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如何升职
1. 被关系打败的人
认识小科,是在管培生入职展示会上,我是评委之一。
他带领小组,硬是把一个枯燥的主题,编排成了一场喜剧小品,亮点四溢,引入侧目。
于是,动员他去了我部门。
工作中,他确实也是那种纯粹的阳光男孩,上进,积极,让人感到沁人心脾。
当他要跳槽,我竟有点不舍。
一晃4年,机缘巧合,再次相见,倾谈了3个多小时。
席间,他突然问我:
“在大公司混,努力和关系比起来,还是关系更重要一点吧?”
我有点诧异,他解释,有一个晋升机会,和一同事竞争。自已感觉各方面都比对方高几个level,但赢家却是对方,后来听说对方在总公司有后台……
我一时语塞,只是苍白的劝他,但心里过意不去,回来后,想了几点,写出来算是回应,也希望能帮到有同样困惑的小鲜肉。
2. 隐蔽的技能
其实把“努力”和“关系 ”对立起来并不合适,“搞关系”也是一种努力,只是这种努力让人感觉摆不上台面,所以可以称为“隐蔽的技能”。
“隐蔽的技能”就像海面下的冰山,外面看不到,却起到决定作用。
说“外面看不见”, 是因为,没人会分享自己的绝招,包括那些伟人的自传,都是美图后的呈现。绝招往往是说不出口、不可宣扬的,即不符合主旋律,也不能标榜自传者,所以藏着更好。
说“起决定作用”,是因为,按照均衡博弈法则,但凡完全公开的秘密,会被立即消化,竞争者们的整体收益会趋于零,谁也赢不了谁。所以,一剑封喉的,往往是那些隐蔽的东西。
我想说明的是,如果小科的对手真有后台,那是硬伤,没辙。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后台”是营造出来的,那么这种能力就属于“隐蔽技能”了。
说个真实的事。
我曾见过一个晋升很快的人,传说他和集团某位大领导是亲戚,因为是同样的姓氏,来自同一个地方,这很容易让人遐想。
关键是,据有人反映,在不同场合,均见到两人同出入,传言似乎被坐实。
过了N年,阴差阳错,我终于确切得知,那哥们与大领导一毛钱关系没有,可那又如何?我并不会敲锣打鼓到处宣扬,毕竟与我何干呢?但是,那哥们却享受了这种“谣言红利”。
要说明的是,人家能力也很强,当然,也更懂得借势。
“隐蔽技能”最有意思的一点在于,无法证实,不便言说。
就像上面那个事儿,具体人家怎么操作的,根本无法得知。
而这事儿又很巧,没证据是那哥们自己造的谣,所以你还不能说他如何如何。
你看,这种“借势”就是“隐蔽技能”的芸芸一隅,都属于一种民间智慧吧,很难登大雅之堂,只存在于野史的犄角旮旯,然而这种智慧,恰恰不能移植和嫁接,是某种形势下的特定产物,因此也很难习得。
你只能观察,只能猜测,只能自己默默尝试,偶尔蒙中了,你只会惬意一笑,对自己说道:“哦,原来是这样”。然后把这个秘密永远封装起来。
3. 隐蔽的后台
真实情景下,真正有后台的人,会极力避免爆光,甚至更名改姓,知道他们身份的人,往往也是小圈子中的人。
所以,他们的后台是隐蔽的,而这类人也是少数。
大多数人,要想不断晋级,则需要去寻找一个后台。这不是什么蝇营狗苟,而是人之常情,如果没人为你背书,相信我,你走不了多远。
那么问题来了,一非亲,二非故,人家凭什么为你背书?哪道你拎两盒月饼,别人就把你当自己人么?
