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海海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生海海的读后感10篇

2022-04-10 03:00: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海海的读后感10篇

  《人生海海》是一本由麥家著作,INK印刻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380.00,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海海》读后感(一):成长可不可以没有代价?

  这是一个跨越特殊年代的故事,生动鲜活、充满泥土气的悲剧故事。

  故事的第一章用一个小朋友的角度去看待身边的光怪的人物。小朋友往往是难辨是非真伪,又容易把神秘和恐惧放大。那一年,“我”刚看到“上校”时,跟着大家人云亦云的喊他“太监”。看到他,“我”是因为害怕而生厌恶的。

  随着“我”一点点的长大,故事越发充满矛盾的一点点揭开“上校”的一生。有娘生没娘养小瞎子一跃成为了红卫兵里的“小当家人”,在冲突中被残忍的割掉舌头挑选手筋脚筋。

  喝醉酒的老保长大口述的故事一点点勾勒出抗日时期英勇地一位上校,这位因为天生机智聪颖,不得不演绎曲折离奇的前半生。

  而大人们矛盾的言行,表现出来的自私和龌龊,恰恰和上校义无反顾的、坚定无私的伟大人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最后一章的作者终于长大,有了自己行走他乡的苦痛和历练。再回到家乡,找到了被时代逼疯的上校和他的妻子。剩下的故事从深爱上校的女人嘴里一点点吐露。这一章的上校是伟岸的,是小女生眼里崇拜的军工累累的英雄,点滴细节都在心中被细数。

  这样的字里行间,真的很难不让一个读者(我)同上校的妻子一样深深的爱上这个浑身(下半身)是伤的男人。

  小说总是能引起泛滥的同情和共鸣,因为人物被投射了大量的心理和旁白,让我们看清事件看透人物。

  而现实总是充满敌意,让人和人之间的隔离和防范构成了社会格局。上校的悲剧结局就是这样一步步被恶意倒逼出来。

  在“我”流落他国、艰难长大的这些年里,成长是什么?

  成长是报纸上说的那么些许多道理——是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更热爱生活。

  《人生海海》读后感(二):跟着眼睛前的胡萝卜走,一直到故事结束

  人生海海,一本连书名都看不懂的小说,若不是樊登读书会把第一次讲解小说的名额给了这本书,大约是不会去翻看的吧。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方言,作者麦家被问及“人生海海”的意思时,卖关子说“不能说的”,只告诉我们想象一下,人生与大海的相似,潮起潮落,是说人生无常的意思。但其实,人生海海这四个字的意思在小说中是有完整解释的,以第一人称出现的“我”在偷渡西班牙期间,生活如行尸走肉一般,遇到一个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孩子,告诉“我”人生海海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说是教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

  小说的主人宫是一名绰号“太监”“上校”的人,本事很大,小时候学东西特别快、聪明,当过国民党的官员、上过前线、自学行医、救过各方势力的大人物,在村里行仗义,救过人、说话特别有见地。围绕在他身边一直有一股神秘气息:他为什么被叫成“太监”、到底是不是“太监”、怎么会成为“太监”的……农村是一个淳朴却碎嘴的地方,各种无意恶意的揣测和流言总是像风一样到处钻。上校的一生夹杂着英雄主义和种种悬疑,窜联起抗日、内战、解放、文革等几十年间的大事件。而作者的玄妙之处就在于,他不是以上校这个主人宫为第一视角,从他小时候、成长、人生起伏讲起,而是把视角转到上校身边的人:爸爸、爷爷、老保长、小瞎子、林阿姨……从他们的零星信息和猜测中拼凑出上校的人生。而第一人称的“我”则作为一个偷听者,不断糅合各方来的信息,不断分辨着真假,非常好地带领着整部小说的节奏,也让读者紧紧地跟着这个节奏,完全不舍得掉队走神。

