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进2》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精进2》读后感10篇

2019-09-22 23: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进2》读后感10篇

  《精进2》是一本由采铜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8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进2》读后感(一):结构比较乱,内容空洞,注水有点多,很是失望

  买来实体书,阅读起来有点失望,和精进1来参照,实在有失水准,书本的结构都有点乱了,章节之间没有联系性,还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然后告诉读者这是心智进化法,解释起来真的很是牵强,和精进理念有悖,深感文中注水多,干货远不及精进1,失望,失望,失望,失望,失望,失望,失望【没办法要补140个字,补140个字,补140个字,补140个字,补140个字,补140个字,补140个字,补140个字】

  《精进2》读后感(二):精进 2

  如果仅用“堆砌”两个字来评价这本书,显得有些苛刻。

  我倒觉得做成视频,呈现方式或许会好很多。

  并不是什么新奇的观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真知灼见。

  讲了好些个方法,比如迁移,但我总觉得不信任。

  如果要回答,如何有效学习,应该要展现清晰简单的方法。当然,细节会有很多地方要注意和体会。

  创造这种活动,如果变得有迹可循,那就不是创造了。

  集中与发散,然后等待机遇。

  《精进2》读后感(三):对精进 1 和 2 的点评

  这周抽空看了精进 1 和精进 2 两本书,有点失望。

  精进 1 - 全都是各行各家的观点拼凑,没有自己的主线,唯一的优点就是学识真的挺广。

  精进 2 - 作者可能意识到了精进 1 的不足,但是过于极端,精进 2 就变成了彻彻底底的个人感悟。问题在于,知识分子往往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识,因此举得例子并不具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就是黄焖鸡的秘诀在于汤的鲜,我估计作者只是吃过一次黄焖鸡就急着拿来当论据了。还有游泳、篮球等例子,如果自己没有系统去学习训练,没有深刻的感悟,最好还是不要拿这些大众化的例子来充当论据,倒不如老老实实的引用经典,起码后者是经历过时间的考验的。

  《精进2》读后感(四):如何更有效地学习?

  通读本书,作者讲解的是如何看待问题的视角,以及如何更加有效地学习的方法。

  本书有8个章节,我给它分为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如何看待问题?

  包含四个方面:从视角、层次、组合和限制上,去仔细观察一个事物的特征;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是中间层次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内部核心问题,如果在分析一个问题上,解决了这个中间的核心问题,那么你的学习过程就变得不一样了。起码在这个问题上,你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了问题,得到了想要的答案,而不是只解决了表面问题这么简单。

  第二部分:如何有效学习?

  这里面提到了两点:一个是学会提问,一个是刻意练习。

  学会提问方面,我认为需要做的就是根据三大清单去逐一解决问题,因为三大清单包括了三大维度(个人、工作、家庭),所以要想问一个深度而有效的问题,还是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提问,不要把问题问得太过宽泛,要具体和细化,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根据细化的问题,去优化你每一天的具体行动。

  刻意练习方面,这个方面是和学会提问相辅相成的,在有了问题清单之后,就是列出每一天的具体目标导向,然后根据这些目标,给自己制定具体可执行的计划,然后每天去刻意练习,每天进步一点点,就能逐渐看到回报率了。

  《精进2》读后感(五):降低期望值地取其精华

  我是一位没有阅读过精进1的读者

  和精进2的缘分源于我去大悦城参加了采铜老师的签售 这是我在知乎比较欣赏的人

  有启发 比较喜欢01 02 04部分

  部分理论可以对应到高中政治课本

  越发觉得政治理论的魅力

  建议想要夯实思维框架的盆友阅读底层但专业的理论 譬如辩证法 唯物论 认识论

  心智练习可操作性不强

  或许本意也是激发读者的创造力叭

  部分理论有鸡汤励志意味 取其精华即可

  种草了一些有趣案例及书籍影视作品

  核心是审视思考问题的方式

  独立全方位多角度深入思考或许是着手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

  一切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考都是耍流氓 天马行空的思考适用于艺术创作的某些时期或者提高生活品味

  关于心智进化

  实名推荐08年开播的冬吴相对论

  我的大学时期受益匪浅

  01 视角

  观看寻常之物 即发散思维 举一反三

  日常中熟悉的事物 有什么新功能

  我的联想:

筷子

  《精进2》读后感(六):花一个下午和学长聊聊天

  记得很清楚读第一本《精进》的时候是在2016年的夏天。因为很少刷知乎,彼时也刚刚买了kindle,看到这本书是免费的,就推送读读看。记得跟读李笑来《把时间当做朋友》的感觉很像。属于一本提升思维方式,现身说法的这么一类书。比起纯纯的鸡汤,好在也算给了一些基本的操作步骤,所以我还是有些好感的。

