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假如生活欺骗了普希金——到圣彼得堡揭开谜底吧 | 林文俏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假如生活欺骗了普希金——到圣彼得堡揭开谜底吧 | 林文俏

2018-06-10 09:16:48 作者:<span id="js 来源:朝花时文 阅读:载入中…

假如生活欺骗了普希金——到圣彼得堡揭开谜底吧 | 林文俏

  文/ 林文俏

  圣彼得堡,一个众多作家诗人画家尽情挥洒笔墨城市。但如果问谁是她的文化灵魂,只有普希金够格。 

  赞颂或讽刺?且看普希金诗里稀有的大教堂

  行走在圣彼得堡,无论走到哪里,你都可以看见美丽的涅瓦河。旅游大巴在涅瓦河朦胧晨雾里出门,在涅瓦河阴郁的黄昏里归来。一路上,有人在谈论彼得大帝用骑兵大炮从瑞典人手中夺来这片土地,建起了圣彼得堡;有人在谈论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帝赋予圣彼得堡皇家风范,吸引了全世界目光;有人在谈论“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一声炮响,列宁给圣彼得堡披上了布尔什维克的红色盛装。只有我独自凝望着窗外美丽的涅瓦河。一首诗像河水一样在我心里流过:“我站在涅瓦河上,遥望着,巨人一般的圣以撒大教堂;在寒雾的薄薄的幽暗中,它高耸的圆顶闪着金光。”(普希金《我站在涅瓦河上》,1934) 

  或许是猜透了我的心思,或许导游也是普希金诗歌爱好者,圣彼得堡游第一个景点,竟是普希金诗里的圣以撒大教堂,世界四大圆顶教堂之一,可以在顶层看到整个圣彼得堡。

  它以彼得大帝的主保圣人守护圣人)圣以撒名字命名,他的庆祝日和彼得大帝的生日在同一天。教堂于1818年开工,1858年完工。历时40年,用工44万人。而修建圣彼得堡不过只用了10年。普希金在1834年看到的圣以撒大教堂应该还在修建,但用了100公斤黄金的教堂金色穹顶,应该已经建好。  

  普希金诗里很少有教堂,为何会盛赞一座正在修建的教堂?

  自然是因为穹顶的金色实在震撼人了。它建好后从来没有再度镀金,今天依然光彩夺目,160年来一直主宰着圣彼得堡的天际线。许多人把《我站在涅瓦河上》当做自然抒情诗,其实它是政治抒情诗。普希金生活年代,沙皇俄国不断实行侵略扩张政策,亚历山大一世后期沉迷于与宫廷仕女游玩,尼古拉一世“用绞刑架开始统治”(赫尔岑语),对民主自由思想进行禁锢,血腥镇压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使一度赞颂彼得大帝与圣彼得堡的普希金越来越失望,感到在俄罗斯心身已“被锁在花岗石地带,不能自由”。诗人变得忧郁起来。1834年,他站在涅瓦河边,看到的是死一般静的凄清夜色

  前一年(1833)在《青铜骑士》还那么热爱赞颂圣彼得堡的诗人,此时却祈盼有一个精灵将他带往温暖的意大利北部热那亚海湾:“夜是凄清的,死一般静,冻结的河面泛着白色。我默默地、沉郁地想到,在远方,在热那亚的海湾,这时太阳该是怎样燃烧,那景色是多么迷人绚烂……啊,但愿有飘忽的精灵,在幽暗的夜里轻轻翱翔,那就把我快快地载去吧,去到那儿,那温暖的南方!”(普希金《我站在涅瓦河上》,1934)  

  在十二月党人广场巨石上,“青铜骑士”彼得大帝骑着骏马深情地凝望着涅瓦河。马的前脚昂起,怒张的鼻孔,在对着涅瓦河粗重地喷气。似乎只要主人稍一放松缰绳,它就会跃过河去。

