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本篇推送和电影原声带配合观看更佳)
Hi,大家早上好!
刚刚落幕的戛纳电影节大家有在关注吗?这次电影节抢眼的话题可不少,除了国内导演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和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分别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和主竞赛单元外,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一举夺下最佳影片金棕榈大奖的《小偷家族》了。
▼
这部最佳影片的导演对国内观众来说应该都不陌生,他就是擅长拍摄家庭题材的日本导演是枝裕和。实不相瞒,岛主喜欢他很多年了,心情不佳时看他的电影总能被治愈。他似乎有一种魔力,可以把家庭中的细腻情感用镜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
《小偷家族》也不例外。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因为贫穷而不得不选择小偷小摸的家庭收养了一个身世坎坷的小女孩,让她在学习偷窃的过程中得到家的温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个家庭的秘密也暴露了出来。
▼
是枝裕和镜头下的家庭总是带着瑕疵的,但是他不“卖惨”,将家庭中每个人的情感控制得恰当好处。凯特·布兰切特也很喜欢这部电影:“《小偷家族》制胜的关键是情感,而这种恰到好处的情感正得益于克制。”
《小偷家族》把它的处女秀献给了戛纳,听说在场的观众看完后起立鼓掌长达9分钟。这部电影已经确定7月在香港和台北上映了,而内地也确定引进,只是档期待定,真的好期待啊。
回顾是枝裕和的电影,从《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到《比海更深》、《小偷家族》,岛主感受到共鸣的同时也有些惊讶:为什么他那么熟悉家庭生活的哲学?他的家庭又是怎样的?
事实上,这个拍摄出多部温暖人心的电影的导演,原生家庭并不幸福,而且他的童年还有点糟糕。
______
拍电影是因为嗜赌的父亲
是枝裕和的童年过得十分贫苦,和《小偷家族》里的那户人家相似,在他九岁以前,一家六口全都挤在一个非常破旧的平房里。小是枝根本没有自己的房间,毫无隐私可言。狭小的房子里几乎没有活动空间,每天放学回来或吃完晚饭后,他都在壁橱里度过他的“孤独”时光。
是枝裕和后来谈起这段经历,承认他的家庭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我会从门缝窥探成年人的世界。我所获得的东西基本来自家人,而不是学校和课本。”
非常有趣的是,是枝家的人有一个不成文的“家庭传统”——和别人的车合照。当时小是枝的父亲买不起车,父母一直为此争吵。于是苦中作乐的是枝家只要在外面拍照,一定要站在陌生人的车子前面留影,拍得像自家的轿车一样。虽然有点心酸,但这成为小是枝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让他一直回味到现在。
▼
因为在父母争吵声中长大,是枝裕和不太爱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感情。他认为自己特别像《比海更深》里的孙子真悟,身上没有大人们希望在孩子身上看到的天真烂漫,相反只有冷静。
看过他的电影的人会发现,几乎每部电影里的孩子都具备早熟这个特征,不懂事的是大人,早熟的是孩子。
是枝裕和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不懂事”的大人,他嗜赌,时常带着年幼的小是枝去池袋附近买彩票。是枝裕和后来爱上电影,并不是因为爱看电影的妈妈,而是由于这份事业起伏十分剧烈的工作能给他带来当时买彩票的刺激感。
▼
虽然喜欢跟着父亲买彩票,但是是枝裕和暗暗心想:我才不要成为父亲那样随随便便的大人。
是枝裕和记得小时候他的父亲经常一边看球赛一边用胡渣蹭他,但自从上了初中之后,父子两人的关系开始变得淡漠,是枝裕和不愿意和他单独待着。当老爸提起曾经两个人都很喜欢的棒球赛的时候,儿子早已失去兴趣,含糊回应。
是枝裕和没想到,父子久违的独处时光竟然是在父亲去世以后。
“打开棺木的小窗,看到父亲微微张着嘴,仿佛正在鼾睡。我心想,父亲这副样子举行告别仪式,实在不体面,于是把毛巾卷起来,垫到他的颚下。那时,我的手触到了硬扎扎的胡楂。时隔三十年,那令人怀念的记忆瞬间苏醒,我开始哭了起来,直至天明。”是枝裕和在自传《宛如走路的速度》里回忆。
