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阿涅斯论瓦尔达》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阿涅斯论瓦尔达》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2019-08-23 23:2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阿涅斯论瓦尔达》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阿涅斯论瓦尔达》是一部由阿涅斯·瓦尔达执导,阿涅斯·瓦尔达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涅斯论瓦尔达》观后感(一):无标题

  凭什么标题不能为空?就是无标题不行?为什么还一定要给分呢!不给分是我最高的致敬!因为好到分不够给!字数限制被迫人来这里写影评,我这根本不是影评啊!好嘛!标题又限制!不得超过40个字,给阿北扔炸弹

  AGNES VARDA是了不起的女性。

  半个多月前买了票,机缘巧合不知道同一导演的情况下6天前看了《脸庞村庄》。

感谢

  《阿涅斯论瓦尔达》观后感(二):世界少了一位艺术先锋!

  这是一部成功的记录回忆式电影,这是一位成功的伟大艺术家,我找到了我最喜爱的人,她就是瓦尔达。影片以一种座谈会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瓦尔达的影片的创作思想来源和经历,中间穿插瓦尔达的影片和艺术作品展览内容,瓦尔达现场的工作记录,已经有关人物访谈,内容丰富有趣,充分展现了瓦尔达的作为一名艺术家的对生活对世界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以及创造力执行力,瓦尔达作为一名普通女性的对待爱人的执着守护缅怀,善良,对女性权利的争取,单纯率真的趣味。不得不说,这是一份十分成功的自传影片,无时无刻不被瓦尔达的天真可爱,敏锐智慧,善良不屈,对创作的热爱追求,创新精神以及对待死亡的从容淡然所打动。当之无愧被成为“法国新浪潮的祖母”,其内在的创新实验性精神值得每一位当代艺术家所学习。被这部影片的结尾震撼,人影消失在海沙的吹拂之中,是平凡世界中生命的确切寓言,也是瓦尔达对自己的死亡的淡定从容的极致体现。我谴责这个世界,伟人不该去世,世界少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先锋。瓦尔达,我爱您!

  《阿涅斯论瓦尔达》观后感(三):爱上瓦尔达

  太可爱了!我爱上了阿涅斯·瓦尔达。 相比昨天戈达尔作为大师任性亦或先锋的表达重制致敬思索变调,我更爱今天的听瓦尔达说,她可爱温柔充满爱童真也关照边缘人群和聆听思考同理心创造女性主义寡妇关心人同时也幽默活泼。 当一个人回顾自己一生时是如此认真幽默完整充满魅力爱和美好,展示着艺术、创造的可爱有趣平易近人。让人对衰老都不再害怕,心情低落到不行和身体不适困倦的我,完全被治愈了。不是鸡汤式的,而是想到很多新奇东西打开新世界对瓦尔达的电影、艺术和世界多了一点点了解的愉悦。 甚至轻松到你偶尔因为实在太过困倦稍微闭上眼睛了,也一点都不懊悔。而是感受到了真正的放松和休息,你会知道瓦尔达并不会觉得冒犯。 说到死亡,我之前认知里最为优雅的人是刘先生,非常体面就像日常的对待,一样读书看杂志。而瓦尔达这样认真回顾给我们留下这样一部杰作后再离开,也是超级棒的一种方式。90岁依然可以拥有魅力和创造力,只要你还有好奇心和热情。 亲爱的瓦尔达,我们其他电影见。很高兴认识你

  《阿涅斯论瓦尔达》观后感(四):艺术同普通人

  戈达尔以他的幼稚改变了脸庞村庄的结尾,所以在大海旁边的风沙里消失的终结,留到了这瓦尔达纪录瓦尔达的瓦尔达说瓦尔达的结尾了。

  最终,在大海里,或是风沙里消失的,有贴在碉堡上的好友盖,有那些和丈夫一起获得的各种奖杯,也有瓦尔达自己。

  一个喜欢纪录别人的人,她的最后一个电影是讲述自己,如何去观察和纪录别人的,像是一生完美的艺术之旅。

  也许艺术对艺术者和普通人的门槛,只是在那些关于艺术的意识和幻想中,有些人坚信了,有些人后退一步,做了普通人。就像电影区别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和体验别人的,镜头外的拍摄者,和镜头里被拍摄的人,以及镜头对面的观看者,都是关于艺术的,不同的,不过是形式。