第一个方面,要知道恻隐之心为分很多种,有一种叫:“惜才”。
社会心理学家亚当斯曾说过:公平是所有人心中的共同准则。
当你自身很卓越时,别人就有帮你的冲动,反过来也成立,当你很懒散,人家也会杀心四起。
第二个方面,你是否拥有“想像空间”?决定了人家是否愿意背书。
就像女孩找老公,有人找金龟婿,有人找潜力股,后者被选中,并不是因为当下的价值,而是因为拥有“想像空间”。
所以,别人对你的帮扶,也是因为他相信在将来的某个时点,能把前期投入变现。
当然这种变现是抽象的,要知道,所有人都会心存江河日下的担忧,帮助一个冉冉新星,也是博弈将来不确定性的加注。
两个方面都聚焦一个根本,那就是,你到底够不够优秀?够不够出众?这是前提,领导们的眼光都很贼的,你休想拿人体艺术当毛片。
当然,很重要的一点,你也要学会表现自己,在芸芸之中,让领导发现你,我之前写过几篇此类文章,文末有链接,供参考。
那么,好后台要具备什么特征呢?
第一,要身处核心决策层,这和做大客户销售有点像,核心决策层内的人才有能量;
第二,其自身也要有上升空间,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中国仕途的路线图,这种一连串效应,在职场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第三,在级别上要至少高你两个档位,你与后台职权级别空间越大,可操作性就越强。可以参考《决定命运的,往往是你领导的领导》。
这小节叫“隐蔽的后台”,很多时候,后台并非你晋升决策的直接参与者,他们隐蔽的地方在于,可以在适当的关口给你指条路,这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一个年轻职场人,最大的敌人是元无知,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有人在身后拿个按照灯,路就好走多了。
4. 隐蔽的规则
每家公司的晋升规则是不同的,包含显性规则和隐蔽规则,很多时候,你的任务就是搞清楚这些规则,当然重点是那些隐蔽的规则。
显性规则容易理解,各家公司差异很大,有的论资排辈,有的绩效为先,这些是导向,里面会充斥很多细节和明文,你需要去了解研究。
有意思的是,和很多人沟通,他们竟然连这些都没搞明白,看来还是晋升的欲望不够强大。
那么,什么是晋升的隐蔽规则呢?
就是没有写出来,却被默认遵守的一些规则。这些规则之所以没写出来,往往意味着,允许特殊情况发生。
没写出来的规则,和因此发生的特殊情况 ,都可被视为隐蔽的规则。
怕你蒙圈,放到一个具体场景中来。
一家企业,董事长曾在内部高管会议中发话,公司尽量起用35岁以下的干部。所以,人力资源部会通过显性规则为超出者制造障碍,但却不会透漏真实原因。
一次,副总经理提议晋升某37岁的干部,原因是他在核心岗位多年,专业能力很强,如不晋升,可能被竞争对手挖角。
最后,董事长和人力资源都同意了此提议。
请问这个场景中的隐蔽规则是什么?
是35岁的生死线?当然是,其实还要包含那个特殊案例。
35岁的晋级线,以及那些特殊的案例,都属于隐蔽规则的范畴。
之前提到的后台,可以作为洞悉隐蔽规则主要通道。
身处黑暗中的人,更知道什么叫黑暗,身在决策圈里的人,才懂得真正的游戏规则。
你可能会问我,后台是获取隐蔽规则的唯一路线吗?
还真不是,除此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内部社交。
管理学泰斗弗雷德·卢桑斯做过一个研究,对450名管理者进行调研,以了解他们的精力分配情况。
然后,把一般管理者和频繁晋升者进行比对,有了很颠覆的发现。
一般管理者,81%的时间用于日常管理事务,19%的时间用于社交。
而频繁晋升者48%的时间用于社交,52%的时间用于日常管理。
看出差别了吗?
由于这455名管理者中,绝大多数并非市场人员,所以他们的社交更可能是内部社交。
“内部社交”的意义在于,获得更为核心的信息,以洞察存在的隐蔽规则。
这也于与我的日常观察相符。我所见能高效晋升的人,往往都很注重内部社交,他们和各个关键岗位,例如人力资源,老板秘书,会议行政都会有不少交际。
这就是获取隐蔽规则的另一条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