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榆次杜家山,中华知青第一村!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榆次杜家山,中华知青第一村!

2018-05-24 19:31:06 作者:胡说又胡说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榆次杜家山,中华知青第一村!

  杜家山在榆次东南,它是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山包。这里是太行山的边裙,晋中平川从榆次东上,土坡,丘陵,石山,再往东接和顺县,就到了太行山的腹部

  咱就是榆次长大的,但从没到过这里。口诀是听过的,榆次人说起黄彩、石圪瘩,都知道那里很枯黄,很穷,是个鸟不愿拉屎的地方。杜家山原来属于黄彩公社,现在一起并到庄子乡了。

  这次德商汇商学院开班选在了“天下谷”公司,公司所在地就是原来黄彩公社的驻地。欣然随大队人马出行,也是暗揣一个心思,到杜家山去眊一眊。

  杜家山是由一个时代的一伙人给炒出来的。这已经是半个世纪以前的故事了。别的人也许懒的关注,但凡有“插队知青"符号男女,这些人绝大多数已过了花甲之年,有的年逾七旬。这些人一生刻在脑子里的记忆,大概就是这个段落。今天说杜家山,它成了历史的一个定格。

  1966年,当时红卫兵大串连。有一伙北京的青年男女,选择学习长征红军前辈,北京到延安朝圣,专拣了一条崎岖难行的险路。跨入山西境内,沿太行往西,路径了杜家山。串连队中有位小姑娘叫蔡立坚,不知杜家山有什么磁场,将她的心吸住了。

  杜家山美吗?这里可不是青山绿水风景名胜。杜家山只是很微小自然村,6户18口人,属于西河行政大队管辖。当地人顺口溜描写,西河南凹大佛头,穷山恶水石头

  是什么留住了京城姑娘可能金子般的心是金属的。她家也不是什么豪门显贵,普通铁路工人孩子父母亲身体不还好。她回到北京,和父母亲说过了,毅然决然的夾上自己的铺盖卷到了杜家山。

  蔡立坚到杜家山,不是跟着风刮来的。当时全国还没有号召知青到农村插队。她也不是镀金来的,人到户口也来了。这种做法令许多聪明人摸着脑袋找不回感觉,傻也得有个生理依据。可小蔡是个多好的姑娘。

  蔡立坚这个名字,给名不经传、荒僻微渺的杜家山注入了灵魂一时间,杜家山三个字热红了省地县各地的报纸电台可惜那阵子没有电视作为一个勇于担当,甘于寂寞吃苦受罪的时代精神,蔡立坚也没想到,她成了红通大江南北的青年楷模。她享受至高无上政治待遇,周恩来总理,毛主席都接见了她。

  斯人已去也。蔡立坚1997年不幸逝世,年不及五旬。蔡立坚的亊迹展开写的话,足够的催人泪下。以前多有长辈见证者著述的,胡说就不赘言了。

  此次德商汇商学院06期开班,釆取的是案例分享培训模式。又亲近自然,又下沉品牌企业“天下谷”。同行的有学员有名师。有本省品牌大师郭守祥先生,晋商文化著名学者范浩里先生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山湖先生。周先生是我省著名作家,大型文学刊物《黄河》原主编。先生现已年过70,是山西易经研究会的会长。本文的主题是榆次杜家山,周先生是杜家山故事的又一灵魂人物

  山转水转人转,风水如此。与周先生的初始一面已是30年前,当时他是晋中文联《乡土文学》的主编,我是文学青年,与先生请教过的。

  七旬老先生现在话不多了。他沉静的像一池深不见底的潭水,感觉泛起点涟漪也难。他的一张脸经过了杜家山历年的罡风喷沙,红黑的脸膛,纵横的褶皱。有人说,看你的面皮,就能读出历经的传说。周先生够典型。他脸上的每一线皱纹都藏着杜家山的数据,掰开一析,就是段动人春秋往亊。

  先生也是德商汇专家团的,也和我们一起到了“天下谷”。上午完成讲座午饭过后,我们几个曾经的“插队知青”,就急着让周山湖老师领路上杜家山。

  杜家山离天下谷公司还有二十多里地。三辆车相随,向山的深处进发。路窄却是硬化过的,高低环绕,顺势而建。这一带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地貌,一口井打下去,二百米才可见水。苍茫黄海,綠只是点缀。远山望去,磅礴气势,也是雄浑的大风景了。

