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灵捕手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心灵捕手的读后感10篇

2019-10-11 23:4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灵捕手的读后感10篇

  《心灵捕手》是一本由王溢嘉 著 / 紫云文心 出品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21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心灵捕手》读后感(一):没有哪个人永远守住内心秘密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通过破解人的潜意识,就能够挖掘对方不为人知动机,换言之,我们内心紧紧守护的秘密,都会被人通过破解潜意识而暴露在太阳下。所以,弗洛伊德才说:“没有哪个人能永远守住内心的秘密。”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里,人的心理被分为意识和无意识现象两种,而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潜意识心理最不容易被人察觉,但却影响支配着我们的一生

  著名理科作家王溢嘉,在《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一书中,就列举了30个非常具有代表性典型案例,为我们揭示出,潜意识是如何影响并支配我们在日常生活行为表现的。

  在这三十个案例中,有一个案例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个案例中的女士年约三十,受过良好教育言谈举止都非常端庄,看起来生幸福美满。但她经常产生一些可怕念头,比如,经常想从公寓大楼窗户跳下去,或者,担心自己在某天,用刀子刺死自己的孩子

  这些念头实在太可怕了!

  正是这些挥之不去恐怖念头,搅扰得这位女士痛苦不堪。

  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法,了解到这位女士的婚姻生活非常不幸,但她选择一个人默默承受。弗洛伊德在分析病情时,向这位女士解释了一下每个人内心的三个“我”:“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超我”则按照道德原则行事;而“自我”就依照“现实原则”行事。

  “本我”、“超我”和“自我”就是每个人内心中存在的三个“我”。

  “本我”在人类本能驱动下,会追求让自己更加舒服满意的生存状态。但是,“超我”却具有极强的道德感,每当“本我”冒出一点要满足欲望苗头,“超我”就会对“本我”进行无情的打压。于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会处于分裂之中。

  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活得幸福美满”,实际上内心已经千疮百孔,因为,在“本我”和“超我”的激烈对抗下,心灵已经成为了内在冲突战场,就像案例中的这位女士那样。

  弗洛伊德提出,为了让自己的内在状态更加平和,我们应该调动“自我”,让“自我”来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

  通过王溢嘉创作的这本《心灵捕手》,我们了解到潜意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整个人生,都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精神分析法在心理治疗方面起到的作用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以及人格结构理论比较复杂,但王溢嘉笔下的《心灵捕手》就比较浅显易读了。这是因为,王溢嘉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让我们获得轻松愉悦阅读感受,在讲故事的过程中,王溢嘉还不忘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出发,对案例进行剖析。如此一来,我们作为心理学专业门外汉,既能了解到精神分析法的相关知识,又收获到阅读故事的乐趣

  可见,王溢嘉的这种写作手法很是明智啊,——没有人会拒绝精彩有趣的故事,但几乎每个人都很难面对艰涩的理论,而《心灵捕手》恰好满足了我们双方面的心理需求,通过故事来了解理论,这样的阅读过程真是一种享受

  《心灵捕手》读后感(二):那些不愿意告诉孩子的事情,最后成为了人生的绊脚石

  曾经看到过一条这样的新闻: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的保护自己并且不被别人侵犯小学课堂开展了性教育课堂,并发放了相关书籍。书籍里有基本的知识,也有一些比较通俗易懂道理,可是当家长们看到书籍之后,却集体反对。家长们认为,这太露骨,不应该让单纯孩子们知道这些东西。最后性教育课程被取消,书籍被回收

  这是一个谈性变色时代,或者说在所有人的眼里,孩子们应该是纯白的和纸张一样,什么都不懂。于是,应该获得的保护没有,而孩子们也不懂得哪些事情是被允许哪些事情是不被允许的。当他们遇到坏人时候,不知道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也不知道要如何去求救。甚至在有的孩子被侵犯之后,还会被自己的至亲嫌弃……

  《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讲述的是孩子的世界里,那些被大人认为不可以教导并且忽略不计的事情,最终带来的各种心理负担以及其他后果。换句话说,我们现役人生里的每一个事情,都必然会有一个前因去引导,而这引导的结局确是我们无法确定的一个结局。

  《心灵捕手》档案8,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青春年华少女,对家里请的女佣从来就没有觉得顺眼过,每一任女佣最后都选择了辞职。最后在弗洛伊德的引导下,终于发现了少女对女佣痛恨的原因——幼年的她看到了母亲和陌生男人欢愉场面,她觉得自己无法与母亲面对面,却又无法离开母亲,因为母亲是她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爱的人。最后,她将这所有的恨意都引发在了女佣的身上。

  孩子的世界是纯净的,他们对于很多的事情可能并不了解。如果没有人正确的去教导他们,最后就会在人生的轨迹上产生偏差。档案8里的少女,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母亲,所以选择了将这一份憎恨转移到了家里的女仆身上,每一任的女仆都会因为无法忍受而最终选择离职。那么,如果少女将这份憎恨转移到了其他的地方呢?

