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大战略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论大战略读后感10篇

2019-09-08 23:3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大战略读后感10篇

  《论大战略》是一本由[美]约翰·刘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1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论大战略》读后感(一):好的战略=对立思想+行动

  加迪斯的《论大战略》,近期读到的最有启发的书。

  其实不论是刺猬还是狐狸,能做到不上头、稳住不浪、孜孜不倦,基本上能博到70-80%胜率了。

  ——————

  古希腊诗人阿尔基洛科斯:狐狸多知,而刺猬有一大知。这是以赛亚·柏林书名来源:狐狸追逐多个目标,其思维零散的、离心式的;而刺猬目标单一固执,其思维坚守一个单向、普遍原则,并以此规范一切言行。据观察大部分人是刺猬与狐狸的综合体问题关键在于,在什么事情上做刺猬,在什么事情上做狐狸;进一步,如果你是团队领袖,刺猬型成员与狐狸型成员应该如何配比。难的不在于坚守人设,而在于动态调整方法论,和经过检验的、稳健综合系统。加迪斯给我们的最优解是:我们需要自己大脑中调和刺猬的方向感和狐狸对周围环境敏感性同时还要保持行动力。也就是:对立思想的兼容,与行动力的结合

  比较违反常识的是,直觉上我们会认为,刺猬型人格拥有宏大格局观,因而对未来预测更为精准。但事实上根据美国政治学心理学家泰洛克的研究,狐狸型专家的预测准确率要高得多。他们当中的佼佼者都有一种“自我贬低式思维模式”、“对任何思想均持批判态度”。而刺猬型专家则相反,他们成为“自己先入之见的囚徒”,被困在自鸣得意循环中。连实证研究也告诉我们,要充分警惕聪明人的逻辑自洽”。但刺猬与狐狸各有各的困境:如果你像狐狸一样试图预测一切,你将无法完成任何事情;而如果你是刺猬,没有为可能发生风险做好万全的准备摔跤也几乎是必然的。

  狐狸面对“恶”的态度是马基雅维利式的:即使不能在恶中发现善,至少要在面对恶时不受其影响,也许能够战胜恶,甚至可能通过采取预防措施远离那些恶。奥古斯丁一类的“刺猬式”人物,要么试图追溯不幸发生的逻辑,要么横冲直撞面对不幸来彰显所谓英雄主义特质。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要做英雄,我们要成为马基雅维利。正如最懂得马基雅维利的翻译家曼斯菲尔德所说:“一个人审慎告诉他,必须为自己谋取什么,或者必须屈服于什么,这和正义本身一样合理,因为人如果无法保全自己,就无法在任何意义承担正义。”但当然,由于时代变化,马基雅维利的权力观、功利主义极端现实主义,已经未必适用,需要审慎思考

  —————

  几点启发:

  * 在成事的决心上做刺猬,在成事的谋略上做狐狸。千万别反过来。

  * 别太依赖直觉。除非经过长年严格的训练实践的检验,否则直觉对行动可能有误导性。

  * 如果你是刺猬型领导:1.别上头;2.多用狐狸,兼听则明

  * 如果你是狐狸型领导:1.稳住别浪;2.多用刺猬,知行合一。

  * 现代人喜欢谈战略思维,但一定要记住,思维之外,重要的是行动。念念不忘可不一定有回响,重要的是孜孜不倦。

  《论大战略》读后感(二):战略家是像狐狸一样的刺猬——《论大战略》

  这年头,谈战略的很多,真真假假故弄玄虚,无非是因为战略是个太大的词,和普遍具体感知有非常大的距离,而且反馈非常慢,据说还对最终的效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样的话题想谈好很不容易

  这本《论大战略》算是很巧妙的绕开了这些话题,在几个作为基础理念指导下,把战略上升到了最复杂国家高度,用大量名人伟人在关键时刻上的选择决定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其实已经指出了战略设计需要考量要素

  所以说,这更像是一本启发性读物,倘若没有跟着作者指引开启“上帝视角”,那基本只是看个故事而已。

  战略,是一种从全局考虑谋划实现全局目标的规划。需要考量全局,就必须是领导者;需要考虑的全局既包括时间层面也包括空间资源层面。书中反复引用了“狐狸式”和“刺猬式”两种思维方式对战略设定的影响。狐狸知道多事情,于是在随机应变中往往见招拆招,容易迷失方向;刺猬知道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坚毅执着勇往直前,容易忽视环境变化。

