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班的时候,你就想想这5个字
你来晚了,戳蓝字一键关注Kyle
文:蔡冲 图:Studio Patten
首发: 菜刀少爷(ID:mrcaidao)
晚上好,我是Kyle。
人们常说,目标和方向是通往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但创业以来,认识了很多业界的大牛,从他们身上得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持续而稳定的输出”。
杰出与否也许只是如何努力的差距,你有多大耐心,才配得上多大野心。
我很欣赏的朋友麦子就是这样的人,她每天都会在公众号跟大家分享优质的种草好文,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她,回复“黑名单”,看看这些雷坑你踩中了吗?对了,她每天都会给大家送礼物,去看看有没有你的好运气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她
昙花一现的努力,都是伪努力。
他在一线门户做过电商一把手,后来出来单干,又经历过两次创业。
无论职业经理人,还是创业当老板,他保持着每周工作100小时以上的习惯。
和他喝过了一次酒,发现个有趣的事情: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他却从来没感到过“痛苦,难受,度日如年”。
创业之路,百转千回,困难挫折如同家常便饭,但他的目光并没因此暗淡。他相信,“人生本来就是由开心和不开心串起来的”。
老哥的事业做得不小。但他有一件特质,尤其吸引我的注意:努力常态化。
这点特质,在我认识的许多大牛身上都能看见。你看他们:
大年初二的早晨,坐到桌前写方案;
他们不会觉得以上这些有多了不起。
他们不会被自己“熬夜一次”而感动;他们也不会把这些发到朋友圈里,然后在旁边写上“我也是挺拼的”。
这些努力,不需要心理建设,不需要自我说服,不需要意志力驱动。这些努力,是潜意识中的自发行为,是肌肉记忆的习惯动作。
常态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
常态化努力的对面,是间歇式努力。
你办了一张健身卡,决心重塑自己的身体和生活。1月1日开始,12月31日到期,中间只去过两次。
你买了英语六级的单词书,占了图书馆的座位,雄心勃勃要大干一场。最后脑子里,除了对 abandon 滚瓜烂熟,什么也没留下。
你朝九晚五地上班,你浑浑噩噩地过活。你觉得百无聊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回家的那一瞬间,着了魔一样,懒神附体:凌云壮志滚一边去,打开电视,端上平板,舒服窝在沙发里。
你的生活特别像那本六级单词书:书的前一小段被翻看了无数次,页角都皱了;但后边的内容,崭新如初,少有触及。
这些细节, 折射出的是努力的属性。努力常态化是牛逼与否的分水岭,各自延伸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轨迹。
多数人只是在热血和堕落间徘徊:一段时间,猛冲猛打,自己感动哭了;一段时间,懒散放纵,行尸走肉一般。
我相信,每个人都努力过:都有过热血沸腾、立誓发狠的时候,都有过奋进狂飙、强力输出的经历。
然而,平庸和杰出之所以泾渭分明,那是因为,平庸者的努力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统的,走走停停,断断续续。
我们有时候会想,“我都努力过了,为什么还是没得到好运气”。实际上,努力不是重点,常态化才是关键。
昙花一现的努力,都是伪努力。
他是最令我胆寒的人:下午期末考试完毕,晚上还默默去自习——我的竞争对手啊,连半天都不让人休息。我心都要碎了。
可怕之处在于,他风轻云淡,面沉似水。一切发生得如此自然,不需自我说服,不需心理建设……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
努力常态化的人最可怕:对这些人来说,努力不是一项需要分配的工作,而是自然发生的事情。
不管有喜恶高低、状态好坏,他们能随时进入角色,在过程中找到感觉和快乐。
状态不好,身体微恙,就不干活了?不存在的。这么娇贵,哪里是成事的样子。你玩王者荣耀,刷微信淘宝,需要心理建设么,需要状态好么?