  父母对于自己孩子的行为,总是觉得无法理解。在他们的眼睛里,孩子做的事情只要是不符合大众标准的,便是错误的,却从来没有思考过,和孩子们如何沟通,何为对错。有的家长认为,和孩子沟通了之后孩子不愿意说,还是孩子的问题,可是真的是孩子的问题吗?为何孩子不愿意跟自己吐露心声呢?为什么孩子拒绝沟通呢?

  一次两次的反驳和拒绝,对于孩子来说影响不大,但是多次的反驳和拒绝,绝对能够把一个开朗的孩子变成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因为,他无法得到肯定,他觉得在这个世界里,沟通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每一次的反驳都代表着不愿意去倾听,所以最后只能选择沉默,将所有的心事都放在了自己的心里。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人,必定是一个沉默的人。

  人类拥有五官,并且通过五感来感触这个世界。如果在人生的道路上,突然发现了和以前不一样的生活习惯,必定会有一个相对应的转折点。有的人能够自己寻找到转折点,继而修复自己行走的人生道路,但是更多的人,需要的是咨询师来帮助自己寻找到这一个转折点。转折点,是每个人内心深处一个秘密。弗洛伊德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谁都无法永远的守住他内心的秘密。

  不要总觉得,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不应该告诉孩子,毕竟这是大家都生存的世界。那些不愿意告诉孩子的事情,最后成为了人生的绊脚石,我们却反过来指责这些绊脚石耽误了成长。其实,也许在遥远的过去就已经埋下了隐患种子,只是没有人发现而已。

  《心灵捕手》读后感(三):性不是肮脏

  文/欧阳欣

  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被成为“心理分析之父”,他的著作《梦的解析》几乎家喻户晓,但真正能够读懂这本书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有的人对这本书产生极大误解

  那么读不懂《梦的解析》就没有办法了解弗洛伊德的基础理论了吗?其实并不然,或许这本《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能够让你撕开通往弗洛伊德理论殿堂的密道。

  《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的作者王溢佳,别出心裁地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最具代表性的30个病例提取出来,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弗洛伊德的推理表达一清二楚。 让小白也对精神分析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通过这些案例的解析,王溢佳也将弗洛伊德对于“性”的看法明白白地传达给读者。

  弗洛伊德生活在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的维也纳,在那里宗教氛围十分浓厚,宗教对于性的态度也是异常保守的,这导致人们对性有了错误的认知。在许多人看来,性欲是肮脏的,是可耻的,然而在弗洛伊德看来,性欲是原欲,是人类作为动物的最原始的欲望,是正常的,是自然的,也是美好的。

  许多到弗洛伊德处做心理咨询病人大都深受“性是肮脏”的理论的困扰,他们无法克制自己最原始的欲望,为此悔恨不已,因而产生了种种心理疾病,有的甚至表现出生理上的病态

  例如《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中提到的一个频繁厕所女子,因为害怕在街上找不到厕所尿湿自己而选择闭门不出。弗洛伊德刚开始以为她的泌尿系统出了问题,但泌尿科医生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弗洛伊德便确定了这是心理因素导致的毛病

  弗洛伊德了解到该女子生活在一个保守而严厉家庭里,从小就被灌输“性是肮脏的、邪恶的”观念,因此在她对心仪的男子产生最原始的性冲动时,她羞愤难当,直接把性兴奋曲解为小便的冲动。她压抑这种冲动,但即便如此她依然无法祛除自己对于心仪男子的欲望,越是如此,她就越羞愧,因而产生极大压力出现了尿频这样的强迫症,甚至不敢上街,以断绝一切可能遇到心仪男子的机会

  而在《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的另一个例子中,一个少女深陷在“犯罪妄想”里无法自拔,她总是在看到报纸上的犯罪新闻时“承认”自己就是罪犯,然而她有确切的不在场证明,在弗洛伊德的引导下,少女终于说出自己沉溺于手淫无法自拔的隐疾。

  原来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大都认为手淫就是犯罪,少女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压力,就臆想自己是重大犯罪案件的罪犯,当家人费劲地向她解释她不是罪犯时,她有一种被原谅放松感,于是她越来越喜欢用这种方式忏悔,而在家人看来这就是病态。

  弗洛伊德告诉少女青春期强烈的性欲是正常的,性是健康的,美好的,没有必要压抑自己内心的欲望,应该适度地满足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摆脱罪恶感

  距离弗洛伊德的时代已经过去一百年了,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认为性是肮脏的,他们压抑自己最本能的欲望,有的人因为压抑性欲而产生心理疾病,更有甚者在生理上因此发生病变