  整本小说读完,你明明知道主人宫主线就是上校,但却很奇怪他竟从未与读者正面接触过,关于他,读者读到的都是外部信息,他的行为、他为数不多的言语,大量的是外人讨论他、推测他、讲述与他的故事。这是非常有趣的一种写作角度,对读者也说也颇具新意。因为坦白讲,假如写一个散漫英雄,以及他后来的人生际遇,《人生海海》肯定写不过《亮剑》,没有哪个军旅人物能像李云龙一样鲜活饱满。而这种“拼凑式”人物围绕着“下腹到底怎么了”的悬疑着实耐看而不累。

  最后,回到“人生海海”的主题,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明的道理,不过是一句话:人生如潮起潮落,时运常常不由自己,但真正的勇士,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愿每一个读过本书、看过上校、老保长、我人生起起落落的读者,无论在哪种境遇,都能热爱生活。

  《人生海海》读后感(三):——我宁愿他战死,也不要他失去自己……

  从樊登读书看了给麦家老师的采访,知道这本书就买了,因为麦家老师说,这不是谍战小说,而是他回到故乡后,历经五六年时间打磨出来的一本书。

  在我心里,依我对上校的解读,那个时候的他,崩溃到极致的表达,应该是随时找到什么武器,当场爆发——把那些“恶人”,全部撩到,如果被突来的武装力量控制,那就干脆夺过一把枪,当场自杀,这才符合他的性格。 ——我宁愿他战死,也不要他失去自己…… 惨烈的结局,或许才是他最需要的。

  但细想之下,这倒是很符合麦家老师为人的风格:实实在在,心思质朴得可爱。(看过他相关访谈的读者一定有感受。)所以此处的处理,我只能说太写实了。

  年纪关系,没亲历过那个年代,但也知道有记录的一些名人大家,在那个年代,最后确实很多都是类似的结局。 还有,心里为他不完美的爱情,太过遗憾,可能书中毕竟是以他人“我”的视角在写,因此无法交代到底是谁借他名义,暗中欺辱了阿姨,而他知道之后,在宁可背负阿姨的误会和骂名之余,怎么教训那个坏蛋的?这个点没看到,是我看这本书,唯一的遗憾。 再有,虽然书中交代了,上校对纹身做过处理而未能如愿,我不能接受的原因,同样是因为他的性格——手术刀不能完全抹掉,破坏掉,真的很难吗?

  ——对于一个九死一生的人来说? 遗憾也好,意难平也罢,都丝毫不是对麦家老师不尊重,或对人物情节处理而质疑,只是我对上校太过心疼了……所以有个小小的私心:期待影视改编时,改了批斗会那里,我的幻想是:

  上校拳脚相加,把那些“坏蛋”都放倒,最后抢过武器想要自杀时,看到问询赶来的阿姨,在看到阿姨即将崩溃的瞬间,他装作…了……

  这样的话,他更是他!

  ——那个热爱生活,嬉笑怒骂,快意人生的他! 总之这又是一本爱虽爱,但不敢再随意翻开的一本书。并且因为看完这本书,才一口气买来了《解密》《暗算》《风声》,嗯,慢慢看。[心][心][心] 给朋友推荐时我说的是:这是本让你随时随地、随便捡哪段开始阅读、都会立刻进入书中、并能深刻感受到那些人物,而不会有断层感的一本书。

  《人生海海》读后感(四):对标《活着》,《人生海海》不过海海

  用了两个半天,把余华的《活着》(作家出版社,2008年5月)又读了一遍。我又想起了上一次也是第一次读它的时候的体验,在朋友圈发了两条信息,所以印象深刻。

  其一:“错过了话剧版《活着》,今晚读完小说版,明天再温习电影版。有阅读,真幸福。”——2013年8月29日00:37

  其二:“《活着》——与小说版相比,电影版已经温和了许多,再次观看时已经没有震撼。不知话剧版是怎么处理的,希望有机会弥补这个遗憾!”——2013年8月29日22:54

  六年前,第一次,它带给我的震撼是强烈的,现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大跃进失败后闹饥荒那阵子的讲述,它让我想起了小时母亲跟我说的三舅的事,八岁那年因饥饿吃红薯藤而被胀死。

