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脚僧
大唐开国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道教,奉道教为国教,王公贵族皆以道士为荣,并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等道教经典开科取士。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二十九岁的玄奘为终究瑜伽唯识学,发愿西行求法,始道途西行,于那烂陀寺听戒贤论师讲《瑜伽师地论》等释教经典。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历时十七年,翻山越岭五万余里,总算回到长安,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长安大慈恩寺,安排译场,开端译经,一同口授由弟子辩机执笔完成了闻名的《大唐西域记》一书,全面记载了他游学异国的所见所闻。自此开端,释教经典的大量翻译以及中国和尚本身思想体系的逐步老练使得中国释教在此刻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中国释教的各大首要宗派大多在此刻期构成或老练。
道明和尚便是大唐国都长安城内大慈恩寺里边的一个和尚,自幼跟随师父觉远大师潜心修道,并于每年的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日从长安城大慈恩寺到洛阳城少林寺讨饭行脚。四月的长安至洛阳一带,气候温暖、干燥,偶有小雨,迟早有些儿温差,很适合行脚。
由于本年觉远大师提升住持,寺内举办新任住持晋院典礼,所以道明和尚代表寺院独自一人开端讨饭行脚。只见那道明和尚身穿五色百衲衣,脚踩灰色土布鞋,内着罗汉袜,背着一土褐色包袱,手中拿一根桃木棍,行走在大唐官道上。
道明和尚跟随师父觉远大师,通过多年修持、悟道、行脚,现在已是一名略有小成的和尚,此次行脚他严守十二头陀行法,一者,在阿兰若处;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序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节量食;六者,中后不得饮浆;七者,着弊纳衣;八者,但三衣;九者,冢间住;十者,树下止;十一者,陆地坐;十二者,但坐不卧。
此刻已是午中时分,道明和尚正好走到一个村子,他俄然有些儿饿了,所以他从包袱里取出陶钵,来到一户土院墙人家的门前,他轻轻地敲了敲门,很快就听到里边有脚步声,吱扭一声对方打开门,道明一看是个身穿土布衫的老妇人。
“南无阿弥陀佛,”道明和尚左手讨饭,右手合掌,折腰说道,“老婆婆,我乃长安大慈恩寺往洛阳少林寺行脚的一名和尚,今日走到这儿有些儿饿了,因而想讨一口饭吃,不知便利否?”
“南无阿弥陀佛,”老婆婆亦合掌折腰回礼道,“小和尚,老身也想施些儿粥饭于你,可怎奈国家骚动,儿子被抓去打安禄山了,家里就剩我一个老婆子,真实没有吃的了。”
“阿弥陀佛,愿佛祖保佑施主的儿子提前平安归来。”道明和尚又一次单掌折腰施礼道。
道明和尚向前走了十几步,又来到第二家,这户人家的外墙由土砖砌成,有两扇巨大的木门,倒像是个大户人家。他走上前去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一个穿灰色服饰的男子,倒像是个家丁。
“南无阿弥陀佛,小僧乃长安大慈恩寺的行脚和尚,施主可否施舍些儿粥饭?”道明和尚也像刚才那样向家丁讨饭乞食。
“去去去,滚一边去,这没有吃的给你。”家丁大喊着关上了大门。
就这样,道明和尚次序乞食了七家,也没有得到施舍。因而他也不再乞食,独自一人又踏上了征途。这时候,他来到一个小山坡,山坡上有一座孤坟,孤坟的半腰处有一个大洞,他看了看那个大洞,觉得很古怪,可也容不得他多想,所以就闭目盘膝而坐,很快就进入了禅定状况。
在禅定中,道明和尚进入了一个幻景,在一个雪山的森林里,他看见一只吊睛白额、黄皮黑纹、身长六尺有余的大山君向他扑来。他登时动弹不得,眼见山君就要到眼前时,他匆促盘膝而坐,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时候那只大山君从他身上飞穿而过,他竟毫无损害。此刻道明和尚顿然吵醒,经此幻景,他的心里愈加坚决了对佛法的忠诚。
俄然道明和尚大吃一惊,他初打坐时是侧向坟墓,而此刻却是面向坟墓,一同坟半腰的大洞里冒出了缕缕青烟。“莫非是死者化身成山君飞驰而出?”他越想越惊,“怪不得它能从我身上穿过去呢!”