  性欲是人类最正常,最原始的欲望。只有正视自己的原欲,改变观念,把“性是肮脏的”这几个字从内心里抹除,心灵才能够真正获得解放

  《心灵捕手》读后感(四):你难以启齿的秘密多源于你本身

  弗洛伊德说“经验显示,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不宜于禁欲。”而禁欲,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意思是它是一种生活型态,一种以剥夺某些基本需求和欲望,特别是禁止性方面的欲望,来达成某些特定目的手段,这个词特别指和宗教相关的此类行为。

  性需求,是作为常人的三大基本需求之一,因为隐晦而显得神秘羞涩觉得拿出来沟通感到羞耻。实际上,任何与常态性需求相反地生理现象,在弗洛伊德看来都是有据可循的。可能《梦的解析》对很多人来说会显得晦涩难懂,为此,这本被称为“弗洛伊德通俗化的扛鼎之作”就应运而生了,主要讲述的就是关于人的一切性反常需求都来自于人内心不被轻易发现的秘密。

  渴望丈夫羞辱妻子,实际上在童年时就目睹了父亲在床上狠狠地欺负了自己的母亲,在她心灵深处开始慢慢认为,这才是夫妻之间的正常同房生活。所以,年轻的妻子结婚大方且迫切地要求丈夫按照当年自己父亲那样的做法对待自己。她不是追求被虐的快感,而是真正地认为,如果不这么做才不正常。在弗洛伊德的帮助之下,年轻的妻子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以及发生这样问题的原因,最终她表示自己愿意尝试像大多数妻子一样对待丈夫,但不再保证自己对婚姻一定忠贞

  也许有很多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弗洛伊德帮助了她回归正常人,而自己又开始找理由背叛感情了呢?到底是感情背叛了她,还是她背叛了感情?我们会成为不一样的人,是因为我们各自的经历不同,所以观念不同。年轻的妻子因为小时候见闻不同,所以产生了对夫妻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她没错,错的是在不正确的时间接受了不正确的引导。而发现事情的真相并没有让眼前这位年轻的妻子感到释怀,她只是知道了原来那么久以来,自己的行为是被丈夫怀疑的。丈夫没有试着了解并接纳这样的她,反而希望她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出一些改变。这一段禁欲的结果最后就变成了,既然你希望我称为不是我的人,那么我就另外寻找能够满足我这样异于常人欲望的人。

  不敢单独进商店的女子,每当独自一人走进商店的时候,就会手心出汗,心跳加快。但是在有人陪同一起进去的情况之下,这种症状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弗洛伊德在和她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女子在八岁的时候进入商店曾经遭到老板的性侵犯。而这位儿童居然在这次突如其来的侵犯中感到了丝丝快感,所以她准备下一次再独自进入商店,从内心深处渴望再一次受到侵犯。但是,清醒如她,对于自己这样的秘密是难以启齿的。人类的心灵极其复杂,要在这么复杂的心情中承认自己,并不是见容易的事。

  后来,女子说自己这样奇怪的病被治好了,可是弗洛伊德对病人再次巡防后发现,实际上,女子是深知自己做错了事,但嘴巴上坚决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而且还加紧时间,准备在常人面前隐藏自己的一切歹念。

  不能直视自己需求的人,是不会被幸福感包围的人。我们所谈的夫妻生活也是一样的,正视自己的性需求,如果出现双方都不能接受的行为,就学会沟通商量,最后达成共识。而不是一昧的不做任何观察,立马进医院做更加详细的诊断。

  爱欲是人之常情,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才是真正了解自己身体的第一步。

  《心灵捕手》读后感(五):无法言语的隐私秘密

  在这短暂而漫长的人生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心理疾病,尤其是如今物质基础无比丰裕的现代生活,心理压力众多空虚寂寞症状更甚,抑郁症也自然成为当今不可避免的话题之一。心理学家深知,每一个心理疾病症状,都有一个根源,只要从根部治疗,拔草除根,再隐秘的痛楚也都可以解决。

  当网络媒体将各种犯罪行径公布于众时,我们常人在恐惧害怕中,专业人士却在调查研究这种心理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世人皆知,福尔摩斯探案是最引人入胜的犯罪事实案例,而弗洛伊德推理也牵动着全球人内心深处。心理犯罪,最隐秘,最不容察觉,也最让人心惊胆战,那么心理问题究竟会有哪些缘由呢,有一本国版的《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会让我们有所了解。

  实不相瞒,一个小时看完书中的三十个案例,感触颇多,即使看完每个故事,都还有点意犹未尽,不太过瘾,但从中也能看出众多令人诧异的门道。看王溢嘉的这本弗洛伊德推理书,特别容易让人联想到看微博标题党新闻的感觉,深深被吸引在其中,难以自拔。书中的案例,有点匪夷所思,只是因为我们并未细细了解,实际上生活中很常见的心理状态,因为太过私密,经常被忽视。

