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村小的孩子》的影评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观后感 >

《村小的孩子》的影评10篇

2022-05-15 02:08: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村小的孩子》的影评10篇

  《村小的孩子》是一部由蒋能杰执导,范魏煜 / 张良友 / 蒋云洁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村小的孩子》影评(一):希望!希望!

  希望!希望!

  —观看《村小的孩子》

  当问及他们的梦想是什么时,他们一脸稚嫩真诚的笑容,却都毫不迟疑“打工,去广东打工……”,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梦想,但是他们知道自己的父母都常年在广东打工。他们从小被教育“不好好读书你以后就只有天天像我们辛苦打工,没出息”他们还是觉得打工能赚钱,因为身边的哥哥姐姐都是早早辍学去打工了。他们是村小的孩子。

  2009年蒋能杰老师首次走进村小,这儿留守儿童的孤独和贫困处境让他心酸不已,接下来6年时间里,他断断续续进出村小,和那里的留守孩子们相处,用镜头记录临时学校的22个学生(其中17个为留守儿童)的生活点滴,他喜欢纪录片的客观真实,最后他的拍摄素材自然而然地剪辑成了留守儿童纪录片——《村小的孩子》,2014年3月他在众筹网发起公益筹资,3-5月份开始用众筹在广州、深圳、长沙、武汉、上海、北京等主要城市公益巡展,放映片子。

  诗人阿多尼斯说:无论你走多远,都走不出童年的小村庄。邵阳新宁县的村小的留守儿童们,也许如同童年的记忆一样在蒋能杰老师脑海中时刻“活蹦跳跃”,也许也是某种情愫,让他有了持久的动力走进村小,用相机记录下他们的点滴和变化。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片子很粗糙,没有关于构图、光线、景别、对焦等的讲究。有时你更多地看到的是一些逼仄残缺的画面,画面中人物置顶或者说话人头部不在画框范围内,只看到人物部分身体,然后画面晃啊晃,终于晃出了人物真面目。因为孩子们的房子都是非常低矮破旧昏暗的,导演也不会刻意为了画面美感去布光,所以孩子们房间里生活的画面基本是黑漆漆的,有时就只看得到一些人影儿在走动。他的拍摄可以说很随意自然,没有出于什么目的提前策划安排太多或特意去捕捉什么场景,往往就是碰上了就拍下了。所以真正触动人心的是镜头里的孩子们,是蒋导对留守儿童的感情。

  也许也因为我生活在一个落后偏僻的乡村,所以总有一种乡村情结,小时候的我和弟弟妹妹们也是这样的留守儿童,可是即使这样,对比起来还是觉得我们比他们幸福多点,他们没有正式的老师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偏僻的山区里,往往老师们不愿意来,而不得不请“代课老师”。 2009年村小艰难申请重建学校,2010年重建后的村小调来张老师教两个班,代课十几年的张老师为转正问题烦心和奔波,他得不到转正机会,仅靠着微薄的200—300元的月薪,对教育的热心及对这些学生的怜悯代课了十几年,有的代课老师不满意现状集结上访抗议,而这样微小的力量往往是没有结果的,2011年,家里的经济压力让他也离开了村小。而县里各位领导出席热闹的学校剪彩活动后没几个月,学校墙壁掉粉厉害,操场开裂,成为一个豆腐渣工程的不定时炸弹。

  村小的孩子接触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课堂老师没有什么好的教学方式,也传授不了什么知识给他们,他们学习成绩往往都一塌糊涂。小时候的蒋鑫和蒋恒两兄弟往往是被老师留下来罚写字的重点对象,他们有点调皮但非常懂事,他们自己洗衣烧火做饭,帮助爷爷奶奶收割水稻。一次大学生志愿者帮助下和父母视频聊天时,爸爸妈妈一个劲说自己在外面打工多么辛苦,叮嘱他们要好好学习要像身后的大学生姐姐们一样有出息,他们哭得稀里哗啦,一塌糊涂,蒋鑫还愧疚地分别对熟悉又陌生的爸爸妈妈说“我爱你”,你能一地昧责怪是他们自己不懂事不会努力学习么?

