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她被称为“不睡觉的中国女人”,一生专注研究,82岁成中国最美科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她被称为“不睡觉的中国女人”,一生专注研究,82岁成中国最美科

2018-06-26 16:35:29 作者:图蘼花 来源:她言他语 阅读:载入中…

她被称为“不睡觉的中国女人”,一生专注研究,82岁成中国最美科

  作者 | 图蘼花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她用对地质学与对古生物的毕生探索研究,为我们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她是一位古脊椎动物学家,她用了六十年的时间去野外探寻化石,她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于她来说,每块化石都见证着一段历史,而她的的工作就是揭开这些化石背后的谜团。

  张弥漫在野外勘探

  2016年10月,她获得了古脊椎动物学会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张弥漫获得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2018年3月22日,她获得18年度世界杰出科学家”,颁奖词的评价是:

  “她的创新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 证据,推动了人类对生物进化史的认知进入新的阶段。”

  张弥漫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颁奖礼上,短短的5分钟致辞,她用了英文、法语、俄语、瑞典语和中文五种语言,并且还因为幽默俏皮的发言方式,使得网友直呼:“太可爱了吧!”

  她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漫先生

   01 

  1936年4月17日,张弥曼出生于南京,父亲医学生物学教授,在上海的一家医学院医生

  可是出生于战争年代,就注定了她的童年不安定的。

  张弥漫出生后的第二年就赶上了八·一三事变,年仅2岁的她就不得不跟着全家逃亡,1940年搬迁到重庆,之后又辗转江西。

  直到抗日结束后她才结束了这样逃亡的日子,也开始获得了连续上学的机会,受到父亲的影响,张弥漫打算高中毕业后报考医学院,长大后也要像父亲一样,当一名医生。

  然而到她高三的那一年,因为在报纸上看到刘少奇的一句话

  “地质是工业的尖兵,国家建设首先需要工业,而工业首先需要矿产资源。”

  于是17岁的张弥漫毅然改变初衷决定报考北京地质学院。

  她想,既然是国家需要的,就是我们需要的,而且还能够骑着骆驼沙漠上行走,多浪漫啊。

  就这样,张弥漫成为了中国第一批学地质的大学生

   02 

  在北京地质学院学了一年之后,张弥漫就被学院派送到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去学习,在那里,鱼类学家伍献文先生建议她去学习古鱼类研究,她由此踏入了解开人类及四足动物的起源过程之路。

  第一排左一(张弥漫)

  于是在莫斯科,她开始了对古鱼类的研究,她说她与古鱼类学专业就像是“包办婚姻”,做起了研究后,她才开始慢慢喜欢上这个专业,颇有点“先结婚恋爱”的感觉

  5年后,她学成归来,她就回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研究所工作。

  由于地质学的工作常常需要去野外,所以吃苦是很普遍的。

  张弥漫在野外勘探

  工作中,她一年有几个月的时间要全国各地的去寻找化石,在荒郊野外,身上背着二三十公斤的行囊是常有的事,有时候还要走上一二十公里的路。很多时候都只能投宿在老乡家里,有时候甚至是住在祠堂戏台上。

  而同行的三四十个人里面,就只有张弥漫一个女生,其余全是男生,于是她就把头发剪得很短,到了农村,很多人都分不清她是男的还是女的。

  因为是在野外,吃的住的都很艰苦,有没有洗澡的条件,两三个月没洗澡也没洗头的,只能用毛巾擦一擦。

  所以那时候考察结束后,每次她都会带着虱子回去,经常裤子边上一翻,虱子就都爬出来了,而衣服则拿回家放在锅里煮,煮了再继续穿。

  但是有苦也会有乐,而让张弥漫在艰苦的旅途中感到快乐事情莫过于找到化石了。

  对她而言,化石有着巨大吸引力足够让她忘记工作中的艰辛枯燥

  因为找到了化石,她就有了动力,有了研究的基础,可以在她热爱学科中遨游,去探寻未知的世界。

   03 

  1965年,张弥漫被送往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在那里研究泥盆纪鱼类化石,但是由于赶上“文革”,她不得不中途停止她的研究。

  文革结束后,张弥漫想着要继续完成她的研究工作,于是,1980年,46岁的她作为访问学者,再次去到了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

  一同带去的还有她找到的杨氏鱼化石,在那里,她开始利用连续磨片法,把这个只有2.8厘米的杨氏鱼化学头颅,切成了五百四十几片,每切一片都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并且画出来,其中最大的一幅图就画了她14个小时的时间。

  为了把之前的时间都赶回来,她大部分的时间都呆在实验室里,甚至每天只睡4个小时,渐渐地,博物馆里的人都认识了这个“不睡觉的中国女人”。

  所以,仅用了两年时间,她就完成了对杨氏鱼化石头颅的研究。

  当时古生物学家普遍认同总鳍鱼类是陆地四足动物的祖先,因为这类鱼具有内鼻孔,可以不用鳃而直接呼吸空气

  但是张弥漫在这次的研究中发现:杨氏鱼没有内鼻孔。

  刚开始她也感到很疑惑,于是她又继续对同类化石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它们与杨氏鱼相似,都没有内鼻孔,这就从根本动摇了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地位