  好战略的制定和选择既要像刺猬一样坚定,又必须拥有狐狸一样的多知,在这两者之间需要找到那条适合行动的黄金中线,既不偏离方向,又对所有的变化和动态保持敏感——说起来很容易,就像作家菲茨吉拉德的那句金句:“能同时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做事的人,才是有第一流智慧的人。”要真的试试吗?学着做一个战略规划就行了,因为战略本就是目标与能力平衡,目标永远是宏大的,能力永远是不够的,资源永远是不足的……最俗的说法:这么一件伟大的事,怎么就能被你给做成了呢?

  从这里开始,才是战略的入门问题,或者说是一种思考方式——你必须把自己的思想从自己这边拽出来,让它翱翔于天际之间,君临时空之上,如此,才能一窥全局。然后还得把思想拽回来,看看眼前要做的一切,和宏大的全局有什么关系,有那些关联可能性。在这样的视角下再去做那些重要决策,才会更加靠谱——这是唯一主观能动部分,也是打开战略的正确方式。

  书里举了历史上大量关于战略决策的例子,并倒推了相应的思考路径——

  薛西斯坚信自己所能调动的军力足以扫平希腊,但所有的出发点在于实现父亲大流士未尽的理想,于是在遭遇挫败迅速崩溃;

  林肯坚信联邦制度设计和废奴带来的社会价值将大于邦联和蓄奴制度,所以才推动变革甚至不惧内战

  列宁对俄国革命趋势判断结合一战环境的变化,才做出了取道德国回俄国的路径安排,并最终引导十月革命建立了苏联;

  诸如此类的故事书中很多,强调了战略制定的内在与外在要素:

  从内在角度而言,就是近年来常常被提到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使命不统一,会失去动力;愿景不一致,会迷失方向;价值观不统一,则难以规范行为……这些看似很虚的东西从内部决定了力量源泉,对于未知方向的动力和决心由此而来,对于未知困境的应对态度也由此决定,这些都是起到关键作用的“刺猬思维”。

  而从外部角度来看,作者尤其强调了对于各种要素充满好奇热情的“狐狸思维”,这种敏感的开放性可以让人在确定目标和方向的同时随时进行调整,结合趋势、技术、环境的变化,像导航一样,随时可以“重新规划路线”,保证抵达目标。这是典型开放体现,更包含了大量的容错和冗余空间,这是保证战略得以实施的关键。正如书中所言:那些意外丛生的地方,没有地图可言,而最危险的是自以为有地图。清单提示你要做好那些事先能做的准备,以免意外一击就将你击倒。但清单不是戒条,它只是在各种已知的意外中取最大公约数,准备那些能解决的问题,至于未知的意外,它给你留下了自作决定相机行动的弹性空间。

  当然,结合了这两种思维之后,保持恰当节奏分寸感保障各方的利益和价值,尤其在获得巨大优势时的冷静客观都是战略制定得以达成的关键,但相比思维,这更像是一些技巧。思考战略,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做出关键决策、如何能在一个对的趋势上占住空间,这方面没有答案,因为一切都在变化,学习对象只能是历史上的案例——因为需要做决策的场景往往都是极其相似的。

  《论大战略》读后感(三):要想成大事,你得先想大事

  心里有抱负,想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你,

  一定对很多事情,都非常认真

  比如,学习深造选什么专业、下一份工作选什么等等。

  这些当然重要,但其实放到整个人生尺度去看,

  它们都是“小目标”。

  真正做大事的人,会设定一套人生大战略,让战略指导行动。

  你可能会问,那我该和谁学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国家。

  如何让国家保持强大,是政府精英们每天都在思考的事。

  他们制定国家战略的思考方式,特别适合帮助我们指导人生。

  下面这本新书《论大战略》, 研究的就是这个。

  说个secret,这本书其实脱胎于耶鲁大学的一门顶级课程

  这门课的核心内容不对普通人开放。

  参加课程的学生,连通讯录都被严格保密。

  为啥?