  媒体人绿妖最近参加天使支教湘西活动,虽然细心的她努力地发现了孩子们很多优点,她还是禁不住发出感概“来之前豪言壮语,许多农村孩子初中辍学,不是他们笨,是教育方式不适合。来后,许多问题几乎无解:城里孩子幼儿园就会的,这里一年级还不懂。大多人家教为零,写作业无人辅导,不会就乱写、不写。纪律混乱,有人连丢两本数学书。他们的学习程度可想而知。是逼他们学习,还是让其度过欢乐童年到初中辍学”。村小的孩子们也这样,即使努力了也还是和城里的孩子有很大差距,等待他们的往往也是辍学外出打工的命运,因为家里都太穷了。

  他们本是快乐单纯的孩子,即使生活贫穷,但他们不自知,脸上时不时还有着简单真诚的笑容。小云洁用木盒子小心翼翼地装下捡到的一只死去的鸟儿,在盒盖上放上两片树叶,然后央求一个男孩子帮她安葬小鸟,男孩子对她说“你是不见棺材不落泪,你是对它一见钟情,你就是对它十分思恋……”小云洁回答“是啊,是啊……”过会儿又突然天真地问道“‘十分思恋’是什么意思……”他们是真诚善良的孩子,会因为一只小鸟伤心,和伙伴小狗玩耍就会欢笑,可是在家长重复地以身说教“不好好读书以后只有像我一样辛苦打工做农活,没出息”的‘逼迫’下,他们的童年只会越来越有压力和忧虑,变得难以快乐……蒋导又给片子命名为“希望!希望!”,可是亲身体验过他们的生活后,他看不到希望,他觉得他们是没有出路的,尤其在这渠道不流通,阶层垄断的社会里。既然没有希望,是不是要考虑像绿妖说的“是逼他们学习,还是让其度过欢乐童年到初中辍学”的问题,他们已经是没有父母陪伴的孤单孩子们,是不是索性让他们的童年在不自知状态下过得快乐点,可是那他们的以后会怎样呢?一切抉择都是多么艰难无奈,在真正贫困的山区,很多问题都是无解的。

  《村小的孩子》重点跟拍了三个家庭的孩子,可爱懂事的蒋云洁6岁时候的梦想是去广东打工,2014年,12岁后,奶奶身体越来越不好了,她只想陪在奶奶身边帮助奶奶干农活,90年代末开始,乡村撤点并校,因为镇上学校离家太远,奶奶不放心小小的她走山路去上学,她两次被留级留在村小的小学里。09年上初三的范魏煜觉得自己毕业了就是辍学,母亲过世早,父亲不想事又惹是生非,似乎总是呆在监狱里,奶奶用卖玉米的钱供她上学,她很小就打假期工,又贷款求学,想要走出大山,现在她是桂林某个大学的大二学生,可是家里的经济压力总是让她看不到未来,很是悲观。还有那对比较调皮成绩一塌糊涂的蒋鑫和蒋恒两兄弟成绩还是一塌糊涂,难以有改变。

  村小的孩子在蒋导的关注下受到了BBC和湖南芒果台的关注及采访,湖南卫视的《天生一对》节目利用集体公益为明星标榜爱心,播音员用哭诉似的腔调诉说了村小的艰苦环境,后来好像节目为每天天不亮就走十几公里上学的村小的孩子们募集了善款,捐赠了校车。可是每天5元钱校车费用孩子们是支付不起也不愿意去花费的,而且在校车事故敏感的2012年,校车终究是个幌子,是个摆设。而媒体也只是一时煽情做噱头,电视报道的也是一个经过粉饰和真实相去甚远的乡村,显得滑稽肤浅,蒯子说“我们需要诚实,再诚实一些”。如果真的有足够的关注有足够的爱心,多点公平多点良知,村小的孩子不会真的那么没有希望吧。

  所以我们还是想在绝望中呼唤着“希望!希望!”