  最近看到出了第二本,便想看看作者还有什么想跟我们唠的。下午在外图等老公,随手拿起了这本书,感觉像是跟一位久违的学长聊天。互相诉说着自己的近况,彼此见证了各自的成长。

  作者这次从视角,层次,组合,限制,进化,迁移,循环,完美这几个主题写起。我比较喜欢第一章(视角),用最简单的铅笔串起来作者想表达的不同层面。第二章的层次,也是最近各位知识大咖们经常会提到的升维降维的思考方式。至于后面几章,感觉共鸣就比较少。

  这本书还有一个我觉得不错的方式就是每章都有练习。可以让你在刚刚接受作者观点后马上进行应用。因为刚刚看完《事实》这本书,所以书前面那个测试题,还是挺让人印象深刻。类似的感觉在本书也有找到。

  整体来说没有特别惊艳的观点,但是能感受到作者愿意坦诚相待。感谢在这么一个闷热的下午能够和一位久违的学长相逢,轻松的聊起彼此的成长,反思自己的过往,校正自己的方向。

  《精进2》读后感(七):打破传统思维也是一种精进

  每个人都像一棵树,随着慢慢地长大,我们都渴望着自己能够越来越高,甚至希望去突破云端,然而忘记了当初和自己作伴的小花小草,思维逐渐固化,而且更加习惯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思维更加趋向大众化,这样,小时候可能很独特的一个小点子,到现在,我们都觉得不值得一提。 然而,生活给了我们油盐酱醋茶,给了我们足够的食粮,当然也有精神食粮,但是我们的思维好像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发达,反而好像更乐于现状,并不打算寻求改变,从采铜的《精进2》中,我更加觉得思维模式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逻辑思维能力很差的我都在想我们的思维都到达了一个病态,卓越的创新只掌握在少数思维能力(一部分)强的人手里。 《精进2》中举了很多的例子,比如作者和儿子关于楼房的思维,还有对于很多研究,只要我们想到一个创新点,很多问题就 可能够迎刃而解,有人说固化的思维是我们自身能力提高的藩篱,在我看来,确实是这样的,尤其是生活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的保持思维模式的活跃。在如此崇尚创新精神的今天,固化的模式有可能将我们推向深渊,而且没有回旋的余地。 之前看了《精进》,现在看了《精进2》,两本书给我的感觉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第一部让人感到深深地赞同,从心底里觉得那些东西是对的,而第二部却是让我感到了危机,因为我看到了自己的缺点,而且自己很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的僵化,在这条路上我也试图去改变,然而往往半途而废,其最大的原因莫过于自己的毅力不足,还有就是顽疾之深。 身为一个科研人,我深知科研路途上的无尽的文献和实验,也深知半夜12点仍在吭哧吭哧地作图写论文的艰辛,如此的工作,每一个相同经历的人都有很大的感触,然而这么累的结果,有的时候并不能发一篇好的论文,我们做实验要基于文献,然而有的时候毫无创新的实验论文又有几家杂志社能够接受,我们受的累和苦要想得到一个相匹配的结果,那就需要我们慢慢去思考,去挖掘。 精进的路上,在以后我不想再缺席。

  《精进2》读后感(八):一本可供操作的实用类书

  之前读过采铜的《精进1》,学了不少读书方法。最近又读了《精进2》,感觉文风有比较大的变化,不失严谨的情况下,还能让人读得轻松,这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

  《精进2》的副标题是“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所以涉及的内容已经超出了读书范畴,更多地挖掘了生活点滴中所蕴含的奇思妙想,从学科角度进行了较为专业的分析。

  从阅读感受上来说,《精进2》读起来更轻松,书里有不少辅助理解内容的配图,甚至还有作者为读者出的思考题,这种方式在国外书籍中比较常见,算得上是实用类书的一个标志。

  从收获上来讲,如果说《精进1》像一本关于读书这门独家功夫的武林秘籍的话,《精进2》更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礼包。读的过程像是拆礼物,不知道作者下一步会写什么。这种思维的跳跃,倒是与副标题所暗示的一致。既然是“解锁万物”,自然就五花八门,不拘泥于一种。

  书里讲到关于铅笔的实例给我流下了深刻印象。一支铅笔摆你面前,你能联想到什么?不管你想到了什么,反正作者说到的那些我都没怎么想到。他试图用最常见的事物讲清楚人类认识事物的几个面向,动用了不少学科知识,比如心理学、认知科学、生物进化等。所以读起来比较烧脑。但只要挺过难关,就可以有长进。

  总体上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尤其是对于像我这种缺乏开放思维、思维固化的人,读这样的书可以获得不少思考角度。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对于从应试制度中成长起来的人十分必要。

