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庄子内篇读本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庄子内篇读本读后感精选10篇

2019-10-11 23: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庄子内篇读本读后感精选10篇

  《庄子内篇读本》是一本由(日) 福永光司著作,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庄子内篇读本》读后感(一):迟到的读物—福永光司

  当收到这本书时,不禁感慨一番:回想高中时代,那时多么需要一本讨论思想困扰通俗哲学书,而且还要带着文学范儿,而不是泛滥的鸡汤美文。如今打开来看时,解读对于我来说算不上深奥,然而那个清新质朴别有滋味,这是一份迟到的礼物,我抚去封面

  *福永光司被誉为日本 老庄思想、道教研究的第一人 ,其学术成果受到了国际学界认可,同时也多为中国学者所引用。二战后,福永光司面临历史与学术的双重转型,在道家思想、道教研究方面展开了新的思考。以庄学研究为例,他开创性地以实存主义哲学进行现代转化,阐释个体生命自由之道,深度阐发了庄子之道超越古今、打破地域的恒常价值。福永光司独特的庄学研究方法也能为学界提供诸多启示

  《庄子内篇读本》读后感(二):站在巨人肩膀上看自己内心

  我们这个时代经济强盛,没有饥荒,没有战争,但是人们普遍充满着焦虑困惑压力利益功利成为世俗中人绕不开的话题财富成功变成世俗的人生标尺,不仅在外衡量着一个人成就,在内也衡量着一个人的价值。这些人生标尺鞭笞着每一个人都努力向上奋发,但不是所有的努力的都会回报,当自己没有达到标准时,人难免会被羞愧失落痛苦包围,在夜深人静翻来覆去,焦虑难耐,难以入眠;在早上醒来时满心疲惫负重前行迷茫徘徊。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无论大小,看不清楚路径目标就会迷失方向正当在迷茫困惑时,我遇到了《庄子·内篇读本》这本书。借助巨人的力量,让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自己看得更高远一点,更全面一点,思索自己的人生意义

  《庄子·内篇读本》作者是日本老庄思想研究泰斗——福永光司,他以全新的广阔视角来解读《庄子》,在哲学观点的透视下,超越时间空间,书中鲲鹏、人物子綦,和加缪笔下的莫尔索、尼采的超人展现出同样的精神特征,在作者的解读中,庄子在人性之恶与惨淡现实中找到那条解脱之道。

  《庄子·内篇读本》有不少名词概念,比如绝对者、超越者、真人等等,这些概念可以看作是圣人,他们能够看破实在真相,在万物差别对立面前,不做主观区分,而是将万物的原本之态当作自然本身,将其看作绝对的“一”之世界。与此相对的概念是世俗之人,他们将自身对事物的区分判断视为绝对,三言两语便轻易地做出价值判断,容易盲目置身于是非之争中,饱受煎熬,形销骨立,误以为万物之差别可以由言论心知统一

  本书内含7篇文章,书中分别是: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逍遥游描写了绝对者至高的超越,齐物论阐述了至高超越背后的逻辑依据;养生主和人间世聚焦于超越者生活在现实之中的处事智慧——保全自我,与世相交之术。至于德充符和大宗师,则是勾勒出超越形骸之人,也就是真人的面目,随即歌颂道的伟大。应帝王则将视线转向了绝对者的治世之术,阐明他们身居高位时展现出的特性

  以往对庄子印象只停留在洒脱不羁,对其作品记得《逍遥游》中的鲲鹏遨游,书中描绘的大鹏凭风展翅而上,高空向南迁徙万里的宽阔景象就令人心旷神怡,让人不由自主地对这本书充满期待

  细看下来,庄子的洒脱不羁不是不问世事的甩手掌柜,也不是我行我素逃避世事。他是以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在批判讽刺常识性思考和世俗价值,高声嘲笑着人生和宇宙的一切,是痛快诙谐哲学家,是天成的幽默大家。他在谐谑中嘲弄一切事物,与常识和世俗价值背道而驰。他的谐谑便是他的叛逆,他的嘲弄便是他的怜悯。同时他周密冷静地凝视世间之人,精确且切实地观察世俗社会,最终,在这凝视与观察背后,他捕捉到的是一个个被紧紧束缚、动弹不得的生命,是人们不堪的现实。他一方面蔑视嘲弄世俗之人的虚傲,同时又在对这虚傲的嘲笑中谐谑。庄子的哲学便是在这种对世人的蔑视与怜悯中诞生的。

