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月薪3000」青年人,为什么我劝你不要离职
文/ 戴维德
这是戴维德的第 109 篇原创文章
- 01 -
职业围城
对现状不满
朋友L在老家法院做法警,月薪3000左右。法院管吃管住,还有不定时的福利。
前两天他跟我说想离职。
他觉得自己还年轻,现在的日子让他看见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变化,没有起伏。
他说羡慕我自由自在,羡慕我每天接触不同的案子、看形形色色的人。
电话里我没有给出结果性的建议,只是分析了现在离职的利弊,然后毫不犹豫地戳破了他对我的工作的误解——朋友圈里的光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还有很多为了case熬到脱窗的时候。
凌晨5点的城市
其实L代表很多体制内的人。
觉得自己工作压抑、单调,想跳出“牢笼”,似乎自己的工作已经到了百无一用的地步。
他们在挤破头考上了现在的职位后,发现这份工作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然后想尽办法离开。
但我想告诉L的是:这种事情就像隔着“围城”互望,体制外真的连空气都是自由芬芳的吗?不一定。
就像王尔德说的,人生只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二是得到了。没出来之前觉得体制外工作百般诱人,出来之后才发现,也不过如此。
- 02 -
现实残酷
离开体制并不能风生水起
单位的前辈二十年前进入体制内工作时,每个月工资是800。儿子心脏病病发,连治病的钱都是他四处求人借来的。
二十年之后的现在,他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
但离开体制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四十岁的年纪,没有一技之长;
工作得不到领导青睐,自己又没有能力;
从前在体制内的时候受众人追捧,现在却没人把他的话放在心上;
两个儿子等着上学,家里老人看病花钱,而他的工资,都不如他爱人高。
在离职前的那段时间里,他总是唉声叹气,抱怨怀才不遇、上天不公、职场环境恶劣。
他总说给自己做广告的投入太大,但是做了投入小的他又不认真经营,过后再埋怨小平台的广告不管用。
他不愿意做金额小的案子,说是不值得浪费时间,还不如坐在办公室里读书。
等他离职后我们做他的工作总结,发现导致现在局面的原因,是他无法准确的找准自身定位,想要的永远超出现有水平,自己的能力却连小案子的支撑不了。
熙熙攘攘的街道,归程何处?
过去见的觥筹交错多了,便觉得自己是人上人。
就像误入了别人的果园,便觉得拥有了春天。
回过头来看看L当时问我的问题,“城外”的空气真的这么好吗?看前辈的例子就知道了。
所以奉劝在体制边缘游荡,想要跳出圈子的人:
在离开之前,好好认识环境,也好好认识自己。并不是每一个离开体制的人,都能混的风生水起。
- 03 -
理性分析
也许你并不适合离开体制
在决定离开体制之前,我们先要分析体制内外工作的区别,然后再分析自己。
先说说“围城”内外的区别。
体制内工作按部就班、循规蹈矩。
不用担心被解雇、失业,有着令“城外”人羡慕的医疗、退休保障和下一代的教育资源。只要自己想做,这份工资可以一直拿到退休。
但是绝大部分此类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甚至可以说是螺丝钉、流水线型的工作——即使不是我,也会有另外一个“我”坐在这里。
体制外工作要求具备一技之长,对能力要求也更高。
只“喝茶”是不可能的,只“抠字眼”也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允许你蒙混过关,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只有利益、效率。
下班回家的街道
这两种工作的特点,决定了有些人不适合走向“城外”:
1、倾向于过安稳日子,并不喜欢作出改变。
体制外工作更加注重效率、利益,高收入必然与高付出挂钩,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儿。这导致属于自己的生活时间被大大缩短。如果你追求的是稳定的生活,不喜欢一直适应新的环境,那么体制外工作的裁员、解雇、跳槽等等,就并不适合你。
2、不喜欢张扬个性,不太在意个人价值的体现,不想一直承受压力、接受挑战。