当年彭德怀在左权县召集干部会议,与会者饿得连坐都不稳,彭将军只好请大家躺在炕上开会——画面虽然醉人,这才是成事的状态啊。
你当兵打仗,事情来了,你说我今天心情不好。那你不做炮灰谁做炮灰啊。
顺丰这些年高歌猛进,气势如虹,和老板王卫的职业习惯不无关系:创业二十年,每天工作14小时是太正常的事。
王卫是很有危机感的人,三个月没有变革创新,就会觉得危机四伏。
地产大佬罗康瑞是瑞安集团的主席,也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
罗康瑞的崛起,可不光靠家里:大学毕业,找家里借了十万块,整整七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一天休息……于是才崭露头角,小有名声。
朋友在广州面试了几家游戏公司,都是要求一周上六天班,每天朝九晚九,而且这是广州行业常态。
你以为你很努力了,可在别人眼中只是基本工作要求而已。广东的游戏做的那么好,奖金发那么多,有它的基础逻辑。
大学同学就职于经纬中国。他有绚丽的履历和出众的能力,情智双高,犀利通透。
安逸不在他的字典里:“除了吃喝拉撒,经纬是我生活的全部”,看了他的状态,多少能理解经纬的牛逼了。
我不是“工作玩命”的拥趸,我厌恶“要成功,先发疯”之类的毒鸡汤。我认为,任何透支身体去工作的行为都是不明智、不值得的。
但实际情况是,对于多数创业者来说,不经历5至8年、每周7×12小时的创业奋斗很难有大成。
一个草根,想在北京有所成就,每周 60 个小时的工作量是标准配置。
你家境平平、智商普通,你只是玩玩打打、优哉游哉地做一做,就想成功,凭什么?我不认为那个运气万里挑一的人是你。
刚加了两次班,就觉好感爆棚、天下在手,这样的人注定没有出息。
工作时间是表象,它的本质是努力常态化。它保证不了你成功,它只是基本配置。
它需要你坚持不懈,需要数年一日,需要持续输出,需要你有坚如磐石的耐心。
有多大耐心,才配得上多大野心。没毛病。
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努力无用的论调,变得非常受欢迎。
我们说:“人的命运,不光依靠个人努力,也要依赖历史进程”。话虽如此,但不能抹杀了努力的意义。
努力无用也好,阶级固化也罢,多数时候,是不努力者的借口。一个人,连力气都没有用尽,还谈什么方法、理想和人生?
在我的公式里:成就=天赋×运气×努力。其中,只有努力是我们唯一能掌控的东西。
努力当然是有用的,扪心自问,你做12个小时是不是就比8个小时更有产出?如果不是,那你也太弱了,别折腾了,找个地方养老吧。
这里的努力,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月两月,甚至可能要一两年才能看出端倪。
可惜大多数人在回报来临之前,选择了放弃。努力一两下就有回报?哪有这样的好事。生孩子都要十个月。
我们总认为付出够多,得到太少。其实,还是付出的不够:一般的,把付出打一折,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
持续而稳定的输出十分重要:拆开来看,只是一件件的小事;时间长远,便是天与地的距离。
这就是努力常态的意义:
当努力的因子融入你的血液,当努力对你根本不算一个要求,相信我,你会看到一个新的世界、新的自己。
-- END --
◆文章来源:蔡冲,领英专栏作者,菜少原创书房。连续创业客,金融老司机,写字热爱者。新书《练级》,当当网热销中。本文已经获得转载授权,版权归原作者蔡冲所有,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原公众号“菜刀少爷”。
#Kyle唠叨话#
001 努力常态化是牛逼与否的分水岭,各自延伸出的,是截然不同的轨迹。
002 成就=天赋×运气×努力。其中,只有努力是我们唯一能掌控的东西。
☛90后:我们干掉80后的时候,从不说抱歉
回 复「 目录 」,查看往期热文!
长按二维码,回 复「 勾搭」
加我微信
就可以找我聊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