  书主要以故事来说理,一段段对话如同寓言故事一样缓缓铺开,只是文字较为艰深,但哪怕是不求甚解的粗读,加上作者福永光司的解读辅助,也能让自己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中大略描绘出故事的画面感和大概情节。书中对人性、对社会的独特的视角与解读,让人反思自省沉淀自己心情,就像浑浊的水在慢慢沉淀逐渐澄清,缓和自己的焦虑,让自己那颗懦弱的心,从书中那坚韧顿悟豁达里得到激励慰藉心灵

  《庄子内篇读本》读后感(三):读《庄子内篇读本》

  本书虽加上“读本”二字但并非流于表面的读物。作者作为日本老庄研究的大家,论述并不失严谨,在对篇章的解读里也透着亲民言语简练,意在传达庄子的主要心志,以给世人在现实世界立足的启发

  经典意义就在此。如果不能与现世产生影响,经典不足以为经典,相应的,对经典进行的当代的解读,如果不能打破学术圈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壁垒,它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失败的。尤其作为读本而言。这也意味着,学术并非居于高位而临下。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七篇一般被认为是庄子思想最为集中、核心体现,外杂篇的来源则存争议,本书也只选取内篇作解,体例上类似传统的义疏,对每一篇作整体思想上的把握,再对原文进行解读,本书字词的释义包含在此,没有单独拿出注解。作为福永光司庄子和道教研究的一部分,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理解本书有着关键作用

  一、

  日本道教学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国外算是最早的,其中聚集了一大批战前派重要学者,如福井康顺、吉冈一丰等。庄子在日本的研究可以说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盛,也是在这个时候,作为战后派学者的福永光司对《老子》《庄子》作了日文翻译,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对日本近现代道教研究起了奠定作用。福永光司曾就读京都大学,他在日后的研究也发扬了“京都学派”的学术理念,既注重实证主义的研究,也能从中国的内在主体当中理解和发扬汉学。

  另一方面,庄子思想对他的影响是颇为深厚的,从他的经历来看,由于太平洋战争而中断学业走上离乡去国的道路,随身而带的《庄子》成为精神的慰藉,从一开始,作者对庄子思想的研究便怀着极大人文主义情怀,在本书《庄子内篇读本》当中亦可感受到这种热情的洋溢。也许正是由于福永光司曾亲身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残酷,使得他对处于诸侯混战之中的庄子所倡导的自由无束的逍遥状态理解得更深刻,又因为世人存活在世“其不可柰何”“有所不得已”,庄子思想中至人的超脱境界在作者看来显得尤为重要,面对历史现实,人类即是无可奈何存在,能做的是什么?是在顺从中诉说自由与解放

  “若这当下是生,便活出坚韧的生命;若这当下是死,便安然接受死亡;若这当下是梦境,便专心享受梦境;若这当下是鸟,便展翅高飞。”

  当然,庄子所谓的这种超越、顺从,并非逃避。

  二、

  对于庄子的西方式解读中,存在主义哲学极易拿来作比较,福永光司在本书中也有提及(P32-33)。他在此引用加缪《局外人》里的莫索尔,与《庄子》中隐机坐忘的子綦相照而看,二者所处的世界同是荒谬,面对这份荒谬而追求精神自由的态度又如此相似,如果说西方存在主义与庄子思想的联系尚存商榷之地,那么我们应该关注的其实是作者在文中为自己“辩解”的一句话:“笔者并非在试图把庄子与存在主义哲学硬扯上什么关系。此处关注的是两者的精神风貌,是超越了时空限制之人普遍展现出的特征,是两者最根本倾向问题。”

