本片有关。 关于意识形态,我觉得本片已尽力减轻。开场,农村大会,革命口号,其实是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而且对于剧情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尾,主任开导,自我反思,基层体验,这里的确有理想化的美好。整体上,影片被意识形态渗入,但导演没有被完全裹挟。 本片的问题更多的是剧情设置不丰富而且很直白,比如胖老板当街打人事件在片中被反复提及。对比前两部,本片现实性还在,批判性没了,毕竟中间部分被结尾部分“纠正”了。 郑君里的固定机位有很多,最后一镜与开场一镜相同,一家三口牵手远去,温馨,平凡,又高级。

  《我们夫妇之间》影评(二):黑板报式的政治片——点评郑君里的《我们夫妇之间》

  郑君里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电影节经修复首次公开放映了他1951年拍摄的《我们夫妇之间》。这个有赵丹主演的片子是对那一代艺术家的历史纪念,然而并不足以作为对他们艺术的纪念。

  影片前半的乡村部分相当原生态,可窥见大师的韵致。但是全片看下来,没有什么大师,只有历史洪流下工具化、扁平化的群体人格,自我矮化的知识分子形象。 童养媳苦出身的农村妇女来到上海做工厂妇女领导,忠诚的阶级情感,占满日常的生活空间;对城乡社会差异的意识形态辩解,对社会阶层化的无力涂抹;概念化理想化漫画化的人物思想,黑板报深度的时代精神与情感,缺乏说服力的人物关系递进,支离无肉的社会关系……

  从几十年的历史后回眸,可以知晓那段由革命与战争向接收与建设转变的急进篇章。摧毁旧秩序的战争过后,作为胜利者的新政治集团如何在前朝废墟之上获得战场之外的统治权威,如何收服旧的文官系统即技术管理阶层以维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思想改造”乃成唯一的成本最低的历史路径。

  对于那个时代之外的我们来说,《我们夫妇之间》演的就是一对儿不知道怎么就成了一对儿的夫妇,在时代波澜下的小波浪、小悲欢;他们的小小苦闷、争吵与和好。在这个作品里,看不到艺术家些许穿越时局的洞见——也许小说原作就是幼稚的。这无趣的政治与“政治片”!相比早前30年代的电影,相比郑君里先生自己的《乌鸦与麻雀》《一江春水向东流》……可是何等的无趣!是政治化说教的无聊,让“政治片”蜕化成无聊的说教。然而从记录保留了时代样本的艺术文献角度,我真诚地感谢郑君里和赵丹们:如果称大师,一定是写实的大师。

  《我们夫妇之间》影评(三):五十年代王沪生

  上海电影节纪念郑君里诞辰100周年展映电影。1951年拍摄后,未及公映即受原著牵连,打入冷宫。83年修复,胶片还是不行,烧了两回,银幕上好像倒了一瓶可乐,噗,一个黑色的点熔开来。声音太小,许多对话听不清,尤其蒋天流的山东话。赵丹普通话很不准,现在肯定没法上银幕。

  和原著大不同。萧也牧小说中的李克,初中毕业,做资料工作,也是头一回去北京,不过因为骨子里天然的小资产阶级作风,立即对农村出身的妻子不满起来。赵丹的李克合理许多:上海人,大学一年级辍学投奔革命,进城是回家,坐在卡车上一脸兴奋。

  然而奇怪的是,并没有怎样表现城市的纸醉金迷。原著中张英批评北京的女人鸡窝头,嘴唇抹得血红,穿皮大衣,露小腿种种,在电影里全无 表现。市面一片萧条,霓虹灯也不很闪烁。至高享受是两人在路边摊吃排骨面。李克“堕落”,不过一个镜头拍到他从国泰电影院匆匆走出。不知是因为当时确实百业萧条,人心惶惶,还是不敢过度渲染。

  然而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既然没有强烈的对比,张英对城市的仇恨几乎没什么道理了,只能用天然阶级感情来解释。蒋天流的一口夸张的山东话,努力“”着,瞪眼睛,三白眼好明显。她面相老,笑起来上排牙全露,更不好看。

  而赵丹饰演的李克却是这一段表现得最好,在老区夫妻双双耕地,他拼命笑,看着却总不像个老农民。回城后一屁股坐在软绵绵沙发上,明显放松下来:回家了。即刻显出疲惫。好就好在这无名的忧郁与疲惫上,这大概是在导演构想之外的。

  他们是五十年代的王沪生与刘慧芳。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清心寡欲,和和美美。然后一旦稍微回到过去的生活,王沪生一回到长大的小楼,李克一进大上海,戏剧性的变化就产生了,他们对妻子横竖不顺眼起来,几乎没有任何过渡,仿佛身上有个开关,按一下,频道就转了过去。而两位出身底层的女性,也是誓死不从,刘慧芳一天也不去住小楼,张英在资本家的办公室,从来没坐过沙发,永远坐在地上,或者办公桌前。仿佛一沾染资产阶级的物品,她们就不洁了。百般抗拒暗示着城市生活的强大诱惑性,只能用仇恨和偏见来抵抗。

  总之,为了不破坏老区出身的工农妇女形象,张英的行为全无特别夸张之处:寄一点钱给家里,救下被打的流浪儿(将原作中两个人合二为一了),她永远正气凛然,并不像原著,当面训斥丈夫,使他下不来台,哄孩子一样叫一碟熏肉安慰他,读者会与男主角产生共鸣,他的痛苦不单是生活习惯与观念,还在于她在夫妻关系中霸占主导地位,就因为出身好。

  赵丹诠释的消沉是无名的。尤其是跳舞一场戏,导演没头没尾,铺垫并不到位,就让他去围观列宁装穿得比较好看的女同志。他坐在一旁抽烟,也不关心舞场里的人,仿佛也并不想着夫妻矛盾,他的痛苦只是痛苦,预感要告别自己以往和熟悉的一切的痛苦。

  总觉得这个时候,应该出来一个过去的女同学之类角色,也并没有什么的,只是谈谈他们的学生时代,大破坏就在眼前,后来人看着会更心痛。

  吴茵的角色是添加出来的,万能的政委和妇联大姐型,非常失败。一个老区来的,文化不高的妇女干部何以觉悟这么高,如此高瞻远瞩,能准确地对他们各打五十大板呢?

  最后的觉悟,小知识分子不必说,自觉低头;工农也认识到了这么大个国家,不能全靠小农生产,自给自足。纱厂对比手工生产和机器生产一段冗长无聊。和开头开大会一样,表忠心片段,一点办法也没有,不敢偷工减料。

  最后的结局倒比原作好玩:妻子稍稍接受了城市,标志是穿上了回力牌高帮帆布鞋。组织发的,高帮,几块颜色拼起来,脚踝处有logo,样子竟十分时髦,和匡威一模一样。大家都不禁发出了赞叹声。

  总之是一部只能当史料看的影片,导演拍得艰涩小心,多年后也难以找到发生永恒共鸣的细节和片段。情节单薄到几乎撑不起来,一切都是概念化的。赵丹因为自身太强大仍旧出彩,蒋天流就悲剧了。还有大概就是看那个时期的人。田埂上的老大爷和小朋友都是友情出演的群众罢?纱厂女工都烫着短发,花旗袍十分整洁,这才是有滋味的人生啊。最令人难忘是结尾处两人穿着肥大丑陋的军装,牵着打扮得臃肿难看的孩子走在衡山路(?)上,远处是现代派公寓大楼,一个梳着小分头的男人匆匆走入镜头,棉袍子撩起来,双手插在西裤口袋,回头看一眼摄像机,留下了1951年一张吃惊的面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