  ●代课老师是指在农村学校中没有事业编制的临时教师,1984年底以前他们被称为民办教师,而1985年在全国一刀切不允许再出现民办教师。但不少偏远贫困山区因财政困难而招不到公办老师或公办老师不愿去,这些空缺仍需临时教师来填补,他们转而被称为‘代课教师’。

  《村小的孩子》影评(二):我的昨天,他们的今天

  故事就发生在我的家乡,不明白评论里说艺术性不强,题材选取不恰当的那些人自己审美水准有多高、拍摄能力有多强?这就是我自己的家乡和我自己的童年记忆。这部纪录片总体来说是真实的,故而动人,拍摄者把留守儿童的基本问题都展现出来了,没有故意夸大什么,于你们而言也许太过平淡乏味,对不起你用来买悲情或崇高的那张电影票,但于我而言,却觉得每一帧都是刺痛,我们当年经历过的,他们现在仍然在经历,十年、二十年过去了,家乡的情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视频中的画面于我而言大多已变成了遥远的记忆。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1998年春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村里小学报名的情景——小学有两个年级,却只有一位马上就该退休的老师——小伙伴们都领到了新课本,只有我还在焦急地等待母亲卖掉那头猪给我筹来学费。三到六年级的时候,村里的小学倒闭了,我们每天早上不到六点就起床,打着火把辗转翻越几公里山路去上学,不管刮风还是下雪。期间,我们换了三所学校。然而,比起很多别的孩子来,我们还是幸运的,父母重视教育,用辛劳满足了我们姐弟的一切需要,让我们完成了学业。我原以为我们吃过的苦已经是极致,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下一代的孩子可以不用再受我们曾经受过的苦,但现实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甚至仍有一些孩子还在受更深重的苦。

  《村小的孩子》影评(三):《村小的孩子》网上评论最多的几个镜头

  1、一位老人说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一年,年底回来,在半路上遇到孙子,居然没认出来,孙子也没有认出自己的父母,儿媳妇一说起这事儿就哭。

  2、一个孩子说不想接父亲的电话,因为他总是说一些废话,“他老问吃了没有”,“吃好了没有”,“今天吃什么”或者“明天吃什么”,所以最后孩子觉得“我不想说废话”。

  3、新修的村小楼房地板开裂,墙上的灰一碰就往下掉,孩子们课后打扫完教室,出来个个从头到脚一身白灰。

  4、乡村代课老师诉说自己的无奈,待遇极低,孩子们由于缺乏家庭监管,学习很糟糕,不写作业或者写错作业的情况十分严重。

  4、寒冷的冬天,黑漆漆的上学的早晨,孩子们四、五点多钟就起床,互相约着伴,一起赶往一个多小时行程之外的学校。一个小男孩不断确认时间,问身旁的伙伴“现在几点了”,很怕会迟到了。还有一个风雨交加的早晨,天空里还有雷声,他们还是在黑暗里出发了,奶奶嘱咐他们在风雨里打伞的技巧,要“逆着风走,否则伞骨就会被吹断”。

  5、留守儿童筑梦计划,一群大学生来到村里,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通话。蒋恒兄弟与父母通话,父母泪流满面,诉说打工生活的艰辛,嘱咐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大学生们感动哭泣,兄弟俩却一脸茫然,小哥哥受到周围悲伤情绪的感染,用别扭的普通话说“妈妈我爱你”,“爸爸我爱你”,并开始伤心落泪,但一旁的弟弟浑然不知状况,始终陶醉在对电脑这个新鲜事物的研究上。

  《村小的孩子》影评(四):《村小的孩子》观后感

  《村小的孩子》观后感

  四川大学 廖琴

  今晚看了纪录片《村小的孩子》——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用近六年的时间对一个村子留守儿童和家庭的进行的跟拍。六年的时间,孩子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单独到三姐妹;而不变的是,要想很久才能记得一年才能回一次家的爸妈的模样,要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走路上学,风雨无阻。

  或许贫穷依然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六年来,当外界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他们的时候,为何孩子的上学路还是如此艰辛?

