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沙皇》经典观后感集
《末代沙皇》是一部由阿德里安·麦克道尔执导,罗伯特·杰克 / 苏珊娜·赫伯特 / 本·卡特赖特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末代沙皇》观后感(一):沙皇是个傻白甜?
是长相问题,还是剧本问题?感觉沙皇全程就是个纯情傻白甜,最后被枪杀的时候也是个懵逼货,除了爱家爱妻子,这个懵逼就是等着被摆布,完全没有帝王气质,剧情表现得他连暴君和昏君都没资格,~这个和真实差距很大吧,不成功的剧,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凑字数
《末代沙皇》观后感(二):从另一个角度看末代沙皇
关于末代沙皇一家的各种书和影片我还看过蛮多的。这部剧里着重表现了尼古拉斯在政治上的失败,其实他在生活里是很好的丈夫和爸爸。末代沙皇一家的生活方式受英国影响挺大,皇后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孙女,尼古拉斯也是当时英国国王的表兄弟,他们家所有的家具和孩子的衣服都是在伦敦买的,尽管极其富有却在乡间过着英式中产阶级的简单生活。沙皇一家最大的悲剧在于他们只是想享受家庭生活的普通人,然而他们的身份和出现的时间点却如此特殊,注定只能以悲剧收场。
《末代沙皇》观后感(三):英国的贡献
皿煮的发明,对于王权与贵族来说实在是保命符,·这是英国人对君主制或者说精英统治集团的贡献。它让渡了一些权力给民众,让他们通过程序化的操作表达自己的意愿,最大范围满足了参与的愿望。对于新兴财富阶层,这种让渡是实实在在的,而对于底层不过聊胜于无。在这一点上老权贵与新富直到现在也心照不宣。让渡的好处是什么?是不必经受玛丽皇后或者尼古拉二世那样的血腥结局,狂怒的民众对于鲜血,尤其是贵族的鲜血是极度渴望的,杀戮实际上是一次狂欢。而一些权力与利益的让渡制度化的确保了他们的生命和绝大部分利益。毕竟命没了什么都没了。尼古拉的俄国至死都不明白他们表亲为什么这么做。
《末代沙皇》观后感(四):历史会冲刷掉的和会留下的
我们在评价前人的时候会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语呢?
历史被写在纸上,被记载在书里,被记录在相片中。历史是我们的过去记忆的见证。
于是当一些错误或者糟糕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作为已经知晓结果的人们开始使用“愚蠢”“盲目”去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看上去是一种苛责和高位下判之过,但事实上也不失为解读成惋惜和怜悯。
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了俄罗斯约三百年,这其中俄罗斯一步步扩展领土,出现了如同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女王一样的千古明君。这些统治者们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国家的缺陷与优势,并且逐渐将他发展成占有世界土地面积六分之一的超级大国。以至于苏维埃时期的他,都还在试图复制帝国当年的荣光。
但同样,三百年也可以发生很多事,很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
往前倒退三百年是十七世纪初,这时的世界格局已经初步定型,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无上财富和贵族荣耀推着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前进。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英国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先锋派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的民主制度。一百多年后,大革命的风暴席卷法国,即使略有波折,法国也逐步迈进了民主的快车道。去年学习世界史,我还记得老师列举了几位在历史变革中举足轻重的帝王:奥地利的斐迪南一世,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女王……他们的成就无可厚非,可是他们的过错也是对于形势的判断不利。当民主代议制蔚然成风终究是历史会选择的的走向时,皇权,依然是这些君主手中放不下的牵挂。
于是我们见证随后的农民土地制度改革在俄罗斯频频受阻,代议制更是天方夜谭。尼古拉二世在乱世之中的坚持显得可怜又值得尊重。他深刻地明白作为皇家的尊严和他作为人的尊严。他是懦弱的吗?缺乏果断和审时度势的敏锐?他又是失败的吗?他和他的家庭时时紧紧贴合在一起。这个男人在一开始就没有做好做帝王的准备,又能怪谁呢?
讽刺的是,在科学发展已经走上了高速路时,进化论和天体物理学不断革新着宗教曾经在人们心中的无上地位。而本应该引导人民走向现代世界的罗曼诺夫之家则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宗教作为阻挡变革发展的主要因素,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有种超现实的幼稚之态。
当路有孚殍之时,皇家挂记着皇太子不可言说的病。当经济崩溃之时,皇家却将一个妖僧的地位推崇到极致甚至由他主持战局,当愤怒的人民在叩响宫殿的大门时,锦衣玉食的他们才明白自己究竟和民心相差多远。
可是换一个更加“有能力的人”就能改变这一切吗?
