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谁将清风移画扇
明日夏至
---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
最早被确定且较为重要的节气之一。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这一日的白昼达到了全年的顶峰,
而后黑夜愈来愈长,盛夏自此到来。
在古代夏至不仅是个节气,
还是个可以放假的节日。
据《辽史》记载,“夏至日谓之朝节,
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
在这天,女子相互赠送脂粉与扇子,
扫却炎暑,开启清凉的夏天。
△刘雯 团扇
夏至九九歌,扇子不离手
---
扇子属目繁多,历史悠远,
它的故事讲起来滔滔不绝。
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但说到最羡慕的,还是铁扇公主的芭蕉扇,
随意一下扇灭熊熊烈焰,
大圣都为借芭蕉扇嫂嫂喊得亲甜。
折扇也有着神奇的魔力,
在荧幕中,无论是文人雅士
还是江湖侠士,几乎人手一把。
而女孩们则更爱团扇,半掩娇容...
最早的扇:帝王仪仗
---
最初的扇子由用野鸡毛制成,
称之为“障扇”。
它并非用来扇风取凉,
而是为帝王外出遮阳挡风避沙之用,
是帝王威仪的象征。
在许多的古装剧、古画中,
都能见到侍者为帝王高擎“障扇”的情景。
△《步辇图》中的“障扇”
△《仇英仕女图》
团扇:动摇微风发,美人半遮面
---
西汉以后,纳凉扇子开始出现,
扇面也由羽毛改为了丝、绢、绫罗之类织品,
发展至唐,扇子几乎已成为必需,
甚至在出现了热闹非凡的扇市。
据《秦中岁时记》载,“端午前两日,
东市谓之扇市,车马特盛。”
团扇主要以竹、木为骨架,
形状以圆似明月的居多,亦有长圆、葵花、
梅花、六角、芭蕉、海棠、梅花等...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成合欢扇,团圆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有着神秘气息的美人
更不禁让人想一睹芳容,
但美人抱的不一定是琵琶,
也有可能是团扇。
“轻罗团扇掩微羞,酒满玻璃花满头”
古代的女子不能轻易抛头露面,
而带上团扇以遮脸,
便缓解了出门尴尬的问题。
团扇也就渐渐从“引风逐暑”
演变为美人手中的“半遮面”。
△《青蛇》剧照
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
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
△《红楼梦》剧照
折扇:一握清风,暂喜怀中透
---
“宋元,团扇仍占主要地位,
同时也出现了另一新品种-折扇。
但此时的折扇不宜绘画,
还不曾为文人雅士所赏玩,
因而尚未成为书画家染翰挥毫的对象。
到了明代,折扇开始普遍流行,
先起宫廷,后及社会。
近年各地明代藩王墓中均有
贴金折扇及洒金折扇出土,
浑金扇面还有用针拨画山石人物的。
至于骚人墨客等风雅之士,
开始讲究扇面书画,使之更近于工艺品。
折扇成为明清扇子的主流。”
△折扇
△《三生三世》剧照
给扇子施于书画,始于三国时代。
折扇和书画艺术开始“相亲相爱”,
明朝的沈周、文徵明、唐伯虎,
清代的「扬州八怪」、
浑南田都是颇有性情的题扇大师,
只可惜盛况不在,
留存完好的折扇也寥寥无几。
△齐白石荷花鸣蝉扇面
△齐白石豆荚蝈蝈扇面
△徐悲鸿喜鹊镜心扇面
△徐悲鸿行书《游印杂诗》扇面
文人娱纸绢,壮士爱芭蕉
---
芭蕉扇,即为蒲葵扇。
由蒲葵的叶、柄制成,
质轻价廉,是平民中最常见的扇子,
也是活佛济公手持之物。
也许也是许多人最有记忆的扇子,
盛夏,庭院里纳凉,
蒲扇藤椅、细语家里、萤火纷飞,
以及繁星点点的星空,
是过去最美好的夏天回忆。
闲情雅致,清风自来
---
相比于过去扇子的“物尽其用”,
如今空调、电风扇的普及,
扇子正在一点点淡化它的使用功能。
但扇子穿梭古今3000余年,
带来的又岂止是清凉,
它把一种雅致也带到了当下。
夏至,我们寻求清凉,
也寻求扇的雅致与悠闲。
· 今日互动 ·
-
说起扇子,你最先想到了什么呢?
---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此处仅用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