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境一如,性相不二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心境一如,性相不二

2018-10-29 20:09:08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境一如,性相不二

  心境一如,性相不二

  所谓“境相”只是心识所现的“相分”。境相的质量广袤距离等,并不是真正属于“外在”的,而是以瞩于心的“似外境现”的相状,验之于头眩目翳时所见的空华、幻蝇可证。境有属于显了意识的事境,通六识内外俱转;也有属于独头意识的名境,唯第六识内转。不论事境还是名境,在迷者看来是“外境”!在觉者看来是“内色”。“内色”似“外境”现,系心识自变而又自缘者。蕅益指出:心识“决无亲缘外境之理”(《观所缘缘论释》),他还把境相称为“四大缘影”:“四大缘影,何莫非心之相分也战!”(《灵峰宗论》卷六之三)境相是心识的投影,故谛实而言,一切色法皆属心法。迷者倒见,以为外境固有的差异而造成认识上的差异。窥基指出,境相的差异实“分别心”的产物。其《成唯识论述记》卷二云:“如大造色,由分别心,相境生故,非境分别,心方得生。故非唯境,但言唯识。”可谓正言若反。色法仅属所缘,而心法、心所法则通能、所二缘,主张唯心唯识,抑或主张唯境唯色,此为正见与邪见、内学与外道的分水岭

  唐?澄观谓:“张心则无心外之境,张境则无境外之心。”(《华严玄谈》卷一)“张心”之义,已在上文详述;而“张境”之义,尚须阐发。按此义相当于流传顿广的“七佛偈”中所谓“心本无生因境有”。这就是说,能见的心识也不能孤立地生起,必须行于境相而生起,因此,心被称为境的“行相”。我们显然无法体验出一种没有境相的纯粹心念。“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象显现。”(《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有关心与境的联系,且再读两段经文、法语。《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下云:“若无觉知能分别者,则无十方之世一切境界差别之相。以一切法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别故有。妄心无自相故,亦以境界而有。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先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祖堂集》卷十四引马租大师法语:“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心。”心为境之因,境为心之缘,心境相感而共生;其中,又以心为“原主”。众生被无始无明所覆障,执取心外别有实境,境外别有实心。其实,“心不孤起,托境方生;境不自在,由心故现。”(《宗镜录》卷三四)“未有无心境,曾无无境心。”(同上卷五七)决然没有心或境孤起自生之理。心境俱生的性质,谓之“相待有”(见《大智度论》卷十二)或“相待立”(见《成唯识论》卷十)。

  再从性相的角度而论:心为境之性,境为心之相;性为即相之性,相为即性之相,一心且备能缘和所缘两种功能才能由自体分转变为见、相二分。见分能缘所变的相分作种种分别,而相分则是被能分别的见分所分别的对象。以转变论,唯自体分是能转变的,而见相二分都是所转变的。这就是“自心分别自心”的意义。若以佛性、法性而论,在心称为佛性,在境称为法性。“木石无心”云云,是不了义语,方便语。谛实而言,不论有情、无情,“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智者大师谓:“观一心,见一切心及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及一切心。”(《六妙法门》)因此,大乘家有“草木成佛”、“非情成佛”之谈。明乎依正不二、色心一如,则“无情有性”之理豁然可悟,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摄境归心,为“真空观”,从心现境,为“妙有观”。真空妙有,一如不二。既然心为幻师,则所造一切境界,无非是幻;既然心为空王,则所起一切诸法,无非是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