  为了雕塑好彼得大帝的英雄形象,叶卡捷琳娜二世请来法国著名雕塑家法尔科内。法尔科内试图用启蒙思想精神,塑造彼得大帝“创业者、立法者、国家幸福缔造者”的形象。他拒绝了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建议:彼得大帝应该像罗马大帝一样手持权杖高踞在骏马上。叶卡捷琳娜二世专门造了一个土山高坡,选择一名酷似彼得大帝的将军模特,要他骑着著名的皇家马场的奥尔洛夫骏马,一次又一次冲上高坡,记下最具神韵画面。法尔科内在广场整整工作12年。1782年8月7日,元老院广场(十二月党人广场前名)举行盛大仪式,庆祝彼得大帝登基100周年,同时也为“青铜骑士”揭幕。叶卡捷琳娜二世竟然不邀请法尔科内参加。她认为雕像是她个人的功绩,她还把法尔科内拟定的题词进行删改,刻意把自己的二世之名直接列在彼得一世之后,以强调自己才是彼得一世的接班人

  普希金从小就崇拜彼得大帝。他清楚地记得这位雄才大略者的名言:我们要打开瞭望欧洲的窗户。1833年,当诗人注视彼得大帝的青铜雕像时,一种敬畏之感油然而生历史变迁戏剧一样一幕幕地闪过他的脑海,而涅瓦河的浪涛声又把他拉回到现实之中。于是,一个异常忧郁的故事在普希金笔下出现。这就是诗人逝世前4年的力作——叙事长诗《青铜骑士》。

  普希金极其真实地描绘了1824年圣彼得堡严重的水灾。只写了两个人,一个是彼得大帝,另一个是小公务员欧根。诗里,他通过歌颂圣彼得堡来间接歌颂彼得大帝。当年彼得大帝建城时,邀请了意大利、荷兰、法国等著名建筑参与,于是圣彼得堡便有了威尼斯的水、阿姆斯特丹的运河、罗马卡匹托尔的景观以及巴黎的宽松华贵。但作家们不喜欢这座城市。或许因它是从大自然强夺来的;或许因它反自然,太人工化;或许因它建在人的骨殖上,30万人建城,不知死去多少人。唯有普希金为它热烈讴歌。在普希金的笔下由衷地喊出:“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城市;我爱你严肃整齐面容;我爱你铁栏杆花纹;我爱你的冷酷的冬天;我爱你的战神的操场;我爱你,俄罗斯的军事重镇。”

  别林斯基认为:“这首诗是对彼得大帝的最大胆、最庄严的礼赞。”但是,别林斯基只是看到《青铜骑士》的一个题旨。它的主要内容还有描写公务员欧根在水灾里的悲惨遭遇,映射出人民专制恐惧愤怒。诗中写道:“人民眼见上苍的愤怒,等待死亡。我们的故皇还正光芒万丈统治着俄罗斯。”主人公欧根站在高傲的铜像面前,感到战栗,但又愤怒。他咬紧牙齿,握着拳头,像突然有什么魔鬼附体,全身战栗地低声诅咒:“好啊,建设家,你创造奇迹!”  

  普希金在历数彼得大帝的珍贵遗产的同时,丝毫也不掩饰他手中高悬的冷漠的皮鞭染着民众的血。他写了大量反对暴政歌颂自由的抒情诗。这些诗篇就像闪电划过黑暗如漆的夜空,点燃了郁积在人民心中的反抗怒火。十二月党人起义后,时年26岁的普希金被沙皇召见。沙皇问他:“那个时候如果你在彼得堡,你会怎么做?”他毫不犹豫地答道:“我肯定会参加起义。”起义失败后,在被捕的十二月党人身上几乎都搜出了普希金反对沙皇专制的《自由颂》。

  雅典娜还是“敏诺娃”?皇村在普希金的诗里才是故乡

  皇村,17世纪时叫“萨利兹果夫”,意为“山地农庄”。1717年彼得大帝将它送给当时还是皇妃的叶卡捷琳娜一世,成为皇家的夏季庄园。1810年8月,亚历山大一世在宫殿北翼建起了一座古典主义风格的四层建筑,即著名的皇村贵族学校。普希金是皇村贵族学校的第一期学生,1811-1817年在该校读书6年。诗人对自由的追求,对爱情的讴歌,对暴政的鞭挞,对祖国的赞颂,无不源于这块土地。普希金创作了《皇村回忆》《致同学们》《10月19日》等十几首直接涉及皇村的诗歌。在《10月19日》,诗人深情地说:“整个世界都是异乡,对我们来说,母国——只有皇村。”在《皇村回忆》里,诗人称这里是“俄国的雅典娜神庙”。  