  满是讽刺的一幕幕让人心寒——某台的校车煽情地通过媒体捐了过去,却由于路面太窄,被告知无法使用。小云洁说每次看到那个校车都有砸了它的冲动,奶奶跟她说,是你的路太窄,你还要怪人家的校车?我们没有立场去批判孩子的话语,因为实实在在的代步工具就在那里摆着,却仍旧需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这样的结果,宁愿它从来没有出现过。没有实地的考察,没有根本的考虑,只看到表面的结果就是让一台所谓的“爱心校车”成为众矢之的!当问及每个孩子的理想,答案都是“打工”,他们不知道哪里举办奥运会,四年级还不知道背九九乘法表,他们的代课老师每个月工资600,还在不停地复述要去申讨待遇,最后走了……他们的父母电话里不停地告诉他们,要好好读书,不要像自己一样,不读书就永远都走不出大山……一年又一年,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去世了就跟着外公外婆……

  看完后,下面有同学提问,反反复复也就是,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每一个问题都没人能回答清楚。这只是一个村小,全国上下没有人能统计清楚有多少这样的儿童,没人能告诉我们从小在这样的缺失爱的不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也没人能提出怎样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他们缺乏物资,缺乏正常的家庭环境。社会转型的速度很快,却留有太多的问题无法解决,村子留不住青年,城市又容不下打工青年的孩子。想到一个问题,有人常批评旅游业的开发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但是对于某些地方来说,旅游脱贫却又真正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起初看纪录片的开头,我想到了去年暑假去的达祖小学,偏远封闭,如果没有泸沽湖旅游的兴起,没有志愿者不间断的支撑,大概那里的情况也会跟这里一样吧。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吸引旅游开发的资源,没有就业机会,只能外出打工,真实常常让我们感到无力,反思却找不到切入点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导演最后只能说,他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更多的有社会资源的人能引起反思。我们庆幸自己的童年有完整的家庭关爱,我们更应该确保能给予我们的孩子完整正常的成长环境,这才是一己之力吧。很感谢导演给我们带来这样的作品,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

  《村小的孩子》影评(五):观看《村小的孩子》有感

  前两天我的情绪很差,脑子里想的,都是如何离开中国。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有多深,相信有小部分微博的网友能够理解。校长开房事件,是我最容易出去的时候。友人问我,是不是带孩子一起出去?在这之前也有朋友建议我,想办法加一个国籍。我都斩钉截铁地说,“不,我要留下来,死也要死在中国”。我脑子里很坚定地想着的是,留下来,见证她的发展与进步,要跟随着她,一步一步走向值得骄傲的明天。即使我什么都不能做,至少我还可以做一个和平的反对派。而在这种奴才遍地,私欲膨胀的管理体制内,是很难有反对的声音。没有反对的声音,如何能促成更完善的进步?

  更何况,连艾未未,这么有理由去国外享受新鲜空气的人,也留在国内陪着我们吸雾霾,我又有什么资格去逃避现实呢?当然,说到这里,很多这个国家的真正主人又会嘲笑我了,“你算什么?你他妈就是一个底层的农妇。这个国家关你什么事?”

  如果要谈所有权,决策权,这个国家,确实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是属于我的,我也无权干涉国家事务。可是,就因为出生在这里,即使在法律上,政府控制着所有国民资产,包括行政权力,祖国,这个与生俱来归宿与籍贯是任何人夺不走的。

  当我灰心失望后,我希望我能重新找回那份坚定与执著。从前我是那么热切地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满怀期望地希望与她一同成长,希望能见证着她,从愚昧落后,走向值得骄傲的明天。可今天为什么我那么轻易地就能离开她?

