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散文连苑丨∮ 追寻芦苇荡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散文连苑丨∮ 追寻芦苇荡

2018-07-04 06:31:36 作者:墨海平台 来源:墨海一斋 阅读:载入中…

散文连苑丨∮ 追寻芦苇荡

  墨海一斋温柔岁月,相宜共好关注主播:嫣然一笑

  追寻芦苇

  作者丨梁木

  最近几年,单位里员工还有了年度疗养的福利,作为数十年没有请过年休假的我,总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这一次,尤其是看到了湖州地区的五日疗休养行程中,莫干山的景区有一处叫“芦花荡”时,我当即决定,就选湖州五日游啦。

  ——题记

  我的老家地处岗高水少之地,小时候,方圆十里地,从来都没有见到过芦苇。好像是到了读初中的年代,学校有个文艺兴趣班,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学习吹笛子,我们莽里莽撞的,气不打一处吹去,一不小心,把笛子膜给吹破了,老师告诉我们,这笛膜是用芦苇茎内的薄膜做成的,可在当时,同学们既没有现钱去购买,又在当地的供销社买不到,只能滥竽充数地用竹子膜代替了,可是,吹出的声音就像破了的嗓子,好难听呀。从那以后,我就对芦苇产生莫名的羡慕。

  后来,我才知道,芦苇是多年生的水生或湿生高大禾草,秋季开花,就叫芦花,那是我从课本上读到孙犁的小说《芦花荡》之后。作为“白洋淀派”的创始人,孙犁小说的开头写道:“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芦苇荡景色描写的妙不可言。因了孙犁的名作,人们熟知白洋淀有片“芦苇荡”,同时,也让我们知道,那层层叠叠、密不见日的芦苇也曾掩护游击队员,为抗日战争做过贡献呢!

  前几年,我有个机会,来到了江苏常熟的阳澄湖畔, 一脚踏进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我就惊呆了,一眼望去,纵横交错的河港生长着茂密的芦苇,那辽阔、幽深、曲折的场面,俨然就是一个个迷宫,让我们似乎看见了新四军转战芦苇荡与鬼子周旋的情景。在红石村行走,两岸苇叶青青,赏心悦目;湖中橹声欸乃,心旷神怡,一派江南水乡的恬静美图。在“春来茶馆”小憩,“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的声音从芦苇荡里悠悠飘来,一个抗战时期的“阿庆嫂”形象又活生生地出现在了面前,我们欣赏之余,还饶有兴趣地用芦苇学做笛膜。

  这一次,终于有幸去拜访莫干山的芦花荡,我顿时提起了精神,沿着圆形大门登进,一步两个台阶跨去,但见园内建有椭圆形水池,池中塑起红顶白鹤,喷泉流水,清澈抑扬;环顾公园周围,树林郁郁,青草依依,唯独找不到芦苇,询问导游,笑而不答。正当失望时,我们又登上了一个山凹中的平台,在草坪里分明竖立着开山鼻祖“莫元”的塑像,导游这才娓娓道来:相传春秋末年,太湖人莫元中年娶妻,老年得女,妻子故去后,他携女莫邪来到莫干山隐居,闲时学医采药为乡人治病。当时,山上百草遍布,唯独缺了止血解毒作用的芦苇,于是,莫元从太湖里移来了芦根,植于门前水洼,春去秋来,芦苇终于长成一片湖荡,故得名芦花荡。

  可现如今,那盘根错节、白涛茫茫、迎风起舞的芦花荡哪里去了呢?我不得而知。

  《诗经》有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的“蒹葭”,就是芦苇!我想,莫干山虽然不见芦苇,但芦苇就像“伊人”一样,在水一方,在我们的心中,在江南的和风细雨中滋润着勤劳善良的人们……我们再也不需要胡思乱想了,就让自己枕着如诗如画的大地,去做一场和和美美的芦花梦吧。

  作者简介

  梁木,系中国生态作协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协会员。

  投稿须知

  本刊是综合性读物,常年面向文字爱好者征稿。

  1、作品须授权独家原创,拒绝一稿多投。

  2、稿费按当次作品赞赏的一半发放 ,无赞赏无稿酬,5元以下则免发,从平台发帖七日后以微信红包形式发放。

  3、稿件投稿后十日内,没有刊发或者没有回复的,作者可另投其他平台。

  4、为了方便赞赏发放 请加:  

  斋主微信ju15165165708

  主编微信xyz0539720303

  5、已刊发作品除了赞赏的稿酬之外,按照浏览量发放鼓励奖金,1000浏览量以上奖励5元,1500浏览量奖励10元,2000浏览量奖励15元,以后依次类推,100封顶。

  6、本平台概不负责版权纠纷。

  7、投稿邮箱1625213104@qq.com

  探春的路很长,让我们一起静静聆听文字里花开的声音吧。

  墨海一斋微刊

  2017年12月31日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新页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