  冬初的皇村,一层层树叶散落在地上。冷风扑面而来,但诗意沁人心脾树林的园圃,立着诗人黝黑的雕像。他披件风衣,一手托腮,沉思地坐在长椅上,目光既深邃迷惘。我伫立在雕像前,萨克管独奏从不远处传来,似乎是诗人在向我轻轻朗诵:“瀑布像一串玻璃的珠帘,从嶙峋的山岩间流下,在平静的湖中,仙女懒懒地泼溅着,那微微起伏的浪花;在远处,一排宏伟殿堂静静地,倚着一列圆拱,直伸到白云上。岂不是在这里,世间的神袛自在逍遥?这岂非俄国的敏诺娃的庙堂? 这可不是北国的安乐乡,那景色美丽的皇村花园?”(普希金《皇村回忆》,1814)“敏诺娃”,即罗马神话中的“弥涅尔瓦”(Minerva),在希腊神话中则称“雅典娜”(Athena)。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徽中的女神即是她。译者为何用音译“敏诺娃”,而不是意译“雅典娜”?我想,是因为译者翻译《皇村回忆》的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个忌言神灵阶级斗争年代。  

  那一刻,我突然想到翻译它的人。作为翻译家,他的名字叫“查良铮”,作为诗人,他的名字叫“穆旦”。他被业界称作“中国大诗人中最好的翻译家,中国大翻译家中最好的诗人”。普希金一生创作了八百多首抒情诗,查良铮翻译了其中的半数。面对查良铮的普希金诗歌译文,我常常一坐就坐上很久。我10岁就读过查良铮翻译的普希金的诗,在中国人生活还没有“旅游”两字的年代,他已让年幼的我在普希金的诗里游览了圣彼得堡,欣赏了涅瓦河。查良铮先生翻译普希金抒情诗,堪称译者与诗人的心灵和谐共鸣”,也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决斗”。因为译者本身就是著名诗人。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说,查良铮译的《青铜骑士》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诗人公刘对查良铮有这样的评价:“不同语言的山阻水隔,竟没有困扰诗人的跋涉。”要了解查良铮先生译作的过人之处,一是对照俄语原作读他的译诗,二是挑选普希金的作品对比阅读不同的译本。王志耕教授就查良铮译普希金《我耗尽了自己的愿望》这首诗,对比了五个译本,就一个俄文单词“запоздалый”,具体分析几个译本的得失成败。他说,此词原义是“迟到的、最后的”,查良铮却翻译成“弥留的”,让他内心感受到震撼。查良铮的普希金诗歌译本激励读者想学俄语,用原文阅读普希金的著作笔者就是其一。读中学时,我背诵普希金的诗,背的不是中文译文,而是俄文原文。

  生活欺骗还是政治欺骗?关于黑河决斗的历史之谜

  参观完皇村的下午,人们都忙着购物。我独自艰难地寻觅到文学咖啡馆

  一栋不显眼的两层房子,隐藏在繁华的涅瓦大街。普希金常来选一个临街的座位,看着流动街道,诗歌的灵感在心里荡漾。如今,他依然手执鹅毛笔端坐于此。在1837年2月8日下午,天空布满了阴霾。普希金在这里喝完了人生的最后一杯咖啡,在凛冽的大风雪中直奔决斗地。死一般的静穆下,一声清脆的枪声响起,普希金腹部中弹。两天后,“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陨落,年仅38岁。  

  我离开咖啡馆,追踪诗人的足迹,来到诗人生命旅行的终点站——黑河。一块林间空地上,与180年前一样,已铺上白白的雪。间隔大约10步,立着两块石碑,一样大小的灰红色的花岗石板,如同当年两个人决斗一样对立。普希金的石碑刻着:“在黑河这个地方,一八三七年一月二十七日(公历二月八日),伟大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在决斗中受伤致死。”碑下放着一束束鲜花,它们与当年雪地里诗人的血一样地红。那一刻,我想起那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大家会觉得查良铮译本与戈宝权译本有些不同。戈宝权译本的“心急”“忧郁”“怀恋”变成查良铮译本的“愤慨”“悲哀”“可爱”。感情强烈了!可是,诗人鼓舞了亿万被生活欺骗的人在失意乐观地憧憬着未来,却鼓舞不了诗人自己。诗人的失意没有“转瞬即逝”,“快乐之日”永远不会到来了,生命已经终结,哪里还会有“可爱”! 