  接近了西河村,逐渐凸现了石头山,厚的黄土渐成了皮,山沟坡梁,长粮食的地稀罕了。杜家山还属西河村,离村向东再有5、6里土路就到了。从天下谷公司到此,汽车都走了近1小时。我问周老师,当年你们进趟榆次城,那多费劲。他说得步行一天,80多里呢。不是公里。够偏够远,若干里地不见人烟。呀哈。

  周老师也算蔡立坚的追随者吧。

  当蔡立坚主动献身贫困山区,立志改变的精神见诸报端时,恰好被山西大学政治系毕业的周山湖看到了。热血男儿雄心犹在,一个女流尚且心胸博大,周山湖被激发出斗志。于是他和朋友直上杜家山,转了一遭以后,自己的魂也回不去了,从此也上了西河杜家山的户口。

  杜家山的故事持续发酵着。从1968年到1978年10年间,北京,太原,榆次等城市,共有118名有志的青年男女来到这里落户。这比当年落草梁山泊的好汉一百单八将还多十名。杜家山名响千里,誉为“插队知青第一村”。

  这次我们到天下谷公司的路上还热议,是否敢于喊出“中华知青第一村”,将此打造成追忆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我觉得未尝不可。这是独特的文化品牌概念。杜家山确实有许多无与伦比的文化元素

  杜家山后续文化效应感谢周山湖。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知青插队下乡已成过去时。周先生这时已调到省城文学界任职。他是一个饱含文化情愫的学者,更是充满了感恩情结的男子汉。他坚信自己的灵魂重量,来自于苦难的杜家山。他刻在骨上的杜家山记忆,有故去的兄弟姐妹,那些比至亲还铭心的故事。这从更大的格局俯视,这段历史定会成为中华史册的重要一页。

  周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划出规划蓝图,他发誓将杜家山的文化光大发扬,将此地建设教育与历史文化的观光景区。

  退休前后的多年,他走遍省地县各级文化旅游部门,想隆重推出“杜家山概念”。总是一介草民吧,人微言轻。他疲惫不堪,又怕在过程中逝去不多的年华。在强大使命感驱动下,他决定不再求谁找谁,他要用自己有限力量,自己先趟出路,再等着有朝一日,来了锦上添花者。

  老周于是开始了愚公般的行动。他也不是有钱人,量入为出,就那点儿工资,那点儿稿费,全扔进来了。

  在杜家山的山门口,一座牌楼显赫,“第二故乡“四个大字。我想这4个字挂上去时,周先生一定哭了。因为这是蘸着他的心血写成的。

  杜家山的村庄早不再住人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林地与生态恢复,村民都迁移它地了。

  我们一路参观着往里走。周先生自己投资,竟然把一处隋代的摩崖石窟遗址保存下来,还盖了二层楼的禅房和观景露台。花不少钱哇!多尊佛菩萨准备来日供观光人瞻礼。

  沿途山道,邻伴一条清澈的泉流,名响很美,叫金水河。这给造景带来天然的灵气。周先生也是匠心独具,分层已经筑起六道小坝,绿水成池。

  十多年的血汗劳作,原来这沟里的荒芜,现在绿荫成片。他还建了小庄园,专盖了保存知青文化的展室。

  杜家山原来的知青居住点和生活点,我们没有往山上爬,周老师说还得有7、8里路。他说那里已成政府划出的生态保护区,那些文物硬件完整保存着。

  更为可贵软件文物是,周先生精心保护了一大批原件原物,这些都是被开光了的文化留存,弥足珍贵啊。

  进了“第二故乡”开始,先生在纵深一公里多的路边,隔段做了6个小型雕塑群,取意贴切,人物生动

  从杜家山回返,心情久不能平静。我和周山湖先生同车,由不得的钦佩,感动,太感动。这些字眼不够。先生倾心力做的这些事情,应该和他没太大的关系。直接联想,是对故去的蔡立坚等有个交待,更大的发心,应是给子孙后代的遗存,让他们记住爷爷奶奶们的故事。

  杜家山在榆次、和顺、太谷三县区交界处,这也是一块净土空气清爽,物产天然,“天下谷”的黑微米很珍稀。沿路景点有意思,“观景黄彩台”,“罗汉迎宾”等挺美。

  期待着吧,朋友,有杜家山的山神,有蔡立坚女士等先辈的英魂,周山湖先生的匠心独运,众仙护佑,“中华插队第一村”的观光景区必将横空出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