▼
是枝裕和与父亲的合照
是枝裕和从来没有听父亲说过对他电影的看法和评论,他一直以为父亲不喜欢他从事电影。一直到父亲去世后,他去了父亲经常去的按摩店,才发现自己的报道被父亲贴在了墙上。听老板说,他的父亲经常拿着报纸跟大家炫耀。他才知道,他的所有成就,父亲都一直看在眼里,引以为傲。
可惜,知道这些已经晚了。于是,是枝裕和想通过电影,和不太幸福的原生家庭、和他的父亲达成和解。
______
爸爸虽然真的不靠谱,
但说不定是个温柔的人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着原生家庭赋予我们的印记,有时候,父母无意间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会影响我们一生。
前不久,李宗盛就发了一首关于父亲的新歌《新写的旧歌》,表达了自己小时候总感觉自己的父亲不喜欢他,觉得他“没出息”。这种纠结的情感让李宗盛困扰了数十年,他只能一直努力,追求父亲的认可。
高晓松也在《奇葩大会》上说:“直到最近几年,我走出来了,才发现原来我一直没出来。40岁之后,才意识到自己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
▼
姜思达曾经在《透明人》里直白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我只能接受,我爸妈两年见我一次面。我只能接受,小学五年级春游回来,我妈一个人告诉我‘我们离婚了’。”
▼
还好,姜思达在辩论和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和满足,将家人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正是源于对原生家庭的深刻感悟,是枝裕和决定将镜头聚焦于存在各种问题的家庭。在“是枝版”的家庭里,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沟壑暴露无遗。
是枝裕和导演的《如父如子》里,父亲良多在外是一名商业精英,在家里却是个专制且失败的父亲。他对儿子庆多贯彻高标准严要求,却不愿意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庆多乖巧、听话,为了让父亲喜欢自己,他从来不敢懈怠,努力练好钢琴,不敢违抗父亲的严厉。
▼
良多的冷酷,是源于他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从小与父亲的关系淡薄,他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亲子教育的幸福模板,让他不知道如何关爱儿子庆多。他是一个有待成长的父亲,需要与庆多一起长大。
▼
《海街日记》讲述了四个同父异母的姐妹相依为命的故事,虽然影片里没有出现父亲这个形象,但是从四姐妹的谈话中,可以知道她们的父亲有着荒唐、多变的婚姻,对四个孩子极度的不负责任。
四姐妹中,只有小妹才拥有与父亲相处的完整的童年,其他三位姐姐的成长中,父亲永远缺席了。
▼
家庭带来的痛苦毫无意外化成了她们性格中的一部分,大姐小幸承担起家庭重担,过早地成熟。小妹小玲因为没有得到过父亲多少宠爱,时常流露出与年龄不相称的心事重重,与他人保持着难以逾越的距离。
是枝裕和在影片最后没有让人失望,他用四姐妹坦然面对的态度治愈了我们。大姐小幸最后说:“爸爸虽然真的不靠谱,但说不定是个温柔的人。”
▼
和是枝裕和个人经历十分接近的《比海更深》是岛主最喜欢的电影之一,电影里事业无成的巨婴父亲良多和是枝裕和的父亲有些相像。他沉迷于赌博,心理怀着不切实际的文学梦。
相比之下,儿子却比父亲更冷静、客观,他没有因为父亲的落魄而轻视父亲,他依然希望父亲早日振作,成为自己的人生榜样。
▼
是枝裕和常常用家长与孩子角色错位的情节来解释家庭不和睦的根源,在这种错位的关系中,责任也产生了倒置。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家长不知道如何疏导,不懂如何管理和规划家庭。这样的亲子关系,实在很糟糕。
成为父亲后是枝裕和对亲子关系有了新的理解。他坦言,因为工作太忙,自己缺少与孩子共同相处的时间。
有一回,他一个半月都没有回过家。回到家的时候,看到女儿对他有了生疏。第二天是枝裕和出门的时候,女儿一路跟到玄关,对他说:“下次再来呀!”是枝裕和听到后,内心非常狼狈和受伤。
“女儿出生后,妻子一下子就变成了母亲,而男人什么时候才能‘真正成为父亲’呢?我和孩子是用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呢?”是枝裕和为了讨论这个问题,拍摄了《如父如子》这部电影。