  就是因为他们其中的许多人,身处美国国防外交的重要岗位

  一起来看看有关这本书的读书心得——

  1.敢为天下先

  世界上的大人物很多,我们很容易被他们“唬住”,好像他们说什么都是对的。大人物的优势是身居高位,但这也恰恰是他们的劣势。常识如同氧气位置越高就越稀薄,大人物不一定了解真实情况。有大战略的人不会事事前人为准绳,他们敢于去尝试别人没走过的路、别人没做过的事,让自己成为别人的“准绳”。

  2. 地位越高越得泰然行事

  泰然行事并不是因为一切尽在你的掌握,而是因为一切必然完全超出你的掌握。当意外发生时,有大战略的人能给出清晰稳定信号。对领导者来说,你的价值不是自身有很强的做事能力,而在于能否发出正确的信号,成为团队合作不可或缺的聚焦点

  3.给未来留下见机行事的空间

  人生际遇是一个接一个的偶然,你不可能事先都准备得过来。智者不去探究虚幻因果链条,而是走一步看一步,大战略不是要你每步都有清晰的“地图”,你只需要有一张“清单”,列出事先能做的准备,以免意外到来时一击就倒。

  4.要知道:所有理论都是错的

  克劳塞维茨说过,理论就是有例外规则,而不是包打天下法则。它是过往经验结晶,但对未来的预测能力有限。有大战略的人明白,理论是服务现实的,当现实和理论不一致时,你要做的是换一套理论或者完善理论,而不是试图让现实符合理论。

  5.学会拥抱自相矛盾

  普通人执着于前后一致和自我一致,不能接受“打脸”。但有大战略的人能让矛盾观点脑海并行不悖。对一只手来说,让它同时举起又放下,当然很矛盾,但对一个人来说,这是可以的,因为你有两只手。站在更高的层次看问题,你会发现很多看似矛盾的事情,其实只是维度不同,是可以解决的。

  6.大战略讲究分寸

  你可能发现,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无止尽的,比如你想赚钱,但要赚多少钱才叫“够”?你想求学,宇宙真理真的能被全部发现吗?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到底是坚持原则还是选择变通?这些是所有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解决办法是:掌握分寸。人生大战略就是要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分寸”,把有限的能力与无限的抱负协调起来。

  7.“自由”是找到分寸的基础

  你的分寸在哪里?这本书的作者加迪斯给我们提了个建议:分寸要向保护“自由”倾斜。这里的自由,是能让你免受别人干预的那种自由。

  《论大战略》读后感(四):508|《论大战略》未来领袖的底层思维:如何迎战复杂性化解未知的未知

508|《论大战略》未来领袖的底层思维:如何迎战复杂性化解未知的未知

思维层次的差异,决定面对危机时,你会以解决个体需求上的问题来看待,还是系统性本质问题来出发。对于未来全球型的领袖与战略家,都不会只是关注个体需求,更多的是以系统性问题来看待。因为只是以一种论点概括整体性,将会在危机到来时,没了选择的筹码

01全局思维

  古希腊诗人亚基罗古斯(Archilochus)提到:「狐狸知道很多事,但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

  随后赛亚.柏林(Isaiah Berlin)将这观点写成《刺猬与狐狸》,将人类概括性的分成这两类,也就是一类人如同狐狸般,知道很多事,另一类人则像刺猬般只知道一件大事。

  刺猬型思维,如同把一切归纳于单一核心的概念,循着这个概念,他们的的言论与行为才会具有意义

  与此相对照的狐狸,则是追求许多目标,而且这些目标之间毫无关联,有时甚至是矛盾,就算有关联也只是表面层次。

  对于未来领袖的战略思考观来说,就不能选择其一来成为自己的思想,而是两者接有,却有保有行动。

02目标与能力的关联性

  综观历史,为什么有些人能够精准预测未来,有些人则不行

  其实,不管是实际主义或是制度主义,还是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真正影响人在未来的层次,则来自于「思考方式」,也就是推理的思考法。

  换句话说,着眼于未来的战略,不再于理念上的差异,而是理念背后的思考逻辑性。因为任何理念背后都是从某个观点所推论出来,这些核心的底层观点,则是思考方式的一种元素

  这也意味着,要想精准预测未来,观点上的就不能只是依靠刺猬型思维与狐狸型思维的其中一种,而是两者间的动态变化。

  通常在刺猬型思维的人,擅长建立起「目标」与「手段」之间的正确关联。然而这容易忽略一个思考点,那就是只要是想像,就存在着无限多种的可能,也就是你能够拥有无限多种的目标。