  六年后重读经典,它带给我的震撼少了一些,但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主要分为三大块:一是从文史哲角度,二是从故事叙述角度,三是我在阅读时的不同状态。

  先说文史哲角度。以前学习知识,看历史只是历史,看文学只是文学,看哲学只是哲学(这块看得相对少些),老师们常说的“文史哲不分家”在我这里仅仅是一句教条式的概括而已,我还未能真正体验到它的真正内涵,读《活着》亦然,在我眼中它就是一部讲述福贵悲惨人生的小说。六年过去了,再读它的时候我不自觉的从历史的高度来俯视福贵的人生,通过他这片“树叶”,我隐约窥见了他背后的那片“森林”——解放前的农村社会、解放战争国共内战、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革等等。展开联想,中华民族这段跌至谷底的灾难中,究竟有多少像福贵一样、甚至更加悲惨的人生哦!刘震云的作品《一九四二》讲述抗战时期河南灾荒期间出现人吃人、易子而食的惨状,对此我深信不疑。

  除此之外,与第一次阅读时直入文本不同,我仔仔细细认认真真读了作者写的五篇自序,摘要如下:

  “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中文版自序》,海盐,1993年7月27日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韩文版自序》,北京,1996年10月17日

  “谁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我想应该是时间创造的。我相信是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平静和动荡,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后创造了故事和神奇。”——《日文版自序》,北京,2002年1月17日

  “所有的不同都无法抵挡一个基本的共同之处,人的共同之处。人的体验和欲望还有想象和理解,会取消所有不同的界限,会让一个人从他人的经历里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是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英文版自序》,北京,2002年4月26日

  “《活着》里的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麦田新版自序》,2007年5月15日

  从作者自序中,我看到了哲学的影子:命运、时间、共同、内心等。因自己对哲学知识的学习不多,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得出的体会较少,只能从作者的自序中总结。待对哲学的认知有了一定提升的时候,我会再次重读此书。

  再说故事叙述角度。前些日子看了两本创作类工具书《小说教室》和《你能写出好故事》,对于小说和故事创作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在读《活着》之前,还刚刚看完麦家五年呕心沥血的新作《人生海海》——其实看《活着》也是受此书带动——同样是写历史激荡中的一个人物,两相对比,高下立判:从作品思想性,到对人物的塑造,还有情节的张力,《活着》完胜。

  《活着》里的福贵从年少时的败家子弟,到后来变为佃户、被国民党军队抓走当壮丁,再回家当农民,在无情的岁月中经历一个又一个亲人去世,他身上所发生的事接地气、可信。《人生海海》里的上校,首先是身份变化幅度不大,从开始抗战时期的营长,到军统特务,再到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的军医,基本都是在军营度过。直到后来上校文革时被批斗批成疯子、林阿姨把他接走,给人的感觉更多是超人、神秘、戏剧性。我想到《你能写出好故事》里的两点,一是发生的那些事对主人公造成的影响不太令人信服,所以他看起来不够真实,麦家一开始就给上校头戴了主角光环,如他的超过普通人的英勇、外科手术甚至是性能力;二是故事中的任何细节都要与主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小说中分量很重的两只猫却让我从开始到最后都没有找到答案。此外,《活着》主线只有一条,就是福贵讲述自己的过往人生,叙述娓娓道来,简洁而又揪心;《人生海海》叙述角度是十几岁的“我”,人物相对复杂,可能受麦家谍战题材惯性影响,叙述始终有一种神秘的色彩。最后,作品的思想性,很多人读完《活着》,会看到自己的形象,而《人生海海》,有一定难度。

  最后说一下阅读时的不同状态。六年前我看此《活着》,是一口气两个小时看完的。而这次,我花了两个半天,其中第二个半天是硬逼着自己看完的。看来我对自己浮躁、分心状态的担忧不无道理,这是我接下来要努力扭转的一点。此外,这次读此书,正好是从老家返回重庆没几天,我想起了我爸和外婆。我爸出生于1951年,对文革时期的很多事情应该有深刻记忆;外婆出生于1930年,经历的则更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时期都亲身经历过,也会有自己的回忆。他们身上都有着时代的烙印,为何不多问问他们呢?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因为它所承载的是或是一个时代,或是一段命运,或能引起共鸣,或者深深反思。这永不过时。