  张弥漫的这一科学结论在世界古脊椎动物学领域引发了轩然大波,因为这是对传统四足动物起源说的一次挑战,而挑战的对象正是她的导师——瑞典学派的理论权威雅尔维克。

  张弥漫的发现,引发了古生物学者对四足动物起源的新一轮的探索,一些著名的古鱼类学家开始携带自己标本,来找张弥漫一道讨论这个问题。

  而这当然就就引起了雅尔维克的不满

  当有人问她会不会有压力时,她回答:

  “我没觉得什么,我觉得学位不拿就不拿,有什么了不起的,否则的话还做什么科学呀,科学最重要的就是是什么就应该说是什么。”

  张弥漫先生说:“我小时候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平等诚实。把错的、对的都摆出来,对科学有益处。”

  面对权威与压力,她敢发声,敢于挑战,不为别的,只因为坚持真理是她作为科学家的准则

  她这种淡泊名利,只为科学的赤诚之心让人敬佩。

   04 

  但是有时候太专注于一件事,往往就无暇顾及另一件事。

  张弥漫的丈夫是她前去莫斯科学习时的大学同学,学物理的,回国后就去了戈壁滩,搞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而她自己也要经常到世界各地去寻找古生物化石,去进修学习。

  张弥漫院士在国外考察

  所以在女儿出生一个月后,张弥漫就把她送到了上海的外婆家里。就这样,女儿小小年纪的就与父母分隔三地。

  回忆起这件事,张弥漫说:“挺遗憾的,人生很短,能够看见的和做的事情都不多。”

  2018年,她在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时的致辞,还特意提到了女儿,她说:

  “在她只有一个月大的时候,我把她交给了她的外婆,当她再次回到我身边时,已经十岁了,但她从来没有向我抱怨过。”

  对于女儿,张弥漫既感激,但是也很遗憾。

  但是虽然陪伴女儿的时间不多,但张弥漫却培养了许多优秀学生,其中也不乏女学生。

  身为女性,张弥漫在科研工作中遇到了很多阻碍,很多人觉得她做不好这份工作,甚至希望她和其他人一样,在家相夫教子就好,但是她却说:“我自己觉得女性和男性在科学研究上没什么区别。”

  她说,“目前科学家中女性比例仅为28%,中国女科研人员的比例虽然在持续上升,但拔尖人才还需要更多一些。”

  而在这期的《朗读者》中,她还特地朗读了杰拉尔德·达雷尔的《没有你,万般精彩皆枉然》,以此献给每一位坚定前行的女性。

  在当今的世界,女性的力量不容小憩,她们照样可以撑起世界的半边天。

  张弥漫先生此次的获奖,对于中国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来说,恰好是莫大的一个鼓励

   05 

  张弥漫先生,她这一生,都在发挥女性的力量。而更让人尊重的是,她主动将自己做了多年的、炙手可热的早期鱼类的研究工作,交到了她的学生手上,自己则转向少有关注的、很难得出成果新生代鲤科鱼化石研究中。

  因为她说:“这一块再不做,中国就赶不上了!”

  所以即使已经82岁高龄的她,也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在研究的道路上探索。

  张弥漫先生这60多年,始终穿梭在古鱼类的研究探索中,她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国家需要我,我就会去做。

  她说: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听到过报告,说每一个大学生要由27个农民供给,后来我又到苏联去学习,我穿上那些从来没穿过的衣服,拿到奖学金,心里想,27个农民绝对不够!后来又到西方去学习,我知道更加不够!这些事情,我们这一代人都是牢记在心的,所以很多事情,如果需要的话,我们就去做。”

  如今现在很多靠科研的人都很急于求成,只想着快出成果,多写文章,最好是能上《自然》和《科学》。

  但是张弥漫先生并不认同这一现象,因为她认为这样并不能让人沉下心来,专心搞科研。

  “不管怎么样,都得耐心慢慢的做,那才会有成功的人,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人类总会有成功的时候。但是不耐心,就不会有很好的结果。”

  即使到了82岁高龄的她,依旧每天去研究所上班,剩下的时间里,她想把新生代鲤科鱼化石的研究做起来。她说:“我觉得做这个工作我的生活规律,而且还有很多乐趣,所以我就做下去。”

  为科学发声,为女性代言,这就是张弥漫先生意义非凡的一生。

  不忘初心、沉心研究,她才是在这个充满名利浮躁时代里,最让我们敬佩的先生。

  - END -

  每日精选十二星座运势

  星座配对|星座性格|星座爱情|星座解说|星座查询

  点击下方免费测算星座运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