  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人对生育很执着,因为这是他们能做的最有创造性的事情了,忽然好遗憾好遗憾啊……人生只有一次,一个二十岁的普通人在一场电影的时间里感受到的,是她已经错失了另一种形式的人生了,哪怕她从未看见路边上,别人描述为彩色的小路口。

  《阿涅斯论瓦尔达》观后感(五):Au revoir, Agnès

  «Je vous quitte comme ça»还没来得及说再见,她消失在了沙滩上,她说本来打算将这样的结局给她的上一部片子,但我觉得用在这里似乎更美丽,Agnès 在她的沙滩上向我们做了最后的道别。

  在她的作品中,主角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la majorité silencieuse»,有退休的矿工,让山羊保留羊角的农妇,在小镇咖啡馆工作的女服务员,拾荒者,她说他们才是生活的主角。

  «j’ai connu un passage d’un siècle à l’autre»她认为艺术可以穿越时空,甚至是可以穿越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和年龄的。她跟我们分享她的创作理念«inspiration, création, partage»,跟我们讲述她是如何从一个剧院摄影师一步步走到今天,做了电影人、视觉艺术家以及各种有意思的projet。他还谈到了丈夫Demy还有那些新浪潮中的老朋友,对于我们来说已经过了快一个世纪的新浪潮,却是他们的青春,那时的他们重新定义了“电影”。

  Alors, on dit pas «adieu», on dit «au revoir»

  Au revoir, Agnès.

  《阿涅斯论瓦尔达》观后感(六):畫外,瓦爾達

  從這部記錄片,我們看見瓦爾達的兩種面貌:一是被稱為「法國新浪潮教母」的電影導演瓦爾達;一是關注社會底層的先鋒派藝術家瓦爾達。鏡框內,他讓電影時間同步現實時間,補捉街頭脈動於影像敘事之中;鏡框外,1960年代至今的世局變化,推動著她亦步亦趨,跟上街頭遊行的腳步。這些鏡框內、外的往返變化,如同他邀請演員入鏡共談,以鏡子照出工作伙伴,坐上電影推軌台車;如果畫家創作自畫像必須以鏡自照,那麼瓦爾達想做的,就是以這部記錄片之「鏡」,映照出他創作生涯的無數畫外之音。

  瓦爾達的錄像藝術作品,仿效三聯畫形式,讓一家人得以走出框外,我們看見生活的別樣可能。其中之隱喻,包含著1960年代的問題意識:我們生存在無所不被控制的框架內,而政治行動就是一條逃逸路線。如今,逐漸凋零的法國新浪潮,如同法國思想家傅柯筆下「消失在沙灘上的臉孔」,也像瓦爾達創作的那幅被潮水帶走的青年藝術家肖像。我想起德勒茲和瓜達希在《何謂哲學?》所言:「任何一件藝術作品,都是一個紀念碑,但這裡的紀念碑不是紀念一段過去者,而是數個現時感覺所構成的團磈。」有形之物終會消逝,而偉大作品為我們留下的,是當下感覺強度的痕跡,是曾經跨越界限的瞬間,是對不可能之事的想像。

  《阿涅斯论瓦尔达》观后感(七):你好阿涅斯再见瓦尔达

  刚刚在电影院看完Varda par Agnès,算是在散落四处的人群中参与一次漫长的告别,我站在队伍末尾但也饱含深情。阿涅斯以类似艺术课堂的形式回顾了自己的创作生涯,始终由灵感(inspiration),创作(création)和分享(partage)引导着的一生。我这么说是因为这三个词已经不仅是她创作思路和创作风格的写照,也是她对待人生和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历经了摄影,电影,装置艺术,一个个阶段,现在用一卷新胶片的形式放在这个漆黑的房子里,偶然地直面远处的陌生人。

