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孩子总能听懂你的“潜台词”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孩子总能听懂你的“潜台词”

2018-10-31 18:54:37 作者:春水煎茶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孩子总能听懂你的“潜台词”

  昨天开始高考,我把《考好烤坏,爸妈都等你回家吃饭》这篇文章,如同玩笑地读给孩子听。刚读了两段,孩子就说,“你不要读了,这些都是‘鸡汤’,说起来淡定,其实爸爸妈妈们内心都希望孩子考得越好越好。”这就是孩子,听一点就知道你背后的“潜台词”。

  下面的场景,你熟悉不?

  “宝贝,慢点,别摔倒喽”

  “端稳喽,别洒喽”

  “小口喝,别烫着”

  “来来来,妈妈帮你弄吧”

  “别爬了,太高,太危险了”

  “你看看,告诉你别这样,别这样,结果呢”

  ……

  感觉怎样?这种无微不至的叮嘱与照顾,表面上看是关心孩子, “潜台词”是什么?“孩子,你不行。”孩子心里觉得,“妈妈担心我干不好。哦,我不行”。 潜意识里,对孩子的担心,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全都被孩子接收到了。孩子变得要么会很烦躁,习惯被父母控制着。要么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哦,我不行”。慢慢地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小心翼翼,畏手畏脚。还有的孩子认同家长的想法,变得有些强迫倾向,一定要把东西放到指定地点,东西一定要摆正。这类孩子往往有个过于追求完美,要求比较多的妈妈。

  对话经常会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字面意思,是头脑中的想法。一层是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是我们潜意识的表达。有时候这两层意思基本重合,有时候大相径庭。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潜台词”。觉得孩子小,给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其实,低估了孩子,孩子的感受很敏锐,他们常常绕过语言,捕捉到我们言语背后的潜台词。

  有一次,我给孩子说她同学谁谁,哪方面做得很好。她说,“你这是在拿我和别人比,觉得我不如别人家的孩子。”说真的,我当时真没那么想,本意的确是想让她向别的孩子学习那方面的优点。但孩子听出了我的“潜意识”。仔细一想,还真是那么回事,潜意识里希望孩子是个“完美小孩”。从那以后,讨论人家孩子优点的时候,都会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哦。同时也提示她,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取长补短。

  有个同学,无论工作还是生活,样样都努力做到最好,但她内心很辛苦,总是在意别人的眼光,在乎别人的评价,隐隐地总有些不自信。开始都很奇怪,从小父母很爱她,怎么会不自信呢?分析原因后,发现,父母的话语让她感受到了“比较”。虽然生长环境相对宽松,但父母有意无意地常说,谁谁怎样怎样,我们觉得这些话很正常,如同聊家常,表面上看父母对她没有过多的要求,但让孩子从语气里听出了比较,对她的隐隐的期待,期待比别人学习更好,工作更好。她把爸爸的期待,内化成对自己的期待,所以一路自强奋进,让自己变得优秀;也把爸爸的比较评判内化为内心的声音,时时和别人比较,看到了别人好的一面,忽略了自己好的一面,一路又很自卑。她就长成了一个优秀又自卑的矛盾体。

  潜台词的力量远远大于字面意思。你以为你压抑住内心的情绪,伪装出随意的样子,看似轻描淡写地问她:“考得怎么样?有不会的吗?”其实孩子已经感受到了你对她的期待,所以会表现出不耐烦与反抗。潜意识会通过各种渠道表达出来,你的语气,你的神情、动作,都会泄露你内心的秘密。呵呵,让你防不胜防。

  那该怎么办呢?既然潜台词是潜意识流露,那我们要做的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态,发自内心地接纳,对孩子说实话,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孩子也许不接纳你的观点,但她会理解你的感受,就会减少对抗。

  还有不要演绎,就事论事,就说眼前的事。我家孩子前段时间跟他爸爸去“九龙溶洞”,溶洞里冷,他爸爸让多穿点衣服,她不穿,坚持说不冷。回来第二天感冒了,他爸爸就说:“我昨天让你穿衣服,你不穿,冻感冒了吧。”孩子说,不是昨天冻得,是之前就有点。他爸爸还是坚持说,是因为不多穿衣服冻得,不听话,难受不?过了两天咳嗽,他爸又重提那事,还是坚持说那天不听他的话冻得,自己找罪受。这个时候,孩子暴发了,“说不是就不是,我不难受,我愿意。”爸爸是有情绪在,用责备的语气表达了他的关心。同时也有潜台词“我是过来人,我有经验,你不听我的,你就吃亏了,我关心你,你不知好歹。”孩子感受到了爸爸的指责和控制,她要么接受潜在的意识“我不行,我以后还得听爸爸的。”要么对抗,“你说的不管对错,我就是不听。”如果爸爸看到孩子感冒了,知道是那天冻得,已经发生了,只关注现在此刻,以平静的心态,稳定的语气:“哦,感冒了。可能是那天冻得,那多喝点水吧。”或者更高级一点:“哦,闺女感冒了,是那天冻得吧。爸爸很心疼你呢。”这样,是不孩子既感受到了爸爸的关心,又知道以后再去地下的地方适当多穿点衣服了。

  所以做父母的先修炼好自己的内心,比说什么做什么都重要。心理学家科胡特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比他们做了什么样的事,更重要。

  杨校长早晨分享的什么是“真爱”,“爱是无条件的爱,是不变的爱,是永久性的爱。这种爱不会动摇,它不是来自外界因素。爱是存在的基本状态。爱是宽容、滋养和维持这个世界的。它不是知性的爱,不是来自头脑的爱,它是发自心灵的爱,爱总是聚焦在生活美好的那一面上,并且增大积极的经验。”我们不妨把“真爱”当作目标,并为之努力,不断成长,才更有可能地减少我们的“潜台词”对孩子的伤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