  可就事实来讲,个人能力是有限,也就导致,你能够使出的手段是有限。所以在复杂环境中,要想让能力配得上,也就得带网络中成为关键的枢纽,以此来放大能力,以利达成目标。

03路径依赖的限制

  除了从能力与目标间的关系来看,还有另一个思考盲区,那就是人们总想要得到最好的结果,所以不断通过过往的经验,来总结出未来的确定性,认为「过去」的成功,「未来」一样会有着相同的美好。以至于,依靠过去经验所带来的好处,从而未能察觉出归纳型思考的限制。

  所以在《创新者的窘境》里就提到,创新者往往会被过往的价值网给绑住,一但有任何不一样的行为,或是这些行为到最后没有好的成效,最终的结果都将回归到原有的舒适圈里,继续打转。

  这也导致没有新的增量来为组织带来新的发展动能,最终只能在已有的存量市场中不断地消耗,成为强者愈强,弱者没有生存空间后,逐步的被消灭。

  这种「路径依赖的思考模式」让我们在面对不确定的因素前,停止不前,或是避而不谈。以至于我们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机会。

04战略成就的基本2元素

  对于个人来讲,要想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精准的战略眼光与未来的发展潜力,就在于能够不断打破既有的思考边界,面对任何的不确定性因素,都能有保有持续的行动力。

  相反的,如何辨识战略眼光的缺陷,就可以从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性的因素时,突然停滞不前,反而会因为过往的行为强化了现有的表现,这种行为也只是为了让人们以为自己清楚在做什么,然而,这背后实际上是毫无头绪。

  从中就可以提出「思考方式」与「行动力」,是辨别成功者的双元素,即便有行动力,却没有高层次的思考方式,最后的结果就只会是在低水平的战略眼光在行动。

  相比于,拥有高层次的思考,加上高行动,即使行为成果不如期望,也相对于表象型的战略思考者来的有影响力。

  如同十年磨一剑,在出剑的那一刹那,即是首战,也是全面战胜。因为每一步地当下,都不再于关注一时的输赢,而是能否为达到下一个均衡点迈进来思考。

05智慧者:保有对立思维下的行动力

  因此,除了从思考方是与行动力来检视,还有一种检验一个人是否是有智慧者。那就是「脑海中同时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想法,还能够保持行动力。」

  二元对立论的存在,往往只是为了满足人们内在的自豪感,身为未来领袖与战略者,反而要能够清楚的意识到,在真实世界里,我们所面临到的选择,并不只是黑与白的二元选项,而是要在同样都是美好的事物之间,做出取舍,因为我们无法同时拥有他们。

  当你一但想要拥有全部,就需要付出比现状更多更多的改变,这时你就会像是狼吞虎咽的,把所有你喜爱的食物在一瞬间都吃下,到最后吃到肚子撑不下去,甚至还会吐。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所有选择都放弃,那么即是在选择上,丧失了主动性,还有在掌控未来的战略执行力,也将消逝于无形。

06如何迎战未知的未知:终局思维

  所以卓越战略者,就需要有智慧的建立起基本的对立元素,甚至是复杂性元素的关联网络。

  如果没有基本的对立思考点,这时所提出的优先选项,反而会是因过往的经验或是当下环境,甚至是偏好来直接得出的结果,以至于在发展的路上,出现任何不确定性因素,都将会导致连锁式的衰败。

  这就牵涉到我们是谁,我们过去的经历,前者是让我们确认,了解哪些可以做到,后者则是无法预测的。

  卓越战略者,就需要掌握,因为未来一定会出现无法预测的事件,甚至是预料之外的事件,所以要能够有效面对挑战,并且化险为夷,把危机当成转机者,往往需要在我是谁这里,埋下未知因素的缓冲空间。

  要打造最基本的心法,就在于做最坏的打算,当所有一切都不尽然与原先设想的方式走时,所有的行动最终还有发展的可能。而这些最坏的打算,最终都将是一件事情的思考,那就是生命终结之时,生命所带来的影响。

