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两种人, 一种喜欢京剧, 另一种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
一首《卷珠帘》,
有的人看美了,有的人听醉了。
一袭长衫,儒雅清峻,
一身白衣,风华如双;
他们被叹为“最帅的女人、最美的男人”。
温润的女声,清灵的男声,
他们的合唱被人赞为——天籁之音;
中国京剧第一女老生
---
站在霍尊旁的这个“最帅的女人”,
是中国京剧第一女老生——王珮瑜。
台上,她是帝王将相、英雄好汉;
台下,她是新潮个性的瑜老板。
王珮瑜曾说:
“我从来不算是有特殊的天分,
如果说我有什么特别,
我只是一个认真的人。”
年少成名
---
这个没特殊天分的人,是京剧界的传奇。
11岁初学京剧,
2个月后登台比赛就取得冠军,名满全城;
14岁,被戏曲学校破格录取,
成为建国后的第一位女老生;
15岁就凭借一曲《文昭关》,
受到京剧大师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的连声称赞。
18岁被业内泰斗誉为“小冬皇”;
20岁之前几乎拿遍所有京剧大奖;
25岁便成为上海京剧院副团长;
王珮瑜一路如同开挂般扶摇直上。
转折
---
在最意气风发之时,
王珮瑜却毅然选择离开他人羡慕的剧院。
傲气的她说:
“我这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忠于自己。
我不想再做孟小冬第二,
要做王珮瑜第一。”
离开体制后的王佩瑜,
成立了个人京剧工作室
决意轰轰烈烈的做一番事业,
再现京剧的盛世辉煌;
但打击接二连三到来,
无演出、合伙人离开、积蓄散尽;
面对绝境,王佩瑜不得不重回剧院。
成为京剧的一扇窗
---
残酷的现实将她的年少轻狂打碎,
却未打碎她对京剧的热爱,
她开始认真思考京剧:
“我成长在一个对京剧来说最坏的时代。
前辈一个个走了,观众一个个老了,剧场一点点空了。
但对我来说,那或许会是个最好的时代,
舞台空了,总要有人来撑。
……
我们的观众在哪里呢?
我要替我们的未来寻找观众。”
她开始重新定位自己:
“我想当京剧的一扇窗,
让人们打开这扇窗,
愿意走到京剧的殿堂里,
也愿意这样一辈子做下去。”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
王珮瑜决心向年轻人推广京剧,
她参加综艺节目、创立个人品牌、做直播……
只要是能打开的渠道,她都会去尝试。
为了传播京剧,
她勇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奇葩大会》中,
王珮瑜气定神闲而又自信满满的说道: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
一种喜欢京剧,
另一种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
随后,表演了京剧的三个基本动作,
“惊提”、“怒沉”、“喜展眉”,形象生动,趣味十足。
她现场的一句“八月十五月光明”,
一亮嗓,惊艳四座。
他人盛赞的“开腔有金玉之声”,
果然名不虚传。
在另一档热门节目《朗读者》中,
王珮瑜朗诵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她巧妙的用了京剧的湖广音喝中州韵,
一首词是荡气回肠、余音阵阵。
不少人纷纷惊呼:“瑜老板请收下我的膝盖。”
上抖音,录视频。
王佩瑜录的关于京剧笑法的视频,只有短短15秒,
却收获了2000万次观看,近80万个赞
在全国各地举办“清音会”,
将直播和弹幕的引入其中,
观众的赞美或吐槽直接出现在大屏幕上。
开设公益讲座《瑜乐京剧课》,
用各个热播剧做类比,讲京剧知识,
通俗易懂,让人兴趣盎然。
除了这些,王珮瑜还参与过电影配音。
陈凯歌的《梅兰芳》,
为戏中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唱的是王珮瑜。
向导演推荐她的人,正是梅兰芳之子梅葆玖。
京剧推广第一人
---
传播京剧这条路并不好走,
行内行外的质疑与谩骂从未停过,
“破坏传统”、 “跳梁小丑”,
“传承百年的经典在你手上变了味”……
面对质疑与谩骂,她从未停过脚步,
只有不断地做东西出来,让所有的质疑不攻自破。
在她的不断努力下,
观众愈来愈年轻了,剧场人慢慢多了。
“我在台上挥了1641次胡子,
第367次的时候,
他们开始叫我——瑜老板”。
不知道王珮瑜参加了多少次综艺节目,
开设过多少次讲座,
录过多少条视频,
慢慢的她又多了一个称号,
“京剧推广第一人”。
这么多年来,
王珮瑜始终坚持着两件事:一件是京剧传承、另一件就是京剧传播,
每一件都做到了极致,成为“第一人”。
就像她自己所说的那样:
“这世界是会眷顾认真的人。
挫折、怀疑在哪没有?
这是上天留给认真人的机会。
每个人起点不同、天分不同、运气不同
唯一能握在自己手里的
就是认真”。
· 今日互动 ·
---
有听过京剧吗?
---
图片来源网络,此处仅限分享
有礼有节微杂志编辑
(点击图片,可回望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