  伤心绝望了一两天之后,还是无法振作。我想去北京见见艾老师,也许见了他之后,他能给我力量。能让我重新又燃起,那份生活的热情。

  还没有时间去北京,昨天晚上,朋友告诉我,武汉的一个空间在放纪录片,让我过去看看。是一个青年空间,在播放熊杰的纪录片《村上的孩子》。我去到的时候,纪录片已经放了一半了。但片中的内容太过熟悉了。导演花了四年的时间,来跟拍留守儿童因为校园合并,起早摸黑,走行去上学的故事。父母在千里之外辛苦工作,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照顾,父母也想念孩子。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太普遍了。但并不是因为普遍,就能够被普遍承受。即使是这样普遍,寻常。它还是能一下子精准地刺到我的内心深入。看到那到镜头里,泥泞的路,昏暗的灯,矮小的房屋,杂乱的陈设,粗陋的环境……我就想起了我的家,想起了我小时候,我弟弟小时候,还有我女儿小时候,20年,几乎没有大的变化。而这些画面与政府大楼里的辉煌壮观,人民大会堂里信心满满的报告,央视里热情洋溢地传达着党中央对农民的关心,形成鲜明的伤害,一下子就让我泪如雨下。你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有感觉到自己被这个世界愚弄着吗?

  就在这那一刻突然感觉,你抛弃这些孩子,抛弃这些还在承受着贫困的农村人,农村的孩子,想逃离中国的决定,是一种无耻的行为。你做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就不能视尔不见,听尔不闻,你就应该做点什么?

  片子放完之后,开始现场的讨论与分享。前来观片的,大多应该是大学生。在我看来,大部份同学都在思考,他们的问题解决没有?如何去解决他们的问题?

  我想,这就是纪录片的价值。它能让你,回到现实面前,并且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是解决问题的力量。

  也就是在这个交流的环节,我发现一个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许多大学生朋友是茫然的。而解决问题的期望,与付诸行动之间,似乎也是一步很难跨越的鸿沟。

  “我看了,我感动了。我希望能做点什么。可我不知道怎么做,或者我知道怎么做了,要我亲自去做,似乎很难。最后发现,我什么都做不了。感动,振憾慢慢平息,一切又恢复从前的样子,就像自己跟自己的心灵,做了一次爱一样。”

  当然,这样也挺好的,每周看一场电影,让自己的心灵擅动一次。突然变得很珍惜家人,身边的朋友,珍惜眼前的一切。

  但我想说的是另一种状态。如果你真的想去解决问题,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如何在不影响个人生活,学习的情况下,去行动。

  其实我认为这个问题不应该是我来谈,因为这不是我的专业,我的知识储备完全不够来回答这个问题。可是我又忍不住想说。如果我说得不好,更专业的老师,可以帮我补充,纠正。

  我认为,这种想解决问题的想法,就是想从事社会公益的一种意识。当你从只关心自己的男女朋友,自己的学习,就业等问题,转变到关注他人的命运,这就是一种进步,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而观影者的这种进步,就体现了电影的现实价值。

  就像我在观影后说的,最后解决问题的人,一定是政府。因为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所有纳税人所纳的税来供养公职人员来管理,治理这个国家,由他们来保障公共安全,保障所有百姓脱离贫困,安居乐业。

  《村小的孩子》影评(六):当年那个小小的人儿

  看到评论区有人说我也曾是半个村小的孩子,我想说我也是呢。但是那个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留守儿童,只知道从有记忆开始,我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了,我记忆中的童年的开始是没有爸妈的,那时候我也是早上五点半天不亮就起床,摸着黑,和村里几个同龄的小姑娘一起约着去上学,上学的路有两条,一条是羊肠小道,曲曲折折,但是距离学校近一些,一条是笔直的大路,有两个小路那么宽,我们一般会比较倾向于走小路,不是因为距离近,而是觉得那条小路是属于我们村的,是我们的小路。我一般不太敢一个人走小路,因为小路上坟头多,尤其是距离小路和大路接口处不远,靠近路边有两座挨着的坟,每次我壮着胆子一个人从那里过的时候,我都会闭着眼睛一口气跑到大路上,好像里面会突然蹦出个什么吓人的东西似的。又或许是奶奶给我讲了太多鬼火的故事,他说她小时候他们村子里曾经死了很多人,晚上她和她爸爸出去,老远的就有一团火跟着他们走……记不清楚了。

