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真心与妄心的辨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真心与妄心的辨析

2018-10-30 07:50:09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真心与妄心的辨析

  真心与妄心的辨析

  觉——真心——性(本性)——不变——真如(常乐我净)

  迷——妄心——识(业识)——随缘——生灭(苦空无常

  真心是本具的性体,不生不减,如《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下云:“众生之性即心性,性无生死、无解脱,如虚空性。”心性清净,一法不立,随无明缘,能生一切法。业识没有自性,以真心为性,如《成唯识论》卷十云:“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澄观以海水喻真心,以波浪喻业识,谓“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体成波。”(《华严玄谈》卷十九)真心以不觉之故,一转而为无明业识,缘起三界六道,种种事相。其实只是一心,迷为业识,觉为真心。

  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般指的是随缘而变的妄心业识而言。《楞严经》卷六谓:“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唯心”之说是先遮境、后遮心的次第方便。众生的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极为坚固。如果把虚妄的心识认作唯一的实在,便如同认贼为子。心识是迷真的产物,也称为无明。唯心遮境,尚属方便;心境皆空,才是了义。正如窥基听说:“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成唯识论述记》卷二)

  众生的心识从无始以来,刹那刹那,果生因灭,因生果灭,犹如瀑流。有情的生老病死、无情的死生住异灭、世界的成住坏空,无一不在迁流变化之中。一心不动,万法不起。一念妄动,故有生;有生,故有灭。生生灭灭,便是诸法缘起。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云:“诸法本无假名生,已有还无假名灭。”《成唯识论》卷二云:“灭若非无,生应非有。”于非有非无中,见其若有若无,故知一切生灭,皆是幻生幻灭。

  从心识的生灭幻相进而考察其“断”、“常”性质,也是至关重要的。世间对心识的理解不是偏执于断见,便是偏执于常见。执断见者以为一期生死永灭无余,拨无因果;执常见者以为有常住不变的灵魂,如“神我外道”所说,是以无常为常。心识念念迁流不住,前灭后生。由前念刹那灭,比知不常;由后念刹那生,此知不断。不断不常,故成缘起。按《大智度论》(参见卷四三、卷八三)所说,“一心”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念念生灭心”,念念不住,速生速灭,即是“非常”;一是“相续次第生”,前念乍灭,后念即生,因果相续,无有间断,即是“非断”。从“非常”的角度而言,谓之“念念无常”;,从“非断”的角度而言,谓之“相续无常”。生灭与相续的辩证联系,反映出佛法的“中道”观特色,如《涅槃经》卷二七所说:“无常无断,乃名中道。”出生死外,业识转为正觉,始为“常乐我净”之“常”。然而,此“常”并不是与“断”相对的“常”,而是清净涅槃,中道实相。生灭的妄相与不生不灭的实相,性体不殊,所谓“无常是常义”(《神会和尚语录》)。

  物质的生灭实为妄心业识的生灭,所谓“诸法坏相不起于法而起于念,是名念念刹那。念起则种种法起,念灭则种种法灭。”(陆西星《楞伽要旨》卷四之九)佛教有关业因果报、生死轮回的理论,即建立在心识非断非常这一基础上。“生老病死,死而复生。”(宗密《原人论?斥偏浅》)生必有死,证知非常;唯其非常,故生必有死。死必有生,证知非断;唯其非断,故死必有生。心识若断而不续,便没有因果相酬。心识若常而不变,便没有业报相随。正因为心识是非常非断的,所以有因果、轮回等事。同时,也提供了除烦恼、得解脱的可能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真心与妄心的辨析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