  《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是从弗洛伊德作品中精选出的三十个离奇性案例,他们有潜意识里想杀死孩子的母亲,有害怕被割掉鸡鸡的男童,还有恋父恨母的女儿,这些看起来毫无性意味的表象,其实都暗含着一段隐秘的性经历。这些经历造成了当事人的被虐症、躁郁症、性无能以及被害焦虑、缺失焦虑等。

  《对女佣莫名恨意的背后》这个故事,其实还是在讲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的出轨不应该让孩子成为受害者,故事中的少女因为儿时目睹了母亲的出轨,而不断地将那种厌恶转移到家中的女佣,因为母亲是她最爱的人,她不能够恨,不能够讨厌,于是替罪羊女佣,跟她接触最多的女人就成为她讨厌的对象了。而另一个目睹父亲出轨的女孩,深知自己不能恨父亲,所以一味的惩罚自己,说自己是最丑陋最邪恶的人,同样的经历,缘由都是父母的越轨,孩子却始终承受着痛苦。期望父母做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要让孩子成为痛苦的边缘人,因为有些事你是无法察觉的。

  《咳嗽与珠宝盒》故事中的杜拉小姑娘因为曾经被一个长辈克劳斯强行搂抱,于是产生了厌恶情绪,在此过程中,克劳斯推卸责任,父母也多方责备谩骂,导致这个女孩子变得特别的歇斯底里。我特别感触的是弗洛伊德大夫说的:当一个病人一再责备他人时,意味着他的内心其实也充满了自责。孩子的内心深处没有得到尊重,让她成为了一个病人,所有的长辈都要为此负责内疚。

  这本书以弗洛伊德作品及理论作支撑,以短篇推理小说的形式,讲述弗洛伊德如何像福尔摩斯,从病人诡谲的症状里抽丝剥茧,破解潜意识的惑人手法,挖掘不为人知的过去和动机的。

  《心灵捕手》读后感(六):想了解弗洛伊德心理学又怕太深奥?不妨阅读将其作品通俗化的故事

  提到心理学,就不得不提心理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他的代表作《梦的解析》标志着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建立。他在潜意识方面的创新研究更是推动了心理学的长足发展。

一、形式上:基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通俗化为短篇推理小说

  弗洛伊德著作之多、著作之专业,有时候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读者需要花大量时间来深入研究才能读懂其原理与精髓。

  而台大医学系毕业、著名心理科普作家王溢嘉的这本《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则是将弗洛伊德的作品通过通俗推理故事的形式来展现在大众面前。

  作为普通读者的我们,既能像阅读推理小说一样领略抽丝剥茧般的推理乐趣,又能认识心理分析的方法与理论观点。尤其是本书精选了三十个案例,有人物地点及故事情节,读起来不枯燥不晦涩。

  作者在自序中,将弗洛伊德与福尔摩斯做了类比。二人虽然一个是侦探家,一个是心理学家,看似毫无相同之处,其实细细体味,弗洛伊德又何尝不是探寻人类心灵秘密的侦探呢?人们有难以启齿的柔弱一面,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倾诉于弗洛伊德,坦白内心后,弗洛伊德再从过去表现的点点滴滴之中寻找内心动机的蛛丝马迹。他通过心理治疗帮助人们驱赶了自己心理上的阴霾,重回生活工作正轨,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义。

二、内容上:选取三十个经典案例,透过现象看其心理学本质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众多,不同的案例所反映出来的人内心的奥秘也不尽相同。

  其中人格理论令我印象深刻。关于“本我”“超我”“自我”之前就略知一二,通过阅读本书案例“两个我的冲突”,我又对这一理论有了深刻认知。

弗洛伊德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三个‘我’:一个是依‘快乐原则’行事的‘本我’,一个是依‘道德原则’行事的‘超我’,一个是依‘现实原则’行事的‘自我’,这三个‘我’经常处于冲突状态中。”

  所以案例中的主人公O女士在面对不满婚姻时,“本我”想追求最原始的快乐,但极具道德感的“超我”又会谴责、惩罚“本我”的举动,如此一来,就好似身体里有两个人在打架,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肯让步,并且心灵因为受了自我的谴责而饱受折磨、苦不堪言。

  O女士脑海里经常盘踞一些奇怪并且可怕的念头:比如想从公寓大楼的窗户或阳台向外跳……其实按照人格理论往深层次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念头都是有迹可循的。那该怎么办呢?如何让O女士从痛苦中获得解脱?