  然而和故事中的孩子不同,我爸妈没有去到很远的地方打工,他们只是从乡村走向了城市,做了些小买卖,后来应该是生意还不错,我四年级就转学到了城里。也不知是哪里来的力量,四年级还成绩平平的我,五年级就一下子考到了年级还是班级第一名,这才真正开始了我的求学路,如果说我人生必须选一个对我影响最大的转折点的话,那一定就是那次转学了。和我同龄的留在村里的孩子后来好像都没有再上很多学,即使后面家境比较宽裕了,父母百般努力让孩子去上好的学校,但是时机也已经不对了,说起来我得多幸运。

  我记得小时候和同龄的孩子相比我总是比较笨拙的那个,被哥哥姐姐们取笑,总是傻傻的,游泳没有别人学的快,甚至因为胆小连水都不敢下,打水漂也总不成形,跳皮筋没有别人跳的高,和别人打架也总是弱弱的,声音很小,力气很小,应该总被欺负吧,但是又好像没有觉得被欺负过。

  从小我就会被奶奶教导以后要孝顺她,我也的确从小就很懂事,很少给她惹麻烦,一直是邻居家的乖孩子。就这样一直到今天,邻居街坊都会夸我们家孩子乖巧,爱学习,多亏了小时候有点笨的缘故。

  说起自己就停不下来了,回到影片,我想为当年像我一般的人做点什么。和我们小时候相比,现在的孩子好像生活的更差了,至少我小时候每周末还能见到爸妈,即使我不大记得了和他们怎么相处的。我们那时候的小学也是非常热闹的,每个班级都坐有七八十个人的样子,每个年级四个班,同村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也都在一所学校,我们一起上学放学,我觉得很开心。如今离我们村子最近的一个小学已经几近荒芜,家里条件稍微好点的都把孩子送去城里了,但是去城里依然还是奶奶带着,住着最廉价的出租房,还是吃着不太可口的剩菜,唯一得到安慰的大概就是城里老师教育的会好点。但孩子却会感到一种疏离,和奶奶的疏离,和城里孩子的疏离,以及和父母的疏离,我想这些是不是比好的教育资源本身更为重要?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幸福的程度又有多少?

  爸妈在外面打工的辛苦孩子是了解不到的,他们一天工作十二个小时,深夜到家,凌晨就上班,没有周末,这样下来一个月工资不比那些白领低,但是他们会把钱花在哪里呢?可能大多数人的终极目标就是给自己家里或者孩子在城市买套房,留着娶媳妇儿。但是后来呢,他们依然买不起城市的房子,他们的孩子只能继续打工,继续他们的路……

  我能做点什么?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去当村小的老师,我好像又有点不太愿意,因为那样就意味着我要放弃现在的生活,我要面对父母的不解和邻居的嘲笑,这些可以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不是一个人,我还有爸妈要养。尽管感同身受,哭的稀里哗啦,但是我又能做点什么呢?我为自己有太多顾虑感到羞愧,也为自己想而不作为觉得是种伪善。

  教育也许能改变一个孩子,但是他们父母的那个缺口却是没有人能填补的。让他们回村?回到临近的城市?这不是不可以,但是这种力量又得靠经济。如今的差距,不止是人与人,城市与乡村,还有城市与城市,工业和农业,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浪潮中,有多少乡村被大浪吞噬了。

  《村小的孩子》影评(七):看过纪录片,这里留下自己的一些思考。

  看过纪录片,这里留下自己的一些思考。

  留守儿童得不到及时关爱,会形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清水做媒体工作的时候,去过广西采访,做过留守儿童的专题报道。那个时候,广州火车站出现大量砍手党,飞车党,很多就来自广西。

  清水说这个,无意做地域歧视,是希望唤起大家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这些砍手党,飞车党,很多就是农村走出来的留守儿童,只不过已经长大了。

