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穷人家的小孩”,却感动了我们15年
©️李教授在《圆桌派》上谈教育
看到李教授的观点以及支持的声音,我震惊了……但也不想长篇大论。两种教育理念本来就很难沟通。很多人大概很难想象,为什么驯兽式育儿,不能培养出一个成熟的个体?为什么挫折教育却塑造出了脆弱的人:爱生气、崩溃,也没什么自信。
李教授出生于五十年代末,和我爸妈是同龄人。可以说他们是不断受挫,不得不谨小慎微的一代。所以他们的育儿哲学,总是特别丧气,对小孩的打击是全方位的,防不胜防。没有被真正肯定过的小孩,并不会变得强大,反而是软弱了。
因为这些关于教育的争论,我想到了远房姑妈。她是一所中学的老师,年轻时是个美女,却不怎么讲究穿着。她的职业生涯极其普通,从未得过全国优秀教师这类称号。但我的表哥却在姑妈的帮助下,从末等生逆袭。他16、7岁的时候,变成那种非常叛逆的小男生,经常逃课,老和别人打架。高三的时候,亲戚之间互相拜托,表哥住在了离学校近的姑妈家。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他先是考上了重点大学,之后又一路读到了博士。我一直搞不清姑妈是如何在一片混乱中,悄悄启动了他学霸机制。
后来表哥跟我聊,我才知道,原来姑妈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秘诀。她只是支持与鼓励。每天姑妈会陪着表哥去操场跑800米。如果考试进步,姑妈就允许表哥按照自己的想法出去玩。“就是感觉她从不逼我做什么,也从来不打击我,说什么你这样下去人生就玩大了之类的话。”
“每个小孩都是有潜力可挖的。”姑妈的口头禅平平无奇。
上周末,我在上海看了一出音乐剧,中文版的《放牛班的春天》。电影还是十多年前看的,有些情节早已淡忘了。电影在法国推出了音乐剧,并大获成功。今年,音乐剧有了全新的中文版,原版电影导演克里斯多夫·巴拉蒂担任监制。中国演员的演绎让这个温暖的故事打破了国别的限制,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音乐剧比电影更加紧凑一些。故事发生在法国乡村一所名为“池塘底”的寄宿学校。这里的学生都是孤儿、穷人之子。一群被社会定义的无用的小孩。在校长的高压管制下,寄宿学校笼罩在阴云中。音乐家马修来到这里当助理老师,他决定组织合唱团,用音乐打开孩子们的内心。
舞台剧的细节,让过去从电影中获得的治愈感,变得更加真实。“池塘底”的校门,带着温暖的色调。关于时间飞逝的处理,犹如电影里的蒙太奇镜头。那些动人的经典合唱,被配译上中文歌词,即保持了原版的节奏,又蕴含着中文独特的韵律。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望望你的路》,也终于有了非常美妙的中文歌词。“请你望一望/有多少小小的灵魂/盼望遇上一双手/把明天变得不一样/看 在黑夜中央/那一束光/是生命的希望/心的闪亮/孩子的脸庞/写满太老成的忧伤/循着金色的路标/前方是全新的方向”。
☟ 这首歌的法文原版在此:
这部中文版,也是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的首个外语版本。正如巴拉蒂在一次采访中所强调的:“舞台不是电影的延续,而是另一种形式,音乐剧让这部电影重生。”当影片中的人物真实地站在你身边,那些动人的故事就发生在眼前,那份温暖和震撼会更加深刻和持久。
几乎是从第一个场景开始,音乐剧就成功地把我带入了四十年代的法国乡村。寄宿学校就在泞泥小路的尽头。大门紧闭着,高高耸立的教学楼下,校长站着阶梯最高处。学生们背对观众,垂头丧气。
舞美不仅是对电影的还原,更是不断地冲击着观众的想象力。放火的那场戏,最初火光或明或暗,然后越演越烈,熊熊燃烧,直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整个过程通过幕布投影呈现却无比真实。观众感受到了学生们的痛苦、愤怒、遗憾、无奈。
©️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
当矮矮胖胖的马修老师,穿过无人小径,在学校大门口遇到贝皮诺时,一场教育的改变开始了。
贝皮诺是学校最小的孩子,每个周六,贝皮诺都趴在大门口等待。他坚信父亲会来接他。面对遭受战争创伤的孩子,马修守护着他的天真。
校工马老爹被学生弄伤了眼睛。校长让孩子们互相揭发。马修却让始作俑者勒格莱克下课后去照顾马老爹。对善恶概念模糊的小孩,马修鼓励他承担责任。
当马修见到了同事口中“天使面孔,魔鬼心肠”的孩子莫朗齐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让莫朗齐管理班级纪律。
