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这样解读《圣经》
圣经中的每一句话都必须
根据它在所处上下文中所
具有的自然意义来理解。
◆ ◆ ◆
◆ ◆ ◆
如果你要把一个拼图拼起来,你会从何处开始呢?通常是四个角!它们很容易找到,因为它们都有一个直角。然后,你会寻找四边的图块,因为每一块都有一个直边。你将所有直边的图块拼好之后,就有了一个轮廓或框架,然后你可以把其它图块拼进去;因为你就已经为这个拼图搭好了背景(CONTEXT)。
约翰·威克里夫(1324-1384)
这样写道:“如果你查考圣经时不仅注意其中所说或所写的内容,而且留意到是谁说/写的、是说/写给谁的、用的什么词语、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为何目的、在什么环境中,并且考虑到它前面和后面的内容,就会对你理解圣经大有帮助。”
CONTEXT(上下文、语境、背景)一词的意思是“与那经文相关联的”。因此,上下文指的是一段经文周围的圣经内容——包括在它之前和之后的部分。直接上下文指的是紧挨着某个特定词语或经节前后的词语和经文。上下文决定了某个词语、词组和句子的意思,并帮助你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上下文的范围可以扩展至整段、整章、全卷,以至整本圣经。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段经文从它的上下文中抽离出来,然后试图用它来说明一个要点。脱离上下文的经文很容易被用作托词或借口,而不是论据经文。
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故事,讲到一个人努力地要明白神对他人生的旨意。他闭上眼睛,随便地打开圣经,用指头指着某段经文。然后,他睁开眼睛,发现他的指头指到了马太福音27:5:“他(犹大)就……出去吊死了。”他感觉到他需要得到比这更好的指引,于是他再次闭上眼睛,把圣经翻到另一节经文。他看了看,发现自己翻到的是耶稣在马可福音10:37中所说的话语:“你去照着行吧。”这也不是他想要寻求的答案,所以他又试了一次。他再次闭上眼睛,打开圣经,读到耶稣在约翰福音13:27中所说的话语:“你所做的快做吧!”
我们必须把经文的上下文考虑进去。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引用某段经文来证明某件事或某个观点。当然,我们可以用某节经文来证明一个观点,但是我们在使用这节经文时,必须忠于它所属的原始背景/上下文。
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要按着正意解经,我们就必须首先明确圣灵起初想要透过经文表达的意思。然后,我们还必须按照圣灵的原意来应用这节经文。只要我们遵循这个过程,就完全可以引用经文来说明问题。关于这一点,罗3:23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欠了神的荣耀。(罗3:23)
人们在与非信徒分享福音时,经常使用这节经文来说服他们,使他们确信自己需要救恩。这种做法是很可取的,因为这样使用它是与它的原始上下文相一致。
彼得说:“亚拿尼亚,为什么撒但充满了你的心,叫你欺哄圣灵,把田地的价银私自留下几分呢?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吗?既卖了,价银不是你作主吗?你怎么心里起这意念呢?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神了。”(徒5:3-4)
徒5:3-4通常被用来证明圣灵就是神,因为这两个名词在这里交替出现。这是非常可取的,也是正确的解经。尽管彼得在这里的目的不是要确立有关圣灵的神学教义,但是这样使用本节经文与彼得的本意是相一致的。
◆ ◆ ◆
结合上下文
我们在考虑一段经文的上下文时,应当从尽可能广的范围来思考。
相邻上下文。我们应当从紧挨着这节经文前后的经文(整个意群)和章节着手。
整卷书。我们应当考虑这节经文所在的那卷书的主题、目的和结构。
整本圣经。我们应当考虑:
同一作者所写的其它书卷——尤其是那些论述同一主题的书卷。
同一约中的其它书卷。
整本圣经中的其它书卷。
关乎这节经文所谈内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这也包括语言及地理位置等因素。
在确定一段经文的意思时,越邻近的上下文自然就是最重要的。但是我们考虑到的上下文范围越广,我们的解经就有可能更准确。换言之,如果我们的解释不单与相邻上下文相一致,且与整本圣经的信息相符,而且与新旧约中的任何经文都不冲突,我们就能对我们解经的准确性有高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