弗洛伊德又说:“你应该强化你的‘自我’。‘自我’负责协调‘本我’和‘超我’的不同需求,它是让我们在现实世界里活得快乐的最大力量。”弗洛伊德又对O女士说了很多话,给她提供了很多建议,希望她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生存之道。

  运用这个理论我们也可做心理自检,当内心感到煎熬、备受折磨之时,大抵是因为某种平衡被打破,一旦失衡,痛苦便会随之而来。于是我们需要从心底里认清自己,让发生冲突矛盾的双方都各让一步,内心秩序才会重回平衡。

  拥有怪异睡眠仪式的少女、每天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重复同样的动作的女子、不敢上街害怕被马咬总是焦虑的男孩……所有看似怪异的行为其实有其心理层次的内因,不要被表面的怪异所迷惑,一切都是过去经历累加形成的结果,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类心灵的奥秘真实浩瀚无涯啊”。

  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在探寻出内在奥秘的同时,也将收获心灵的真正自由!

  《心灵捕手》读后感(七):心病还需心药医——从回忆和梦境中寻找药引

  每个人天生就会做梦,无论梦境是清晰逼真还是模糊怪异,许多人在大梦初醒后总希望知道自己的梦到底意味着什么,或者是在提示自己什么“神谕”。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艾伦·西格尔从事梦境研究30年,她认为,如果一个人反复做同样的梦,那么这个梦可以用来解析或揭示此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西格尔说:“梦境为我们的潜意识拍了一张X光片,能展示我们的内心情感和正面临的难题,尤其是当我们处在人生的困难阶段或重要转折期。”

  那么我们的梦境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些光怪陆离的梦境信息究竟又折射出我们自身的什么想法或者遭遇呢?

  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有关梦境的解释和分析的书籍,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著作《梦的解析》,又译做《解梦》。这是一本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列为导致人类三大思想革命的书,开创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理论,被弗洛伊德本人描述为“理解潜意识心理过程”的捷径。这本书中,他记述了许多来自向他咨询的病人和文学作品中的梦境,分析了梦的凝缩、梦的转移和梦的二重加工,讨论了梦的隐意内容,解析了愿望满足的原理,描述了俄狄浦斯情结,还说明了幼儿生活对成人条件作用的不可避免的影响。

  不过,这本具有开创性的书,我们一般人,哪怕是专修心理学的人,恐怕也很难读完——繁琐、晦涩、杂乱。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也被证明过于牵强。但不得不说,《梦的解析》的基本理论对我们探索自身所起到的开创性的启示。

  著名心理科普作家王溢嘉在重读弗洛伊德的旧作的时候,发现书中那些向弗洛伊德求助的病人的那些挥之不去的怪异念头、莫名其妙的症状、荒谬离奇的梦境就跟侦探小说里诡谲的案情一样,有着谜样的色彩,让人想一探究竟。而弗洛伊德的“治疗”与福尔摩斯的“办案”一样,从现有的线索中抽丝剥茧,“破解”各种惑人耳目的手法,回头追查那不为人知的悲伤过去,让当事者隐蔽的“动机”浮现于台面。

  不同的是,福尔摩斯面对的是狡猾的凶手,处理的是“意识”层面的问题,而弗洛伊德面对的是痛苦的病人,处理的是“潜意识”层面的问题。

  在这些案例中,最引人入胜也最引起争议的莫过于跟“性”有关的病例,但是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阅读这些案例并非易事。于是,王溢嘉将弗洛伊德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三十个病例作为素材,改写成类似“短篇爱欲推理小说”的形式,让读者既能粗略认识精神分析的某些观念,又有阅读推理小说的乐趣,于是就有了这本《心理捕手》。

  在书中的第一个案例《桌巾上的斑点》中有这么一个梦境:

  “我每天总会好几次从一个房间跑到隔壁的另一个房间,按铃要女仆过来。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女仆进来后,我不是交待她去做一些琐事,就是干脆挥挥手要她离开。然后,我又回到自己的房间,但过没多久,又重复同样的动作。”

  一位年近三十的女人被自己的怪异的举动深深困扰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引导下,女人回忆了自己的婚姻经历,想起自己在叫女仆进来时,总是站在一张餐桌的旁边,那张餐桌上铺着一条桌巾,桌巾的正中央有一个红色的大斑点!

