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村丨有的人是来爱你的,有的人就是来给你上课的
『读书、喝茶、沙龙、小住,繁华静处遇知音』
刘晓村:1969年生于成都,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先后供职于四川作家协会、中央戏剧学院。著有长篇小说《蚀城》(作家出版社)《幸福还未到来》(作家出版社),担任多部影视剧编剧、文学策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戏剧评论、人物专访等文章逾百万字。
逆光(一)
文丨刘晓村
朱秀玉被警察带走之后,她父亲不吃不喝不睡觉,坐在家门口,要等着她回来。原来他还有点认识小儿子,现在也全不认识了。
10天后,他死了。
1
李劲东小朱秀玉两岁。她曾在一家戏曲剧团的服装组工作,管了20多年服装。后来剧团半死不活,每况愈下,她便调到了我们这家演出公司。李劲东没在剧团白呆,也是天赋所致,唱念做打的功夫不敢说,模仿可是她的绝招。从电视明星、官员之类的公众人物到开电梯的妹子、送快递的保安,她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大家常常被她的表演逗得前仰后合。在公司这栋楼里,她算是个名人了。
有年冬天,我和李劲东外出开会,公司的面包车被堵在小胡同里半天不动弹。我们开窗看了看,前面有位老太太正蹲着在给孙子系鞋带。老太太穿得臃肿,动作便格外缓慢。胡同路窄,加之是双向行车,行人只能紧贴着墙根走。汽车喇叭声刺耳,老太太充耳不闻。司机小马烦躁地说,“嗨,这老太太,真不要命!”李劲东满脸嘲讽,笑道,“瞧她那德行!知道这类人该怎么整治吗……”,小马赶紧请教。于是,李劲东就给我和小马讲了个故事。
李劲东小时候住在一个大杂院里。隔壁的小兵和李劲东差不多大。李劲东家特别穷,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在发育高峰期,有点吃的也轮不到她,她随时都觉着特别饿。小兵家孩子少,日子相对好过一些。他家时不时就会出现点玉米棒子、高粱秆、红薯干一类“好东西”。贫穷的年代,人的嗅觉偏偏特别灵敏。李劲东常常按味索骥找到小兵,要求分食“好东西”。厚道的小兵一般都会答应,小兵奶奶却看不下去了。老太太是农村人,可不懂什么儿童心理学,她老是粗鲁地推开李劲东,让她一边去,崩见了吃食就往前凑。李劲东被这老太太大大伤了自尊。碰到这种事,她绝不像别的小女孩,只会回家找妈妈哭诉,她爸妈离婚了,继母对她说不上虐待,只是爱搭不理。同父异母的哥姐各怀心思,只求自保。她决定自个报复小兵奶奶。
那还是文革之前,大人都忙着革命工作,没人管孩子。李劲东想了很多方法,最后决定来这么一出:她用离家很远的一处公用电话打到自家胡同,让人去找小兵奶奶接电话。然后,她以娴熟成熟的天津话,谎称自己是某医院护士,小兵出了车祸,正在医院紧急抢救,生死未卜……小兵奶奶听罢电话,顿时慌了神。小兵爸妈上班了,这个小脚老太太在街坊的指点下,颤巍巍上了公交车,哭天抹泪地赶到了医院。到了医院却找不到孙子,老太太以为孙子已经死了,当即晕死过去。医院还真是救死扶伤,医生们赶紧抢救老太太。老太太的身体本来就差,为此还住了几天院……小兵父母很快就弄清楚了,肯定是电话中那个“天津口音的人”在故意捣乱,但是,他们家并未与任何人结怨,谁会如此恶毒地对待他们?