  这也就是初步对于未来领袖与战略者所需要厘清的思维框架,拥有缓冲的思考空间,并在脑海内具备基本的对立思维。这就好比在大脑里,除了需要有刺猬的方向感,知道一件事情的专注力,以及狐狸对周围环境的敏锐度,还要能够不断有执行的动力。

  《论大战略》读后感(五):西方从古至今的一些知名领袖们做选择的故事:3.5星|《论大战略》

  全书主线是西方领袖们做选择的故事,选择了近20位领袖,从公元前500年的薛西斯一世到二战时的罗斯福总统。

  作者用几位战略思想家的思想来注释领袖们的行为,引用比较多的是以下四位的思想:《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君主论》作者马基雅维利、《上帝之城》作者奥古斯丁、《孙子兵法》作者孙子。作者认为《战争与和平》作者托尔斯泰也是战略思想家。

  作者认为好的领袖能明白自己的能力和资源的限制,能在狐狸型思维和刺猬型思维之间自由切换,能在快思考与慢思考之间自由切换,能够同时在脑海中持有两种相反的想法,并且仍然保持行动力。

  书中的好的领袖的例子有:罗马皇帝屋大维、英格兰国王伊丽莎白一世、林肯总统、罗斯福总统。

  书中不好的领袖的例子有:波斯帝国的薛西斯一世国王、雅典领袖塞米斯托克利斯(发动雅典人修筑长墙)、罗马巨头安东尼、罗马巨头雷必达、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拿破仑。

  书中的逻辑结构是以说理为主,领袖们的故事是作为证据和案例出现的,不过实际上领袖故事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篇幅,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喧宾夺主了。

  领袖们的故事和相关的背景大多数是我这样的国内读者不熟悉的,读起来有点费力。结论也不够清晰明了。

  总体评价3.5星,还可以。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关键的变量是,基于伯林的定义,专家的自我定位是“狐狸”还是“刺猬”。结果是明确的:相比刺猬型专家,狐狸型专家的预测准确率要高得多。刺猬型专家的预测准确率接近于黑猩猩投掷飞镖(大概是用计算机模拟)的命中率。#306

  2: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泰洛克提出了一个“良好判断理论”:“自我批判式思想家,更擅长探寻变动形势下的矛盾动态,进行预测时更为谨慎,能更准确地从错误中总结经验,不太倾向于合理化这些错误,更愿意及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在这些优势的共同作用下,他们能更好地预测下一轮事件发生的概率,紧扣住现实的可能性。”总之,狐狸型专家在预测方面做得更好。#317

  3:与此同时,爱琴海的夏末风暴正在袭击薛西斯一世的舰队,而雅典人则遵从海军将领塞米斯托克利斯的命令,撤离他们的城市。这使薛西斯一世陷入后来拿破仑在1812年的莫斯科所遭遇的窘境:在你终于实现攻城拔寨的目标后,却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座空城,以及随时可能到来的恶劣天气,这时你该怎么办?#336

  4:在征服希腊之后,为什么不再征服整个欧洲呢?他甚至一度问自己,为什么不能让“波斯帝国的边界与宙斯的天际一致”?但是,正如刺猬惯常的做法,薛西斯一世没能成功建立起目标和手段之间的正确联系。#357

  5:因此,无论是薛西斯一世还是阿尔达班都没能达到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1936年提出的检验标准:一流的智者“能够同时在脑海中持有两种相反的想法,并且仍然保持行动力”。#384

  6:人类之所以能够存续,可能就要归功于我们能够在快思维和慢思维之间灵活地切换,即在狐狸式行为和刺猬式行为之间灵活转换。因为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只将自己局限于其中的一类,那么我们的结局就不仅仅是像林肯所说的身陷泥淖,而是会像猛犸象那样彻底灭绝。#477

  7:为了写作本书,我将“大战略”一词定义为无限远大的抱负与必然有限的能力之间的结合。如果你寻求的目标超出了你的能力,那么你迟早要调整目标以适应能力。随着能力的提升,你可能会达成更多的目标,但不可能达成所有目标,因为目标是无限的,而能力则永远存在界限。#487

  8:亨利·基辛格在很久以前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在顶端的领导者所能利用的仅仅是其在到达顶端之前积累的智力资本。当前社会的状况使基辛格发现的这一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与林肯相比,这个时代的人们学习任何新事物的时间都变得很少。#513