  找到突破口的弗洛伊德解开了谜团,告诉了我们那个怪异症状所代表的意义——

  就像我们在做梦时经常运用象征一般,病人的强迫性动作也运用象征,桌子和桌巾可以代表床和床单,病人在症状中其实是在扮演她丈夫的角色——一再地从一个房间跑进另一个房间,然后叫女仆进来,让她看到桌巾(床单)上的斑点。

  而更深层的事实是,在女人当年的新婚之夜,因为丈夫阳痿,尽管一再跑进她的房间但都是徒劳往返。为了遮掩丈夫的羞愧,她用红墨水来迷惑女仆,为了保持对丈夫的忠诚,她不打扮外貌,不见陌生人,经常独自一个人在家里静坐。

  真相大白!女人虽然为丈夫感到惋惜,但是她打算和丈夫离婚,希望两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找到了原因,女人心里的心结就此打开——分手并不见得是坏事,而她的怪异的强迫性动作也应该很快就能摆脱。

  书中,诸如此类的案例被编排为30个档案,如同30个悬疑短篇小说,浅显易懂,扣人心弦。我们甚至能够从“破案”的过程和“解梦”的思路中,为解析自己的梦境找到对应的方法。

  我们可以关注梦境中的情感,以及回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时候的感受和梦里感受相似。人们可以尝试发现不同梦境之间的联系,因为如果不同梦境中的某些细节相似,则说明这个细节很可能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困扰你的因素。

  说不定,掌握了诀窍的你,真的会成为为人解梦的“心灵捕手”。

  《心灵捕手》读后感(八):跟随弗洛伊德的脚步,破译不为人知的心灵密码

  大学时,为了满足自己对心理学的好奇心,我曾在图书馆借阅了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一书,然后还曾记录下自己的梦,尝试着去解析。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鼓励他的患者重视自己的梦,描述自己的梦。他认为梦是通往潜意识密径,能够暴露很多我们日常被意识掩盖的真相。

  通常他还会把梦的内容和性幻想联系起来,向病人解释,当时的学术界甚至是大众都对他这套方法和理论颇有微词,但是他只是诚实地指出了人们潜意识里隐藏的诉求,并没有诱导医患发生不伦恋情的企图。

  弗洛伊德希望病人能够通过联想回忆,回到过去,告别那个受伤的自己,而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潜意识欲望,才能够用理智去疏导它。

  讲述和推广弗洛伊德理论的书在今天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但是在这本《心灵捕手》中,作者王溢嘉另辟蹊径,以弗洛伊德在自己书中曾经提到的30个病例作为素材,写成了一本短篇爱欲推理小说。作者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推理方面,都尽量保持了弗洛伊德的语言和逻辑,让我们读者既能通俗易懂地学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诸多概念,同时又能在阅读过程中充分享受推理解密的乐趣。

  在这30个案例中,弗洛伊德已然摒弃了自己过去一直推崇的催眠疗法,因为该方法在当时受到了很多质疑,被当局认为是在操控人们的心智,所以他此后更多地采用了自由联想法和前额触摸法治疗病人。

  什么是自由联想法呢?弗洛伊德通常会让患者躺在一张舒适的沙发上,让他闭上眼睛放松身体,在他言语的引导下,将浮现于脑海里的任何想法不经理智的检查、筛选或判断,一股脑全说出来。自由联想法是让潜意识内涵浮升到意识层面的有效方法。

  书中的大多数案例,比如治疗在潜意识里想杀死自己孩子的母亲、坐在铺有红点桌布的饭桌旁来回召唤女仆的女主人、成人后依然经常梦到窗外树上有白狼盯着自己的男人等等,他让患者通过自由联想法,回忆了自己出现病症前曾经受到的伤害,或是被虐待、性无能、去势焦虑等等,以此来让患者放下心中的执念,认识自己的病症。

  而前额触摸法则是医生将手按在患者的前额上,暗示患者想起与病症相关的往事。弗洛伊德虽然说这种仪式和过去不少宗教告解相似,都有输出权威和神秘暗示的双重效果。但它们在基本前提上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教会认为性是肮脏的、邪恶的,要求每个人尽量压抑性欲,而弗洛伊德却主张性是健康的、美好的,人们应该适度地满足它,否则很有可能产生心理疾病。

弗洛伊德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中,最核心的观点可能就是,他认为很多人的心理问题都是来自于童年时期的心理冲突,这些冲突积郁于心没办法化解,就会像一只无形的手,影响和塑造我们今天的一切,所以他主张要想治疗我们现在的心理疾病,就必须回到过去,回到童年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在书中有一个案例,那个经常梦到窗外树上有白狼盯着自己的男人,就是因为童年时无意间撞见了父母的结合,父母不同于平时的温和恩爱,而是以一种激烈的类似于打架的方式交流,让孩子在心理上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突。弗洛伊德认为,当我们的意识无法完全接受当下情景和情感时,就会启动防卫机制,将场景转化为一种近乎完全相仿的方式来呈现它,比如树上的大白狼就是脱光了衣服的父母的象征,本来是自己盯着父母却转化为了白狼盯着自己等等。

