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聊聊你不知道的儿科医疗现状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聊聊你不知道的儿科医疗现状

2018-05-27 11:31:13 作者:中国儿童医疗之家 < 阅读:载入中…

聊聊你不知道的儿科医疗现状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488 篇文章

  题图:来自网络

  采访人物:石应珊医师中国儿童医疗之家总策划,大白安心儿童医疗培训顾问。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科墨(Comer)儿童医院普儿科主治医师。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任客座教授。“儿童医疗之家”公众号:大白安心( ID:dabaidoc )。

  “你知道最让我痛心的是什么吗?是过度医疗。刚満周岁的孩子没有发烧,只是咳嗽鼻涕稍有喘息,国内三甲医院的医生竟然给开出六种西药、两种中成药。我心痛啊!从家里开车前往芝加哥大学的路上,泪水一直往下流,我觉得小孩子可怜了。”每次说到这件事时,石应珊总是忍不住哽咽。

  自 2016 年带教中国的基层医生后,石应珊了解了更多中国儿科医疗第一线真实现状。一些医院里合理的过度治疗方案,常常让她更加坚定自己决心:将国外普及的循证医学知识理念,以及她在美国积累的二十多年的儿科临床经验,带回到中国,教给国内的基层医生们。

  1

  12 岁的她,被迫在一天长大

  已入耳顺之年的石应珊本应在芝加哥过着平静舒适生活,白天上班问诊,下班后,和家人一起做饭、聊天、看电视剧闲暇时养花弄猫,力所能及做一些网络病患教育儿女们也各自事业有成,不需她多烦心,生活好不惬意

  但特殊家庭背景和早年的生活经历,让她的人生有了更特殊的意义

  石应珊出身医学世家父亲石美森曾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创始人院长;伯父石美鑫是著名外科医生,曾任上海第一医科大学校长;母亲凌萝达是著名妇产科专家,在产科医学界率先提出了“头位难产”学说,是难产新理论,新实践的创始人;哥哥石应康更是担任了二十年华西医院院长,是医院管理旗帜性人物,在心脏瓣膜外科、大血管外科、冠状动脉外科等方面具有很高造诣。

  然而,就这样一个为中国的医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家族,在文化革命动乱中,依然不能幸免于难。父亲石美森为了知识分子固有的尊严,自缢身亡。父亲的离世,让这个家濒临崩溃,更让石应珊 12 岁之后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那时一家五口一个月的生活费是 65 元,一分钱的豆瓣要省着吃两顿。眼见一个家庭就要坍塌,母亲凌萝达倔强不向命运低头,一边拉扯四个孩子长大,一边在自己热爱的妇产科领域日夜耕耘,终成一代妇产科名医。母亲的坚忍不拔,在困境中的不畏怯的坚强深深影响了石家四兄妹。石应珊说:“我们家就有这股子骨气,一个人倒下,就会有另一个人站起来挑大梁。”

  石应珊老师 

  12 岁帮助母亲照顾全家,14 岁为哥哥们准备上山下乡的行装,16 岁自己上山下乡,下乡回城后进护校、助产士、医学生、围产硕士、围产专科医生到出国;再在美国打工,从实验室技术员一步步走到儿科住院医生到芝加哥科墨儿童医院普儿科医师,只有真正体验和身处其中的人,才能深刻理解领悟石应珊这一路走来的艰辛

  2

  兄长的嘱托,

  让她迈出了帮助中国基层医生的第一步

  从中国到美国,从护士到医生,也让石应珊真正认识疾病靠的是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其中预防为重。因此她在日后创办中国儿童医疗之家时,也把后者的工作理念锁定在“有时是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

  因为幼时丧父,人生步步艰难,体验过这些艰难后,石应珊不愿意别的孩子再遭受这些困苦。她渴望余生去帮助孩子,给更多的孩子创造好的家庭环境和高质量的医疗保健,从体格学业心理精神上,帮助他们发挥最大的潜能

  2016 年年初,在美国的石应珊接到了国内哥哥石应康的一通电话。这位刚刚卸任的原华西院长正在为新创立的基层医疗公司四处奔忙,看到了国内基层医生儿科规范培训的重要性

  大哥和我说现在国内大家都注重中高端病人,不注重医保的病人,基层医生虽然在儿科专家带领进行呼吸胃肠血液等专科培训,但基层临床实践运作的知识和技能还是缺乏的。

  石应珊回忆:“大哥问我芝加哥大学儿童医院医学生儿科培训要几周?我说三周门诊,三周在住院病房,六周后基本会做各年龄段体检、诊疗常见病。他就对我说,你是美国普儿科土农民,能不能土了再土,土到黄土地来,把美国儿科知识短平快地带回中国来,中国的基层医生和中国的孩子需要你。”

  hoto by Myung-Won Seo on Unsplash

  3

  “血常规检查“透射中美儿科实践的差异

  因为哥哥的这番话,石应珊开始在网络上给中国的基层医生做培训。不过,这个想法虽好,但实践起来却一点也不容易离开国内医疗体系多年,对目前国内儿科医疗一些做法,她常常会感到不理解和吃惊。比如,三甲儿科门诊中,血常规检查基本成为每个发热患儿的必备项目。而且,家长也对这非常认可,医生如果不主动提出检查的话,家长反而觉得不放心。但是在石应珊所经历的美国的儿科门诊里,多数的血常规检查是不必要的,一年里来看诊的几千名儿童患者中,可能只会有十几名发热的婴幼儿需要进行检查。

