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过度热心与孝顺的“ 好人”,可能有病态人格!
他不顾家是因为太热心她太孝顺以致忽略我……真的是这样吗?这种人格成因何在?佛法可以提供哪些帮助?点上方绿色小喇叭收听文章语音
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某些事,就幸福而言,如同芝麻,不必太在意。如果太在意那些芝麻,而导致忽略眼前甜美的西瓜,这样的人很难幸福。
但是,有些问题大如天,不容你忽视。
比如,先生好赌、酗酒,或者视朋友比家人重要,对外人慷慨大方,对家人却不闻不问,你总是从道德的角度替他找借口,解释他的行为──就是热心嘛!然而,你不知道他其实是个病人。
又或者,做妻子的人,小时候得不到父母的关注,特别渴望父母的疼爱和肯定,因此对娘家的事过度关心,为了娘家的大大小小事情整天团团转,即使先生正在高烧生病,她也可以撇下,去忙娘家其实不算太急的事。
从道德的眼光看,会认为是因为她很孝顺;但从情感模式的面向看,就会发现她有心理疾病。
为了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接纳,她可以不计一切地牺牲付出,这是一种感情创伤下的不平衡反应。
因此,父母在自己小孩找对象时务必小心,不能只从道德的角度看事情,有时候得看到对方的心理层面。
//////////
这种情感创伤造成自我认同不平衡的人,会形成一种“ 固执“ 与“ 偏执“ 的性格。
“ 执“ 就是“ 坚持“ ,很坚持自己的意见。
其背后的原因,正在于坚持自己的情感需要。这种类型的人,对事情有不正常的焦虑与害怕── 怕不够好、不够安全,凡事要求完美。
从道德层面看,他们是努力求进步,精益求精;实际上却是一种病态,难以克制的焦虑情绪令他们不断地要求,好了还要再好,不知停止,使得周遭的人几近崩溃,再也受不了!
固执、偏执的人,两者都有完美倾向的特质。
但固执的人,会先要求自己先做好,再去要求别人;偏执的人,却是要求别人,他们常讲的话就是“你应该怎么样“ ,对自己却要求不高。
固执和偏执的人对人不信任,别人的缺点他用毛笔浓记,优点却用铅笔轻描。
你对他好,他总是不信,他会小心谨慎地观察你,评判你对他是不是真心,不断索求,目的是试探你的底线,看你能给多少。
直到有一天,你的表现令他稍有不满,或者你忍无可忍,爆炸发火了,你就坐实了他的判断——你果然有嫌疑、果然不值得信任。之前你对他99分的好,他完全没放在心上。
理智上,他虽然知道你对他好,但是情感上,他只记得你对他不好、不满的部分,并且就按情感上的不满去响应你,不断地挑剔你。
如果只是朋友关系,你可以看到固执、偏执的人礼貌、规矩、仔细、体贴的那一面;但是做他的亲友,就会被过度地要求。
跟这种人相处,自己本身必须拥有巨大的能量,否则长期挫败、受伤之下,很可能也变成病人,直到有一天,你终于变成他——因为,他会复制一个跟他一样的人,甚至复制给下一代,一代传一代,后果非常可怕。
//////////
对于因情感创伤而造成自我认同不平衡的人,学习佛法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
正统的佛法认为:生命是一个交错影响中的过程,这当中不存在任何恒常不变,也不可能想怎样便可以怎样,如果人们对这缘生的五阴(身心)有不切实际的常乐我净的贪爱,就会有苦。
偏执的人内心往往有莫名需要“好”的焦虑,他们觉得好的就必须保持或是体现,对“非好不可“ 有着无法遏制的渴求与焦虑——对好的人事物期待能够保持美好的现状,即是对“ 常“ 的贪爱,也是苦发生的原因。
针对这一点,佛法讲:明见缘生的现实,便知道断贪爱则可断苦——对这类人士是有帮助的。
千万不要小看“在平常生活里,非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可“ 这件事,这种行为本身,会让你自己无法感到幸福;你必须有自知之明,这样做没有人会幸福,应当适可而止。
我们一辈子生活在人群里,没有人可以独自一个人生活,如果我们让对方觉得跟我们在一起没有胜任感、肯定感,时间久了,他肯定会远离我们,因为他跟我们在一起,会非常郁闷和痛苦。
反之,如果只是被动等待别人对我们好,时间久了,别人也会离开我们,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有太长久的善意。
如果一直在找对我们好的人,就会不知不觉地消费别人对我们的关怀、善意和耐性,如此不知底线地试探对方的真心,是自身的一种心理障碍,会消耗对方的善意,造成对方的远离,你不知道,却怪罪别人对自己不是真心。
面对因情感创伤而造成自我认同不平衡的人,我们不能有正常的期待和要求,否则,我们自己会很痛苦,最后被复制成跟对方一样的病人。
如果我们从造成这种情感特质的因缘去理解对方,就能够智慧地看待这些病人,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一定能帮得上忙,不过,至少能够清楚是怎么回事——他不是不对,他只是心理上生病了。更重要的是,你自己不要跟着生病。
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17年3月5日,随佛禅师于台北禅院周日共修所作的部分开示。文字有所删减、润色。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美化版面,不代表原始佛教任何观点。
猜您喜欢禅之渊源自利利他亲子之间关于吃肉面对分歧了解父母生死大利五戒十善收获幸福修行在日常了解真佛系期待与束缚智慧视角“好人”标准答疑揭秘神秘体验在人世间婚姻三种遗憾长按二维码进入
随佛禅师简介
长按二维码解密
释迦佛陀真身舍利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