  《人生海海》读后感(五):人生海海语录摘抄

  2. 人啊,心头一定要有个怕,有个躲。世间很大,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不能太任着性子,该低头时要低头,该认错时要认错。”

  3. 我看父亲气急败坏的样子,看到的是他碎掉的心。父亲本是闷葫芦一个,心思重,嘴巴紧,从此变得更闷,几乎不跟人言语,只跟猫讲话。每次看他跟猫讲话,我心里总是辛酸叽叽的,想他是不是心也碎掉了?

  4. 村里多数人是文盲,大字不识一个,心里乌漆麻黑。跟这些人讲道理是对牛弹琴,

  5. 们爱听瞎话,不爱听真话,正如大家互相不叫名字,爱叫绰号一样。

  7. 但有个天大的好消息鼓舞着我——出海前,有人捎给我消息,父亲去公安局门口守了一天,终于见到那个管后勤的干部,在他周转帮衬下,父亲拿到一份上校亲笔写的申明,大纸大字,写给全体村民,希望大家原谅我爷爷。上校写得情真意切,有理有据,大家看了都感动,都服气,就原谅我爷爷了。 据说申明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切都是命

  8. 我无所谓自己的命是好是坏,只在乎这消息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其实我不用逃命啦。但等我有这个思想时我已经上船,下不了船啦。我想这可能就是我的命,逃命的命,亡命天涯的命。

  9. 这是一九九一年,我第一次回国,二十二年前的事,也不必要去说了。 报纸上说,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我这一生许多事都放下了,但有些事又怎么放得下?我在鞋厂给皮鞋钉了六年扣子,深知一个道理,扣子不是鞋带,可以脱下,扣子钉上去后就跟鞋子长在一起,脱不下的,脱下皮子就坏了。有些事长进血肉里,只有死才能放下。一九九一年,我还没做生意,挣钱难,为了攒足一张机票钱,我得熬五六年时间,像养大一个孩子一样难。我说过,那时回国是伤筋动骨,但只要伤得起,不是粉身碎骨,我是不会放弃的。我已经等了二十二年,每天我用回忆抵抗漫无边际的思念,用当牛作马的辛劳编织回来的梦。 一切都是为了回来!

  10. 像一个人不能把自己拎起来一样,我放不下回来的念想。一定意义上说,我活着就是为了回来。 谢天谢地,我总算等到了这一天:用二十二年等的一天!记得那天从售票台接过机票的一刻起,我的心就开始怦怦跳,像接到手的是一张生死命状,激动,紧张,害怕,兴奋,太多的情绪,太乱的心思,一路上我都天昏地黑的。等踏进家门,我一下咚地跪在地上,像这套纸票(我订的是中转往返票,便宜)有千斤重量,我负重竭尽全力挺一路,到家再也挺不住,累垮了。现在想起这些,我依然感到膝盖发胀,眼前浮现出妻子用手轻轻抹去我脸上泪水的情景,仿佛发生在昨天。

  11. 活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我觉得自己经历的一些事,像烙铁烙穿肉、伤到筋的疤,不但消不失,还会在阴雨天隐隐疼。

  12. 人活一世,总要经历很多事,有些事情像空气,随风飘散,不留痕迹;有些事情像水印子,留得了一时留不久;而有些事情则像木刻,刻上去了,消不失的。我觉得自己经历的一些事,像烙铁烙穿肉、伤到筋的疤,不但消不失,还会在阴雨天隐隐疼。

  13. 我忽然明白,即使村里人已原谅我们家,但我们家却无法原谅自己,甘愿认罚赎罪。爷爷寻死是认罚,大哥认辱是认罚,二哥年纪轻轻抱病而死和我奔波在逃命路上,亡命天涯,又何尝不是认罚?