  可以看到,作者对待西方存在主义与庄子式的宗教否定理性批判,并非以庄子作为附属阐释西方。二者语境不同,并非完全互通,他强调的不如说是二者的生命哲学当中那种共同的思想性格。《齐物论》中瞿鹊子与长梧子有一段对论:“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若不胜,若果是耶……”作者亦征引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是非之争的一段论述(P93),以证在此问题上的共通,虽未就亚里士多德进行展开,我们也能看出,对于学界就庄子与西方人物思想的对比研究作者体现出一种谨慎的态度,并且始终秉持着庄子为核心的理念,以中国历代的研究作为主要考据,没有日本本土主义的倾向,但眼光又是开阔的。

  作者的后记中讲到,“我决定在这上天赋予我的境遇中用最坚韧的方式,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虽说与庄子那至高的肯定还有着云泥差别,但在我心中也渐渐生出了一丝仿若勇气一般的感觉。对我来说,《庄子》是一本赋予我不屈不挠之心的书。”大概这也是作者想让世人真正理解《庄子》的一段话,庄子哲学不是消极的,也不是失败者的,它启发人们在混沌中逍遥,大勇而不忮。

  《庄子内篇读本》读后感(四):当《庄子》遇到“存在主义”:老庄哲学真的是人生输家的鸡汤吗?

《庄子》轶事一二三

  提到《庄子》,大家总会自觉地想到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流派之一——道家学派。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庄周及其后人所撰写的。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前286年),名周,是战国时期睢阳蒙县(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做过漆园吏,后厌恶仕途,隐居著述,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人喜欢用“出世”和“入世”来表达一个人的境况——得志的人往往入世,不得志的人往往出世。

  而《庄子》就是“出世”的绝佳代表。庄子本人的境遇恰好也印证了这一点。

  一些人在现实中受了挫折,往往痛读庄子,幻想虚静无为,放浪形骸,做逍遥之游,生云外之志。几千年来,庄子给人们提供了在现世心灵安顿的场所,甚至有人说,《庄子》就是一部人生输家的心灵鸡汤

《庄子》明刊本

  《庄子》现存最早的注本是晋朝郭象的《庄子注》。是由庄周本人写了一部分,后人又增补了一部分。但哪些是后人增补的,学界莫衷一是

  1980年,刘笑敢博士发表了一篇论文,引入了统计学的方法,从《庄子》文本词汇和词频入手,判断出内篇的作者和外杂篇的作者不是同一个人。

  内篇是战国中期的文章,和庄周生活的时代重合,外杂篇是晚出的文章,这个辨别的方法还是相对比较可靠的。

《庄子内篇读本》:以“存在主义”的视角解读《庄子》

  曾担任过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的陈鼓应先生,在他的《庄子今注今译》的《修订序言》中一上来就提到:“我接触庄子,是经由尼采和存在主义的引导。一直到现在,尼采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庄子》仍是我最为欣赏的两部著作”。

  那为什么陈先生会将《庄子》与“存在主义”并列提起呢,《庄子》又如何可以用“存在主义”的视角来进行解析呢?

《庄子内篇读本》封面 作者:福永光司

  直到读到了《庄子内篇读本》,才了解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微妙的关系。

  《庄子内篇读本》的作者福永光司曾历任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所长,是致力于中国思想史研究,更是老庄思想、道教研究的先驱

  福永光司原汁原味地解读了《庄子》的内篇,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解读加上了西方哲学“存在主义”的视角,让我们能从中西文化碰撞中,更深刻地理解这部著作,理解道家哲学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逍遥游》与尼采:真正的超脱,在于自我

  《庄子》内篇共7篇,各有各的重点,其中最上来的那篇《逍遥游》则是最有名的了。后面的许多的观点,都是在这篇的基础上进行的阐释和深化。

  《逍遥游》一上来,就描述了一个很奇幻、瑰丽的画面: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北海有一只叫做鲲的大鱼,不知有几千里大,海风吹起来的时候,鹏就顺势而飞,飞到南海。而小鸟和蝉呢,就很不屑,觉得自己飞到树上去就可以了,落到地上也无所谓,飞九万里那么高干什么呢?

  庄子对逍遥游的描绘,就是以鲲鹏的故事开始的。鲲鹏,就是“大鸟”,而在这里,与“鲲鹏”相对的,是“小鸟”。

  研究中国哲学的大家冯友兰先生说:《逍遥游》其实就是讲了一个大鸟和一个小鸟的故事。

  两只鸟的能力其实是不同的,大鸟能飞9万里,而小鸟孱弱,都无法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但结果是什么呢?