体制外工作属于典型的一个钉子一个坑。一个员工可以做的工作,老板们绝不允许两个人在此混日子。因此我们必须要体现出自己的自我价值,毕竟“螺丝钉”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而只有不可替代的人,才会更得老板赏识。更何况一个企业的发展,或者是自己的业务发展,都是不断的挑战自我,无限前进。
3、在体制内的职位不高,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平台。
很多人选择离开体制,是因为他已经攒够了足够的资源,只要自己出去,就会有一个较高的收入和社会地位。
G是我们的另外一个前辈,未离开体制时,已经做到了一个很高的职位。在离开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他就已经联系好了我的领导以及各个朋友,整合了所有的资源,至少为自己体制外的工作铺垫好了十年的路。
出来的第一年,他就有600万+的收入。
反过来,如果我们已经在体制内工作了一定时间,职位并不高,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平台,那么即使我们走出“围城”,也是换了一个地方从零开始。没有可利用资源,不如有经验的应聘者或者应届生讨老板喜欢,总之这种状态的我们是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
- 04 -
最终抉择
给准备离开体制人的一些建议
杨绛先生曾说: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的太多。如果我们真的下定决心离开,那么总不能是头脑发热。
既然想的已经够多了,就要提前做好实质性的准备,免的因为没有“多多读书”而影响自己想法的落实。
要有终身学习的心态
1、最重要的,是在离开之前做好心理准备,并接受现实。
很多人在离开体制之前算是小有权力。受人追捧惯了,会把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
但走出“围城”后,我们将不再被人簇拥、追捧,新的工作也需要从头开始,忍气吞声。
这一类人可怕的不仅仅是身份认同感的下降,还有既接受不了现在的自己,又不愿意脚踏实地前进。幻想一份不需要能力、高薪、能够呼来喝去的工作,然后一直沉浸在过去自己的荣耀之中,无限哀叹自己怀才不遇、领导小气,抱怨职场环境的恶劣。
其实事实真是如此吗?
单位的这位前辈总是给我们讲自己过去管着多少人,生活又是多么滋润,现在却处处受人压制,挣的钱都不够家庭日常开销。但他从来没有发现:
自己瞧不上金额小的case,但又没有能力接难度大、报酬多的项目。以为自己是个大腕儿,其实他有可能连职场新人都不如,没有能力又没有干劲,还总是抱怨老板给的工资不够多。
生活不如意的原因,绝大多数都是我们自己的心态不正、能力不强,而不是环境。
2、提前为离开做好打算。
学姐原本在北京的一所高校做讲师,带学生、做专家论证,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等到评职称的时候,发现教学进入瓶颈期,于是深思熟虑之后决定辞职。不过并不是心血来潮,她先是进律所走实习拿到律师证,然后谈妥了几个银行的业务,之后顺利的离开高校,出来做了律师。
这么看来,每个在体制内工作的人都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行业经验。我们在离开时,一定要考虑清楚这些体制留给我们的资源是否能够支撑我们创业,如果不能,自己是否应该进入企业工作。
还有离职之后医疗、保险等费用的缴纳,户口的迁出,定向协议未完成时的费用退还,创业时个人社保的缴纳,离职后的工资、用自己的存款支撑房贷等等,所有的这些,不要等到头脑发热出去了再做打算。
离职提前做打算,就像转弯提前看后视镜
3、调整心态,任何工作,都值得一生为之努力。
王小波曾经说过,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因此不管我们是否离开体制,都要保证自己一直学习、不断进步,这不仅仅是为了适应更激烈的职场环境,更是为了保证自己的情绪、心态能够支撑我们面对人生这一次重大改变,以及今后接憧而至的新挑战。
- end -
戴维德的杂货铺子()
内容涉及情感,生活观,生活方式,
青年人的聚集地,吐槽平台,
在这里,你可以分享自己的情感,
吐槽职场遭遇,
认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欢迎关注并进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