  14. 报纸上说,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15. 我告诉他,若真有鬼,我宁愿被自己家里的鬼所害,也不愿被上校屋里的那些野鬼所害。他怔怔地看着我,哭了。这是我此生第一次看见父亲哭,他是个咬碎牙也不愿吭声的闷葫芦,哭需要学习——那么多亲人离去他已经学会了,声音低弱,嘶哑,咝咝的,像一只衣袖被间歇地撕开,而泪水却不间断,分多头,唰唰而下,令我不禁悲伤地想到一个词:老泪纵横。

  16. 父亲说:“我也不想去,但想到可能是最后一面,要给他收尸,只好去。”

  17. 出去头几年,尤其是头一年,我信写得勤,几乎月月写,写信是我用回忆抵抗不可遣散的孤独的唯一方式。后来因为老收不到回信,也是因为有了自己的生活,才写得少,越来越少,最后守住一年一封的底线。那些信,头几年的信,都是她读给父亲听的,所以她了解我不少情况。

  18. 一个是老态毕现却沉稳自如,一个是鹤发童颜害羞胆怯,两个人都远远走出了照片,走出了我的想象。尤其是上校,小孩子的神情、举止,无论如何也无法让我捕捉到一丝记忆和真实。我无法掩饰此刻的迷惑,我知道此刻我的目光像受惊的苍蝇在左冲右突,脸上写满惊异和疑惑。两个人站在一起,比对着,映衬着,只有一点在我心里像一个钉子钉在墙上一样确凿:是上校把他身边的女人榨干了。

  19. 报纸上说的,当一个人心怀悲悯时就不会去索取,悲悯是清空欲望的删除键。

  20. 曾经他为保住里面的秘密甘愿当太监、当光棍、当罪犯,现在却要主动示人,宁愿被老伴痛骂也要给我看。我心里的悲伤本来已经要胀破,这会儿终于破了。我哽咽着上前帮他穿好裤子,系好裤带,抱着他啜泣,泪水灼伤了我的双眼。他奇怪我为什么哭,我奇怪这世界怎么会这么残酷无情。

  21. 我后悔来这里。 我恨不得连夜逃走。

  22. 我心里都是上校的前世今生,都是悲伤,都是眼泪,都是苦涩。我预计,我出去后一定会找个地方痛哭一场。

  23. 觉出她有一种讲述往事的冲动。她和一个大孩子生活在一起,整天只能陪他说相似的话,却没人陪她说说自己,她一定是很孤独的,埋在心头的往事也许更孤独。随着年岁的向老,这种孤独也在长老,面临随时死亡的威胁。她也许并不怕自己死去,因为怕也没用,早迟的事,阻止不了。但往事可以活下来,往事——尤其是沉痛的往

  24. 我觉出她有一种讲述往事的冲动。她和一个大孩子生活在一起,整天只能陪他说相似的话,却没人陪她说说自己,她一定是很孤独的,埋在心头的往事也许更孤独。随着年岁的向老,这种孤独也在长老,面临随时死亡的威胁。她也许并不怕自己死去,因为怕也没用,早迟的事,阻止不了。但往事可以活下来,往事——尤其是沉痛的往事——有活下来的自重和惯性。

  25. 报纸上说,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是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

  26. 我惊诧她在说这种杀人强奸的事时依然声色不动的平静,像在说抽丝剥蚕的平常事。她畏惧惊吓的神经大概是麻木了,像她的手掌,结一层糙皮,长满厚厚的茧,刀子都敢接。一直如此,不论说什么,她总是一个表情:没有表情的表情,波澜不惊的样子;一个腔调:风平浪静落雪无声的样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腔调。倒是隔壁上校,鼾声一阵阵的,时而高亢欢快,时而悲切沉吟,像在梦中历尽悲欢离合。