  结果就是不论是大鸟,还是小鸟,他们都做到了自己能做的、爱做的事。而如果用当下的流行语来说呢,大鸟自有它的大志向,小鸟则有它的“小确幸”。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它们都同样的幸福,万物的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同”。

  因为万物的自然本性是不同的,其自然能力也是不同的,但无论是大鸟还是小鸟,他们都顺乎了天性。

尼采

  那这里与“存在主义”有什么关系呢?

  庄子勾勒的大鹏,其实是暗指那些超脱于世间纷扰之外的绝对者。他们不受凡尘琐事的束缚,不受来自价值与规范的恐吓。庄子认为:只有超脱之人才能解放世人,为世间带来美丽、光明与和谐。大鹏,就是这种超脱之人的象征。

  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尼采,则也有关于“超人”的论述。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中写到,超人离开了他的故乡与故乡的湖,隐居山中;而庄子的超脱者则与大鹏一同翱翔在九万高空上面。

  福永光司在《庄子内篇读本》也提到:“尼采的超人克服了一切凡尘琐事,打破了价值与信仰的桎梏而追求来自生命混沌的灼热;庄子的超脱者同样摒弃一切迷惘与诱惑、伪善与虚势,承认自我的价值,追求生命的充实与奔放豁达的精神超脱。”

  因此,二者的共通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是超脱于现实世界之外,真正的自我,在于人们自身。

《齐物论》与加缪:直面虚无,获得人生意

  庄子与老子是道家哲学的两面旗帜,但二者的哲学有一点重要的不同,那就是庄子更为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更为注重人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哲学可以称得上是关于“境界”的哲学,《齐物论》便是一篇专论境界的文章。

  《齐物论》一开始,庄子便假借颜成子游和南郭子綦的对话,提出了“吾丧我”的境界。

  什么是“吾丧我”呢?

  我们都知道,人类天生就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觉得自己是世间万物的中心,“丧我”就是破除自我中心的偏见,把人类的认识从狭隘、封闭的局限性中提升出来,以更为广阔和超脱心态来关照人类的存在。

  在这一部分中,庄子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很普遍但却很难直接来回答的问题,那就是:究竟什么是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庄子指出,世俗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沉溺于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而不能自拔,结果呢,却被这些身外之物所役使,成为了功名利禄的“奴隶”,这就是“人为物役”。

  庄子本人就是一个讨厌世俗争斗因而在事业上无所成的人,厌恶俗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他在《齐物论》中也强烈批判了这种人:他们追逐名利,“日以心斗”,相互之间钩心斗角,但是自己的内心却得不到片刻的安宁,甚至到头来迷失了自我,不能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归宿。

  庄子认为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

  “人谓之不死,奚益!”他们的心灵是一种“近死之心”,虽说人还活着,可心却死了,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经过这番反思,庄子说出了一句名言:“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

  在中国思想史上,还没有一个思想家能像庄子这样尖锐而深刻地提出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绝大多数人。

  而作者福永光司在对《庄子》内篇的解读中,联想到了近代欧洲存在主义哲学精神的奠基人加缪。

  加缪的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概念就是“荒谬”。“荒谬”意味着人生最深处的虚无,意味着人与社会之间难以调和的关系。

  加缪说:“当一个沉迷于调解世俗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而无法自拔的人,蓦然顿悟到人生的荒谬性时,他面前的世界将会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混沌之态。”

加缪

  而这种混沌的态势,同时也是《齐物论》当中描写的那个“哀莫大于心死”的状况。

  《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与《齐物论》中的南郭子綦,映射出的,都是看破人生荒谬后才拥有的痛苦与安宁。所以加缪说:“一旦世界失去幻想与光明,人就会觉得自己是局外人。”

  其另一深层的含义就是:让精神获得绝对的独立和自由,恢复真实的自我,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庄子》与存在主义:到底怎样活才“逍遥”