  我还是想更仔细地解释一下这三个词。

  1)灵感:这使阿涅斯的创作风格成为完全非对抗性的,她不会要去纠正什么或打造什么,而更像是从事实里解释,就像当提问人问到“是让时间停止吗”,她回答“不是是陪伴时间”。2)创作:把理想的东西变成现实,她所有打破既有表达限制的表达方式都是她的“创作”的体现,重复剪辑、把声音留在近景处、用彩色淡出画面、三幅画、十四幅耳机。3)分享:她路过她反对的,提出她赞扬的,她反抗,赞美,用上述方式,并不断启发人们。

  阿涅斯瓦尔达的最后一部电影用一种极为动人的方式结束了,是一七年拍摄脸庞村庄时候的素材,她的讲述偶然地进行到这一刻,她讲到那时偶然的想法,她偶然地结束了这部电影,然后她就说她在风沙中消逝了。

  《阿涅斯论瓦尔达》观后感(八):新浪潮祖母的自画像

  【柏林电影节观影】意想不到地,《脸庞,村庄》拍完没多久,新浪潮祖母又奉上一部新作,年届九十高龄的瓦尔达有如此旺盛的创作力与表达欲望,实在令人感到惊讶。不过有别于上一部与摄影师JR合作的《脸庞,村庄》里散发出无拘无束的活泼动感,这部新作明显要沉稳安静得多。这部纪录片采用模拟访谈、大师班现场的形式,瓦尔达对自己过去几乎所有作品进行一番讲解与回顾,娓娓道来的口吻保持着昔日招牌的幽默与睿智。

  自然,这种感觉更像是在看影片拍摄的幕后花絮,比如《一百零一夜》现场,罗伯特·德尼罗和凯瑟琳·德纳芙在“湖上泛舟”的那段令全场大笑不已,自嘲是自己商业失败的一部明星作品;而她与桑德里娜·博内尔重返当年拍摄《天涯沦落女》现场,回忆与讲解同样在幽默的气氛中进行,却意外揭露出瓦尔达对待演员的严格无情。类似的段落比比皆是,瓦尔达的忠实影迷必定能在如此密集的经典回顾与揭秘里尽情享受。然而对于不熟悉她的观众,依然不会对这些陌生的电影片段感到隔膜与费解。她先是亲自跟道出灵感、创新和分享这三条电影创作定律,并用自己的影片作为论据进行论证,举出的例子都充满了深入浅出的趣味性,偶尔在首映现场听到的赞叹与笑声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尽管这部作品里“全新”的素材不多,论据展现的方式也有点平淡和重复(无非就是按时间拍摄顺序由远至近地分析自己的作品),但是影片的剪辑点和节奏感依然把握得恰到好处,令影片的可看性远远超出单调的大师班讲课,这也是大师级导演最厉害之处。她对摄影的偏爱、对亡夫的怀念、对生命的沉思统统融入到作品影像的剪切粘贴过程中,偶尔灵光闪现的时刻更令人动容,特别是最后在沙滩上的一幕,到时看不妨留意这一段。

  但愿这不是老奶奶的最后一部作品吧!

  首发于电影公众号电影触觉CineTouch

  《阿涅斯论瓦尔达》观后感(九):看完电影谁让你鼓掌了?