  27. 夜深了,正如她讲到一半的故事,正在积聚隐秘的能量向芯子里涌动,把未知和孤独留给我一人。我有些迷茫恍惚,不知是希望她尽快回来,还是迟些回来。我可以想象,她和上校一定爱过,然后恨过,然后……我无法想象她现在是在重拾旧爱,还是自我救赎。相爱相杀,爱不成便成恨,恨的伤口可能酿出毒药,她现在在喝下自己酿出的毒药?我想起前妻,我们没有恨过,是命运给我创下一个巨大的伤口,毒性至今都没有消失散尽。

  28. 据说,出租车司机会忘掉所有乘客,除非你把钱包落在他车上,他没收也好,归还也罢,都是他美好的回忆。她把最宝贵的青春和初恋落在朝鲜长津湖边的血土上,这片土地形同她故乡,会魂牵梦绕的,她没收不了,也归还不了。因为嵌入血肉了,只能同血肉同生同亡。

  29. 初恋的感觉是甜蜜的秘密,是紧张的等待、偷窥,是手不经意中相碰触电的感觉,是炮声轰轰中的害怕和祷告,是午后的阳光在风中行走,是微风吹来了稻花香,是彻夜不眠的累人旅程,是各种复杂幽秘、别出心裁的明测暗探。总之是细腻琐碎的,孤僻,怪异,情乱神迷,神神叨叨。她改变不了事实,甚至乐于耽于这种逝去的事实中,不免说得铺张,让我觉得啰唆。整个晚上,我第一次出现听力疲劳的感觉,忍不住打断她: “总之你爱上他了。” “是的,”她脱口而出,“我这辈子只对他这么爱过,爱得小心翼翼又天昏地暗。”

  30. 她又列数种种心花怒放又揪心断肠的细节、事迹,痴迷于逝去的青春和灼伤泪眼的甜滋滋的苦涩中,流连忘返。这是她毕生的辉煌,一生盘根错节的痛的根子,彩虹一样的、惊人的美丽,也是惊鸿一瞥的残酷。她心里在燃烧,一颗孤寂的心在一往情深。没有人会忘掉自己的宝贝藏在哪里,也没有人会忘掉刺穿自己心的箭。我不忍心再打断她,就让她说个够吧,这不是修养,而是仁慈。

  31. 她说:“这就对了。曾经他把那地方当罪恶和耻辱,宁愿杀人放火也不要人看到,要瞒住,现在他把它当宝贝,见到陌生人就要给人看,现宝一样的,我想拦都拦不住,拦他就要哭,你说这人已经变成什么样了。”

  32. 停下来,看看我,略微提起了声气,说:“他变成了自己想要的人。”

  33. 我没有如实说:“据说上面有一个女汉奸的名字。”我不想提老保长说的那句脏话,难以启唇,而且从字数上看,老保长说的是七个字,实际是八个,有出入。我觉得这挺好的,别让我知道真相,给我心爱的上校留个秘密。

  34. 哀莫大于心死,心死了天塌下来都不会挪个位。我想她应该早已是这样的人,所以对她最后一刻的动情,我毫无心理准备。她的泣声、泪水,像水点燃了火一样吓人,比枪林弹雨还让我惊慌失措。

  35. 我只记得第二天上午,我和他们分手时,阿姨问我的一句话:“你还会来吗?”那时我穷得被这个问题难倒,正在迟疑时,她身边的老头子像我女儿一样摇头晃脑地代我说: “会的,一定会的。” 声音透出一种孩子的天真烂漫。

  36. 报纸上说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不知道什么是生活真相,什么是英雄主义,对爱不爱生活这个说法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好的。要我说,生活像人,有时或有些是让人爱的,有时或有些又是不让人爱的,甚至让人恨。总之我对这话并不太认可,但我一直记着它,因为这是我向前妻求爱时说的一句话,也是她临终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37. 刚进厂时我有位师傅,是个女的,比我大两岁,父母曾是浙大教授,母亲是福建泉州人。她打小在外婆家长大,会说一口闽南话,也染上当地一些口语,比如“天乌乌”“人生海海”什么的。我们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一个月下来,我十个手指头被齿状的鞋扣咬得血淋淋,当牛作马的生活让我对生活只有恨,没有爱——爱被我恨死了,葬在大海里。