  无论是《庄子》的“出世”鸡汤,还是存在主义对人类本身的关注,二者的出发点都是如何在这个混沌的世间,找到个人安身立命的场所。

  庄子的"大鹏"也好,“小鸟”也罢,目的都是想要帮助人们寻求一种相对的幸福。而尼采的“超人”与加缪的“荒谬”,同样是基于对人们生存的探讨,以求和这个现实世界达到一种平衡。

  活得“逍遥”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在这个变化的世间,找到自己相对幸福的立身之处。

  《庄子》并非只是人生输家的“心灵鸡汤”,它是对人类自身精神的生存状况的洞见和关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汲取营养,获得启迪。

  《庄子内篇读本》读后感(五):致那遥远又近在咫尺的混沌星空——《庄子内篇读本》译者谈

  这对世人来说遥远的「星空」与近在咫尺的「实地」,在庄子眼中仅是一片宛若有生命般的混沌,在那里,美即是丑、幸运亦是不幸、无死便无生……

《大鱼海棠》

  提到“庄子”,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是曾经倒背如流的“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还是耳熟能详的庄周梦蝶、蝶梦庄周?年轻朋友的脑海中或许还会浮现出骑着一尾胖鱼赶来救场的短发少年……

  说来惭愧,与福永光司老师的这本《庄子内篇读本》相遇前,我对庄子及《庄子》的理解,在今日看来,着实肤浅了些。《庄子》本就是国学著作,福永老师更是庄学研究之泰斗,内容乍看亲切平和,十分易懂。一旦稍加吟味,便会发现这字里行间满是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字字珠玑,振聋发聩。有时甚至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翻译的进度,望着屏幕陷入深思。

  我虽为译者,但在接下来的内容之中,我更希望从一名读者的角度,向大家分享一些心得与体会。

《庄子内篇读本》

01 关于作者

  《庄子内篇读本》的作者——福永光司——曾历任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京都大学人文学研究所所长,是致力于中国思想史研究,更是老庄思想、道教研究的先驱。

  福永光司老师年轻时在柔道上颇有建树,因此在战事爆发后被征入伍。战场之上的绝望与彷徨让他的内心饱受痛苦,随身携带的《庄子》便成为了他心灵的慰藉。这也让原本从事儒教研究的他,以此为契机在复员后开始执笔这本《庄子内篇读本》(相关内容在本书序言与后记部分均有涉及)。

  1974年至1979年,福永光司老师在东京大学以「老庄·道教」为题开设课程,正是这五年的讲学让日本学术界的道教学、道教研究开始从东洋学等领域独立出来。因此,在日本道教研究领域里,福永光司老师也被誉为「道教研究第一人」。

02 关于本书

  本书按照《庄子》原文的章节进行解读,结构清晰亦简洁,逐段逐句,无一遗漏。每一段原文后多是作者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将整段大意进行复述(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白话译文」)及字词注释。译文并不拘泥原文形式,声情并茂,诙谐有趣。其间又穿插着作者对庄子哲学的深刻解读,或是引经据典,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均囊括其中;或是结合现实,揭露身为世俗之人的我们心中的惶惑与妄执。经常是上一秒还因作者的俏皮话嘴角带笑,下一秒就陷入沉思,内心之震撼许久不能平静。

  《庄子内篇读本》一书不论是对《庄子》原文的考证,还是对其中内容的细致解读,亦或是原版《庄子内篇》中对原文的「汉文训读」(用日语解读汉语文言文的方法,译本中并没有保留这部分内容。福永光司老师进行的汉文训读文受到了日本读者的广泛好评,亦为经典),无一不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以及耐心才能完成的任务。这背后体现的是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对庄子哲学的无限热爱。

  此外,作者在「注解」部分对庄子与老子一脉相承的关系和共通之处做了详细的阐述,从本源上将老子思想与庄子思想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解惑」,阐明了「老庄」这一说法的复杂涵义。同时收录进「注解」部分的,还有作者对《庄子内篇》的整体总结及历代《庄子》注解的详细梳理,为文学爱好者及研究者提供了后续研究的方便。

03 「鬼才」庄子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的大变革时期,战乱频繁、动荡不安。庄子所处的便是这样一个充斥着政治色彩,权利与欲望使人无处遁形的社会。而这样的社会却又是真实存在的,是符合当时之人的常识的。这样的常识世界孕育出了温厚笃实的《论语》,有理想有抱负的《孟子》,以及与此二人风格迥异,不走寻常路的《庄子》。