道明和尚本想动身动身、持续前行,可他又一想:我乃修行和尚,岂能由于一场幻景而回身逃跑,何况此坟日久失修,根据师父说的九想观,坟中施主怕是早已变成白骨了。因而他又盘膝而坐,口念佛陀,渐入禅境。
这一次道明和尚来到一条小河,河水明澈见底,他用双手捧出水来,本想喝一口,但是水在他手中却变成黑色,道明心中不解:河中明澈之水到我手中怎样变成了黑色?俄然他发现河水中渐渐漂出几具尸身,渐渐地尸身越来越多,本来此河是他们的尸身和鲜血构成的。
正在道明思索之时,俄然从尸身中蹦起一个人来,只见此人身穿军服,手持大刀,手里拎着叛军的头颅,煞是吓人。
“敢问施主是何人?这儿又发生了什么?”道明和尚不解的问。
“此处乃是唐军和叛军交战之地,我乃石槐村乡民石川,因剿灭叛军被征召入伍,不想战死沙场,不能回乡尽孝。得知大师从石槐村我家门前路过,因而想请大师返回石槐村带母亲到长安大慈恩寺暂住,石川在此谢过。”那位巨大军士先介绍自己,后恳求道明相助。
“南无阿弥陀佛,小僧虽怜惜施主,却不能为施主而返。且不说此地距石槐村已远去数十里,路途遥远,何况小僧行脚乃奉师父之命,到少林寺相约同做法事,保佑天朝,提前完毕战乱。”道明和尚此次东行路虽崎岖心却坚决。
听完道明和尚一番陈说,石川无法只好又倒在尸堆里边。看着石川倒下,道明和尚也醒了。他看了看四周,天现已亮了,所以他坐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拿起桃木棍,又开端启程了。道明和尚来到华山潼关,看见潼关大门紧锁,禁止路人收支,他愣了一会儿,又回身想从后山绕过去。道明和尚来到后山,只见一处山崖,他处处看了看,没有发现下山的路,他堕入着急之中,心想:这可如何是好?
俄然一只雄雕突如其来,落在道明和尚身边,道明一看这是佛祖来接引我来了,所以骑上雄雕飞驰而下,瞬间就冲到了地上。道明和尚从雄雕身上跳下来,然后双手合十,口念:“南无阿弥陀佛。”雄雕遂张翅而飞,转眼间消失在天边之中。
道明和尚接着往东走,路上他碰到许多避祸的乡民正往西而去。道明通知乡民们潼关现已封闭,你们过不去了。可乡民们仍是持续往西而行,并不理睬道明。道明无法,只好逆着人流,一个人持续东行。
道明和尚连日来多行少食,身体有些儿熬不住了。碰巧此刻遇到一户出殡的人家,道明走过去给他们诵了一段经文,进行了超度典礼,得了两个馍,待他们走后道明先诵经,后食馍。这次是道明和尚自长安大慈恩寺动身以来吃的第一次饱饭,他感觉浑身充满了力气,因而箭步向前走去。
当道明和尚走到洛阳时,叛军安禄山的戎行现已打到了洛阳城,因而许多人都弃家南逃。道明和尚碰到一位官绅,官绅给道明五两银子让道明为自己做法事祈福。道明和尚一看,赶忙回复道:“南无阿弥陀佛,出家人不摸银两,请施主收回吧。”官绅一看小和尚挺不识相,装上银两就跑了。
道明和尚遂来到洛阳嵩山五乳峰下的少林寺,此刻少室山周围围满了叛军,叛军中的一个喽罗想在此安营扎寨。道明赶忙躲开叛军,从另一条路上山。当他来到少林寺时,少林寺的方丈现已被叛军领袖绑了起来,吊在了悬梁之上,下面堆满了柴火。“他们这是要烧死方丈大师!”道明和尚心里一惊。
