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你需要理解行为背后的信念!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你需要理解行为背后的信念!

2018-08-01 18:01:04 作者:知识超市 阅读:载入中…

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你需要理解行为背后的信念!

  ▼ ▼ ▼ ▼ ▼ ▼ ▼ ▼ ▼

  学会发现错误行为背后隐藏的信念

  作为父母,有时我们会感到很烦躁——孩子怎么又做错了?明明已经讲了好多遍,却总是不肯认真听话,放不下手机、吃饭要叫无数遍才上桌、被批评两句就顶嘴哭闹、做事畏缩不前……烦躁、无奈困惑愤怒汇集成负面情绪浪潮冲击理智防线,一旦决堤,争执立起,和谐家庭氛围不再,事后又让我们后悔不已。

  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行为?

  按照行为主义学派理论解释答案将变得十分简单——孩子一犯错就惩罚条件反射形成对应。此举确实能够有效地阻止孩子犯错,但是,孩子会对错产生恐惧心理,以至于失去了直面困难勇气解决困难的能力,长此以往会形成怯懦逃避冷漠对抗性格

  为了避免这样的发展,我们需要牢记——行为只是信念的表象犹如浮出水面冰山实际只占整体的1/7,而信念是隐藏在水面底下的6/7,尽管由不同信念主导的行为表现可能一致的。

  ▼ ▼ ▼ ▼ ▼ ▼ ▼ ▼ ▼

  一样的行为,不一样的信念

  孩子不肯好好吃饭几乎是令所有小龄段父母感到头疼问题,渴了就喝水、饿了就吃饭,这是刻烙在本能里的反应,为什么孩子做不到呢?这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孩子“不好好吃饭”这项行为背后的“信念”

  孩子是否不饿?

  再小的孩子也无法抗拒本能的驱使,因此,之所以不吃的第一种信念便是“不感到饥饿”。是不是零食吃多了?是不是午饭吃得太撑?是不是没有按时吃三餐?如果是以上理由导致的没有胃口,那么,我们应当固定进餐时间,并和孩子达成约定,餐前两小时内不能吃零食,每餐吃到7、8分饱即可。

  孩子是否想要对抗父母?

  在有些家庭中,吃饭皇帝大,孩子不肯吃饭,能引来全家人的一致关注和督促:“宝宝你快吃呀!宝宝你多吃点!宝宝张嘴,啊——”每喂一口,就夸一句“宝宝真乖”。

  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会觉得很烦闷,吃个饭压力都那么大,而且,过于频繁夸奖会让孩子感到没有价值,甚至想要反抗。让孩子按照自己节奏,安安静静地吃饭吧。

  孩子是否试图引起父母的关注?

  这种情况在有二孩的家庭中较为常见,当大宝发现父母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二宝身上,不再像从前那样关注自己之后,难免失落惆怅。于是,大宝试图通过不好好吃饭,引起父母的注意

  此时,父母应当为大宝布置一些任务准备饭菜、布置餐桌收拾碗筷,让大宝拥有能力感和成就感坦然接受作为“哥哥”、“姐姐”的责任,重新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

  以上三种信念仅提供了三种可能性,正所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注行为背后的信念,远比关注行为本身来得有意义唯有纠正了信念,才能根源上杜绝错误行为的发生

  ▼ ▼ ▼ ▼ ▼ ▼ ▼ ▼ ▼

  想象自己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

  那么,如何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是否有线索可循?

  线索便是家长的感受”,现在,想象你是妈妈,在以下两种场景中,分别有怎样的感受?

  场景一

  妈妈给朵朵买了一件新衣服希望她在早上出门前换上,但是朵朵拼命抗拒、死活都不肯穿,哄骗、威胁、讲道理……种种手段统统不管用,眼看着宝贵的清晨一分一秒地溜走。

  此时,你的感受是?

  场景二

  朵朵偷藏的数学考卷被妈妈找到了,看着惨不忍睹成绩,妈妈吼道:“你看看你!考成这个样子,还想瞒着我是吧?你怎么不跟隔壁的小明学学人家自觉、多努力啊!我怎么会生了你这么个女儿?”朵朵顶嘴道:“你就会夸小明!你这么喜欢他,让他做你儿子好啦,反正你也不需要我!”

  此时,你的感受是?

  在以上两个场景中,你都会感到愤怒和焦躁,但是,在第一个场景中,你更多感到的是权威挑战,孩子不肯按照你的意愿穿着打扮,在第二种场景中,你更多感到的则是失望和不解”,你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却说不上来是从哪一步开始错了。

  ▼ ▼ ▼ ▼ ▼ ▼ ▼ ▼ ▼

  改变错误行为从改变错误信念开始

  在第一个场景中,孩子的错误信念是“挑战权力——我并不是不能按你说的做,我只是想让你听我的。孩子的真正诉求是——我希望我有能力自己做主。

  所以,家长应当反思自己是否控制欲过强,代替孩子做了太多决定,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证明自己的渴望与日俱增

  家长应当和孩子达成约定,说好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双方达成共识后,和善坚定地贯彻下去,让约定自然发挥力量,而不是通过逼催强制执行在家长放手过程中,孩子能学到更多,成长为更独立的人

  在第二个场景中,孩子的错误信念是报复——我没有归属感,这让我很伤心,所以我要让你也伤心,反正我是没人疼没人爱的小孩。孩子的真正诉求是——我很受伤,请认同我的感受,请给我归属感。

  用“别人家的小孩”来刺激孩子,在很多时候并不能达到“激将”的正面效果,反而会让孩子信心受挫、自暴自弃,你应当告诉孩子:“宝贝,我知道你很难过,虽然你不擅长数学,但是你擅长画画啊,让我们一起寻找提高成绩的方法吧。”

  先认同情绪,接纳孩子的缺点,并鼓励孩子发现自身的优点,最后再思考解决办法。如果气在头上,无法做到认同情绪,那么就利用积极暂停”的手段,撤离战场冷静下来以后再正面应对。

  孩子对成长过程中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新鲜事物都会做出个性化的解释,这些解释在无意中形成了信念,与其纠结于信念的形成,试图通过限制孩子的接收范围塑造正确信念”,回避“错误信念”,不如细心观察信念的真相有的放矢地纠正。

  你是否想要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你是否想要破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信念?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阅知识超市专辑《刘奕敏:正面管教》。

  导师刘奕敏将在30节课程中,全面解读52张正面管教工具卡的提示信息,教你掌握实操有效的方法,和善与坚定并行,赋予孩子力量,培养孩子能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