在学校里打架闹事的蒙丹,依然还是被马修放进合唱团里。学校失窃后,校长不由分说将蒙丹送进了监狱。扮演蒙丹的演员,在台上愤怒地唱着:“你们都说我是这样/所以我当然是这样/还能是什么样/你们只要这样期望/我就活成这个形象/我也相信我就这样。”
孩子没有无因的反叛。一个在成长中只有责骂、驯化,从来得不到爱与尊重的人,最终彻底被社会抛弃。
©️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
在音乐剧中,合唱团那场盛大表演,扮演莫朗齐的小演员,被要求单独站在一边。就在他灰心时,马修给了他独唱的手势。我听见一个天使的声音在歌唱。那歌声仿佛被上帝亲吻过,如此纯净透明。歌声从剧场一隅,飘向整个大厅。身穿深色衣服的莫朗齐不再黯淡。那一刻,一个没有前途的乡下穷孩子,有了自己的光彩。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是看电影不会有的。
©️孙博老师在《放牛班的春天》中剧照
扮演马修的演员孙博出现时,我惊讶于他对电影角色的神还原:他就是微胖、头发不多的马修。孙博用歌声和舞台动作,传递出马修情感的转变,深深打动了我。最初,孙博的背没有挺得很直,显得落魄。不过,在与放牛班的孩子们相处之后,音乐家又回到了从前疯狂创作的时光。他不问世俗的名利,专心地培养一支小小的合唱团。遇到女神时,孙博又演出了爱情里的试探和慌张,成功地逗笑了观众。
©️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
如果没有遇到音乐老师,导演克里斯多夫·巴拉蒂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人生。尽管家境优越,但父母早早结束了婚姻。7岁时,他在一所校规严格的寄宿学校上学。在那里要喝水的话,得先把院子打扫干净。如果成绩不好,就会被拉到全校展示。
©️导演巴拉蒂在《放牛班的春天》上海首演现场
一位像马修一样的音乐老师发现了克里斯多夫的音乐天才,他教克里斯多夫弹奏古典吉他,给他很多鼓励。37、8岁时,克里斯多夫决定开拍他的首部长片《放牛班的春天》。他很快为电影写了两首配乐,并为所有的歌曲填了词。
看了2000个孩子之后,克里斯多夫遇到了里昂的美少年莫尼耶,但是选角导演强烈地反对。“莫尼耶不行。他是一个小混混,小野兽。”克里斯多夫却坚持相信莫尼耶是个善良的人。进组两天,莫尼耶就变了一个人。连他自己都很惊讶,其他小演员竟然这么喜欢他。莫尼耶很好地演绎了莫朗齐这个角色,“专注的眼神里,有羞涩、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人们对他的肯定。”
其他小演员大多来自拍摄地附近。他们出生于乡下的贫困家庭,整天昏昏欲睡,要么沉迷于看电视。但是影片开拍后,一切都变了。孩子们越来越自信。妈妈眼中最懒惰的孩子,成为家里最努力的人,每天6点起床背台词。
爱和尊重,在戏里戏外,改变了很多孩子。
音乐剧唤起了我久违的感动和治愈。从电影上映到现在,正好过去了15年。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为什么在今天依然感动着中国观众?
就像克里斯多夫所说的,“15年的时间,足够让当年看过这部电影的人继续成长,时间是循环的,我愿意相信当年看过这部电影受到感动的人,在很长时间以后,会再去重拾当年这份感动。”
故事结束,我依然沉浸其中。这时,小演员们跑下舞台,跑向观众席。他们挥舞着纸飞机。一些纸飞机,飞向最前面的观众席。观众席里的小孩子都非常兴奋。
他们如此快乐,像夏天的凉风。人们忍不住伸出手和萌娃击掌。马修老师、校长、马老爹…还有小演员们,邀请观众合唱《风筝》。
起初大家还有些矜持。但是随着演员的带动,我听见越来越多的人动情地哼唱。那声音虽不大,却也包含着一些动人的意味。这首歌在此时不再象征着告别,而是有了新的期待。
这种快乐带着极大的感染力,感觉人生再一次被治愈了。
如果有机会,赶紧来上海看这部音乐剧吧!
欣赏一下电影和音乐剧的混剪,很感人。
音乐剧《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正在上海大剧院火热上演中,本轮演出至8月25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原文链接购票,千万不要错过。
除了上海之外,这部剧也将陆续在北京、广州、深圳上演,大麦即可购票。
【演出信息】
法国音乐剧
《放牛班的春天》中文版
上海|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2019年8月8日-8月25日
深圳|南山文体中心大剧院
2019年8月30日-9月1日
北京|海淀剧院
2019年9月12日-9月29日
广州|广东艺术剧院
2019年10月24日-10月27日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