然后,道明和尚看见宅院里有许多和尚在打坐诵经,他想这些儿和尚一定是诵经保佑他们的方丈。所以道明也参加他们,盘腿打坐,诵起经来。只见那些儿叛军把火把扔进柴堆里,大火瞬间从柴堆升起,火苗把方丈团团围住。道明昂首一看,只见方丈如金刚护体一般,居然毫发无损,道明心想:方丈由佛法护持,想来叛军是烧不死他的。
叛军见到此情此景,也都吓破了胆,全都放下武器,跪在地上,一个劲的磕头。和尚们看见叛军都跪在地上,赶忙动身,纷繁用木桶吊水,转眼间就扑灭了大火,救下方丈。那些儿叛军全都退到少林寺外,不敢上前一步。
此刻道明和尚也放下心来,他飞快地跑到方丈面前,想检查方丈的戒体是否受伤。道明细心一看,本来仅仅袈裟烧坏了些儿,方丈的确毫发无伤。少林寺方丈看见道明和尚站在和尚们中间,他站起来,问道明:“道明,你师父对你可有什么告知?”
道明和尚双手合十,说:“家师想与方丈相约,定期做法事保佑大唐,提前完毕战役。”
少林寺方丈亦双手合十,说:“南无阿弥陀佛,请转达你师父,我少林寺和尚定会与长安大慈恩寺和尚一同为保佑大唐和老百姓而做法事,期望佛祖保佑,提前完毕这场战役。”
“南无阿弥陀佛。”道明和尚在少林寺修整了一天,第二天就起程回长安。他在路上看见叛军处处烧杀抢掠,恶贯满盈,心里非常悲愤,却又感叹自己力气细小,无力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这次道明和尚一路向西,听到避祸的乡民讲起大唐将军郭子仪带领唐军屡破叛军,大有一举消灭叛军之势。道明心想:看来法事起作用了,佛祖听到咱们的祈求,派人护持百姓百姓来了。
道明和尚此次行走的很快,不过半月有余就来到他去时禅定的那个小山坡前,在这儿的那座孤坟居然不见了,他觉得好生古怪,在周围转了几圈,仍是没有找到。道明和尚心想:那只山君从那座孤坟里跳出来,祸患人世,现在他的老巢没有了,想必也蹦跶不了几天了。
道明和尚遂持续向西而行,他又来到石槐村,当他通过石川家门口时,里边一个男人刚好打开门,道明一看吓了一跳:这不正是自己禅定时见到的石川吗!他怎样又活过来了?
石川也看到了道明和尚,他很激动地说:“大师,您回来了?”
道明和尚猎奇地问:“你怎样还活着?”
“地藏王菩萨座下神兽谛听听到了我与大师的对话,地藏王菩萨感我孝顺,因而派人到鬼门关阎王殿处为我加寿三十年。”石川如数家珍的给道明和尚解释着。
“本来如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南无阿弥陀佛。”道明说完慨叹道。
“善恶终有报,仅仅姻缘未了时。”石川通过这些儿事也悟出一点道理。
道明和尚匆忙赶回大慈恩寺,见到师父觉远大师,向师父陈述洛阳少林寺方丈现已赞同联合做法事一事,一同把自己在路上的传奇阅历和石川死而复生一事讲了一遍,又把小山孤坟一事说出自己的主意,请师父赐教。
“看来那座孤坟就是安禄山的老巢,那只吊睛白额大虎就是安禄山无疑了。现在他的老巢已然被毁,想必他的死期就快到了。”道明和尚的师父觉远大师说道。
果不其然,短短几天之内,就接连收到数封前哨喜讯,安禄山大势已去。安禄山二子安庆绪因安禄山宠爱幼子,遂联合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腹将其杀死。
真是应了那句禅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