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记
01 叶苏自记事起,她就是跟在姐姐后面的小尾巴,周末她就和姐姐去防风林捡柴,去海边赶海,周一到周五就跟在姐姐后面做家务。
姐姐到了上晚自修的年级时,她包揽了洗衣服的家务,冬天小手冻得红通通的,然后一边哭一边洗一边哈气,那年叶苏6岁。
叶苏开始上学后,母亲留在家里务农,叶苏终于对母亲有了概念,母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代名词。
02 叶苏上二年级的时候,爷爷因病去世,家里债台高筑,父亲失业,庄稼歉收,妹妹因辍学精神出现了问题,母亲的脾气越来越暴躁,责骂声成了家常便饭,生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窘迫。同段时间,因为经济问题,“拒绝”二字在叶苏的人生字典里出现了峰值,很多事情需为而不能为。叶苏的成绩一路下滑,老师对她从一开始的劝说到失望,同学甚至当面嘲讽了她,上学对她来说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
为了生计,全家开始了手工艺活,叶苏的作业时间都被挤压到了手工活上。随着年级的上升,叶苏的作业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叶苏因未完成作业而被体罚。自此,叶苏常常趴在作业本上睡着,然后在凌晨惊醒。
03 叶苏小考升初中时,一直乖巧顺从的她第一次以沉默对抗了父母的意愿,拒绝免费的私立中学,去了公立中学。
作为一个留宿生,生活费成了一个问题。开学的第一天,叶苏发现买了生活用品后兜里只剩2块钱,下午下课后不得不回家拿生活费,但是叶苏回家后却未见母亲踪影,终于在天黑的时候,母亲出现在门前的小巷里,然而母亲看到叶苏的第一眼就开始发脾气,叶苏突然觉得很委屈,那句将要脱口而出“没钱了,拿点生活费”的话咽了回去。
踩着自行车走在漆黑的回校路上时,叶苏一直在想,这样的生活有希望吗?那天撒在地上的除了蒙蒙细雨还有叶苏的泪水。
04 三年后,磕磕碰碰地结束了初中学业,叶苏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市一中尖子班。高中课业对叶苏来说学得有点吃力,看着班级排名几乎排到末端的期末成绩单,叶苏突然松了一口气,拿着成绩单和母亲提出了退学。母亲沉默了很久说,先学着吧,明年我跟你爸借钱买个机器帮别人升砖。
叶苏没想到的是父亲第一次开机帮人家升砖的时候,是她陪着去的。五月的夏天热的地面冒烟,叶苏顶着烈日开始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工作。一个红砖约4.5斤,一篮砖约360斤,叶苏需要把地面的红砖装到篮子里,然后把篮子运到升降机的正下方。一趟两趟三趟……忘了多少趟了,叶苏全身湿透,最后连把砖装进篮子的力气都没了,父亲只好从三楼楼顶跑下来,装好后再跑上去操作升降机。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影,叶苏恨死了自己,开始怀疑自己还在上学是不是错了,心底那一句“自己的上学之路究竟建立在什么代价上”的责问越来越强,那是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拷问与自责。
那一天她似乎懂了母亲的脾气,当经济不能支撑基本的生活物质而又无力去改变时,面对一个家庭,父母承载着你没法想象的厚重。自那天后的一周内叶苏没说过一句话,她活在一个无解的世界里。
05 高考后的第二天班级举行了毕业游,叶苏一个人看着空荡荡的宿舍默默地收拾行旅,然后去小卖部买了一个小蛋糕,当为自己的高中生涯送行。回到家的当晚,母亲突然对她说,高考已经结束了,就好好休息,不要想太多,你高考那天我看到你同学的妈妈了,本来想让她帮忙带汤给你的,但是她有事不去了,你姐在你高考前一天去了市中心,让她带了粽子过去给你,但你没手机,她又赶时间就送不过去……
记忆中,母亲从来没关心过她的学习,也从来不主动过问任何与学习有关的情况,每次问母亲要生活费,通常都会附带无数的经济吵架。
叶苏心底一直有个秘密,那就是她恨她的母亲,恨母亲不讲理的吵架、发脾气,恨母亲对她的漠视。她明明很努力成为一个好孩子,一个好学生,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她总会成为父母吵架的导火线。她其实没有表面那样坚强,只是她学会了隐忍。她一直希望母亲能看到她的努力,希望能得到母亲的爱和关怀。
叶苏看着在厨房忙碌和唠叨的母亲,抹了脸上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泪珠,突然释然了……
人的一生中不是所有的东西你都能够去选择,你所能做的就是去改变,活在当下,学着去了解和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