  读弗洛伊德有时候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有时候又会觉得确实又在情理之中,相比于去读弗洛伊德的原著,《心灵捕手》是更适合初学者、探秘者的渠道,它将散落在弗洛伊德作品里的真实案例集中呈现,却又没有过分阐明和解释,让我们既能够还原他的心理治疗思路,又能够自己体会、思索、分辨,学会更好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心灵捕手》读后感(九):在推理小说中粗略了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很多时候,人们的行为背后会有一定的原因,这种联系是行为背后的心理学。

  说起心理学,我们便会联想到西蒙格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以及精神分析学派创立者。弗洛伊德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多种心理学的发展: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

  如果要我们普通读者去阅读弗洛伊德的研究文献,必定相当不容易。而台湾的著名心理科普作家王溢嘉先生,对弗洛伊德颇有研究。王溢嘉先生花费了心血从弗洛伊德作品中选出了三十个离奇的案例编成了《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 ,让我们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去了解弗洛伊德的某些理论。王溢嘉先生以弗洛伊德的作品和理论作为支撑,用短篇推理小说的形式,从人物的行为去挖掘他们的过去经历对行为的影响,像福尔摩斯一样,从人物行为的蛛丝马迹中,找出人物行为的动机。

  弗洛伊德就像一个心理方面的福尔摩斯,当病人们因为各种烦恼来找他咨询的时候,他一步步敲开病患的内心,去还原他们的记忆,从中找到可以解释的行为原因。

  在档案29中,弗洛伊德和一个律师朋友聊天,这位律师说到自己前几天的一个梦境:“我梦见我挽着以为女士,在走到快到我家的门口时,看到一辆门关着的马车就停在那里,马车里突然闪出一个陌生男子,掏出证件在我面前晃了晃,他是一个警察,说要我跟他到警察局去一趟。我请他给我一点时间处理一些事情……”

  弗洛伊德问律师,那个梦中警察为何要逮捕他。

  律师说警察抓他是说他犯了杀.婴.罪。

  弗洛伊德说,杀.婴.罪是女人才会犯的罪。这个梦确实奇怪,律师是一个男人,怎么会犯了女人犯的罪呢?

  弗洛伊德从这个奇特的罪名里,嗅出了一丝不寻常,他追问律师,在做这个梦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果然,律师有难言之隐。为了找到做这个梦的原因,律师如实说了自己做梦那天没有在自己家里睡,而是和一位对自己很重要的女士在一起,他和她之间在早晨又一次发生关.系.以后,睡着了,接着做了那个梦。

  弗洛伊德觉得这位女士的身份并不简单,和律师的关系也不寻常,不是正常的男女关系。他继续追问女士是否结婚,果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而弗洛伊德又问律师是不是不希望女人怀孕,律师承认了。

  婚外情当中,弄出人命,会让偷情的双方都身败名裂,受到大家指责。而除了这样的心理之外,弗洛伊德还推理出,在律师和那个女人发生关系的时候,保护措施没有做够,所以担心女人怀孕,才会做了那个“杀.婴.罪”的梦。

  之前,弗洛伊德和律师讨论过结婚的困境,他们发现了最大的矛盾是人们在发生亲密行为时,采取避孕措施是合法的,但是一旦怀孕,胎儿形成,人们再做任何干预行动就变成了犯罪。

  弗洛伊德认为“杀婴罪”这个指控的梦,应该不止因为律师和女人的偷情行为,再次追问之下,律师道出了,几年前自己和一个少女发生了关系,让她怀孕了。律师事后才知道少女去堕胎了,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因为此事心神不宁。

  弗洛伊德听了律师的坦白之后调侃律师原来是因为有前科才会产生那种强烈的罪恶感,又加上那些时间里,他们谈论过关于婚姻中避孕合法以及堕.胎违.法的矛盾,所以律师才会做了那个被警察以“杀婴罪”逮捕的梦。

  从这个案例中,弗洛伊德和律师朋友之间,来回对话,从结果推理出原因,抽丝剥茧,逐步挖掘出病患过去的行为,从而对病患的精神产生影响,之后做出的梦也反映了他们的一些心理活动。

  《心灵捕手: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 的三十个案例,都是以这种短篇小说的故事形式,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让读者明白一些行为背后的原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用从案例分析和推演的办法来呈现,让读者通俗地理解。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一个知识体系,比较难懂,而弗洛伊德擅于从病例个案中剖析人类的心灵。王溢嘉先生以短篇推理小说的形式改写,尽最大程度保持弗洛伊德的愿意,让读者粗略地认识到精神分析的一些观念,同时又不会被枯燥的语言束缚,而是在阅读推理小说中感到乐趣。

  《心灵捕手》读后感(十):不被承认的心理学

  早上醒来第一件事是什么?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回忆昨天晚上的梦。有的梦会让人久久沉浸其中,有的则会让人感到惊恐,有的让人忍不住和其他人分享:“我昨晚梦见xxx了,已经好多年没见ta了”,或者“我昨晚梦见发洪水了,怎么回事”。