  这些孩子缺乏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如果找不到合适工作,有可能成为社会盲流。

  政府应对社会就业难,放开企业注册的高度管制,鼓励个人自主创业,来缓解就业压力。

  可是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市场容纳的体量是有限的,巨无霸级别企业会压缩微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大鱼吃小鱼是必然出现的景象。

  如此下去,富者恒富,穷者恒穷,穷者缺乏上升通道,社会矛盾就会利益突出。

  忽视留守儿童,等于给社会不稳定埋下一颗定时炸弹,今天忽视这个群体,明天他们会用另类方式来引起社会关注。

  享受不到完整的父母亲情,感受不到公平教育,呼吸不到自由和尊严的空气,流浪和失学儿童、少年犯的后备军。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留守儿童。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些孩子卡在了时代隆隆前进的齿轮中,无法救赎。按照官方十年前公布的数字,他们总数5800万。城乡鸿沟,公共教育投入的缺失,社会福利的滞后,使“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在许多地区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幻。  本来应该政府和社会承担的巨大成本,无情地压在了太多需要为生存而战的父母头上。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成为定期迁徙的候鸟,而照顾抚养孩子的重任便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

  社会的救助一直都在进行,但既是乏力的,又是不平衡的。在教育部撤并乡村小学后,这个社会甚至吝啬地不能给需要长途跋涉上学的孩子提供一辆安全的校车。2011年,多起校车事故夺去数十个留守儿童生命。当年各级政府采购公车费用超过800亿人民币,无一辆校车。

  更多的父母将数百万孩子带到了城市。但多数大人需要每日为生计打拼,平日都孩子缺乏关爱甚至起码安全的看顾,更可怕的是,绝大多数的他们是永远不能获得金贵的城市户籍的,而没有这张中国市民的证明,孩子就永无可能获得公平的教育、医疗权益。

  现在,广东、重庆等地进行了户籍改良,部分农民工面前,城门裂开了一个小小的缝隙,但对于多数地区而言,1.3亿候鸟化生存的打工者仍会以流浪者的姿态写入历史。

  拯救5800万留守儿童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应是分享着改革发展成果的所有人的义务,责无旁贷。

  彻底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需要系统的制度改良,比如义务教育的公平化推进,比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再比如户籍坚冰的尽快打破。对于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而言,这些准备还远未到位。

  相关的政府和社会救助从未中断,但由于缺少系统化、制度化、长效化机制,这些救助往往不是流于形式,就是运动化、政绩化,孩子们的救济途径始终单一而短暂。

  在四川、重庆等地,很多官员和社会志愿者担任了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这样的爱心接力往往难以填补孩子们的亲情缺失,许多地方兴建了寄宿制学校,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相关的情感教育、心理辅导却严重匮乏。

  更重要的是,面对这一影响中国未来发展质量的命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注,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共同参与。

  不能让留守儿童输在起跑线上。

  此观后感来自于网友:@天一清水

  《村小的孩子》影评(八):我们改变不了他们,他们却改变了我们

  我们改变不了他们,他们却改变了我们

  今天去中大看了《村小的孩子》,很喜欢这部片子,没有别的,只是因为它真实,我相信导演只是客观地记录一些东西。说实话,以前真的很拍看到这类题材,太过悲惨,镜头下的孩子显得过于成熟,他们总是说着“将来要好好报答社会”之类的话。以致让我觉得这个社会只是给他们一些物质上的东西,而他们小小年纪却要背负很多社会给他们的心理压力。

  片子里的孩子会撒谎,学习成绩很差,反而让我觉得欣慰,差总好过虚假。现实就是现实,故意去美化只是在欺骗观众而已。可惜的是很多人好像已经习惯了以往看问题的方式,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山里的孩子很可怜,留守儿童心理怎样怎样。现在有很多的电视节目在做这些,通过节目,或多或少能给他们一些支持,但是总觉得在做的时候少了一些“以人为本”的精神,很多东西过于理想化了。还有一些东西太过商业,最后变成消费他人的不幸。