不见得。
他做的好吗?这个一直以来被诟病的无能皇帝,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牵挂,一生都在承受着自己能力之外的责任。如何能让没有这种压力的人再评价。
一百年后再看这一家,我的脉搏甚至会因他们在屏幕里的命运而改变频率。历史是由胜者书写的,他们只选择让我们看到他们想让我们想要看到的那个部分。
《末代沙皇》观后感(五):一个知名历史人物的无聊人生,一部一本正经的地摊文学
本片的重点似乎是尼古拉二世的家庭生活。他的家庭包括他本人和他的妻子,他还有些比较远的亲属,他的母亲、他患病的儿子和一个统治着沙皇的叔父,还有一个似乎跟他关系很好、但人间蒸发了的堂兄弟。据说,他还有一个女儿,那个跟布尔什维克偷欢的,应该就是吧。
——排除历史知识,这是本剧给我的印象。或者,本剧的重点是尼古拉二世的夫妻生活?这是很有可能的,他们到处开船。
本片似乎还涉及一些历史背景和历史故事。尼古拉是个沙皇,被他的叔父谢尔盖大公统治着。我很好奇,一个在沙皇即位前就一直担任莫斯科总督到死的人,如何统治远在圣彼得堡的沙皇?本剧给我的印象,谢尔盖不止保守,而且要对日俄战争期间彼得堡游行的流血冲突负有直接责任,因此他在自己的辖区莫斯科被刺杀了。
本剧的节奏让我觉得,尼古拉和亚历珊德拉那场庆典是婚礼兼加冕礼。尽管历史知识告诉我,1894年两人在彼得堡完婚,1896年尼古拉在莫斯科加冕,但本剧成功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疑惑感,甚至分不清哪座城市。尤其不理解,为什么庆典游园,要调动哥萨克骑兵去维持秩序?
日俄战争,俄国虽未必能大胜,但完全有机会避免大败。比如战前就有人提出,可以避开早期决战,先将部队收缩至哈尔滨一线形成对峙,谢尔盖·维特甚至提出囚禁私生子阿列克塞耶夫,避免前线指挥部的战守不决,保证决策的效率和统一。而本剧给我的印象是,这完全是俄国打不起的战争,开战就要亡国。长脑子的人都在反对战争,哪怕是投降,而不是在战争已经爆发后想办法赢得战争。
据我所知,“斯托雷平的领带”这个外号,是斯托雷平在担任总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出现的,而剧中他居然早早预言了自己将有这么一个外号,并因此导致儿女受伤。事实上,那次爆炸是他担任总理仅一个月就发生的,是因为对沙皇政权而非对他个人的敌视。顺便,斯托雷平的辞职威胁是他在职最后一年(即去世那年),向沙皇提出的,在皇太后的压力下,沙皇被迫道歉,恳求他继续担任总理,而不是一开始担任总理的时候。斯托雷平并不反对镇压游行,他本人就是因为担任地方总督成功镇压农民暴动,而在政坛崛起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痛苦地处决少数人,是为了防止血流成河”。和财臣维特一样,斯托雷平保持着政治家最基本的理性,知道只有维持政府的权威,政府才有能力推行有利于尽可能多的人的改革。沙皇和谢尔盖大公等保守势力,他们的观点是,镇压,镇压之后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激进分子则是或多或少、甚至纯粹的无政府主义者,只是在仇恨秩序。保守势力为维护权威而活,激进分子为摧毁权威而活,权威是他们的一切;斯托雷平们则为改革而活,权威是他们的工具,每个工匠都希望自己的工具精良耐用。本剧中,这一点是看不到的。
沙皇“并不那么在乎”权威,他只在乎他的家庭。于是,拉斯普京以一种诡异的逻辑,成功霸占了一半的篇幅。历史上,拉斯普京是被黑色百人团招募到彼得堡的,而不是他本人的自告奋勇。尽管黑帮看不上他,但派去寻找他的神甫却格外赏识他,做了他的豢养人,但不是剧中那个主教。当时社会上神秘主义横行,上流社会尤其耽迷,经常派遣神甫去寻找所谓“圣徒”,也有神甫自发行动,彼得堡上流社会中,充斥着各类“圣徒”、“圣童”,拉斯普京只是最成功的一个。这些所谓的“圣徒”,有疯子、有哑巴、有痉挛病人、也有理论家......据说尼古拉二世的妻子,还曾因为模仿“圣童”打滚小产过。
这些上流社会的蠢蛋们,不是与人民脱节,而是与正常的人脱节。尼古拉二世一点也不傻白甜,他是真的信奉君权神授,并且动不动就拿他父亲亚历山大三世的政策为自己辩解。“加特齐纳的囚徒”亚历山大三世,几乎摧毁了先君亚历山大二世所有的改革成果。取消大学自治、取消地方自治、地方法院甚至充当行政机构,使原本就有限的司法独立也被取消了。抛弃原本的传统盟友德国,亲近法国。这些政策都被尼古拉二世继承,最终被四面受敌的德国人狠揍。
咦,尼古拉二世还有个父亲。
.S.本剧无论从家庭生活还是历史背景的角度,都完全可以拍出浓烈的悲剧色彩。但看完之后,我却只能松口气说,总算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