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礼仪养成指南 | 有“中年之礼”的男人不油腻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中国礼仪养成指南 | 有“中年之礼”的男人不油腻

2018-01-30 09:02:07 作者:唐元鹏 来源:新周刊 阅读:载入中…

中国礼仪养成指南 | 有“中年之礼”的男人不油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老祖宗给中国人描绘的路线图。

  文/唐元鹏

  走过职场青涩,以及各种人际关系的历练,人总要走入婚姻组织家庭。在中国,家庭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概念。在传统文化中,讲究孝悌,本意是对上父母长辈仅赡养义务,视为孝,对兄弟姐妹友爱和谐视为悌。父母、儿女、兄弟妯娌共同组成家庭,要求君子处理好其中错综复杂关系,家庭和睦是君子的首要责任

  而在西方,情形不尽相同,圣经里说,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由这个古训,西方形成了以夫妻核心的家庭观。这种观念强调夫妻的独立与互助,家庭礼仪的结构更多是夫妻间的相敬如宾为主,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也是以各自独立的家庭为核心的。

  一位君子首先要表现出浓厚的家庭观,爱自己老婆孩子,要为家庭付出一切。所以一般的西方政客都要在这方面做出表率,一旦家庭有问题,仕途也就甭想了。

  对于国人而言,家庭的幸福和美也是人生成功重要组成部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老祖宗给中国人描绘的路线图,即使没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向,修身、齐家也是年过三十的男人必须经历的。到了这时,他不仅要达到自身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齐家,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中的表率,彬彬有礼,处处周到。

  一个正常的男士在三十到四十之间开始步入人生最厚实的阶段工作渐入佳境成家立业,而父母也开始退休,进入闲适生活。但这个时候,男人必然更加繁忙,家庭工作充盈着家庭全部,那些无所谓声色犬马逐渐远离。

  家庭的责任成为生活的主角,挣钱养家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白发开始逐渐爬上鬓角,皱纹无可避免地刻印额头,在压力之下,如何齐家绝非易事。

  在中国古典道德规范中,家庭的礼是由孝悌展开的,作为家中的顶梁柱,男人需要孝敬父母,这是目前许多中国人的困局,在日益繁重的工作事业的压迫下,很容易忽略对父母的孝道,总觉得等我有了钱就能更好地照顾老人。却不知,已经走入夕阳的老人更需要照顾与关怀,这是心灵沟通,无法用金钱衡量。但人们经常忽略,因此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追问。

  那么此时,可能更多的要学会感恩,在父母花费一生精力,养儿育女之后,这份恩情厚重沉甸,时刻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才可能让人停留下来,用心入孝。

  悌是与兄弟姐妹的友爱,但这只是古典家庭伦理中的美好,在现实社会中,庞大的独生子女根本感受不到这种情愫,他们只能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中孤独前行。但这种兄弟姐妹的友爱,可能会转移到朋友同学上司同事的身上,虽说人在江湖,谁不挨刀,但如果无法构筑和谐的人际关系,挨的刀子可能更多。

  孔子就曾训斥自己儿子,不学诗,何以言?不学礼,何以立?

  《礼记》的第一句话是“毋不敬”,敬可能是这个时期调节人际关系最大的礼。年纪渐长,棱角磨平,将锋芒收起来,脸上少一点狰狞,多几分笑容,伤人的言语到嘴边切记三思。将尊敬放在他人心头,也许人情事情就更容易周旋。

  60岁是人生的一道坎,是进入老年的门槛,子曰:六十而耳顺。耳顺者,解释很多,可以是听得进逆耳之言,也可以是听人言而知是非,无论哪个解释,都说明了一点,老年人已经磨平了所有棱角,变得中正平和兼听则明。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也是老年人得到年轻人尊重的重要品质

  然后就是“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所说老人最理想状态,当年过七十,人的思想与道德已经规范在合理范围中,即使随心所欲仍然合乎理性。礼在这一刻便浑然天成

  从古到今,根据孔子的指点,中国人都把老人作为榜样,作为仲裁者,作为精神依靠,他们是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乃至一个国家中心,只要老人把舵稳住了,天就塌不了。

  但在目前的中国,一股歪风不胫而走,老年人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伴随着到底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的质问,到底是老年人为老不尊,还是年轻人脱离了孝敬之礼,类似争辩有愈演愈烈趋势