  38. 我看着一个个认识的字,却不知道什么意思,问她。在她看来这是一句大白话,大白话像公式一样的,不好解释的。她没招接招,接到一句俗话上,说: “人生海海总知道吧,就这意思。”

  39. 一个十七岁的乡下傻小子,付得出死的勇气,却拿不出活的底气——当时我连“人生海海”也不知什么意思。她扑哧一下笑了,告诉我这是一句闽南话,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说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 她说:“如果因为生活苦而去死,轮不到你,我排在你十万八千里前。”

  40. 人生海海,我们像海滩上的两粒沙子一样相遇。人生海海,我们同吃同工三年后,她离开鞋厂,用几年的工钱租下一个小铺子,炸油条卖。这是一次鼓足勇气的冒险,因为当地华人不多,愿意花钱的华人更少,搞不好炸出来的油条只有自己吃。但她很聪明能干,对油条样子作了修改,改小,小得像一根大薯条,然后配上巧克力酱,蘸着吃,一下符合了老外口味,生意做成了。

  41. 记住,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如果你死了,我在阴间是不会嫁给你的。记得当初你向我求婚时是怎么说的?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她把“你”又改掉,改回原样,然后告诉我,这是一个著名作家说的,叫罗曼·罗兰,她看过他两本书,抄下了他一本子话,其中就有这句话。她说:“你要替我记住这句话,我要不遇到它,你也一定遇不到我,死几回都不够。”

  42. 我知道她说的意思,就是这句话给她勇气,让她一直含着屈辱和仇恨活着,并对生活依然充满向往,单枪匹马去闯生意,创生活。她对我说过,如果待在厂里她一辈子都摆不脱龙头的纠缠,即使纠缠脱了阴影也散不了,她必须去挣钱,用钱做翅膀远走高飞。这些我都知道,我不知道的是生活为什么对她这么无情,多好的一个人啊,命为什么这么苦

  43. 那天夜里,在上校的玩具间,我辗转反侧,像一头吃撑了的牛,不停地反刍着林阿姨和自己的过去,反刍着作家的那句话。其实那张报纸上根本没那句话,是她要送我这句话,用报纸的名义说,可以增加它的权威性,反正我也不懂西语。真的,我前妻真的是个好人,就是命苦,像上校。

  44. 骸历经二十多年的地下腐烂,与泥土木屑难分难解,早已不成样,但我在抚摸它们时仿佛依然感受到自己的体温,辛酸的往事在我心里翻江倒海。我曾有三年时间一直随身携带着前妻的骨灰。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我为什么不给

  45. 遗骸历经二十多年的地下腐烂,与泥土木屑难分难解,早已不成样,但我在抚摸它们时仿佛依然感受到自己的体温,辛酸的往事在我心里翻江倒海。我曾有三年时间一直随身携带着前妻的骨灰。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我为什么不给它入土?因为没钱,又不想随便处置它。 我们把铺子从巴塞罗那迁到马德里,已花光所有积蓄,到马德里又没挣到钱,一直做着青黄不接的生意,过着青黄不接的生活。

  46. 报纸上说,当今的中国是最有“钱途”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挣到钱。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嘿嘿笑,想它是不是就在说我呢?虽然因为生活需要,我已加入西班牙籍,但我心里从不认为自己是那边人,如果中国政策允许,我会在第一时间放弃新国籍,恢复老国籍,甚至是村籍。

  47. 人生如戏,每一出戏都明里暗地连好的,如果我没有三年流浪汉的垃圾生活,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垃圾生意;曾经垃圾让我丢尽脸面,如今垃圾加倍地偿还我尊严。