  9:然而,克劳塞维茨提出的训练的概念依然具有价值。战略越宏大,就越不够明智。无论是在和平年代还是在战争期间,这个问题都很普遍,而要避免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训练。将制订计划和随机应变这对明显的矛盾结合起来的唯一方法就是:教授人们一种常识,从而使人们知道何时应该成为刺猬,何时应该成为狐狸。#555

  10:斯巴达人认为没有围墙反而更安全,这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拥有希腊最为强大的军队,如果没有围墙,这种情况会继续维持下去。然而,这一点正是雅典人从一开始就认为他们需要修建长墙的原因。这里的分野从此再明确不过了。#770

  11:伯里克利在葬礼上的演说起到了抚慰作用,却未能提振士气。公元前430年,斯巴达人带着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盟友卷土重来。那个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了雅典,至于这场瘟疫的根源,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994

  12:伯里克利之所以不愿撤销针对迈加拉的禁令,正是出于这一担忧。正常情况下,没有人会认为这是在考验雅典的决心,但鉴于公元前432—前431年,紧张局势持续升级,人们开始产生这种担忧。杜鲁门看待韩国问题时也是如此。#1074

  13:屋大维的年龄不及安东尼的一半,但他的识人之技远比后者老练。恺撒的缺点明显:欠下巨额债务,性滥交,公开酗酒,脾气火暴无常。而屋大维在这一方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作为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当然脾气也不小,但他感到有必要自我控制,而安东尼很少这样做。#1402

  14:屋大维最终在西西里岛取得了胜利,但他更多的是通过展示形象而不是依靠战略:他一再冒着生命危险,同时依赖阿格里帕的稳妥准备。不过,获胜后的屋大维也随即稳住了自己的地位。他强迫雷必达退出三巨头,但允许其有尊严地隐退,#1542

  15:屋大维则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了解自身局限何在,即使在少数情况下,他未能认清自身局限,也会很快进行自我纠正。于是,战略自然而然地形成:他很少将愿望与能力混为一谈。亚历山大大帝一生都没有清晰地区分两者,到生命临近终点时才意识到两者之间的不同。#1583

  16:屋大维真正要做的是废弃共和国,但他将这一过程慢慢推进,极具分寸,在每个阶段都展现出这一改变会带来的不言而喻的好处,从而使罗马人适应甚至拥护新环境,而几乎不会注意到它究竟改变了多少。他们就如同被培育出的庄稼、葡萄、牛和蜜蜂。#1624

  17:更有趣的是,奥古斯都对《孙子兵法》中的思想如此精通,却对孙子一无所知。对此的解释可能存在于一种战略逻辑中,这种战略逻辑是文化的基石,如同语法之于语言,并且能够跨越时间、空间和规模。#1716

  18:奥古斯丁写作了《上帝之城》,这部巨著经过多年的创作在他去世前不久完成了。《上帝之城》并不是人们常以为的只讲述天堂和人间的差异,而是穿插着对人间管辖权问题的探讨。用极度简化的语言来说,即只有一个上帝,也只能有一个恺撒。#1939

  19:后人长期以来认为奥古斯丁和马基雅维利是“西方”思想在历史上的枢纽,因为他们两位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改变了灵魂与国家之间的长期关系。但是,他们两位都不知道会发生这种情况。倘若他们知道,一定会惊叹不已,他们身后的荣耀早已遮蔽了他们曾经服务过的那些君主。#2416

  20:腓力二世的统治对象是一群对他并不忠心的乌合之众,他的资金也要出自这群人。国界不连续,而国王又不喜欢授权他人,这些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腓力二世要同时为多个地方分神,所以也就陷入多重困境。将任何人置于腓力二世的位置上,哪怕是上帝也将无能为力。#2556

  21:伊丽莎白毫不费力地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掌握着主动权,而腓力二世在一件事上取得主动权的同时又在其他事上失去主动权,使自己总是疲于奔命;她总是能巧妙地获取渔人之利,而他总是笨拙地促使敌人们结成针对他的统一战线;她治理着一个穷国,却从不捉襟见肘,他管理着一个富裕的国家,却总是拆东墙补西墙;#2628