  导演说不想再拍留守儿童了,因为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办法改变。我支持,但是不是因为无法改变,而是觉得这部片子已经承载了很多东西了,其余的应该交给别人,而不是导演。有人问怎么去帮助他们,导演说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个我也赞同。首先应该是改变自己。以一种求真的精神去看待存在的问题,多一些人文关怀,而不是一味地把他人改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在面对留守儿童之类的问题时,有的人不知不觉就把城市当成理想的世界,没有意识到城市也有城市的问题。

  影片也讲到的东西很多,我比较关心的是媒体报道对留守儿童以及观众认识的影响,所以写了这个。

  评论来自于新浪微博网友@Blutmond

  《村小的孩子》影评(九):电影,故事

  昨天,在学校看了一位叫蒋能杰的85后导演拍的纪录片《村小的 孩子》,有很多想说的,但不知道从何说起。

  影片,落脚点落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对他们的生活现状,家庭、乡村基础教育的关注。

  开始之前,本以为我会止不住泪水,以为那些煽情会让我难以控制自己内心的起伏。可是,还好,就掉了一次眼泪。很多东西,可以去表现可以去渲染反而失去了它本来的味道。我特别不喜欢那种过多的把留守儿童的贫苦、伤疤展露出来,这么多年来,好像我们导演拍的东西都是去宣讲苦难,去扒伤痕,消费苦难已经过时了,我们需要的不是这样的东西。留守儿童需要的是大家发自内心的关心,而非同情。

  经常会有这样的事情,当某些人听说了一些地方的艰难之后,瞬间,自己会觉得自己幸福很多。这种幸福是存在比较的,是在把别人的伤心拿来自己的内心做衡量,找一个平衡点让自己的心里感到舒服,让自己觉得比比他们好像生活的不开心瞬间烟消云散。这种情结,想帮助别人的,出于人本质的英雄主义情结,说来是这般扭曲,扭曲的你的个人幸福竟然是拿别人的苦难比较而来的。我特别不喜欢那些把自己给什么地方捐款了到处说的人,你是帮助了别人,可是这不应该成为你标榜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好人的砝码,这一切,都会因此变味儿。你不过是在为自己的虚荣心找借口,仅此而已。仔细想想便知道,你没有那么高尚。

  给我感动至深的,还是那些出于人的本心的一些东西。小孩子的善良,纯洁。她会单纯到将一只死去的鸟儿埋葬,给鸟儿举行葬礼,给它挖个坑做墓地,插上树枝做花圈,这是一种博爱,对大自然、对其他生命体的关爱,这种爱在成人世界几乎找不到,如果有成人这么做我们会那次当做笑谈。而恰恰这个孩子做了,她的眼神好干净,她好像在守护自己的好朋友,舍不得离开。她的世界没有其他,没有城市孩子那么非富多彩的生活,没有吃过肯德基、麦当劳,没有见过繁华的都市,没有……她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这一切让我想起《小王子》,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干净而简单,一个现实当中的童话。只有单纯的她们,才会对其他生命体尊重爱护,小女孩跟鸟儿是同一个世界的。

  在我小的时候,大概5岁吧,有一次因为好奇把燕子窝捅了。然后,掉下了一直粉嫩粉嫩的,身上有些毛的雏鸟,它还不大。我不能把它带回家,因为老人们说,捅了燕子窝长大写字不好,读书不好,只会撕书。其实,我是怕被骂。然后,我就把它安放着阁楼上的一个陶罐里,为了防止其他人发现,或者被老鼠吃了,我特意拿了块木板挡着,留一点点空隙,好让空气进去。然后,偷偷从家里拿来水、米饭什么的,喂它。结果第二天,鸟儿不见了,只留下一片羽毛。大概是被老鼠吃了吧,我特别伤心,特别内疚。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觉得,有些东西是不能强迫的,动物就应该在大自然,在她自己生活的环境,而不应该让它成为自己的宠物。所以,长大后,我也一直不喜欢去动物园。其实只有那个时候,人才会因为对自然生命感到愧疚,后来,肆无忌惮的践踏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村小的孩子》影评(十):湖南台对#纪录片《村小的孩子》视频系列介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