这事儿在胡同里、包括李劲东家中被添油加醋地议论了好几天后,也就渐渐被淡忘了,没有人想到暗藏的“阶级敌人”竟是11岁的李劲东。
小马右手敲着方向盘,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李姐,你打小就这么机灵!就该你来整治这些老不死的。”李劲东听罢,更加眉飞色舞,露出了满嘴凌乱的牙齿……
2
研究生毕业后,我分到演出公司财务处工作。几年之间,老同事们先后退休,我就算年长的了。那年夏天,总经理老罗让我们财务处物色一名兼职出纳。我高中同学严凌听说后,推荐她妈妈工厂的一位老同事来应聘。严凌讲该人(她的名字我放下电话就忘了)干了20多年财务,几乎从未出过差错。我早知道严凌妈妈所在的国营大工厂几年前转制,厂里上千名员工集体下岗了。
几天之后,我去上班,出了电梯,远远看见财务室门口有个人。逆光,看不清是谁。走近了,是一位妇女。清晨的阳光落在她身上,深一块、浅一块的光斑飞舞着。“妇女”这个词早就过时,几乎都被淘汰了。形容她的气质,女人、女性、女的,都不够准确,只有“妇女”最为贴切。无法推测她的年龄,她的皮肤质地只有40岁,打扮气质却接近60岁。她提着药店免费发放的布口袋,布面上是一串广告。
我边开门边问她找谁?她说她是严凌推荐来应聘的出纳。她的声音很轻,近乎自语,声调却柔和好听。我不知道该叫她什么,情急之中便说,大姐,请进屋吧。她的紧张让我也有点莫名地拘谨。我请她坐下,给她倒了杯水,让她休息片刻,就去见经理。她坐下,双手搭在穿着灰色裤子的腿上,双腿紧并,黑皮鞋也是老式搭絆方头样式,擦得油亮。她白皙的脸微微红着,她说她从那家工厂买断工龄已经两年多了。我讲能给她的工资很少,低于很多私人公司。她点头说她知道,不要紧,有正经事情做就行。
我问她贵姓,她有些歉疚地把水杯放在写字台上,说:“这都忘了。免贵,我叫朱秀玉。”
我把朱秀玉带到老罗的办公室。老罗正埋首在写什么,见到朱秀玉,略微支楞了一下,然后请她坐下,起身给她倒了一杯水。朱秀玉微微颔首,盯着那杯水。我介绍了朱秀玉的情况,老罗点点头,简单和朱秀玉交谈了几句,提醒她工资非常低。朱秀玉讲我已经告诉过她了。老罗让朱秀玉先到财务室去等等,他要给我说点事。朱秀玉点点头,出门去了。
朱秀玉出去后,老罗若有所思地说好久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妇女了。老罗也用了“妇女”这个词,我有点吃惊。我马上辩解道,朱秀玉穿得有点过时,看起来倒是本分老实。老罗摇头说他不是这意思,“就是她了,别的候选人都别见了。”
得知下周就可以来上班,朱秀玉很高兴,她感激地对我说了句什么,我也没听清。
已经是10年前的事了。那个时候,我还不到30岁,朱秀玉应该是48岁左右,她父亲也还很健康。
3
公司规模很小,只有20几个人,工作气氛很宽松,早晨9点上班,9点半之前到都不算迟到。全公司就朱秀玉特别,8点刚过她就到了。她住在老城区,到公司得换公交车,路上差不多要花个把钟头。很长时间内,公司甚至没人知道她这么早就来上班了。直到有天早晨,老罗去火车站送完亲戚,直接到公司上班,刚过8点,他看到朱秀玉戴着蓝布袖套在打扫他的办公室。
老罗感觉意外,也就略有些尴尬,他告诉朱秀玉,不必这么早上班,他的办公室也不用天天打扫,一个星期彻底清理一次就行。朱秀玉点点头,似乎比老罗更尴尬,她赶紧离开了老罗的办公室。我上班后,朱秀玉忐忑不安地告诉我,要知道经理那天来这么早,她就先打扫财务室、会议室了。我笑道她不必见了老罗跟老鼠见了猫似地,老罗很随和地。朱秀玉笑了,说是看得出老罗人好,可是她实在不习惯跟领导说话。
朱秀玉依然故我,八点过就到公司,打扫经理室、给会议室花草浇水抹灰,接着再归置财务室。财务室本来是最混乱的,经她天天这么清理,我们都不好意思胡乱堆东西了。打扫完办公室,她仔细洗干净手,去楼下打开水。待她泡好花茶,拿出记账本准备工作时,同事们才陆续到达。老罗说朱秀玉把大家都惯坏了,可不是吗,从前会议室谁都不爱去,嫌里面一股子霉味,四壁蒙尘。自从朱秀玉天天打扫,公司的年轻人中午都爱往会议室跑了,会议室的大沙发也没灰了,黝黑的皮革越发柔软;那些只有人买没人侍弄的花草如今也都花红柳绿、生长茂盛。中午躺在大沙发上睡觉,花草清香,舒服得很。
朱秀玉的账面也和她人一样,清清楚楚,干干净净。
端午过后,老罗在电梯门口碰见我,他说,“贺奕,你挺会看人嘛,朱秀玉真不错!”我乐了,反问他忘了谁是领导,谁有权决定朱秀玉去留。老罗嘿嘿笑着,说,“还挺会狡辩!”
