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如梦亦如幻,一场消黯何人知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生如梦亦如幻,一场消黯何人知

2018-11-03 18:55:09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如梦亦如幻,一场消黯何人知

  人生如梦亦如幻,一场消黯何人知

  梦是最难探究之心理现象。古代人认为梦是一种预兆。商代甲骨文及耶教《旧约圣经》的解梦记载,是现存最古的梦占纪录。古希腊哲学家亚利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云:“梦是延续的心理反应……人在醒时,思想处于活动状态,对外界刺激可即时作反应。在睡时思想虽处于休息,但睡前所感受的刺激,仍延续留存于心内,以致反应在睡时出现。”此为以心理观点释梦。北宋张载《正蒙·动物篇》亦云:“寤,形开而志交诸外也;梦,形闭而气专乎内也。”王夫之《张子正蒙注》释曰:“开者,伸也;闭者,屈也……志交诸外而气舒,气专于内而志隐,则神亦藏而不灵,神随志而动止者也。”此亦基于心理活动而论梦。

  此外,另有视梦为疾病征候。《黄帝内经灵枢。淫邪发梦篇》云:“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恐惧心气盛则梦喜笑,脾气盛则梦歌乐,肾气盛则梦腰脊雨解不属。”《列子·周穆王》曰:“以浮虚为疾者梦扬,以沉实为疾者梦溺。”东汉王符《潜夫论·梦列》亦云:“阳病梦寒,阴病梦热,内病梦乱,外病梦发;百病之梦,或散或集。”现今医学上之精神病治疗,亦以患病者之梦作为诊断症状参考

  佛家常以“水中月”、“镜中像”、“空中花”、“梦幻泡影”等语形容有为法。其中“梦”是较为常用名词之一。例如《圆觉经》:“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涅槃,无起无灭,无来无去。”《楞严经》:“得菩提道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卷四)《成唯识论》:“色等境,非色似色,非外似外,如梦所缘,不可执为是实外色。”(卷七)《中论》:“色声香味触,及法体六种,皆空如焰梦。”(观颠倒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须菩提语诸天子言:气我说众生如幻如梦,须佗洹果亦如幻如梦,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亦如幻如梦。”(释提桓因品)此等以梦为喻的句语不胜枚举

  佛典用梦比喻有为法之例固甚多。除梦外,尚用影、幻、像(镜中像)、响(回声)等作喻。《大日经》所用有十种之多,即梦、幻、阳焰(误阳光火焰、影、干达婆城(空中楼阁)、响、水月、浮根、虚空花、旋火轮(误认旋转之火点为火轮)。此类名词,有时齐出现于同一句语,例如《摄大乘论》(玄奘译:“云何应知依他起自性?应知譬如幻、照、梦、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知相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译):“一切法性空,一切法无我无众生,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焰。”(萨陀波仑品)《成唯识论》):“自心心所,虚妄变现,犹如幻事、阳焰、梦境、镜像、光影、谷响、水月变化所成,非有似有。”(卷八)此类句语之最著名者,莫如《金刚经》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偈共有六喻,即梦、幻、泡、影、露、电。江味农注此句曰:“此六喻中,梦喻为总,幻泡影露电为别,皆所以明其如梦也……因缘生法,即假即空,故说一梦喻,已足了彻一切矣。”可见诸喻中,梦是最能充份表达有为法者。

  何故梦是最为适当比喻?《摄大乘论》复曰:“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真智觉时亦如是转: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同上分)奘译此段文诘屈声牙,顿不易解,今略述其大意如下:吾人在醒时,在一切时及一切处所见诸现象,亦有如梦中所见一样,同属虚妄。做梦者固不知梦境是假。在梦过后,便觉梦中境界乃“唯有识”之变现。吾人在寻常时,虽处于醒觉状态之中,何故不能产生如下认识:现前所见境界非属实有,只是唯识所变现?须知吾人实正处于生死长夜大梦中,从未醒过,故误认一切为实有。若从梦中醒过来,藉“真智觉”便可察见一切皆是心识所变现。在未醒时,此“真智觉”并不出现,故不能自知在梦中。除佛家外,一般人亦以梦喻人生虚幻,故有“人生如梦”、“往事如梦”、“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等流行语产生。人到中年,尤其是曾经患难者,回忆往事,莫不有人生如梦的感觉

  事实上,人在梦中全不自觉幻境,甚至实际上无可能发生之事,在梦中可感觉是真实。《庄主·齐物论》中有一著名寓言,记庄子于梦中变为一蝴蝶。人变为蝴蝶决无可能,但庄子于梦中自觉栩栩然一蝴蝶,而不知自己仍为庄周。此外,入于梦中可置己身于若千年前或若千年后之事。《摄大乘论》(玄奘译)对用梦喻心识尤为阐扬,故曰:“云何(依他起自性)无义、有爱非爱、受用差别?为除此疑,所说梦喻。”(所知相分)又曰:“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谓如梦中部无其义,独唯有识,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部无有义。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