  老人的歌声学生无法听课;广场舞的大妈赶走停车的居民;摔倒的老人赖上搀扶的学生;要求让座的老人一屁股坐在少女身上;直到最近,因为公车停站较远,一位盛怒的老人将手榴弹扔向公车司机

  练习广场舞的大叔大妈。图/huitu

  即使在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的中国,人们也不禁想问,这些老人到底怎么了?一个无中生有的命题悄然而至,关于老年人的负面新闻正在增多。人们众说纷纭,到底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老人的坏可能只是一个伪命题,在老年化与自媒体发达时代,许多事情被放大了。

  中国从200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那一年60岁以上老人达到人口总数12.5%,达到1.67亿人,仅仅过了4年,这个数字突破了2亿,比例达到14.3%。1952年前后的生育高峰期人口全面进入老龄化。

  这不仅仅让中国人口比重发生拐点,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争夺。比如在早高峰的上班时段,也是老年人晨练时间,老年人与年轻人争夺着有限的公共交通工具;随着老年人口增加,他们的活动空间也在扩大,他们的活动、声响也超越了原先资源的边界。

  当然这种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不能成为个别老人任性理由,只剩下“从心所欲”肯定不行,重要的是“不逾矩”。

  当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老龄化社会的问题和矛盾将更加突出

  有看法认为,目前正在进入老年的年龄段,正好是1952年左右出生,完全生活在新中国之下的一批,他们所有的人生都是在这样那样的运动中度过的,这些运动给他们生命带来了极其负面的烙印,就像浙江扔手榴弹老人,那手榴弹就是文革时候遗留下来的。

  内因外因双重作用,加上自媒体的发达,顿时让某些问题老人曝光在人们面前。只是这些老人毕竟是少数,无法代替整个老人群体。

  当广场舞的音乐惊天动地,当早晨的公车总有老人冲锋在前,当身边的白发旁若无人地大声聊天。我们不要轻易责怪他们,或者是要走很长的路,或许是年纪大了耳朵不太好,对于正在走入夕阳的老人,都该多几分理解和关怀,这是他们最需要的。

  按照孔子所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里讲的正是一位老人应该做到的模样,就是年轻时讲孝悌,年长了能正身,年老了能耳顺不逾矩,方可以成为年轻人模仿尊敬的对象

  在大部分人的潜意识中,老人都应该是德高望重、慈祥和蔼的。

  在中国人眼里,老人应该是明事理、辨是非、德高望重的。他们面目慈祥,说话平和,处事规矩,待人以礼,以德正身。

  他们规定着家庭中的礼,以身作则教育年轻人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食不言寝不语。

  他们不怒而威,不会轻易口出狂言,但只要一个眼神,一声咳嗽,拐杖一戳,晚辈便老老实实不敢造次。

  他们应该是镜子,所有人都在他们身上照亮自己的缺点,找到自己的长处,学习老人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处事原则

  他们始终是一个家庭,一个群体,乃至国家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

  虽然在这个物质到异化的社会里,不少老人还需要晚辈赡养,但只要德高望重就不会因为物质需求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

  老人既是礼的开始,也是礼的终点。图/搜狐

  在这样一个几千年来崇尚礼的国家,老人既是礼的开始,也是礼的终点。我们的长辈,在我们心中永远应该是中正平和,老而弥坚。

  此时,作为为人父的男人,所作所为并非一己之私,而是孩子眼中的表率。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之一,父亲必须要有成为榜样的自觉

  在孩子形成三观的过程中,言传身教是比课本有效率的教育范本。你不能指望一个平时粗言滥语的父亲有一个文质彬彬的孩子;也不能指望一个颐指气使简单粗暴的父亲孕育出有礼貌的孩子;更不能指望一个不孝敬老人的父亲,在未来能够得到孩子的孝顺。

  这是一个因果必然的循环,因此,每个步入中年的父亲都必须时刻有表率意识,在孩子面前收敛起污秽之气,在孩子面前表现的彬彬有礼。如果没有,那么装也要装得像一点,这不是装逼,也不是装蒜,而是为孩子塑造的未来。

  中年之礼就是这样以孝悌和睦为核心的平和之美,道理谁都懂,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可能被这样那样的俗务弄得疲惫不堪,可能被这样那样的人搅得心绪不宁,一时的懈怠在所难免,但没有办法,责任二字让你无法逃避,所以中年男人必须挺住。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第437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