  史料证明,黑河决斗不是因为“生活欺骗”,而是一场卑劣的“政治欺骗”。丹特士疯狂追求诗人美丽的妻子娜塔丽娅·尼古拉耶夫娜·冈察洛娃,不只是个人情感,它隐藏沙皇的借情杀人的政治阴谋目的是激怒把爱情与名誉看的比生命还重的诗人。然后用决斗杀掉一个反专制的诗人。  

  离开黑河,我又赶到莫伊卡河岸12号普希金公寓博物馆。普希金在圣彼得堡住处共有六处,这里是最后的住处,只住四个多月。  

  普希金公寓纪念馆是临街的一栋淡黄色小楼。进出很特别,只能从侧门一低矮小门进入。有人说,这是让瞻仰的人们低头向“诗歌的太阳”致敬。进入一楼客厅后,管理人员让我们套上鞋套稍候。不一会,一扇门开启,我们悄声进入。普希金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与家人老师同学的合影,死前躺的沙发,决斗那天没有完成的手稿,决斗用的手枪好友外界通报伤情在门外写的通告,一一都都在这里展示。诗人躺在书房的沙发离世前的最后一刻,身边好友问他还有没有想要见的人,普希金看着他的书柜说:“我的好朋友,我要走了,再见了。”故居展出的普希金的大女儿玛丽娅照片,美丽酷像母亲。据说,列夫·托尔斯泰1860年在自己举办的家宴上见到28岁的玛丽娅,她那使众人为之侧目的美貌超凡脱俗的的风度给作家留下极为深刻印象。10多年后托尔斯泰用她作原型塑造了安娜·卡列尼娜这个光彩照人艺术形象。  

  站在那张普希金离世的沙发前,我想起了诗人的《纪念碑》。1815年,普希金曾写下《我的墓志铭》。但16岁的青春年华,哪能严肃地思考死亡?它只是对人生的调侃而已。真正称得上是诗人墓志铭的还是《纪念碑》。1836年8月21日,离决斗死亡只有五个月零八天,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下,普希金心头萦绕着不祥的预感,写下了抒情名篇《纪念碑》:“我为自己树起了一座非金石的纪念碑,它和人民相通的路径将不会荒芜,啊,它高高举起了自己的不屈的头,高过那纪念亚历山大的石柱。不,我不会完全死去——我的心灵将越出我的骨灰,在庄严的琴上逃过腐烂;我的名字将会远扬,只要在这月光下的世界,哪怕仅仅有一个诗人在流传。我的名字将传遍了伟大的俄罗斯,她的各族的语言都将把我呼唤。”诗人的预言果真得到了实现。他不幸逝世的消息震撼了整个俄国。无数平民、学生、妇女、老人都来向他们敬爱的诗人的遗体告别。

  在普希金去世后不久,22岁的诗人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指沙皇政府为罪魁祸首,一时传为名作:“你们,蜂拥在皇座两侧的人,扼杀自由、天才、荣耀的刽子手,你们藏身在法律的荫庇下,不准许法庭和真理开口……但堕落的宠儿啊,还有一个神的法庭!”耐人寻味的是,4年后,26岁的莱蒙托夫最终也死于决斗,而其经历和命运,竟与普希金极为相似!

  (本微信公众号专稿)

  

  点击下面链接,可读部分“朝花时文”近期热读文章:

  王晓棠:给远行的王丹凤写了一封信……

  赵兰英:今送赵昌平,他用一生实践“生命有期,学术无限”

  薛鲁光:王丹凤与陕南邨

  程果儿:少年人的清新是相似的,中年人的油腻各有不同

  读史老张:相辉堂重生,与不该被淡忘的这位复旦校长 

  肖复兴:岁月合欢

  董改正:大宋的猪,为何在《水浒传》里成了牛?

  喻军:“我想去桂林”

  朱鸿召:江的源头是爱,流向是海

  龚启和:吃茶那些事

  这是“朝花时文”第1592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wbb037@jfdaily.com。 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文化现象、热门影视剧评论、热门舞台演出评论、热门长篇小说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请特别注意:不接受诗歌投稿。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页,看屏幕下方的三个子目录,阅读近期力作。

  苹果用户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向编辑打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