  最后说一下读这本书的难处——内容稍显散,章节勾连不是很够。当然,这可能跟我较少阅读这方面的书有关。另外,既然这本书是实用类书,意味着读完之后,事情才刚刚开始。如果不能把书中所讲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本书基本上也等于白读了。反过来说,如果能把书中所讲用到生活中,应该会有超出预期的收获。我也在努力尝试中,并且真心希望国内对孩子的教育也能尽早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不要等到三四十岁的时候才想着拓宽思维,虽然不能说为时已晚,至少会遇到不少困难。

  《精进2》读后感(九):当作者极致用心,你读到的不是书而是秘密

  ——读《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

  读这本《精进.2》,我的第一感受是,怎么不是外国作家写的?书读多了,也许在意的不再是书里的知识和思想,反倒是那些不太能直观看到的东西,譬如书的写法,或者也可以称之为风格。讲方法的书,除了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我看的大多是外国的。所以对西方著书的逻辑是很敏感的。所以当看到这本《精进.2》,其逻辑与西方书藉如此不分伯仲,让我着实吃惊。读过之后,我大概能猜到作者是如何做到的,那就是不断地模仿名著,模仿一流作家的书写。作者一定构筑了一个良性循环来练习写书这回事,以使他在这件事上做得更好。作者在书中提到哈耶克,哈耶克是一个如此令人崇拜的作家,他不会正是模仿了哈耶克的名著吧?

  作者把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摆在我们面前,关于天体世界、微小世界、和肉眼所见的世界,所有外部世界的底层运行规则和原理,以及关于我们如何学习思考的种种方法和原则,毫无保留的阐释清楚。这样的心力和功力,值得人深深敬佩。作者说,他觉得这些阐述的内容有非常大的普适性。我想肯定的说,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困惑和问题的答案都在这里可以找到。能把《精进.2》读懂读通,也许世界也将变得明媚起来,人们再不用独自抑郁,因为他有了改变的工具和依傍。

  书中那些基本而朴素的真理,读来让人心臆舒畅,没有一点颗粒感。不说教,只是摆事实讲案例,精确的思辨,完整的逻辑,读来让人信服。最重要的是有效,是可操作性,拿来就可以用。这样的立意和著述真是堪称神奇。就像你在现实中使用不佳的一种产品,你一直希望它能符合你期望的样子,然后奇迹降临,一款完全符合甚至超出预期的新产品从天而降,掉落你的手心。

  过早地对这本书下论断也可能有损它的使用,正如作者说的“一件东西我们不用它就是浪费”,一本书的价值就用效用来评定它好了。我只是依照经验来推断,也许,不久的将来,它给我带来的改变和实际的用处,可以说明它真实的价值所在。在这里,仍然诚恳地感谢作者艰苦地付出,做了一些人想做还没做的事情。

  《精进2》读后感(十):用层次思维理解系统

  最近比较茫然,突然有一天朋友跟我说“我推荐一本书给你看吧。”于是我开始阅读这本书,发现这本书跟通常看到的书不太一样,还挺有趣。

  起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标题惊到了-《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论》,心想:往往XXX论都是比较高端的读物,我能看懂么?但是我又特别好奇作者对于心智的解读,于是怀揣着好奇心我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首先从书序说起,“你为什么要被你看过的书束缚住?你很会思考,为什么不多写写你自己的想法”,这是作者朋友对作者最初书稿的评价,很简单的道理,但往往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很容易被所谓的框架束缚,而忘记了自己也是有思想的。整本书大概围绕这个观点展开,从不同的角度(视角、层次、组合、限制、进化、迁移、循环、完美),用角度+案例的方式呈现了渐进的知识视角,有趣的是每个章节都会给读者留作业,且作业并不局限于文字思考,有的还涉及到了数学,因而渐渐地我开始期待每一个章节的阅读,更期待作者留下的作业。

  “我们日常所见到的的任何东西,随意选取一样,只要深挖下去,都会发现是深不见底的。”书中提到的这句话我感触很深,在高节奏的今天,很多人为了交差而忽略了深入思考这回事,于是交出来的作业大多浮于表面、缺乏内涵,长久下去人会变得浮躁不堪,脑子因为长期不思考也会生锈,从不愿思考到思考不出东西,性情慢慢变差。

  再说说“用层次思维理解系统”这个观点,高手的一个特征就是他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层次,并且能在这些层次之间来回车穿梭。通常一个整体可以划分为多次层次,层次细分会发现每一层由若干个模块组成。于是应用到生活中,对待一件事物时,我们可以从熟悉的层次开始,向上向下延伸,逐步发现隐形的知识,进入到更小或更大的层次。把许多个层次做好、做精,组合在一起便容易完整。作者举例了:读书不能随便拿起一本书就读,而是要思考怎样搭建起一个合理的“阅读超系统”。以前我读书都是先看目录再一页页看起,读了这本书之后发现还是要先思考如何进行一本书的阅读,于是这次阅读之后我准备进行第二次的阅读,并且从全新的角度和基于思考之后开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