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帝国——从执政者的角度看苏联的自我崩塌
1991年12月25日,属于世界人民的欢愉气氛在东方显得异常沉重。那面引领共产主义的红旗在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上黯然落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也正式宣布解体。究竟是什么导致苏联最终走向自我崩塌之路?我们必须从政权本身—苏联共产党寻找其根本性问题。
1924年,列宁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拥抱着共产主义的理想离开了这个世界,斯大林作为其继承人活跃于政治舞台当中,这成为了苏联的官场局势的第一转折点。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斯大林成为苏联最高统治者。在这时,我们不妨从斯大林的角度看待目前的政治局势:作为目前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掌握最高权力,意味着自己将全权直接负责国内的大小事务。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人们所熟知但一直为人所诟病的“斯大林模式”,以农业集体化为代表,充分为我们展示了集权政治下的支配地位。随着斯大林的政治地位逐渐巩固,人们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巩固集权体制的手段也越来越极端,以“莫斯科大审判”为代表的肃反清洗行动更是使苏共内的党员养成倾慕权力的不良作风,这使得以后的苏共内部形成腐败之风提供良好的温室基础。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但一开始作为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此职务的权力仅集中宣传和加强意识上,国家政治和经济事务的权力由马林科夫和贝利亚把握。赫鲁晓夫认为贝利亚阻碍了自己的执政,为了使自己完全把握国家局势,他利用自己平民出身的形象,不断扩大自己在政府中的威望,并暗中着手搞垮马林科夫的计划,以调查1949年列宁格勒案件为契机收获党内的高票数支持,并借此将马林科夫踢出“游戏”;此外,他还利用自己的党内支持率,借助垦荒计划把自己最后的敌人贝利亚扫除。为了破除斯大林遗留下来的个人崇拜问题,他暗中谋划秘密报告,强烈谴责斯大林的种种问题,并于1961年将斯大林之墓迁出列宁墓。这引起信奉社会主义的人们强烈不满,使得东欧一阵骚乱,赫鲁晓夫威望大为受损,也使得反对派势力抬头。以1957年6月的主席团会议发难最为显著。为清除异己,赫鲁晓夫与朱可夫通力合作,通过自身支持者在主席团的人数优势将反对派击溃,从此赫鲁晓夫达到政治顶峰,遗留下来的个人集权问题为后来的执政者带来便利的道路。
可惜,权力过高也会使更多的人争夺。1964年10月14日,勃列日涅夫等人在赫鲁晓夫在黑海之滨渡假时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苏联进入新阶段。为了巩固自己得执政地位,勃列日涅夫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不惜一切大搞核武器和远洋海军以维持苏联的大国地位,夸大自己在冷战中的作用;过分的是还给自己颁发各种勋章奖章,从1975~1977年3年内,他拥有的勋章与奖章共达200多枚,死后在送葬行列中为他捧胸章与奖章的军官达44人之多,个人崇拜之风异常恶劣。叶利钦对苏联的政治环境曾经说过:“一切都取决于官级高低。”因此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公仆官僚化与权力商品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至于出现“买官卖官,官官相卫”的现象,腐败之风一发不可收拾。正是因为官僚主义一直没有被遏制,所以这成为了苏联解体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1991年8月,时任苏联总统的戈尔巴乔夫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环境:由于自己的一系列经济与财政改革没有成功,加上党内腐败之风依然盛行,政治局面已经难以控制,以1990年七月苏共二十八大苏联正式宣布实行多党制为代表,使苏联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戈尔巴乔夫的个人威望几乎被磨灭;叶利钦的崇拜西方势力乘机抬头,并将正在乌克兰南部海滨小城福罗斯度假的戈尔巴乔夫软禁,同一天,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以戈尔巴乔夫因健康状况已不能履行总统职务为由被迫辞职,个人权力实际上早已脱离手中,苏联名存实亡。
苏联,作为跨越20世纪的历史见证者,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个帝国”,本应该作为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引导共产主义,却由于自己的腐败之风而灭亡,没有反击的自尽,让人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