  22:英国人没有直接击败无敌舰队,而是逐渐削弱它的力量,直至最终将其击败。在整个航程中,无敌舰队只能依赖几周前在科伦纳港补充的给养,现在没有任何可能在任何友好港口补充给养,西班牙人别无选择,只能再进行长途航行:横跨北海,绕过设得兰群岛,沿荒凉的苏格兰和爱尔兰西海岸而行。#2777

  23:腓力二世最好的传记作者杰弗里·帕克在“前景理论”(于20世纪后期被提出)中找到了答案:该理论认为,领导者要冒更大的风险来避免损失,而不是获得收益。#2794

  24:这就是腓力二世常常诉诸的、帕克称之为“精神讹诈”的方式。当被警告他的目标超出了能力时,腓力二世会声称那些提出警告的人缺乏信仰:上帝会弥补目标与能力之间的这种差距。当上帝没有这样做时,腓力二世就会坚持说,他会对上帝保持忠诚,即使上帝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去了别处。#2804

  25:伯克的传记作者戴维·布罗姆维奇在谈到乔治·格伦维尔(在《印花税法案》时期担任英国首相)的一次演讲时发现,这项争论进展到最后时人们已经完全不“记得它的初衷”了。格伦维尔试图表明,一个帝国的中心可以在限制周边地区的自由的同时赐予周边地区自由。#3181

  26:潘恩的这本小册子的威力相当于伊丽莎白的火船:这是一种可燃烧装置,不仅能够让敌人闻风丧胆,还能集结防御力量,改变历史走向。当然,这一切不可能一次完成。《常识》于1776年元月问世之时,如何确保美国独立(而不是口头宣称其独立),尚不清楚。潘恩所做的是改变人们的心理。#3210

  27:那么,薛西斯一世和拿破仑到底哪里做错了呢?克劳塞维茨大概会说,他们的洞察力没能够达到“在任何时候都能洞见真相”,这些真相包括地形、后勤、气候、他们的士气和敌人的战略。他们没有重视士兵们的理解:希腊和俄国都是陷阱,正如英吉利海峡之于西班牙无敌舰队。#3957

  28:克劳塞维茨特别鄙视“行话、术语和隐喻”,当指挥官身居高位时,这些概念就会“蜂拥而至”,像一群“无法无天的乌合之众”。这些胡诌出来的概念还会被奉为原则,而“只要被放在明面上,它们就会被发现只是一堆垃圾”,#4026

  29:专业化对泛化,行动对不作为,胜利对失败,爱对恨,生对死,高高在上地指挥对脚踏实地地观察,但艺术与科学之间是不存在“对抗”的。综上所述,考虑到他们在看待战略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广度、想象力与坦诚程度,把克劳塞维茨和托尔斯泰一并放入最伟大的战略家之列并不为过。#4131

  30:林肯知道仗不可以照着教科书打。尽管还不敢贸然下令,但他提出了一个击破南方邦联战术的军力部署“总体构想”,其内容如下:我们的人数更多,但敌人更善于在交战点集结兵力。除非能够找到方法让我们的优势胜过对方,否则必定失败。只有以更多力量同时在不同地点威胁对方,我们才能占据优势。#4542

  31:当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反映着政策时,他是在设定一项标准,即三十年战争或拿破仑战争这种无明确目的的例外事件不应再次出现。《战争论》出版后的80年间确实没有出现这样的战争:国家间的战争时有发生,但有着明确的目标,发生在有限的范围。#5254

  32:列宁比马克思更为清楚的是,资本家对眼前利益的痴迷会让他们无法关注更为遥远的目标。正如林肯可能说过的那样(至少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资本家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罗盘上,结果陷入沼泽、掉落悬崖。#5310

  33:然而,或许他是那些“学会生存”的领袖之一,正如伯林所说,有着马基雅维利的风格,“在公开场合和私人生活中保有互不相容的多种选择”。“我是一个玩杂耍的人,”罗斯福在1942年亲口承认,“从不让我的右手知道左手要做什么。”#5940

  全文完

  相关链接:

  商业战略相关7本书

  近年读了1008本书,挑出32本5星好书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6月30日)

  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6月30日)

  2019年读过评过的198本书(截至6月30日)

  本号1008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截至6月30日)

  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

  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论大战略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