老罗经常会说些是似而非的话,谁知道什么意思。
4
演出处和我们财务处隔着好几间办公室,李劲东是闲不住,只要老罗不在,她可以抱着茶杯成天扎在别人办公室。她从不把自己当外人,时常买些瓜子花生来我们办公室聊天,谁带了新茶、可口的零食、水果,她也会主动提出与人分享。李劲东喜欢打听别人的私事,也从不顾忌铺排自家的存货。她好奇的成分多,挑事儿的成分少,你不想透露什么她倒也从不强问。她喜爱给年轻人指点生活之道,她的经历的确说得上丰富。李劲东是本市老市民,家里前三代都生长在这儿,因而盘根错节的亲戚多如牛毛。你要向她打听点事儿,她少有不知道的,并且很热心,乐于帮人解决疑难杂事。她帮人咨询或办了某件小事,别人感谢她,她不仅回应得非常谦逊,反倒要感激别人似的。一来二去地,她的热心肠出了名,求她帮忙办事的人还真是不少。
我们办公室全是女人,拉呱些女人话题特别方便,李劲东最爱上我们办公室来聊天。除去朱秀玉,我们三个女人都年轻,李劲东的某些经验之谈常常让我们瞠目结舌,将信将疑。时间长了,如同在听故事,我们常常忘了李劲东是这些故事中的一员,甚至是处于悲戚境地的那个。比如两年前,她锲而不舍地跑到老公单位大闹,她老公办公室对面的那个“第三者”,最终还是被开除了。见过李劲东老公的人都不相信他会有“第三者”——他实在太丑了!但李劲东证据丰富,言之凿凿,不由你不相信。
在这起事件中,她老公仿佛是李劲东的同谋。她老公在证券公司上班,连他公司的经理都佩服李劲东不带脏字却把人贬损得体无完肤的口才,“李劲东,有你的啊,杀人于无形”,李劲东转述她老公的话,咯咯直乐。李劲东的老公是老三届大学生,李劲东说他“狡猾着呢”。
李劲东讲述中的逻辑错误很明显,办公室的女人们却都听得津津有味,朱秀玉从不加入。只作壁上观,就容易让人排斥在外,任何一个团体中,都是这样的处事之道,朱秀玉似乎不太明白。
偶尔得知李劲东在背后传播自家私事,尽管没啥见不得人的内容,大家总有些不悦;可从她那儿听到别人的家长里短,虽然都装作无意听之任之,却也还过瘾。生活总归是单调无聊成分多,谁又不暗暗期待发生些事不关已的戏剧性事件呢。李劲东的爱好也是很多人的爱好,只是,李劲东技巧更加娴熟。
5
公司大厦二楼有个公共食堂,大厦内的几家文化公司共用。中午,同事们聚在几只大圆饭桌前吃饭、聊天。老罗常常是主谈,他喜欢给我们叨叨他当兵时候的事。老罗有不少诗歌和散文回忆部队生活,估计也没有什么人看过。于是,他又把这些内容给我们讲一遍。常常是一些特别微小的事由触动了他,他马上就会联想起士兵生涯。他不过就当了3年兵,仿佛那倒是一生一世。
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老罗所在的部队奉命修建铁路隧道。某天,阴雨绵绵,突遇山体滑坡,几位朝夕相处的战友瞬间就被滚下山的巨石砸死了。而他,距离他们也就几米,有只被炸飞的腿还滚到了他脚边……我们几个年轻人高呼着让老罗别讲了,这还让不让人吃饭了!老罗哈哈大笑起来。朱秀玉没有像往常那样,提前离开食堂,利用午休时间去买菜,她默默地坐在那儿,仿佛在想着自己的心事。
老罗和朱秀玉都插过队。老罗从农村直接入伍当铁道兵。在部队他喜欢写作,又被送去读军校。他父亲是市里的老领导,很早就退休了。老罗转业后,在文化局呆了几年,大概不大顺意,便主动要求到我们这家文化局直管的演出公司来。几年过后,他做了经理。老罗极有判断力,那些跑江湖的剧团,还真是蒙不了他。公司每年总能引进几台高水准的演出,老罗因此在市里的知识分子和艺术爱好者圈中有些名气。不过,在我们这个城市,越是高雅的演出,越是门庭冷落。
老罗只要高兴了,就会吟诗作画,还非要我们这些“小孩儿”评价他的舞台速写画得咋样,诗写得如何。你要和他抬杠,他就气得不得了,缠着你,理论个没完。老罗对上级意图不很在意,公司也就没有更多业绩工程要做。公司业务不多,我正是巴不得。那些年,我的时间都花在恋爱上上,迟到早退是常有的事。朱秀玉常常替我打掩护,老罗也是睁只眼闭只眼。他的女儿都快上大学了,他对女孩子,向来是一句重话都说不出口。
6
有一次,朱秀玉告诉我,老罗来找我,正巧我刚溜走。朱秀玉说我肚子痛,提前回家了。老罗就对朱秀玉说,年轻女孩在恋爱期间总是肚子痛,等到结了婚,就改心口痛了……年轻气盛的我听罢,反击道,他才心口痛呢,他老婆在医院眼科工作,出了名的眼睛里容不得沙子。朱秀玉听罢我的话,抿嘴直乐。她的瞳孔是杏仁色,清澈明亮,笑起来有些孩子气。在她这个年龄,真是少有!朱秀玉说老罗一家人都是大知识分子了,真好!