  人会做梦,但却无法控制梦。也就是说你不知道今晚会不会做梦,会做什么梦,这些梦又意味着什么。所以,对一切未知对事物,古人都认为是神谕。梦是对未来的预测。

  中国帝王将相,都有母亲梦中有太阳或神鸟入怀产子的传奇经历。而流传至今的《周公解梦》,直接向人们说明不同梦的预测指向作用。很多人据此说“梦是反的”,比如遇到洪水,本来是灾难,可它预示着要发财。梦里有棺材,就利用谐音“官财”来解释。

  在西方,不管是古代埃及人、希腊人,美洲印第安人,或者《旧约》记载,人们都将梦境作为神对未来方向的指引。每当遇到什么难题,人们就祈祷神在梦中显灵,指引下一步行动计划。

  这种跟占卜差不多的梦境,在西方到亚里士多德时期进入新阶段。亚里士多德认为梦不是超自然现象,而是和人的精神有密切联系。梦和人的睡眠情况,以及精神状态有很大关系。

  比如,亚里士多德观察发现,如果一个人在睡眠中踢掉辈子,身体感觉冷,就会梦见身处冰天雪地当中。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无数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都试图从心理、自然等各个方向去解释梦的现象。直到1900年,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出版。

  一、

  《梦的解析》被誉为弗洛伊德最伟大的作品,也是他和当时人们认为关于梦境最科学的解释。

  他认为以往对梦的解释都采取两种方法,相似性的符号法和密码法。前者比如《圣经》中将七头肥牛和七头瘦牛,比喻成七个丰收年和七个灾害年。后者则像密码,比如“信”对应的是“懊悔”,“丧礼”是“订婚”,然后再将它们建立起联系。这些对梦的解释都是不科学的。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可以用科学方法来解释的。

  对梦的解释可以分为两步,首先将梦和过往记忆联系起来,接着将梦作为一种病症,利用对梦的解释进行追根溯源,最终治疗。

  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主要运用还原论和因果论,即幼年经历在大脑中留下的记忆,形成潜意识,对当下产生影响。而幼年经历又大都和狄俄浦斯情节与性相联系。

  弗洛伊德的理论第一次将梦和科学联系起来,创立精神分析疗法,在当时引起轰动,他本人也成为当时心理学界的权威,吸引了众多拥趸。

  二、

  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读起来有点生涩,推导过程也很复杂。台湾心理科普作家王溢嘉,写了一本《心灵捕手》,副标题是“弗洛伊德的爱欲推理”。

  本书挑选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30个案例,运用福尔摩斯办案的手法进行推理,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案例讲成了东野圭吾式的推理悬疑小说。

  我将这本《心灵捕手》和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进行了对照,找到了一篇相同的故事案例《剧院里的隐秘戏码》。在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中,这个案例是作为对于数字在现实和梦境中的分析出现的。

  这本书看完给人的感觉,和副标题中的“爱欲”两个字挺贴合的。这些故事的推理过程和弗洛伊德相比要简单很多。如果想梦和人心理的关系的话,不如直接去读《梦的解析》。

  三、

  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早已遭到非议,精神分析疗法的科学性也早已遭到质疑。

  最著名的反对者曾经也是最熟悉和信赖的人,即他的两名得意弟子荣格和阿德勒。

  不管是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还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对老师理论的最大质疑,就是认为他把所有心理问题都归因在性上太偏狭。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内心都积淀着人类共同的最原始的意象,比如所有婴儿都依恋母亲,因为他们的集体潜意识里有“好母亲”这一意象的存在。

  弗洛伊德带领病人像孩子一样认识自己,却不负责为病人找到出路。而荣格想帮助病人重建自我。

  阿德勒在其代表作《自卑与超越》中,认为梦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相关,但不相反。就像光暗、冷热、强弱这样的概念,它们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同一种事物的变异。

  但弗洛伊德却认为梦和现实是潜意识和意识的对立。

  阿德勒认为弗洛伊德把梦的背景归因于性,使梦和人们的活动分离开,梦只表现了人格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人格。

  弗洛伊德说梦是人们愿望的达成。阿德勒反驳说:那些人们没有记住的梦,怎么能达成人们的愿望呢?所以阿德勒说梦的目标是它所留下来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支持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人们时常处于身不由己之中,需要这样一种内心的支持。

  所以阿德勒说:“弗洛伊德的分析心理分析学派,忽略了科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要求,即认清人格的一贯性和个人在其各种表现中的一致性。”

  弗洛伊德的理论现在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心理学。在美国心理学会,认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现在不到10%。因为它不可证伪。只是因为弗洛伊德的名声太大了,对大众理解真正的心理学产生了误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