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不是非要那么急迫不可
昨天绘麟社的课堂迎来了第100位学生,仅仅一周时间,就有如此多的信任绘麟社的同学,感觉我要更加努力才行。虽然绘麟社准备了充足的助教团,但仍然还是要表示感谢。
100位同学即将开始他们人生中的12个小时和我在一起学习艺术和绘画,并且会有8次直播课程,八个小时,互动交流的激发。
(12小时+8小时)x100 = 2000个小时。
也就是说,这100个同学的两千个小时,我将要尽自己的全力陪伴好她们,并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没有荒废这些时间。
这个时代,荒废时间不仅仅是浪费生命。
还有荒废她们对艺术的期待,对一个新世界的好奇,以及能发现更好自己的可能性。
所以认真到底,是我必须的。
辉先生曾经问我要不要做15分钟的短课,现代人的注意力那么稀缺,你为什么还要坚持一节课至少一个小时?
曾经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也再简单不过。
我实在做不到把绘画如此有趣但是丰富的知识体系,浓缩成一种快速的快餐。本着对每个同学负责和我的信念,必须说:
如果真的想得到技艺和眼界的提升,需要持续专注的时间,需要不断的辛苦磨练,需要不断剖析和推翻自己,需要和人性的懒惰做斗争,需要真诚的坚持...这些仿佛都是与时代速度相悖的。
好多人都说兴趣课要快乐,我真诚做不到。
如果想要Enjoy绘画,那吃苦是必须的。
所以在绘麟社课程的设置里,还是加入了助教团这个“抽小鞭”的角色。
“什么?没做作业?啪啪!”
我不知道是不是绘画的人都有和我同样的感受:
画画过程不仅仅是享受,还是一种快乐与痛苦并存修行。
就像健身,你留下的是心里的汗水,但最后得到的,是自己心灵本来的样子,吃减肥药和不断锻炼得到的瘦,是不同的。
所以绘麟社的课程选择慢,选择沉淀,选择训练,选择帮助大家逐渐了解绘画,而不是着急上手就画很炫的东西。
其实一个小时很长吗?
不,对于一个真正能进入绘画创作状态的人来说,一个小时太短,瞬间就过去,所以最终取决的就是我们的心态。
就像曾文正公说:结营寨,打呆仗。
那慢的好处是什么呢?
要先解释下,我们的慢,不是说大家懒惰去做事情,而是说,我们将地基打牢,慢慢的深入与练习,不求囫囵吞枣,才能摘到真正的果实。
这个“真正的果实”是我们需要一起去探求的。
我们身边总会有很多聪明人,但聪明人往往焦虑,因为他缺乏选择的尺子,他总是会随着各种短期的信息和影响来去改变自己的方向。
但其实你能发现所谓的智慧都是一种思维方式,他可以穿透眼前的这些快速的表象,从而找到底层的规律,而去真正让选择变得具有长远的价值。
如果我们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慢慢的建设自己的内心和眼界,那就是日拱一卒,有一天会获得成倍的收成。
但如果我们总是着眼于快速的囫囵,那最终我们只能获得表皮的甜咸味。
所以,慢就是快。
那天我看朴树在一本书上说:“我们是不是非要那么急迫不可”。
不知为什么,呆呆想了很久。
虽然我对于朴树还停留在《那些花儿》的认知,但这句话却能让我感觉到一股无可奈何的疑惑在旋绕。
我经常会觉得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是永远会被欲望牵制的。而那些所谓的焦虑,痛苦,恐惧,都是身体强加给我们的骗局,这也是我刻意木讷的原因吧。
其实生活的规律就放在那里,不会有太多的变化。
技术再发展,但人性始终还在,这也就是我坚信文创和艺术会永远存在的原因,虽然形式会蜕变。
如果任由自我的消逝,被人性里的贪嗔痴绑架,面对着海量的信息不断快速的转变,那自然会被吞噬吧。
我们可能要放下一些眼前的不安和着急,开始认真的,积累的,坐下来的,不时刻刷朋友圈的,专注的,很艰苦但会幸福的做一些学习吧。
如果这个世界给你的是快速呼啸向前,绘麟能给你的,就是慢下来的定慧时光。
- 林Caroline
嗯,在这里可以加入绘麟社。
< end >
| 绘麟社 - 陪伴你身边的书屋与画室,你可以在这里开始学习绘画和跟我们一起读书,探索有趣的生活。
| 林Caroline & 相辉先生(隐形态)
民俗画家&珠宝设计师,毕业于江南大学,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创立绘麟社,著有《气象仪器史》《二十四节气美食》《城食》《花解语》《神样》等多个系列的绘画作品。
同时创立自己的珠宝系列 H&L,也为多个国内外珠宝品牌担任设计师,为多个知名品牌设计产品,跨界于绘画、民俗、设计、珠宝等多个领域。
2018,出版绘麟社第一本中国民俗画册《念想 - 二十四节气美食》
|
绘麟社有几千人的读书绘画群
欢迎加这个微信入群
hu
|
读书与绘画,是一种生活方式
文章内容皆为 绘麟社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联系 @huilin.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