朱秀玉的钢笔字遒劲潇洒,与她的气质差距挺大。她不大用计算器,以一只老式木珠算盘来算账。那算盘是老柚木做成,手感沉厚,幽暗发光。她说这算盘自她工作就用起,快30年了。在我们看起来,这个算盘就像文物一样古旧。我喜欢看朱秀玉打算盘,她白皙修长的手指娴熟灵活地在木珠上舞动,圆润油亮的珠子发出有律动的声响。朱秀玉和排排木珠你来我往,气闲神定,配合默契,看着真是一种享受。朱秀玉做账的高效严谨也给我省了不少心。
偶尔,我会对朱秀玉发些生活上的牢骚,男朋友沉迷电脑游戏,做事总没长性;妈妈成天不着家,热衷于新型传销啥的,她会轻柔地开解我。话题说开来,我却又不大想听了。她在工厂的生活,她和爸爸的日常琐事,弟弟妹妹之间的磕绊……中老年人的生活,总归现实而乏味,我实在没多大兴趣,我也一定不要过他们那种生活。朱秀玉很敏感,我稍微流露出敷衍的语调,她就主动打住话题,再不肯多说话。只要对着那杯上班必泡的花茶,她整个人就能平静地像是不存在。
初稿于:2015年2月
定稿于:2018年8月
作家·刘晓村丨专栏
1.成为一个作家
2.胡同里的人们,悲欢离合
3.编辑部的一段往事,回忆小黎
4.每个人都有回家的路,你我终将告别
5.诗人们迸发的每一首诗,都是这个城市闪耀的荣光
6.下乡的故事丨说不上经了风雨,但长了见识
7.《苏珊和老虎》丨感受英国儿童教育中的人性化、低调、日常、温暖
8.童年没有玩伴的孩子,长大了会忧郁
9.一个人有着怎样的童年,长大后就会有什么样的情感方式
10.从孩子的眼里,看见了原谅
11.再也没能见到,那个比鲜花更漂亮的种花人
12.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充满善意
13.埃文河畔,宁静的土地上埋葬着伟大的灵魂——莎士比亚
14.在英国女王的住所温莎城堡,见识大家风范
15.霍沃斯,因勃朗特三姐妹而不朽
16.牛津是大学中有城市,剑桥是城市中有大学
17.在青春的荷尔蒙和节日的氛围中,总会陷入一种迷乱的情感
18.所有人都是快乐的,惟独我在外
19.全部的戏剧,多于全部的生活
20.印象上海,既浪漫又虚无的感觉
21.上海的地气,浸润在城市丝丝缕缕中
22.走出四川,印象上海
23.未被真正占领的青春,异常动人……
24.一个人喜欢你,会有各种各样的表达
25.有个人在记忆里,他永远年轻、清秀、干净
26.故人已逝,惟愿斯文儒雅,获得终极幸福
27.刘晓村丨时而勤奋痴迷,时而狂放不羁
28.刘晓村丨我们活着的人,也还是孤独的
29.刘晓村丨张荷花(一)
30.刘晓村丨张荷花(二)
31.刘晓村丨张荷花(三)
32.刘晓村丨冯国祥(一)
33.刘晓村丨冯国祥(二)
34.刘晓村丨《羊道》:马陷落沼泽,心流浪天堂
35.刘晓村丨乘车记(一)
36.刘晓村丨乘车记(二)
37.刘晓村丨乘车记(三)
38.刘晓村丨我的艺术家朋友之一:甘庭俭印象
39.刘晓村丨画布前的独行者:荷译印象
40.刘晓村丨在时间的激流外——冯大庆印象
41.刘晓村丨帕慕克的爱情博物馆——读《纯真博物馆》
42.刘晓村丨见书形如晤面——电影《查令十字街84号》
43.刘晓村丨几部外国小说
44.刘晓村丨刘晓村丨科塔萨尔短篇小说集《万火归一》
45.刘晓村丨戏剧人生——罗大军印象
46.刘晓村丨爱就爱了,又怎么样?
47.刘晓村丨爱了就爱了,又怎么样?(续编)
—FIN—
文丨刘晓村
排版丨慢师傅
编辑丨David Lincol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