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就是自己选择的亲人
点击每日一读,订阅 最震撼心灵的阅读!
01
“朋友,就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亲人。”最早看到这句话是在《詹妮弗·安妮斯顿传》,当下就感觉,这句话说出了我的心声。
在当下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中,让“朋友”这个字眼嬉笑间变得更加宽泛,也稀松平常了许多。
饭局上的一面之缘,我们便可推杯换盏间称呼彼此为朋友。工作中偶然间加上了*,聊了几次不深不浅的天也可以称呼为朋友。好像这个世界一下子变小了,朋友遍布天下。
可这样的“朋友”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么?
我一直觉得,两个人是如潺潺清涧相互滋养着对方,亦或是生死与共帮衬着彼此,有这样交情的人才可以成为朋友。
而选择朋友,就是在选择自己的亲人,和什么样的朋友在一起,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
甚至,朋友的模样,就是你自己的模样。跟着蜂蜜能找到花蜜,跟着苍蝇只能找到水沟。
02
马克思是一个44岁的中年独居男人,他的生活中充满了中年人的焦虑,和对生活的失望。
玛丽是一个从小就孤独的小女孩,头顶还有一个大大的胎记,这让她显得特别不合群。
一次偶然的机会,8岁的玛丽和44岁的马克思成为了笔友,他们用舒心的方式交流着自己生活中的困扰,互相给对方带来安慰。
这看似巨大的年龄差,却没有给他们的交流带来丝毫的困扰,他们是彼此的灵魂导师,是最好的朋友。
直到小女孩慢慢长大,马克思在家中渐渐变老,最后死亡。玛丽第一次漂洋过海来到了马克思的家中,家中的情形让玛丽感动到哭泣。
马克思将两个人这么多年所有的书信,都贴在了墙上和天花板上,这样不论自己身处于哪个角度,都可以看到这些书信。
我想,这就是朋友最好的样子了吧,能够在你伤心难过的时候给予安慰、给你鼓励,也能在你开心的时候跟你一起分享。
这一切无关家庭、无关年龄、无关样貌,只是因为聊得来,懂对方。
03
既然家人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亲人,那朋友就是属于自己主动选择,用心对待的家人。
一直认为,朋友不用多,三五知己足以,要把所谓的熟人和真心的朋友区分开来,不用靠利益、靠用处去粘合,而是真心的交谈,能够玩到一块儿去足矣。
愿每个人,都能在熟人中找到自己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