  在庄子的敏锐凝视下,世俗之人的自以为是与恐惧惶惑悉数显露出来,背后隐藏的富与贫、贵与贱、荣与辱、美与丑的价值评价也水落石出。「鬼才」庄子作为当时诸子百家中的一股清流,将严谨治学的孔子写得迷迷糊糊,将其貌不扬的残缺之人写得至高无上,将微不足道的渺小之物写得遮天蔽日……正如前文所述,福永司老师执笔的契机是目睹了战场残酷的现实,因此在对《庄子内篇》的解读之中,他也将他自身对得与失、生与死的思考展现在了我们面前,用平易浅显的文字为我们解读了庄子深邃的智慧——超越与解脱。

  所谓「超越与解脱」,是人真正立足于“道”的世界。只有人真正立足于物我同一、生死同一、可与不可同一的世界时,才会成为庄子心中的超越者。

  如今,大多数现代人的生活中没有了庄子那时的动荡与战乱,却多了现代社会的高度文明。在人们不知疲惫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从大哥大到智能机,从蒸汽火车到探月火箭,我们不断在用那些一本正经的价值规范衡量世间的一切,甚至扩展到了月球和火星。早在几千年前,庄子便一语道破:那些来自价值与规范的恐吓,紧紧桎梏住人们健全的生命。那些苍白的思维陷阱,让人们忌惮过去、恐惧未来。这一切都在阻碍人们飒爽的生命与健全的精神的超脱(可参见的《庄子内篇读本·逍遥游篇》)。

  庄子看到古人的悲伤与恐惧后,告诫人们站在万物合一的至高境界,即「一」的世界中时,才有可能实现绝对者那样不为任何事物束缚的生活(可参见《庄子内篇读本·齐物论篇》)。他若是看到当下的人们,怕是更要在大声嘲笑的同时为我们悲伤恸哭了。

  至于如何在当今的现实之中回归人类本来的自我,庄子提出了「无为」。从字面上理解「无为」二字,可能会误以为庄子之道便是什么都不做的哲学,是消极避世、逃避现实的哲学。事实则正相反,庄子主张人们发挥自我的个性,让自我的生命实现最丰富、最有深度、最为充实的生活,通过努力而实现最大的养生。

  所谓「无为」,可以是登峰造极后进入的没有技巧一般的技巧,也可以是在经历了无数磨练后达到的无心境界。庄子主张的无为,是无不为之无为,也是一种积极的「行」(可参见《庄子内篇读本·养生主篇》)。

  人们常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我曾理所当然地将其解读为“要有抱负有理想,并每日踏实努力”。如今想来,这样理解的话,如若未能朝着“理想”发展,我不免会自怨自艾、消沉自闭。岂不正是将理想与现实割裂,将自己束缚在名为“理想”的枷锁之中了?

  庄子说,「人的绝对自由,并非一定是让自己的一切希望诉求悉数成为现实的力量。而是将现实中的一切当作自身的必然而接受的态度。将世间一切必然当作必然本身而加以肯定,将自我得到的一切当作自我之物加以爱戴,这样,便能得到不受任何事物束缚的自由生活。」(可参见《庄子内篇读本·人间世篇》)

  换言之,是否可以认为,对庄子式的超越者来说,「实地」便是他们的「星空」,「脚踏实地」便是「仰望星空」?

  这对世人来说遥远的「星空」与近在咫尺的「实地」,在庄子眼中仅是一片宛若有生命般的混沌,在那里,美即是丑、幸运亦是不幸、无死便无生……

  诸位或可先翻读后记,再回头阅读正文,想必能加倍体会到庄子哲学的深刻与精彩,让灵魂能在这深刻与精彩之中找寻久违的安宁,在那片遥远又近在咫尺的混沌星空之中自由翱翔。

04 「讲谈社·诸子的精神」系列

庄子内篇读本评价人数不足(日) 福永光司 / 2019 /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孟子读本评价人数不足[日]贝冢茂树 / 2019 /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墨子读本评价人数不足[日] 浅野裕一 / 2019 /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