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古城
趟过一段尘土飞扬的路,来到古城北面一个豁口,没有城门,豁口就是门,车可以开进去,也没有收门票的人。
古城里面没有柏油马路,也没有水泥路,远远看到的是村落,残垣断壁、枯藤老树,几只喜鹊飞来飞去。
没有指示牌,只好顺着城中间的一条道瞎转悠。不时路旁就会看见一个立着的紫色的牌子,上写“火神庙遗址”、“玉皇阁”遗址等字。
这些遗址看上去,多是近年来居住的村民废弃的庄廓,东倒西歪、梁塌墙倒,蒿草遍地。在这里,你甚至找不到一座像样的建筑。
于是迎着烈烈的风沙,心里开始嘀咕:古城“古”在哪里?有什么文物古迹?又有什么样的前世今生和传奇故事?
永泰古城,现址甘肃景泰县寺滩乡,修筑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明政府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而修建。
当时,城内驻有士兵2000多人,马队500人,附属设有火药场、草料场、磨坊、马场等机构。
知道永泰古城的名字,源于《国家地理》杂志的介绍,也是许多年前的事,当时看到杂志上还介绍到八角城。
2010年的时候去过八角城。八角城在甘肃省夏河县甘加草原,是古代甘青交通的要冲,八角城因其有八个城角而得名。考古学家推测八角城建于汉代。
永泰古城因从空中鸟瞰,形状似龟,也称之为龟城。据当地村民讲,许多古建筑,从50年代大炼钢铁起陆续被毁。现住村民几十户人家,其他的都搬到附近的移民点了。
这里没有水泥或沥青路面,全是沙石土路,一切保持着原始状态。路旁的标识牌写有头井、二井、三井,每个标识牌旁边都有一口方井,揭开铁板制的井盖,可以看到清澈的蓄水,是供这里村民的生活用水。
据说有一所小学,是清代的建筑,保存完好,还有村委会,修的也蛮像样的,由于没有走完整个城,也就没有遇到。
在古城的南面,终于见到像模像样的城门,是用砖修葺的,足有十几米高,保存完好。城门外面是一座瓮城,瓮城也有一个门楼,是永北门。
可能南门就是整个永泰城的正门吧,因为看到正门口有甘肃省政府立的“永泰古城遗址”的碑文。南门正前方有一个小山坡,上得山坡,见到一汪清澈的水,面积并不大,水也不太深,在风吹下,泛着层层涟漪。原来这就是景点中介绍的汲海。
城周围的护城河,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的,用碎石铺过河底,河里没有水。河边用黄色的木板铺出了一条栈道,随河弯弯曲曲地延伸。
站在小山坡上,四目远眺,正南方向有一座新修的庙宇,一砖到底的院墙,歇山顶的古色古香的建筑,十分气派,和土墙、土路、土房子的古城,交相辉映,特色鲜明。
向东南方向看去,草场戈壁上,有几个小小的坟堆,一两个墓碑在那里坚守。
古城西南方向,是一条小路,一直延伸到山顶,通到龟君山风景区,依稀看到了那里草木繁盛的样子。
有婚庆公司的人在南门前面给新娘新郎拍婚纱照。新娘穿着婚纱,冻得浑身哆嗦,“美丽又冻人”。在这个古城拍婚纱照,新娘是学历史的吧?
东南边的天空还是晴朗的,太阳照的虽然刺眼,但没有了暖洋洋的感觉。西北边的天空看起来乌云弥漫,像要下雨,风嗖嗖的,带着沙子向人扑来。
在古城里面,也有村民开起了农家乐,有的在破旧的土墙上用红色的字写上“吃饭”、“住宿”,但没有人去招徕游客。游客也并不多,稀稀拉拉的。没有摆摊设点的,没有美食一条街,没有导游,没有门票。
这里更像一个古村落,村民们在这里挑水、烧火做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形形色色的车和形形色色的人经过时,他们也许才感觉到,自己生活的这个地方,也是个旅游景点。
看到古城里面的一副规划图,未来的古城想必在“”修旧如旧”规划宗旨下,展现新的面貌,很快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热点。
古城的北面,一台挖掘机正在紧张的工作,很快就会有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代替这尘土飞扬的砂石路面,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别了,古城。天地苍茫,戈壁荒漠。古城像一个牧羊人,在无边无际的草地上守望,渐渐地成了一个黑点。想起“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诗句,不知诗人是否有几多悲凉的感觉。
去过永泰古城、去过八角城,如果作为游记攻略,要推荐一下,值得去还是不值得去?
如果说值得去,去了你也许会后悔,说没什么看头,土城墙、土房子、里面住着几户很土的人家,没门票、没建筑、没有美食街,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没有青石板路。
如果说不值得去,古城存在了几百年,上千年,黄土城墙、烽火台、炮楼、古城门,还有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人类,有着许多的传奇故事和独特的生活习俗。好奇心,使你不得不去看看。
你见与不见,永泰古城,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