  48. 我被家乡的报纸采访过,记者在文章里写道:垃圾是时代之于我的隐喻和象征,我一生起落沉浮,波峰波谷,都在垃圾里悄悄地说。

  49. 报纸上说,爱人是一种像体力一样的能力,有些人天生在这方面肌肉萎缩。看到这句话时我脑海里首先跳出的形象是父亲,然后是上校:上校是父亲的反面,天生在爱人这方面肌肉发达。两人完全是对立类型的人,也许正因此才互相吸引,能做好兄弟。我这辈子没交到上校这样的好兄弟,但两任妻子都属于上校型的,这就够了。报纸上说,这世上最好的朋友是钱,我一人赚两头,就更够了。

  50. 报纸上说,岁月不饶人,人生难回头。其实,岁月也是饶人的。二〇〇一年,不知是不是回来多的缘故,我看够了他洋相,恨够了,过瘾了,一次我在矮脚虎的连锁超市门前遇到他,他一如既往地对我哇哇叫,向我讨好,乞讨要钱。我不知怎么的,一反以前嫌恶不睬的冷漠,丢给他两张一百元。等我从超市出来,他用僵尸手推我到一边,让我看他写在泥地上的一行字: 大人不记小人过,谢谢你。

  51. 但我没想到,我居然感谢起自己来,这个不经意间的所谓的善举给我留下了经久不息的安慰。这是我的胜利,我饶过了他,也饶过了自己。我战胜了几十年没战胜的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激烈的鏖战,敌人都死光了,一个不剩,我感到既光荣又孤独,孤独是我的花园。我开始在花园里散步,享受孤独留给我的安宁。

  52. 够。人比人气死人,我不跟人比,只跟自己比。报纸

  53. 报纸上说,幸福是养自己心的,不是养人家眼的。

  54. 世上最无情的是老人,其次是有钱人。老人因为怕死或不怕死而变得无情,有钱人因为可以用钱买到无情而变得无情。

  55. 报纸上说,多数人说了一辈子话,只有临终遗言才有人听;如果临终遗言都没人听,这人差不多就白活了。父亲一

  56. 报纸上说,多数人说了一辈子话,只有临终遗言才有人听;如果临终遗言都没人听,这人差不多就白活了。父亲一辈子话少,遗言也不多,我想我还是应该听的。

  57. 报纸上说,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地活着。这说的是晚年的上校吗?我视晚年的上校如父,所以一直坚持去看望他们,尽量奉献一个晚辈的孝心和责任。

  58. 每次撞到,我都会看到她被乌云笼罩的脸和被恐惧刺伤的心,有时脸上挂着两行泪,努力地向下蜿蜒——有时我觉得这是两滴血,有时我觉得这就是他们两个人,两个人的生活,活得吃力、孤独、凄苦,凄苦得只有用眼泪来洗掉眼泪,用孤独来驱散孤独。

  59. 我看到的是一幅画,一棵树,褐色的树干粗壮,伞形的树冠墨绿得发黑,垂挂着四盏红灯笼。为了送上校踏上归途,房间里所有灯火都亮着,顶灯、台灯、油灯、蜡烛,包括我心中的记忆之灯,无不通明,以致把上校小腹上的四盏灯笼也照亮了,帮助我可以清晰地看见和想见这幅画的前世今生。毫无疑义,粗壮的褐色树干是红色箭头的演变,墨绿伞形的树冠巧妙地把可能有的一排字覆盖,而从树冠钻出的两根绿藤,挂落,是为了串起四盏红灯笼,灯笼里隐隐含着蓝色火焰——这是要把女汉奸名字烧死的意思,而且绝对烧死了,断胳膊缺腿的,火光冲天的,谁也无法让它们恢复真身。

  60. 我痴痴地看着,欣赏着,感动着,泪水流下来。

  61. 阿姨,我知道,你选择和叔叔同死同生,是为了来生和他相爱一生。叔叔、阿姨,你们一路走好!我放声大哭,准备把喉咙哭哑为止,像三十八年前妻子死在我怀里时一样。只是我已经六十二岁了,我担心我哭不了多久喉咙就哑了。报纸上说,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我哭着,想着,不知道我的哭声能传到多远,能唤来多少阴阳两界的灵和人为他们送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