  这样的数值差距,让她看到了中美儿科医疗之间巨大差异,但要扭转类似这样的认知和实践绝非易事,也感受到国内培训的不易。国内儿科儿保分家,基层儿科医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循证诊疗思路不够清晰等基本功薄弱状况,都是培训的困难之处。

  除了血常规检查外,令她头疼的还有中美医学指南上同一问题的数值差距。比如新生儿心率,中国的医学指南指出新生儿心率正常范围是 120-140 次/分,但到了美国这,则明确表示小于三个月的婴儿为 119-164 次/分。“如果参考的是中国医学指南的标准,那么很多心率超过 140 次/分的新生儿都算心动过速,但其实这是正常的”,石应珊说。

  而做好培训的第一步,就是要将中美指南的数据进行整合匹配,但这是一个艰难的大工程,在整理过程中,石应珊常常感到进行到一半时就走不下去了。但幸运的是中美很多医生及机构给予了她极大支持鼓励,让她有了坚持动力,比如她所在芝加哥大学儿童医院的院长及同仁们、国家教育部发育行为组长李廷玉带领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团队等。他们不仅对公益培训一致好评,还主动前来协助整理资料分享经验,参与授课。

  4

  为什么儿童家庭医生很重要

  在石应珊看来,美国医疗体系的成熟突出表现他们的家庭医生模式上,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这些医生如同他们的私人管家,会从生长营养、发育学习、心理精神、疾病预防诊治、安全应急等各方面,为孩子提供全方面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如果孩子生病或者哪里不舒服,家庭医生第一时间为他们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随访。如果判断孩子的问题超出自己的专业范围,便会直接联系专科医生进行转诊。

  然而在中国,很多社区医院儿保只提供疫苗注射服务和基本体检,一旦孩子生病,哪怕是一些感冒咳嗽等常见问题,也会被家长送往三甲医院。儿保医生不管治病,儿科医生不懂儿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应付急症,儿科儿保的分家体系造成医院资源紧张,让孩子也不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但儿童家庭医生的出现,能让这一问题得到了弥补。

  5

  中国儿童医疗之家正式成立

  在新生儿第一次体检时,儿童家庭医生会查询其是否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家族史,一旦确认,便从第一口辅食开始进行饮食控制和慢性病管理,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有了儿童家庭医生不仅能解决国内医院儿科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也可以从新生儿开始就进行健康管理,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率。”石应珊说。

  为了让国内儿童也能够体验到与国际接轨的具有循证医学依据的医疗服务,石应珊希望能将美国儿童医疗之家服务带到国内来,建立一个以儿童和家庭为重心的信和合作关系,为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全面高质量的医疗保健。

  2017 年 4 月,石应珊和来自上海的儿童家庭医生集团大白安心的创始人黄茜相识。在与大白安心互动和学习过程中,石应珊决定引入美国的儿童医疗之家体系。2017 年 5 月 7 日,在国内外妇儿医疗界众多朋友和同道的支持下,中国儿童医疗之家正式成立。

  6

  儿童医疗之家的一年收获

  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儿童医疗之家已经给中国的基层医生和家庭带来了积极反馈

  毕业交通大学医学院的潘桂俊原本是一名内科医生,2006 年经过转岗培训以后成为全科医生,主要做成人医疗。在起初加入儿童家庭医生队伍,潘桂俊有些打退堂鼓,“我一度有些退缩和犹豫,毕竟儿科经验不足。但在石老师的影响下,就参加了(儿童医疗之家的)初级培训,期间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服务受到了家长的好评,也增加自信心,所以又参加了后续培训。”如今,潘桂俊已经成为受益儿童医疗之家的医生代表。目前,参加培训的基层医生人数已经覆盖了 26 个省。

  对于儿童医疗之家的下一步工作重点,石应珊认为要做的还是基层医生的带教培训,不仅要进一步完善和扩大线上培训和带教工作,而且要成立儿童医疗之家上海站,计划在 2018-2019 年与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合作落地线下培训中心,带领基层医生前往循证的儿童家庭管理医疗领域,以家庭为中心、给中国孩子提供及时、全面、协调连续的医疗服务。

  -  END  -

  推荐阅读

  一诺:后天

  一诺:我所遇到的“中国难题

  家庭医生是个什么制度

  雾霾下,我为什么没搬回美国?

  十年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请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