  我也爱马赛克

  马赛克的运用发源于古希腊。数百年之后,马赛克慢慢变得很普遍,特别是到了罗马时期。马赛克的黄金时期是随着基督教的发展而发展。在拜占庭帝国时代,君士坦丁大帝使得基督教合法并大力推动它的发展,这是马赛克发展的巅峰时期。

  曾经在约旦花80美金买了一块约20*40公分的马赛克版画。很失望,仔细看了看发现石块的颜色并非天然的颜色,是后来加工涂抹上去的。内容是圣.乔治东正教教堂马赛克中东地图一角的仿制品,一条在死海入口逆流而上的鱼。

  仔细想想,钟爱马赛克的原因是,取材都是天然的,大自然的颜色如此的丰富多彩,让我讶异,极尽了能工巧匠只能事,讲述了一个宗教或者人文的故事,用自然的材料呈现与自然极度背离的内容和景象,矛盾的二者却又如此和谐统一,让人无不印象深刻。

  我也爱极了寻常细小的日子和浓重生活气息的细节。

  公交车前座上有个女人撤下自己的皮筋,左手握着马尾,右手从左往右一丝丝的梳理自己的头发,左右手一交错,盘一个油亮的髻子在头上。

  小巷每天早上人声鼎沸,经过买五谷杂粮的小摊,把手偷偷深深插进豆袋,拥挤又清凉。

  夏日的晌午,小媳妇不睡,端着竹编的簸箕,坐在门口,盛满满一簸箕豆芽,一根一根折豆芽的根,白萝卜一样的胳膊来回往大碗的放折好的豆芽,棕黄的跟,浅浅的铺在脚边。

  我总异想天开。最爱蹲在临晨一点的路灯下,低头看自己清晰的影子。

  我必然崇尚自然且内心敏感柔软。心形的土豆一下子能击中内心的柔软。喜欢爱和温暖。

  瓦尔达撑开了我的世界:有人也如此感性的活着。我需要仰望她,但电影却给我一个俯视的角度,她那么强大,那么平和,那么幸福,那么有力量;她又是那么脆弱,小小的依偎着大树,看着JR为她准备的白色字母,在字母的晃动中忧愁和感动。她似乎改变过世界,她似乎让很多人都听见她独有的表达。

  但她最终还是会消失在海边夹着沙砾的烟尘里,走的时候最多参杂几个忧郁的吉他音符。

  所以,电影散场了你为何要鼓掌,你不会呆呆的想一想,你到底要用什么样的自己呆在世界上吗?

  《阿涅斯论瓦尔达》观后感(十):听瓦尔达说

  我一直都是个后知后觉的人,昨天看完这部自传体电影,到现在静下来才感受到它带给我的感动。这已经是今年看到的第二部纪录片式自传体电影。本来我以为这种类型的片子,我会看不进去,可是没想到,两部都好喜欢,并且是从心底由衷地被震撼到。有天赋的人,执着的人都会成功地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是人在这世上潇洒走一遭时最美好的样子。

  人这一辈子到底是在追求什么呢?是我在看电影前几分钟还在和朋友探讨的问题,这部电影却好像告诉了我点什么,虽然我也不知道要如何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是向我展现了一个独立睿智又活力四射的女人的成长史。瓦尔达,首先作为一个女性,在欧洲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次迸发中,用镜头记录并向普世女性传递了自爱思想。这是她小我的实现。再后来她遇到并陷入爱情,而后丈夫又先他而去,于是她关注了幸福这样的主题,又记录下自己孕育生命的模样,以及和自己有一样经历的寡妇,有了她对爱情,对家庭的思考。再后来,她作为一个经历过战争,但并没有伤害性记忆的时代亲历者,她开始看见21世纪的人类依旧没有远离战争,依旧难以摆脱人性本身善与恶的纠缠,她也不再仅仅将视野局限在个体中,这个世界对她来说也愈发宽广。

  年龄不是障碍。瓦尔达说她已经90岁了,但她也只是在80岁的时候感到过焦虑,因为时间不够用了。听到这句话的我,心突然被绊动了一下,突然觉得她微若尘埃,可是又光芒万丈。她好像一直都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才能如此坦然的接受一夜海水冲走了努力一天才贴好的巨型岩石画,才能在高龄下如少女般自在地在海边走来走去,才能安静地坐在沙滩上任风沙肆虐,随其逝去,酷酷地与我们告别。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电影的画面不断在我脑海里回放。这样的一生,只是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收获惊喜,真的很幸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