▼
他发现,父母与孩子仅靠“血脉相连”是完全不行的。只有当一个孩子接受和承认你为父亲,你才能成为父亲。
是枝裕和坦言,他人生最幸福的瞬间不是获奖的那一刻,而是四岁的女儿对他说:“我以后是不能嫁给爸爸的,对吗?”听到女儿对他的表白,他差一点就掉泪了,然后摸摸她的头:“不行啊,虽然很遗憾,但真的不行啊。”
就像《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爸爸说的那样,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家长和孩子也需要不断磨合,父母要投入时间去聆听孩子的声音,得到孩子的认可。
▼
______
虽然悲伤,还是要挤牛奶
完美的家庭在是枝裕和的电影几乎是不存在的,调皮的他总是要往各个家庭里加点戏剧性的缺陷,而电影里的人物也有各自的焦虑和烦恼。
但是枝裕和从来不渲染苦难,没有辣眼睛的狗血情节,只是将这些人生烦恼通过主角的口中淡淡地说出来:“人生可真是不容易,但是我们也要好好过下去啊。”他想传达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是枝裕和靠拍摄纪录片起步,他关心社会问题,将镜头聚焦于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1988年,在他拍摄纪录片《另一种教育——伊那小学春班记录》时,有一件事深深触动了他。
当时,他在日本一所小学进行为期三年的采访。学校从牧场借了一头母牛饲养,学生们一直照料着它。后来母牛诞生下的小牛死了,学生们非常伤心,给它办了葬礼。但是小牛死后,孩子们依然按照惯例每天给母牛挤奶。其中一个孩子在作文里写着:“哗啦啦,发出悦耳的声音,今天也来挤牛奶。虽然悲伤,还是要挤牛奶。”
虽然悲伤,还是要挤牛奶。这句话在是枝裕和看来,是死亡带来生者的成长,也是生活中的不如意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带来的成长。从这部纪录片开始,是枝裕和开始对“孩子”、“生死”的题材感兴趣,希望从“丧”里呈现生命的善意和暖意。
电影《无人知晓》剧照
母亲的去世同样是是枝裕和创作的一大转折点。
2008年,是枝的母亲去世。和母亲吃完她最喜欢的寿喜烧时,是枝裕和没有想到这是和母亲吃的最后一餐。母亲的背影让他久久不能忘怀,打算拍摄一部电影纪念母亲,《步履不停》就这样诞生了,它到现在依然被外界称为是枝裕和创作的巅峰。
▼
电影里的一家人因为大哥的忌日在老家重聚,没有曲折起伏的情节,只有琐碎的日常。导演在树木希林饰演的母亲身上赋予了对妈妈的思念。
这部电影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一个男子在放映后问是枝裕和:“您为什么这么了解我的母亲?”
是枝裕和从《步履不停》所获得的反响中得到了创作真谛:关注和挖掘自己内在的体验和情感,与煽动性的悲伤情绪保持距离,去创造抚慰人心的力量。
后来,他在家庭题材的电影上投入了更多精力,“尽量不直接言及悲伤和寂寞”,家庭里的成员风平浪静地接受命运给的一切,做到和解和松绑,不论是与自己、与他人,还是与命运、与生活。
“我不喜欢主角克服弱点,保护家庭及拯救世界这类的情节,反而很想描述英雄不存在、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脏汗的世界突然展现的美丽瞬间。”是枝裕和在《宛如走路的速度》的开篇这样写道。
面对不尽人意的家庭和人生,只有纵深跃出泥潭,才能向未来的生活继续前行,以不同的姿态微笑应对下去。
早熟的童年、不圆满的原生家庭、人生中重要的节点带来的思考,造就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是枝裕和。他就像我们身边一位成熟的老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午后,娓娓和我们道来关于生活的哲学。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是枝裕和:“北野武和是枝裕和代表着日本文化的两面,北野武探讨的是人生隐藏的残酷,是枝裕和则是生命共通的善意。”
只有怀着这样的善意,我们才能化解所有烦恼和苦痛,勇敢追寻幸福。
你的原生家庭对你有什么影响?
你是怎么跟父母和解的?
快来评论区和我分享吧~
编辑:阿秋、扎姐
本文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联系后台。
这是我们一起启程的第189站,你的原生家庭怎样影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